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草尖上的漫步
2430300000001

第1章 序

刘上洋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至九十年代,当代中国文学呈现出纷繁复杂、巨大深渺的气象,人们在感受着文学的内涵和影响的同时,也惊叹于一股股文学浪潮裹挟而去的景象。转眼间,新世纪也快走完十年的历程,文学在时间之流中继续着它的衍变。回望这十年,文学的环境和自身也在悄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市场和读者作用于文学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作家焦虑的已不是他如何在文学中表达他的主张、传达激情和信念,而是考虑如何打动读者和占领市场;另一方面,作家在处理现实、呈现生活复杂经验上,存在着一定困难,对于“写什么”和“怎么写”等诸多文学话题还存在着难以厘清的争论。在这样的文学语境中,江西文学也不可避免地在文学外部的压力和内部生长的活力之间,生成新的裂变。文学队伍的结构、文学表达的焦点、文学描述的语言,也随着社会转型、传媒崛起、网络兴盛,而产生了不易察觉却惊人的变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整个社会环境对传统的文学气候构成新的挑战:如物质主义的生存现实,利益调整的社会格局,传统伦理的冲击碎裂,已无法使作家静心素面独坐书斋,借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辉煌的光焰取暖。他必须更加用心地谛听窗外时代列车的呼啸,更加用心地感受城市、乡村在现代文明进程中或艰辛或振奋的脉搏,更加用心地辨析传统文化心理变革后在市场经济中呈现出的世道人心。

进入新世纪以后,尽管社会面貌变得更加纷繁复杂、多元多样,但是文学的根本境遇没有改变。文学在求证并保存人类经验的丰富性、探索人的存在可能性、彰显人的行动和表达的自觉性上,依然保持着不灭的激情和冲动,文学依然是社会文明和时代进步的助推器。我们看到,在这一时期,江西作家依然保持着足够的冷静和执着,保持着把握时代脉搏、反映社会现象和现实矛盾、完善人的道德追求、扞卫人的精神价值的热情和勇气。他们真诚地拥抱时代却不浮躁,自觉地投入社会生活却不趋时媚俗。他们理智地思考、发现,而不是对庸常经验的不断复制、对公众聚焦的简单描摹、对低俗欲望的无尽宣泄、对奇技淫巧的无谓追逐。始终保持文学的平常心、艺术性、严肃性,远离创作的功利性、实用性、媚俗性,成为江西作家的共识。所以,新世纪以来的江西文学创作,绝少游戏感、低俗化、轻浮状,总是力图以思想的映照来渗透文本,以冷静的思辨来叩问现实,以文化的自觉担当来回应历史。在一个更加多变和多元的社会里,一个作家既要深入生活广泛了解社情民意,又要保持沉静和强大的文学内心,保持自我坚定的艺术信念和顽强的精神膂力,惟其如此,他的作品才有足够的穿透力和烛照性。新世纪以来的江西文学延续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稳健”的面貌特征,但是,在形成一支思想更成熟、创作更活跃、成果更显着的作家队伍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涌现众多可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是一个时代文学繁荣的重要标志。而要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学精品,就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创作方向,积极树立正确的创作理念,不断创新创作方法,切实端正创作态度,始终牢记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自觉地在时代进步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创作灵感,以博大的情怀、深邃的眼光、丰沛的想象,去探究、体悟和展示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面貌,对时代精神本质做出更为深远的探索与表达,对人类文明进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新思想给予积极而敏锐的发现和回应。创作出更多的内涵丰厚而思想独到的文学精品,是时代和人民的召唤,也是江西作家的神圣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