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可不知的世界5000年可怕巧合
2414500000004

第4章 巧合的历史(4)

1964年,约翰·肯尼迪九弟爱德华飞机失事重伤。 1968年,老肯尼迪的儿子罗伯特在竞选总统时,在洛山矶被暗杀。 1969年,老肯尼迪的儿子泰德在马塞诸州参加加一个聚会后,驾车回家时冲下大桥发生车祸,车祸导致其27岁的女助手当场身亡并引发了长达34年的官司。 1984年,第三代中,老肯尼迪的孙子戴维在佛罗里达因药物过量死亡。 1997年,第三代中,老肯尼迪的孙子迈科尔在科罗拉多滑雪事故中身亡。 1999年,约翰·肯尼迪的幼子小约翰·肯尼迪因飞机失事身亡,妻子与大姨一同身亡,导致坠机的直接原因,是小约翰·肯尼迪和卡罗琳打架。 2001年,埃塞尔·肯尼迪的侄子麦克尔·斯加克尔因涉嫌谋杀接受审判。2002年,罗伯特·肯尼迪的外甥迈克·斯卡凯尔因谋杀罪成立被判入狱。 2004年,威廉·肯尼迪·史密斯在公寓强奸女助手奥德拉·朱利亚斯被告上了法庭。2009年,特殊奥运创办人兼心智失能者最主要代言人席莱佛(Eunice KennedyShriver)过世。

2009年6月26日,美国政治世家肯尼迪家族成员、民主党籍联邦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26日因病去逝。

老肯尼迪的四男五女,如今只剩下81岁的珍·肯尼迪·史密斯在世。

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有人推测肯尼迪家族成员的不幸遭遇皆因受到犹太人“肯尼迪的诅咒”。所谓“肯尼迪的诅咒”是由该家族的开创人约瑟夫·肯尼迪在二战前夕拒绝帮助欧洲的犹太人逃离**分子的追杀而引起。在1938年到1940年间,乔·肯尼迪担任美国驻英国大使时,亲眼目睹犹太人被**压迫的场景,但是肯尼迪始终保持和犹太人的距离。后来,约有500名犹太人上门求救,请求他签发去美国的签证,以逃脱**的屠杀。但是老肯尼迪断然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并于1940年任期未满时,离开英国回到美国。 1940年他回到美国,从此,“肯尼迪家族的诅咒”开始了。

当然这种说法只是一家之言,围绕肯尼迪家族命运之谜的猜测还很多。但不管如何,在人们的记忆深处,肯尼迪家族将长久地成为历史上的一个传奇。

大戏剧家身上的巧合

莎士比亚是为人们所熟知的英国著名的戏剧家和诗人,同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与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并列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作家。至今人们依然记得他笔下的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这些文学形象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经典。他的文学作品大多都被改变为电视和电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现代人,那么他的一生又有着怎样的巧合和经历呢?

1564年4月23日,在英国中部斯特拉特福镇,一个婴儿诞生了,他就是日后鼎鼎大名的莎士比亚。孩子的父亲是一位卖肉的屠夫兼牧场主。童年时代的莎士比亚曾经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为其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好景不长,他的父亲做生意不慎破产,小莎士比亚失去了家庭的呵护,不得不辍学谋生。他先后干过肉店学徒、乡村教师、剧场杂役、演员和编辑等职业。这些不同的人生经历使得他更多地接触和了解了社会现实,为其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和基石。后来,他正式走上了戏剧创作道路,开创了一个辉煌的时代。

他的一生可谓著作等身,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精神文化遗产。他写出了三十七部戏剧、两首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鲁克丽丝受辱记》和一百五十多首十四行诗。就其创作的内容而言,多取材于历史记载、小说、民间传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现实;就其创作的艺术风格而言,其作品充分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性论观点,可以说莎士比亚的思想是走在时代的前列的。

他的代表作,也即为人们所耳熟能详的作品,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和四大喜剧《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等。他的这些作品也早已超出英国,被翻译成多国文字,为世界人民共同分享。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莎士比亚于1616年4月23日病逝。52年前的4月23日,莎士比亚出生,在度过了50多个春秋后,悄然离世。他的去世震惊了当时的英国,许多人赶去吊唁他。生与死都在同一个日子,这在普通人中也是不多见,对莎士比亚这样一位大文豪来说,就更加巧合了。或许,这也正显示了莎士比亚与众不同的一面。

雪崩埋葬两个师

战争永远都是属于勇敢者的游戏,在战场上只有勇敢者才能活着走到最后。但是,有时也会有幸运的士兵,他们是凭借运气才活了下来。史蒂夫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一战时期意大利的一名普通士兵。他跟另外一名士兵是一场战役的仅有幸存者,但是他幸存的原因不是因为他英勇善战,也不是因为他临阵脱逃,而是靠运气。是巧合让他们俩存活下来。

一战时同盟国德、奥挑战协约国英、法的战争,随后有几十个国家参加进来。意大利本来是同盟国,但是它在战争爆发后,见风使舵反而投向了协约国,向德、奥宣战。意大利的这一背叛行径遭到德、奥两国的憎恨,他们派遣军队进攻意大利,企图使意大利“回心转意”。

战争进行到第三年,这是关键的一年,德国在西线跟英法联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爆发了几次惨烈的大战。兵力有限,德国无法向南线派遣军队,只能倚靠奥匈帝国的军事力量。这一年寒冬,奥匈帝国的军队与意大利的军队遭遇在杜鲁米达山谷,这个山谷是通往意大利的必经之路,如果奥匈帝国占领这里,就可以俯视亚平宁半岛。

如此重要的战略地位也引起了意大利的重视,意大利国王派遣了精锐的第11师前去守卫。史蒂夫就是这时随军赶往前线的,他所在的师日夜兼程,终于跟奥匈帝国的军队同时赶到。两国的军队各自站住山谷的一端,阻止对方的进攻。当天夜里,战斗就打响了,双方先是一阵炮战,然后是短兵相接。因为双方的兵力差不多(都有1万2千人左右),再加上是夜里,不容易全方位展开,所以双方的军队是轮番上阵,史蒂夫就曾在夜里两次起来战斗。

这场战役持续了三天三夜,双方都付出了四分之一的惨重伤亡,然而,他们都没有停止的意思,还在继续着战斗。只是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雪,影响了能见度,双方不得不停止战斗。大雪一直下了将近半周的时间,落下的大雪连战壕都埋住了。雪天一停,太阳就出来照在大地上。战役又重新开始,奥匈帝国军队方面接到上级命令,要求必须攻过山谷,因为敌军的援军就快要到了,而本国的已经没有援军可派。

得到命令的奥国将领向军队下达了命令,必须在这一天攻下意大利方面的阵地。师长要求炮声过后,全线冲击。就在师长下达命令后,大炮就开始响起来,可是意外发生了,山谷两侧的雪经不住大炮的轰炸,奔涌而下,瞬间埋住了山谷口。奥国军队一看退路已经被切断,只有战胜对手才能从另一个山口出去,求生的本能使他们鼓起勇气向意大利的阵地冲来。

巧合的事发生了,就在奥匈帝国军队发起冲锋的时候,意大利阵地上空的山上也发生了雪崩,积雪迅即而下堵住了出口。这样,两国军队近两万人全被困在山谷中。这一突来的变故让两国的官兵停止了战斗,坐在一起商量如何从这封闭的山谷中走出去。

正在两军师长商量退路时,山上再次发生雪崩,大家没有了退路,只能退向山谷的中间,可是,狭小的地方根本容不下这么多人。于是,就有人被埋在雪下,最后,积雪覆盖了整个山谷。史蒂夫第一次清楚地看到奥匈帝国的士兵,其实,除了服装不同外,他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作为炮兵,史蒂夫一直不愿意离开他的武器——远程炮,这是一种新发明的大炮,他的射程非常远,两军对垒的距离根本不够它“发挥”。远程大炮的特点就是炮管特别长,炮管下可以躲下5个人以上。看到雪崩,史蒂夫没有随大部队逃往山谷的正中央,而是躲在了炮管下,跟他一起躲在炮管下的还有另外一名士兵。

等到山谷恢复宁静的时候,史蒂夫和那名士兵幸运地逃过了雪崩,其他人则全部被积雪活埋。这次雪崩共埋葬了两国近两万人的军队,只有史蒂夫和那位士兵以及另外三名奥匈帝国的士兵幸免遇难。

整个师都覆灭在雪崩之下,但史蒂夫却存活下来,救他的也就是那座远程炮。在战争史上,这也算是一个巨大的巧合,如果不是现代化的火炮,根本就不会使山上发生雪崩。但也正是现代化的远程炮拯救了幸运的几位士兵,这是巧合,还是宿命?

没有识别对手的战役

古代兵法里讲:兵不厌诈。说的是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伪装就是迷惑对方的手段之一,这种方式在混战中极为有效。《亮剑》里,李云龙就曾用这种方式大败国民党军,取得胜利。然而,伪装还有一个不好的方面就是有可能把己方的人员也迷惑了。一战时,就曾发生了这样一件巧合的事,双方的伪装都迷惑了对方。

这件事发生在同盟国和协约国的两个核心国家——德国和英国之间,他们的军舰在一次海战中因使用伪装,结果弄巧成拙,造成巨大的损失。在日德兰海战之前,英、德两国的海军多次交手,互有胜负。为了弥补各自军舰的不足,两国政府下令征用部分运输船改装成军舰,以供海军使用。

英国的“卡门尼亚”号邮轮是当时比较豪华的一艘巨轮,曾驶往欧洲各沿海国家的主要港口。英国改造的第一艘运输船就是“卡门尼亚”号,他被装上防弹装甲,配置了各种火炮和机枪。与此同时,德国的“特拉法加”号客轮也被改装成军舰。为了能赶上一般巡洋舰的能力,德国工程师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不过改装一艘军舰,总是比重建一艘军舰更为迅速。

改装后的巡洋舰依然叫原来的名字,为的是便于识别。它们迅速投入了海战中,作为大型巡洋舰,它们都具有独立作战的能力,“卡门尼亚”号和“特拉法加”号同时被派往南大西洋执行任务。真是十分的巧合,如果它们不是被同时派往南大西洋,就不会出现下面的情况。

“特拉法加”号巡洋舰的舰长,曾在荷兰的鹿特丹见过英国的游轮“卡门尼亚”号。他认为如果把“特拉法加”号伪装成英舰“卡门尼亚”号,则在这片常有协约国船只出没的海域,将会更加便于偷袭作战。于是,经过几个星期的改造,“特拉法加”号伪装成英舰。巧合的是,英国的“卡门尼亚”号舰长也是同样的想法,而且也同样做了,只是更巧合的是,他竟然把“特拉法加”号作为伪装的对象。这样,“特拉法加”号和“卡门尼亚”号巡洋舰在外观上调换了形象。

1914年秋季,两艘伪装过的巡洋舰遭遇。可是,游弋在江面上的却是两艘民船,一艘是游轮、一艘是客轮。本来“特拉法加”号想率先发动攻击,这是德国海军的特色,可是德国人看到对面的军舰似乎是原来的“特拉法加”号,所以没有轻举妄动。英国海军则对对面的客轮倍感眼熟,因为它很像“卡门尼亚”号。为了不出错,“卡门尼亚”号先升起英国军旗,示意对方不要开炮。德军明白了对方是伪装的英舰后,决定靠近以后再狠狠地攻击它。于是,德舰全速冲上去。起初,“卡门尼亚”号以为对方真是友舰,但是看到对方直冲过来,而且速度远超过客轮,知道这是德军的惯用伎俩。于是,准备以逸待劳,教训一下德军。

两艘各怀鬼胎的军舰越来越近,英舰率先开炮,准确命中,随后德舰也开炮还击。两艘巡洋舰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终,德国军舰被打坏无法动弹,而且还有15名士兵战死。英舰也好不到哪去,舰身被打穿,不能正常驾驶,还有10人阵亡。

如此巧合的事情估计古今中外也只有这一例,竟然碰上了各自伪装的对象,实在是倒霉透顶。更让人感到可笑的是,直到海战结束,双方还没有分辨出对方的真面目,只知道是敌军伪装成了自己。

字谜泄露登陆计划

字谜应该是许多人都做过的游戏,这种游戏是孩子识字的必经过程。字谜的制作者往往绞尽脑汁来设置一个谜底,因为谜底是提起孩子兴趣的重要方面。一个好的谜底,可以很大程度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提高他们对字谜的兴趣。一位小学校长在这方面可谓感触颇深,他为了让孩子们以猜字谜为乐,用到了许多的新奇的词汇,不想这一“创举”竟引来一段意外的巧合。

二战时期,英国伦敦遭受到德国飞机的长时间轰炸,市内一度成为一片废墟。不过在新首相的带领下,伦敦很快得到修复,并且各学校也都相继复课。北伦敦的一所小学的校长特里,在复课后发现孩子们似乎都受到战争的影响而导致学习兴趣不高。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兴趣,校长亲自编写了一套字谜,因为谜底新颖有趣,受到广大孩子们的欢迎,使得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大为提高。这一措施得到各方面的肯定,甚至连报纸都报道了特里的独创,还把他的字谜全都报道出来,供各方学习。

《每日电讯》刊登了特里的字谜,在英国掀起了一阵猜谜的浪潮。1944年5月底,英国最高司令部的一位参谋在乘火车上班的时候买了一份当日的《每日电讯》。这位参谋浏览了主要新闻后,看到副刊上的字谜,觉得十分有趣,就猜起来。然而,当他猜出第一个单词时,十分震惊。谜底的第一个单词是“奥马哈”,普通人看到这个单词觉得很正常,只是很新奇而已。但是,这位最高司令部的参谋就不一样了,他知道这是即将开始的一个重大行动——诺曼底登陆的一个登陆地点代号。不过,这位参谋认为这只是一个巧合,所以虽然吃惊但并没有明显表现出来。

然而,随着谜底的进行,这位参谋几乎无法安坐。第二谜底是“犹他”,它是两个登陆地点的另一个,也就是说特里的前两个字谜,就准确地说出了诺曼底登陆的登陆地点。随后的字谜中,这位参谋又看到了“霸王”,这个代号是盟军为配合诺曼底登陆,准备在北欧进行战略佯攻,吸引德国注意的军事行动。

这对一个参谋的震惊是无法描述的,他坐在座位上汗如雨下。因为这些都是英国乃至盟军现阶段最高的军事机密,他作为高级参谋,才有资格了解这些机密。除了司令部外,所有的野战部队都不知道,甚至连执行这项任务的各军最高指挥官都不甚清楚。而一个小小的字谜竟然就将绝密信息公之于众,不能不令他惊讶。他认为这是德国的间谍在侦查到盟军军事秘密后,以这种字谜的方式向国内发送消息。接下来的谜底更加证实了他的猜测,为登陆作战,在英格兰南部建立的秘密海港,也出现在谜底中。此外,还有全线进攻的代号“尼普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