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百科知识博览
2411000000002

第2章 史前时期的传说

盘古开天辟地

盘古是中国古代传说时期中开天辟地的神。盘古最早见于三国时徐整所著的《三五历纪》。其后,梁任昉撰的《述异记》被称盘古身体化为天地各物。《五运历年纪》(不详撰成年代或云也为徐整所著)及《古小说钩沉》辑的《玄中记》也有类似记载。

盘古开天地:传说在天地还没有开辟以前,宇宙像一个大鸡蛋,一片混沌,没有东南西北,也没有前后左右。就是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诞生了一位伟大的英雄,他的名字叫盘古。

盘古在这个“大鸡蛋”中一直酣睡了大概1.8万年,醒来后发现四周一片黑暗。他想伸展一下筋骨,但发现被“鸡蛋”紧紧地包裹着身体,令他感到呼吸都非常困难。于是,他勃然大怒,拔下自己一颗牙齿,把它变成巨大的神斧,抡起来用力向周围劈砍。“哗啦啦……”一阵巨响过后,“鸡蛋”中的气体散发开来,飘扬升到高处,变成了天空;另外一些浑浊的东西缓缓下沉,便变成了大地。从此,混沌不分的宇宙出现了天和地,不再是漆黑一片。

天空高远,大地辽阔,但盘古还是十分担心天地会重新合在一起,于是他叉开双脚,稳稳地踩在地上,高高昂起头颅,顶住天空,施展法术,身体在一天之内变化9次。每当盘古的身体长高一丈,天空就随之增高一丈,大地也增厚一丈。

经过1.8万年的努力,盘古变成了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而天空也升得高不可及,大地也变得厚实无比。天越来越高,地越来越厚,盘古的身体也长到了4.5万千米那么长了。但他仍不罢休,继续施展法术,不知又过了多少年,天也不能再高了,地也不能再厚了。这时,盘古也已耗尽了自己全部的力气,他睁开双眼,望了望自己亲手开辟的天地,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再也不会生活在黑暗中了。盘古长长地吐出一口气,躺在地上,闭上双眼,与世长辞了。

天地万物出现:伟大的英雄死了,但他的遗体并没有消失。临死前,盘古口中呼出的气体变成了春风和天上的云,声音变成了雷霆,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头发变成了星星,鲜血变成了江河湖海,肌肉变成了千里沃野,骨骼变成了花草树木,筋脉变成了道路,牙齿变成了石头和金属,精髓变成了明亮的珍珠,汗水变成了雨露。盘古倒下时,他的头化作了东岳泰山,他的脚化作了西岳华山,他的左臂化作南岳衡山,他的右臂化作北岳恒山,他的腹部化作了中岳嵩山。传说盘古的精灵魂魄也在他死后变成了人类,所以,都说人类是世上的万物之灵。

盘古完成开天辟地的伟大业绩,死后留给后人无穷无尽的宝藏,成为中华民族崇拜的英雄。

女娲造人

盘古开辟了天地,死后他的身躯变成了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这时,有一位名叫女娲的女神来到天地间,在莽莽的原野上行走。她放眼四望,山岭起伏,江河奔流,草木争辉,百鸟飞鸣,群兽奔驰,鱼儿在水中嬉戏。世界已经变得相当美丽了,但她还是感到寂寞,与山川草木诉说她的烦恼,对虫鱼鸟兽倾吐她的心事,可是都没有得到回应。她坐在一个池塘边,池水映出了自己的影子。一片树叶落在池中,池水泛起了涟漪,她的影子也晃动起来。她突然觉得她的孤寂是因为世界上缺少一种像她一样的生物。

女娲用泥造人:想想自己的孤单,女娲马上用手在池边挖了些泥土,照着自己的影子捏了起来。捏着捏着,捏成了一个小小的东西,模样与女娲差不多,也有五官七窍,双手两脚。捏好后往地上一放,居然活了起来。女娲看了非常高兴,接着又捏了许多。她把这些小东西取名叫作“人”。

这些“人”是仿照神的模样造出来的,举动自然与别的生物不同,也会讲与女娲一样的话。他们在女娲身旁欢呼了一阵,慢慢走散了。

女娲想让世界到处都有她亲手造出来的人,于是不停地工作,捏了一个又一个。但是世界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很久,双手都麻木了,捏出的小人分布在大地上仍然太稀少。她觉得这样下去不行,就顺手从附近折下一条藤蔓,伸入泥潭,沾上泥浆向地上挥洒。结果点点泥浆都变成了一个个小人,与用手捏成的模样相似,这样一来速度就快多了。

女娲在大地上造出许多人来,心中非常高兴,寂寞感也一扫而空。她觉得很累了,要休息一下,到四处走走,看看那些人生活怎样。

女娲让人类繁衍:一天,女娲走到一处,见这里人烟稀少,十分奇怪,便俯身仔细察看,见地上躺着不少小人,一动不动。她用手拨弄,这些小人也不见动静。原来,这是她最初造出来的小人,现在已经头发雪白,寿终正寝了。

女娲见到这种情形,心中很着急,自己辛辛苦苦造的人不断地衰老死亡,这样下去,若要使世界上一直有人,岂不是要永远不停地制造?这可不是好办法。于是,女娲又参照世上万物传种接代的方法,叫人类也男女配合,繁衍后代。因为人是仿神的生物,不能与禽兽同等,所以她又为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人类有别于禽兽。

黄帝战蚩尤

传说在数千年前,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一带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其中黄帝是黄河流域最有名的一个部落首领,另一个有名的部落首领叫炎帝,两人是兄弟(也有说是近亲)。

以黄帝为首领的部落,最早住在我国西北方的姬水附近,后来搬到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怀来一带),开始发展畜牧业和农业,并定居下来。炎帝最早住在我国西北方姜水附近。后梁炎帝部落渐渐衰落,而黄帝部落却兴盛起来。这时候,在长江流域有一个九黎族,他们的首领名叫蚩尤,十分强悍。

涿鹿大战:传说蚩尤有81个兄弟,他们个个人面兽身,铜头铁臂,凶猛无比。他们擅长制造刀、戟、弓、弩等各种各样的兵器。蚩尤常常带领他强大的部落,侵略骚扰附近其他的部落。

有一次,蚩尤侵占了炎帝的地方,炎帝起兵抵抗,但他不是蚩尤的对手,被蚩尤杀得一败涂地。炎帝没办法,便逃到黄帝所在的地方涿鹿请求黄帝的帮助。黄帝其实早就想除去蚩尤这个部落的祸害了,于是联合各部落首领,在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展开一场大决战。这就是著名的“涿鹿大战”。

战争之初,蚩尤凭借着良好的武器和勇猛的士兵连连取胜。后来,黄帝请来了龙和其他奇怪的猛兽助战。蚩尤的兵士虽然凶猛,但是遇到黄帝的军队,加上这一群猛兽,也还是抵挡不住,纷纷败逃。

蚩尤又用妖术制造了一场大雾,使黄帝的兵士迷失了方向。黄帝就利用天上的北斗星永远指向北方的现象,造了一辆“指南车”,指引自己的兵士冲出了迷雾,继续追缴蚩尤。

消灭蚩尤:黄帝带领兵士乘胜追杀蚩尤,忽然间天昏地暗,浓雾迷漫,狂风大作,雷电交加,天上下起暴雨,黄帝的兵士无法继续追赶。原来,蚩尤请来了“风神”和“雨神”来为自己助战。

黄帝也不甘示弱,请来天上的“旱神”(一说天女)帮忙,驱散了蚩尤制造的狂风暴雨。一刹那之间,风止雨停,晴空万里。黄帝见蚩尤确实不好对付,就令应龙喷水。应龙张开巨口,江河般的水流从上至下喷射而出。蚩尤没有防备,被冲了个人仰马翻。他也急令风伯雨师掀起狂风暴雨向黄帝阵中打去,只见地面上洪水暴涨,波浪滔天,情况很紧急。这时,女魃上阵了,她施起神威,刹那间从她身上放射出滚滚的热浪。她走到哪里,哪里就风停雨消,烈日当头。风伯和雨师无计可施,慌忙败走了。黄帝率军追上前去,大杀一阵,蚩尤大败而逃。

经过许多次激烈的战斗,黄帝先后杀死了蚩尤的81个兄弟。蚩尤的头跟铜铸的一样硬,以铁石为饭,还能在空中飞行,在悬崖峭壁上也如走平地,黄帝怎么也捉不住他。追到冀州中部时,黄帝突然灵感突现,命人把夔牛皮鼓使劲连擂九下,这一下,蚩尤顿时魂丧魄散,不能行走,乖乖地被黄帝捉住了。

黄帝命人给蚩尤戴上枷栲,并把他杀了。因为担心蚩尤死后还作怪,便把他的身和头颅分别埋在两个地方。蚩尤死之后,他身上的枷栲才被取下来抛掷在荒山上,变成了一片枫树林。那上面的每一片枫叶,都是蚩尤枷栲上的斑斑血迹。

蚩尤死后,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让人畏惧,黄帝便把他的形象画在军旗上,用来鼓励自己的军队勇敢作战,也用来恐吓敢于和他作对的部落。后来,黄帝受到了许多部落的支持,渐渐成为所有部落的首领,大家都尊奉他为天子。这就是轩辕(黄帝的名字)黄帝。

小知识

黄帝的功绩

轩辕黄帝带领百姓开垦农田,定居中原,奠定了华夏民族的根基。

黄帝多才多艺,有许多发明创造,比如造宫殿、造车、造船、制作五色衣裳等。黄帝有个妻子,名叫缧(音léi)祖,也是一位发明家,她还亲自参加劳动。本来蚕只有野生的,人们也不知道蚕的用处,是嫘祖教会人类养蚕、缫丝、织帛。从此以后,中国开始有了丝绸文明。黄帝发明了亭子后,她还发明了雨天能移动的亭子--雨伞。

黄帝还有一个史官,名叫仓颉,创制过古代的文字。只是我们没有见到过那个时期的文字,也没法查考。

中国古代的传说中都十分推崇黄帝,后代的人们都认为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自己是黄帝的子孙。因为炎帝族和黄帝族原本是近亲,后来又融合在一起,所以中国人也常常把自己称为炎黄子孙。为了纪念这位传说中的共同祖先,中国人还在黄河边上的陕西省黄陵县北面的桥山上建造了一座“黄帝陵”。每年春天,世界各地的华人代表都聚集到这里,共同朝拜这位中华民族的始祖。

原始社会时期

母系氏族社会

母系氏族公社是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结成的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它是在血缘家族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氏族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世界各民族普遍经历的阶段。母系氏族公社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达到繁盛,并开始逐步为父系氏族公社所取代。

在母系氏族公社中,妇女们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世系按母亲计算,实行母系继承制。孩子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妇女在氏族公社中居于支配地位,除了管理氏族公社的内部事务外,妇女还主要从事采集和原始农业,使生活的供给比较稳定。男子则主要从事狩猎。母系氏族公社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议事会,由全体成年的妇女和男子参加,并享有平等的表决权。

每个母系氏族公社都拥有自己的名称、墓地等。在社会生活中,崇敬共同的神祇或图腾。在婚姻关系上,母系氏族禁止族内群婚,必须同其他氏族公社实行族外群婚。在氏族公社里,除了氏族公社成员个人日常使用的工具外,土地、房屋、牲畜等都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也都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贵贱贫富之分,大家都过着平等的生活。

父系氏族社会

到了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男子在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逐渐掌握了社会财富,因此母系氏族社会逐渐转化为父系氏族社会。

在父系氏族社会中,氏族由一个男性祖先和他的子女以及他的男性子孙后代组成,子孙皆归属父亲。世系由男性传递,财产也按父系继承。中国的龙山文化即处于父系氏族社会阶段,父系氏族公社也因此而逐渐形成了。从此,以父权为中心的个体家庭成为与氏族对抗的力量,原始社会逐渐趋于解体。男子依靠经济上的优势,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占据了统治地位,他们也必然要求按照男系来计算世系、继承财产,母权制的婚姻秩序逐渐被打破了。原来对偶婚制下的从妻而居的传统,也逐渐为一夫一妻制所取代。

在一夫一妻的制度下,妇女的劳动只局限在家庭之内,以家庭劳动和家庭副业为主,女子在家庭经济中退居于从属地位。最初,这种小家庭依附于父系大家庭。生产进一步发展后,小家庭便有了更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氏族社会渐渐走到了瓦解的边缘。

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组成的生产、生活单位有别于母系氏族公社的本质特征是:世系按父系计算,财产由子女继承,男子是家庭和社会的核心,有权支配家庭的财产,并支配家庭的成员。出现的社会原因在于妇女被排除在社会生产之外,身强力壮的男子转入农牧业和手工业等生产性经济领域,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力量,取得了支配生活资料的权利,并将个人的生活资料首先转化为私有财产,进而产生了将财产传给子女的需要和实践。这一历史进程最终以男子娶妻,建立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形式得以完成。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父系氏族往往分化为若干个父系家庭公社,但仍实行着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只是范围已经大大缩小。当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开始独立生产和生活时,家庭成为社会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氏族制度走到了历史的尽头。父系氏族公社存在的时间,一般认为是在新石器时代的后期和青铜器时代的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