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精神分析引论
2414100000034

第34章 创伤的执著——潜意识(2)

然而尚有一点,我们认为这是布洛伊尔的第二个发现,这功绩属于他一个人,我认为它比第一个发现更重要,使我们更能明白潜意识与精神病症候之间的关系。原来,不但各种症候的意义总属潜意识领域,其症状与潜意识之间尚有一种互相替代的关系;而这一潜意识活动的结果便致使各种症候的形成。对于这一点,不久你们便可明白。布洛伊尔有一主张与我相同,那就是:每遇见一种症候,即可推断患者内心就有一种潜意识的活动,包含有该症候的意义。反之,这种意义首先必然是潜意识的,而后方能产生症候。因此,症候非源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只要潜意识的心理过程转换为意识的,则症状必然消失。这便是你们努力寻求的精神分析治疗的出路,即消除症状的一种方法。布洛伊尔曾以该方法使患者恢复健康,或消除了各种症候的束缚。他发现了这一方法能使患者将包括症状意义的潜意识心理过程引入意识之中,这些症候便随之消失了。

布洛伊尔的这一发现并非由推理产生,而是因患者的合作才有了这个幸运的观察的结论。你们切莫要把这件事与你们已知道的事勉强相类比,牵强附会以求增加了解;你们应当承认这基本上就是一种新的事物,以此说明许多别的事实。所以,我们将要对此事作下面的引申。

症状的形成实际上是潜意识里他物的代替品。一些心理过程,在常态下必然发展到在患者的意识里清楚了解才罢。假如这种发展被中断,或假如这些心理过程突然受阻而成为潜意识的,则症候随之而生。所以,各种的症状就是一种替代物;假如我们能以精神分析疗法重新还原出这个过程,那么我们便可成功地消除这些症候了。

布洛伊尔的发现仍是精神分析疗法的基石。从之后的研究结果来看,可以证实症状的消失在于潜意识的心理过程成为了意识的心理过程,尽管要实现它必然会遇到意料之外的艰难。将潜意识的事物转化为意识的事物便是我们的治疗工作;在这一变化发生之后,我们的工作便可以完成了。

现在,我将简短地说些题外话,希望你们不要将这个治疗的效果想象得太容易成功。据我们已知的结论,精神病是因疏忽而不知应当知道的心理过程的结果。这听起来很像苏格拉底的名言——罪恶源于无知。经验丰富的分析家在分析时,常易于了解患者的潜意识情感是哪一种。因此,治疗时应该说困难不大,因为你要将这些知识告诉他,消除其无知便已足够。其症状的潜意识意义至少有一方面采用此疗法较容易,而另一方面也就是患者过去的生活与症候的关系却是不易从中推出来的;由于患者的所有生活经验本不为分析家所知,只好等待患者记得时再告之。不过从这一点看来,很多情况下可以假道以求。我们可询问患者的亲朋好友以获悉其过去的生活;这些人常常知道他的创伤因何而引起;或者可以把患者忘记的事实加以述说,因为这些事都发生在他的幼儿时期。假如我们现在将这两种方法综合应用,那么要将患者不了解的病源在短时间克服或许并不难。

若如此便是万幸了!事情往往会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这种知与那种知并非相同之物。其种类不同,则在心理学上就绝不存在同等的价值。莫里哀所说的“人各不同”真乃良言!医生的知与患者的知是不同的,效果当然也不相同。如果医生将自己的知告诉患者,同样是无效果的。这种说法或许不够准确。我们也可以说这种方法确切,不能解除精神病的症候;不过它还有另一种效果,也就是使分析得以继续,往往在此所得的第一个结果就是一种坚决的否认。患者已了解到症候的意义,不过她所知有限。于是,我们了解无知也不是仅此一种。我们必须对心理学有更为深刻地了解,才能辨明这些无知的不同之处。但是“了解症候的意义即可使症候解除”这句话,仍然不失为真理。不过它必需的条件是:这个“知”必然要以患者的内心改变作为基础,而内心的改变也只能指向此目标的精神治疗。于是,我们遇上了诸多问题,不久便可成为症候形成作用的动力学了。

至此,我要停下来问问你们,是否觉得我所讲的内容晦涩难懂又杂乱无章?我是不是常在说出一段话之后又指出其局限;引出许多的思想,又任其掉落;使你们觉得莫名其妙?假如果真如此,我将感觉非常抱歉。然而,我宁愿你们充分感觉这一学科的复杂和困难,也不会为求简单而以混淆视听为代价,而且我相信即便我告诉你们的话你们一时不予接受也是无妨的。我了解听众与读者都可将听到和读到的信息整理归纳为适合自己的脾胃,化长为短,化繁为简,将其所想所记的加以摘要。大致说来,这话是正确的:就是最初听得越多,最后所得也越丰富。所以,我的话尽管繁杂,而你们却也明白了所讲的潜意识、症候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等诸多要点了。或许你们也明白了我们今后将努力遵循两个方向前行:其一,了解患者的病源,知道其如何采取一种病态的生活态度:这是一个临床问题;其二,了解其如何从精神病而形成病态的症状;这却是一个精神动力学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必然在某处相互接触交会于一点。

今天我们的演讲将不再继续讨论了;然而尚未到下课时间,因此请你们留意上述两个分析的另一特点:记忆的缺失或健忘症,这又是以后才能完全明白的重要一点。你们已了解到精神分析的治疗可用一个公式来归纳:即凡是属于潜意识里的病源都必须进入意识之中。现在这一公式还可以另一公式取而代之:患者所有缺失的记忆都必须补充完整,换言之,我们必须想方设法解除患者的健忘症;听到这样的话,你们不免感到惊异。实际上,它的意思并没有变;我们必须肯定症候的发展与健忘症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然而,假如你们研究上述分析的第一例的患者,你们便能察觉要证实这个健忘症的观念绝非易事;因为患者并没有忘记所召回的强迫性行为的情境,仍记得很清楚;关于致病的其他因素也不曾忘记。至于第二例,就那位具有强迫性仪式的女孩而言,记忆也相同,不过是稍欠清晰。她也不曾真正忘记几年前的行为,比如强迫父母与自己的卧室之间的门开着,让母亲不能与父亲同睡等,她的确记得,只是觉得有些不安。要特别关注第一例的患者,尽管她已无数次地实践了那种强迫性的行为,却从来不曾察觉它与新婚之夜的情境相类似,也就是在她被要求直接寻求强迫性动作源于何处时,她却忘记了这件事。同理,第二例中的女孩子不但夜夜照例重复排演着她的仪式,引起这种仪式的情景莫不如此。两者都没有真正的记忆缺失或者健忘症;然而,应当存在并用来引起记忆的线索却被剪断了。这是一种记忆的障碍,由此便足以形成强迫性精神病了;癔症与此有些不相同。癔症通常以大范围的遗忘作为特征。大意是关于癔症的任一单独症状的分析,都将引起以往印象的整个线索;在这些印象被重新记起之前可说是曾经被真正地遗忘了。一方面这一线索可以回溯至最早的幼儿时,即婴儿时期的遗忘;另一方面,患者同样易于淡忘最近的生活经验,不能不使我们惊奇,特别是致使生病或病情加重的原因,如果不是全部忘记,就必定至少有一部分无法记得了。一些重要的细节或全部遗忘,或代之以假象。大体上说,对一些近期生活的经验的回忆,总是避开分析者的注意,使得患者的整个经验留下引人关注的一个缺口;直到分析治疗的结束前,新近的生活经验的回忆方能浮现在意识里。

我们曾经说过记忆能力被破坏乃是癔症的特征,并且有时候症候性的状态也就是癔症的表现,虽经发生却不必在回忆里留下痕迹。由于强迫性精神病与它是不一样的,我们便可推断遗忘的现象是癔症的心理特征之一,却不是一般精神病的共性。这种区别的重要程度会由于下面的讨论减少。一种症候的意义是由两种因素混合形成,即来源和趋向或者原因,也就是说,一是引发症候的印象和经验,二是症候所要达成的目标。关于症状的来源可以分析成诸多的印象,它们都来自外界,最初都是意识的,后来由于遗忘而成为潜意识的。作为症候的缘由或趋势常为内心的历程,最初可能是意识的,也可能永远都不是意识的,一直在潜意识之中逗留。因此,关于症候的来源或者说是症候所赖以维持的印象是不是被遗忘了是无所谓的,正如癔症一样;症候的趋势在开始时可能是潜意识的,这在癔症和强迫性精神病里都是一样的。

因为我们十分强调精神生活的潜意识,势必会引起人们对精神分析的反抗。对此你们不必惊讶,觉得这样的反抗是他们不了解潜意识,或者难以寻求潜意识存在的根据,而我却认为必有一种更深的动机。人类的自尊曾先后受到科学的两次重大冲击。第一次是认识我们的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茫茫宇宙体系中的一个小斑点而已,这一发现当归功于哥白尼,尽管亚历山大的学说也曾有类似的见解。第二次就是生物学的发展使人类沦为动物界的一个物种,剥夺了人高于万物、人由上帝所创的特权,人的身上同样具有无法消灭的兽性:这一人的“价值重估”的功绩应归功于当代的达尔文、华莱士及前人的共同鼓吹之力,也曾遭到了当代人们的最激烈的抗议。现在,人们的自尊心又要因为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而遭受第三次最为严重的侮辱与打击。这种研究将告诉每个人“自我”的真实面貌,证明我们纵然在自己房间里也不能主宰自我。并且,即使得到少许潜意识的心理过程的信息,就可以引以为豪了。事实上,观察人类的内心并非由我们开始,也不仅是我们的精神分析家;我们也只是坚决地主张这是我们的本分,并且以各人所认为的秘密经验作为证据而已。世人大多对精神分析提出责难,更有甚者,罔顾作为学者的态度与严谨的逻辑,当然这也是主因。此外,我们也在其他方面被迫干扰了世界的安宁,关于这一点我们很快将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