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甘地的故事
2426700000003

第3章 艰苦的童年

爱是世界上最强有力的力量,同时也是最卑下的想像。

——甘地

(一)

1869年10月2日,在印度西部的港口城市波尔班达的一个印度教家庭,一个即将改变印度历史的生命诞生了,他就是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

甘地的家世良好,在印度属得上是中上等家庭。“甘地”的姓本意为零售商人,他的父亲卡朗姆昌德·甘地是一个慷慨而又刚直不阿的人,原来曾是王府法庭的法官,以善于调停酋长和族人矛盾而见长,后来便一直担任当地的土邦首相。

虽然事业有成,但卡朗姆昌德的婚姻却不甚顺意,不断丧妻而续弦,直至第四任妻子普特丽白的出现,才改变了这个状况。

普特丽白为丈夫卡朗姆昌德生了一女三男,而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是最小的孩子。普特丽白是一名虔诚而又聪慧的女子,笃信宗教,并且始终信守不逾。如果许下誓约,即使有病的时候,她也不会借故失愿,并且通晓国家大事。在小甘地幼年时,她常常带着孩子们参加本邦王公的寡母所举行的会谈等。

甘地在波尔班达度过了他的孩提时代。大约7岁时,父亲卡朗姆昌德离开了波尔班达前往拉奇科特担任王府法庭的法官。甘地也跟随父亲去了那里,并在那里念完了小学和中学。

甘地生性是个腼腆而迟钝的孩子,并没有表现出比同龄孩子高一筹的天赋,甚至还要笨拙一些。在入学之初,他非常困难地学会了乘法口诀。在大人交谈寒暄的时候,他总是害羞地避开来人,整日与书本和功课为伴。并且,从来都不会说谎。

直到中学一年级的一次考试,一名叫齐尔斯先生来学校视察。他要孩子们写五个字,借此测验他们的拼写。其中一个“锅”字,小甘地拼错了。老师用他的脚尖碰了碰小甘地,意思让他去抄袭同学的写法。诚实的小甘地没有领会老师的暗示,结果除他之外,别的学生都拼写对了。老师指责小甘地愚蠢。然而,小甘地并没有就此改变,他依然坚持着诚实的处事原则。

进入中学之后,小甘地因为诚实又好学,一直深得师长们的宠爱,多次获得奖学金。他总是敏感又小心地处世为人,即使一点小小的过失,也会让他泪流满面。

从甘地进入中学以来,父亲卡朗姆昌德·甘地便患了瘘病,需要人照顾,甘地经常陪伴在父亲身边喂药。因此,他一放学便回家看护父亲,这几乎成为他每天必做的事情。

不久后,学校新转来一位严格的校长,名叫度罗伯济·叶杜吉·齐米。他很受学生欢迎,而且教导有方。

齐米将体育和棒球的课程都列为高年级男生的必修科,但甘地却十分不喜爱这两项运动,而且有照顾父亲的责任在身,他就向齐米先生请求免除他的体育课程,但并没有得到这位新校长的批准。

如果有体育课,甘地只好往返学校两次。不巧的是,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甘地把时间弄错了,那天本应该下午4点钟之前赶回学校上体育课,结果甘地到学校的时候,课已经上完了。

第二天,齐米先生检查点名簿,发现甘地旷课,并且不相信甘地的解释,严厉地处罚了他。甘地感到十分委屈,痛苦地哭了起来,从此便下决心要做一个“诚实而谨慎的人”。

父亲知道了这件事后,亲自给校长写了一封信说明情况,甘地的处罚才被撤销。但是,这件事深深地印刻在小甘地的脑海里,这是他第一次因为疏忽而受到学校的处分,也是最后一次。

(二)

在甘地13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在今天看来很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与一名与他同岁的女孩嘉斯杜白成婚了。这件事在现在看来是有违天性的,但在当时的印度,童婚却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

其实早在7岁的时候,小甘地就已经订过三次婚了,只是他并不知道,新娘也因为早逝而没有成行。卡朗姆昌德直到40岁才与第四任妻子普特丽白成婚,他们共同孕育的三子一女中,小甘地是最小的一个孩子。老大早已成亲,老二也到了成亲的年纪。为了了却自己的心愿,在临去世之前看到子女均能有所着落,也为了省却那么多的铺张与排场,卡朗姆昌德决定让甘地与哥哥们一并成亲。

本邦王公派了马车作为卡朗姆昌德的交通工具,然而路上却发生了意外,卡朗姆昌德因翻车而受伤。万幸的是,他还能勉强参加全部婚礼。

婚礼举行得很隆重,懵懂的小甘地与新娘举行了“七步”礼,并正式结为夫妇。

毕竟还只是13岁的孩子,同龄的两个孩子互为玩伴,也会经常因为不合而发生争吵。甘地认为自己是丈夫,妻子就必须听命于自己,并且还不准妻子随意回家或去探望自己的朋友。

这些限制对于一个只有13岁的女孩来说,当然是不管用的。她越来越难以理解这个自称为丈夫的小男孩的所作所为,并且不再愿意与他讲话。两个孩子一吵架就这样僵持着,但甘地仍然非常喜欢她,并为她着迷,所以很快他们就又言归于好了。

童婚的习俗是残酷的,但也不乏人性的一面。为了孩子不沉溺于此,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父母只允许青年夫妇在一起待上半年的时间,这样做也有利于他们的学业和家务的学习及长进。甘地夫妇也是这样,他们从13岁到18岁这5年当中,在一起生活的时间总共不过3年。

因为读书和结婚并行是一件很难的事,结婚通常就要休学一年,很多人不能坚持下去,落下的功课又很难补上来,所以就中途退学了。甘地的二哥就是这样辍学的,但甘地却坚持下来了。并且因为学习勤奋,还跳了一级,直接上了四年级。

四年级的学业比前面都要繁重,加上自己的基础不太牢固,甘地学起来很吃力,尤其是梵文课。

梵文老师是一个严厉的人,又要学生们死记硬背,甘地实在忍受不下去,有一次就逃了课,跑到波斯文班上去听课。

梵文老师知道这件事后,很难过,就将甘地叫到自己的办公室,语重心长地对他说:

“难道你忘了自己是毗湿奴信徒父亲的儿子了吗?如果你有什么困难,为什么不来找我?我会尽力把你们的梵文教好的。只要你继续坚持下去,就会发现其中有无穷的趣味。你不要灰心,还是回到梵文班上来吧。”

听了老师的话,甘地觉得很惭愧,从此开始努力学习梵文。直到多年后回忆起这件事,他仍然感激当日梵文老师的教诲。他说,一种语言只有卸下以外国语文为进修的媒介,学起来才会感觉乐趣无穷。而学好这门语言,对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研习将大有好处。

(三)

十五六岁正是叛逆的时期,甘地也不例外。在学校里,他交上了一个被大人称之为“坏”的朋友。这个人是哥哥的同班同学,每天调皮捣蛋,很顽皮。但他喜欢跟老实的“好”孩子甘地呆在一起玩。起初,甘地是抱着改造这位朋友的态度与之交往的,可是“改造”却并不顺利。

印度教徒都是素食主义者,而当时的拉奇科特正浸沉在一种“改革”的热潮当中。很多教徒都背地里偷偷地吃肉,甘地的新朋友建议他也吃肉,并且声称:

“我们是一个孱弱的民族,因为不吃肉,英国人就能够统治我们,就因为他们吃肉。只有吃肉了,我们才能身体强壮,才能跑得飞快,才能打得过英国人。”

不断地游说,终于让甘地动心了,他也想像这个朋友一样强壮、勇敢。

而且,甘地自小就是个怯弱而胆小的孩子,他不想让任何人知道这点,尤其是自己的妻子。否则,他就会失去一个丈夫的“威严”。于是,他跑去跟朋友偷偷吃了几次肉。

第一次的经历并不好受,他们吃了肉质粗糙的山羊肉。山羊肉的粗糙和膻味让他无法下咽,加上心理作用,最后他不得不抛下山羊肉走开了。

晚上,甘地做了一个梦,梦到一只山羊在自己肚子里哀号,这让他很是难受了一阵子。

经过几次之后,甘地渐渐喜欢上了肉食的味道。但是,一次次对家人说谎却让他内心越来越不安。最终甘地放弃了,戒绝肉食,并且也断绝了与这个朋友的来往。

小男孩总有迷恋香烟的时候,甘地也是一样,他和一个亲戚一起想学大人的样子抽烟。可烟并不是常常都有的,偶尔捡来的烟头也不能过足瘾。于是,甘地开始偷偷地拿佣人们的零用钱,然后跑出去去买印度的土烟卷。

这样的情况持续几次后没有被发现,甘地自己也淡忘了。直到有一次,甘地的一位哥哥因为欠了一笔债,想从金镯子上弄下一小块卖钱还债,甘地帮了哥哥这个忙。但这种做法在印度是很忌讳的,因为在印度人看来,这种镯子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不容侵犯破坏。

甘地因此而十分难过,决定向父亲坦白,并发誓再也不偷窃。虽然父亲从没有打过他,但他还是很害怕。他写了一份悔过书交到父亲手上,恳求父亲的饶恕。

诚实的甘地在这张字条上承认了自己的罪过,并且恳求父亲批评自己,还对父亲说不要因为自己的过错而自责,最后还发誓以后永远不再偷窃。

面对着坐在自己对面的儿子,卡朗姆昌德什么也没说,两串晶莹的泪珠从他昏黄的眼中流了出来。他缓缓地闭上双眼,并沉思了一会儿,举起手来将纸条撕毁,然后静静地躺下,没再有任何其他的动作。

甘地的内心被深深地触动了。此刻,他才深刻地体会到父亲那博大而深沉的爱,他为自己以往的所作所为感到懊悔不已。

“只有受过爱之箭伤的人,才能晓得爱的力量。”

在甘地16岁的时候,经历了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父亲卡朗姆昌德因久患瘘病而终于卧床不起,孝顺的甘地和母亲及家中的一个老仆人一起担当起看护父亲的责任。

甘地每天负责给父亲包扎伤口和换药,并在父亲临睡前为他做腿部按摩。他们听从本地医生的建议,没有对卡朗姆昌德采取手术治疗,但保守的治疗方法并没有让他的病好起来,反而越来越重。但是卡朗姆昌德却始终坚持自己下床大小便,不麻烦亲人们,可见其坚毅的个性。

终于有一天,卡朗姆昌德·甘地病逝了。此时甘地恰好不在父亲身边,这让甘地一生都愧疚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