书城仙侠无上仙尊
2401700000235

第235章 云峰学真经

而是个人、社会和大自然和谐统一的道德社会。要实现这个理想,道德教化是一项基础工程,必须全社会形成共识。老子的教育思想就是为此而建立的。

:“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有車周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陳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老子在此画了一幅他理想中的道德社会的蓝图,在这个理想国里,没有苛政,没有战争。人民纯朴,甘食美服,安居乐业。不需要奔波劳碌,也没有恐惧和烦恼。这个社会确实是非常美好啊。

这个理想为什么不能实现呢?德篇第一章指出了根本原因:“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就是说,社会的离道失德是人类种种罪恶和灾难的根源。

在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道德社会,现在历史学把它稱为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在那個时代,国君与百姓平等相处,共同劳动。根据史料记载,三皇五帝时代就是那样的社会。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技术越来越先进,但是人们离道失德也越来越严重,社會的罪惡和人民的痛苦不斷增加。

为了医治社会的种种弊病,老子开出了复归道德社会的处方。德篇第十七章说:“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意思是要建成道德社会根本的措施就是修德。修德要从自身做起,然后带动家庭,影响乡里,推动地区,最后实现天下道德思想的普及。

一个国家总是必须有执政者来领导和管理。培养有道德的执政者是老子教育思想的一个重点,老子对此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

德篇第二十章说:“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意思是,用兵打仗需要出奇制胜,往往会不按照常规行事。但是治理国家必须要用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律,进行正面和正规的教化。

德篇第二十二章说:“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无不克;无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这一段经文把节俭与勤奋作为国君有德的一个特征,指出这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重要措施。

文武大臣是国家的栋梁,国家能否治理好,跟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所以老子十分对他们的教导。

道篇第七十四章说:“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於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強焉。果而毋驕,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謂果而不強。物壯而老,是謂之不道,不道早已。”就是说,依照“道”的原则辅佐君主的大臣,不要以武力逞强于天下。穷兵黩武这种事必然会得到恶报的。军队所到的地方,田园荒芜,荆棘横生,大战之后,一定会出现灾荒。善于用兵的人,只要达到用兵的目的也就可以了,并不以兵力强大而逞强好斗。取得了胜利也不自我骄傲,达到目的了也不去夸耀,不要自以为是。用兵是出于不得已,达到目的后不要逞强。因为过于强暴就会走向衰朽,因为它不符合于“道”,不符合于“道”的,就会很快死亡。

对于腐败的官吏与贵族,老子给予严厉的批判。德篇第十六章说:“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食而齎財有餘;是謂盜桍。盜桍,非道也!”

人民大众是社会的主体,道德社会的建设必须以人民的德化为前提。而关怀和百姓和对其进行道德教化是国君和大臣们的重要使命。《老子》一书以大量篇幅论述了这个问题。比如:

道篇第五十四章:“爱民治国,能无以知乎?”明确指出,爱民是治国的根本措施。

德篇第三十七章说:“民之不畏畏,則大畏將至矣。毋閘其所居,毋厭其所生。夫唯弗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故去被取此。”本章着重讲统治者要有自知之明,反对采取高压政治,反对肆无忌惮地压榨百姓。他认为,老百姓一旦不畏惧统治者的残暴统治,那么可怕的反暴力斗争就要发生了。他希望统治者不要自居高贵,而要自知、自爱,抛弃自见和自贵,这样,他就不会遭到人民的反抗。

德篇第四十章:“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爲,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爲者,是賢於貴生也。” 意思是,人民所以遭受饥荒,就是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所以人民才陷于饥饿。人民之所以难于统治,是由于统治者政令繁苛、喜欢有所作为,所以人民就难于统治。人民之所以轻生冒死,是由于统治者为了奉养自己,把民脂民膏都搜刮净了,所以人民觉得死了不算什么。只有不去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比过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

以上几章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治国安民的方略。

二、老子教育思想的内容

老子教育思想的内容极其丰富而深刻,其主要方面如下:

1、尊道贵德

德篇第十四章说:“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恆自祭也。”老子强调,道生成万物,德养育万物。万物虽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但都是由道德规律而形成,因此万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贵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珍贵,就是由于道生长万物而不加以干涉,德畜养万物而不加以主宰,顺其自然。

德篇第十五章:“天下有始,以爲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殁身不殆。”意思是说,天地万物有其根源,这个根源是道,它是天地万物共同的母亲。懂得了道德为万物字母,就应该明白自己与万物平等,都是道德之子,以平等心、众生心看待万物。抱元守一,淳德歸道,回復其先天本來面目,那麽就沒有危險了。

德篇第二十二章:“治人事天,莫若嗇。夫爲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剋;無不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这里老子强调,重积德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措施。

德篇第二十五章:“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爲天下貴。”强调珠宝和良马虽然珍贵,但是真正珍贵的东西是要尊道贵德,道德是个人和社会最宝贵的宝贝。

德篇第九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2、

清靜爲天下正

德篇第八章说:“請靚可以爲天下正”,就是说人心的清静不仅是个人品格端正的前提,也是天下树立正气的基础。

道篇第一章讲到:“故恆无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就是说,人只有在无私无欲的清静状态中才能认识大道的奥妙,而用后天有欲的意识只能了解世界的表面现象和浅层次的规律。大道规律的根本特性在于客观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只有彻底抛弃自己主观的一套,实事求是地看待客观事物,这样才能对客观事物才有一个全面、真实地认识。

道篇第四十七章说:“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爲而已,則无不治矣。”

德篇第九章说:“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故知足

之足,恆足矣。”

道篇第五十六章:“五色令人目明;馳騁田獵,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聾。是以聖人之治也,爲腹而不爲目,故去疲取此。”老子希望人们能够丰衣足食,建立内在宁静恬淡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追求过分的满足贪欲的生活。一个人越是投入外在化的漩涡里,则越会流连忘返,产生认假为真,造成迷失本性。所以,老子提醒人们要摒弃外界物欲的诱惑,保持内心的安足清静,确保固有的天性。如今,现代文明高度发达,许多人只求声色物欲的满足,价值观、道德观严重扭曲,在许多场合可以普遍看到人心发狂的事例。读了本章,令人感慨不已。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应与物质文明同步发展,而不是物质文明水平提高了,精神文明就自然而然地紧跟其后。

无为而无不为

德篇第十一章:“爲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无爲。无爲而无不爲。將欲取天下者恆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德篇第二十章说:“我無爲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民自富,我無不欲而民自樸。”无为两个字的含义不是不做事,而是不违背自然规律而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