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中山」与摩崖古文有何关系?
在福建华安县的汰溪仙字潭附近,有五处十分神秘的摩崖石刻,字大者约八寸,小者二寸,下多作形或形。光绪时《漳州府志》记载:「深潭上石壁凿成大篆十九字,大莫能识,郡守因名其地为石铭里。」
一九五七年八月福建省文物管委会前往调查,认为这显然是记载或说明某一事件的古代象形文字石刻。从字面上看,个别字体与甲骨金文有相类似之处;在象形意会这一方面,与纳西东巴象形文字有一些相似之处。那么,这些奇异的摩崖古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与《山海经》又有什么关系呢?
上古时代,在东南地区有一个叫「闽人」的古老部族,后代人对他们的历史认识十分朦胧。《说文解字》说:「闽,东南越,蛇种。从虫门声。」古人以蛇与虫为同类,闽人当是崇拜蛇,以蛇为图腾,后来又作为部落的名称。他们断发纹身,以象龙子或鳞虫之形,连舞蹈也模仿蛇的动作。《汉书·严助传》载闽地「林中多蝮蛇猛兽」,《周礼·职方》谓有「七闽」,说明闽人的部落众多。闽人,正是福建的土著。
《山海经·海内南经》:「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福建省之西北为武夷山脉,所以说「其西北有山」。然而说「闽中山」在海中,的确令人费解。福建沿海岛屿星罗棋布,滨海狭长的平原古时多遭海浸,所以现代的地形与上古很不一样。《龙溪县志》卷二载:「石虫毛山,在城北四十里,高入云表,顶有粘虫毛石,相传古时海水所浸。」联系到汰溪摩崖石刻,我们可以推测当时此地距海不远,因此《山海经》称此「闽中山」在海中。
华安县的石刻中描述的内容由于是象形文字,所以也大致可解。有一个叫的部落袭击了戊(越)人,战士们押解战俘,将其削脚、断头,以箭穿头悬于旗架上,而女人则击鼓庆祝。部落象征着三个联合部族,在议事的大房子中有一条蛇。当时闽人尚处于母系氏族阶段,福建多「夫人坛」、「姥山」之地名,又多「武」声的地名,盖武与母一音之转,所以女人也参与部族大事。这一点与北美易洛魁人完全一致:实行部落联盟、母系制度、战争众多、女人参与杀俘。
既然确定了摩崖古文之意,那么福建其它各地的古文也可迎刃而解。仙游县东北所山巨石上有古篆字百余个,如龙蛇纠缠而难识别。古人王寿衍有诗曰:「丹崖古篆百余字,奇奇怪怪同石鼓。」这并不值得惊奇,福建全省共有二十处这样的象形文字石刻,当都与《山海经》中的「闽中山」有深刻关联。
浙江仙居县西南四十五里的韦羌山,一名天姥山,绝壁上也刻字如蝌蚪。「天姥」即「太姥」,而蝌蚪文则是传说中夏人的文字。据传,夏禹死而葬会稽,亦在东南地,且夏人崇龙蛇,实在合于闽人习俗。如若推定恰实的话,那么闽人就是夏人的亲族了。《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启)。」这说明夏启与龙蛇的紧密联系。
梁玉绳《史纪志疑》认为「瓯、闽非句践族种」,故非本地土著,当是黄帝族及夏人的三个分支之一。闽人更以蛇的图案纹身,而使用石锛也与「夏执玄钺」象征权威是一致的。汰溪摩崖石刻上的酋长持有大钺,与《周礼·大司马》所说的「右秉钺以先」相同。夏禹也是以蛇为图腾的虫部落首领,正和闽人的蛇图腾相一致,绝非偶然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