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在那遥远的地方
2430700000057

第57章 7月17日 色达——四郎的第二故乡

今天是我们在色达停留的第二天,上午我们将拜访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学院——喇荣寺五明佛学院,也称色达佛学院。

尽管这里我已经来过多次,但仍然被密布几座大山的红房子震撼。今天遇到的还是雨天,天空中布满阴云,满目赭红色:房子、喇嘛和觉母们的袈裟、夹经文的板子、厚重的门帘,亮黄的镏金,在这绿色大山中无比的艳丽。走在街道上时,难免开始注意身边的红房子,每个红房子都被隔作了几间,每个空间都很小,有的只有一个人住,有的则住了好几个。看着身旁来来往往的喇嘛与觉母,望着他们虔诚纯净的面孔,恍如时空错失。不知是什么样的想法,让他们选择了色达,选择了清苦而宁静的生活。

在学院里,我专程拜访了学院的主持慈诚罗珠堪布,一些高僧大德相继认定堪布为某某活佛之转世,但他一直是以普通人的身份知足少欲地过属于自己的清净生活,外界的一切繁华、名利似乎都与他无关。他每年夏天都要利用空闲时间专门去各地放生,因此,汉地很多城市中的信众都称呼他为“放生堪布”。他给我介绍说,学院里不只是藏族,汉族人也不少,他们来自全国各地,甚至还有国外学法者。学院培养出的高中级人才,在多康等地创办道场并在纽约、香港等地建立喇荣显密中心,为继承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弘扬佛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交谈中堪布还提到了他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一个非常偏僻和贫穷的地方,而几年来,堪布拿出自己的积蓄在家乡办了一座学校,还通过社会帮助征集了一些志愿者教师。我心中感慨,希望他能够把学校越办越好。

从佛学院回来,午饭时,我惊讶地发现县里在草原上搭起了一座富有民族特色的帐篷,门口还拉起了“祝贺林强‘边疆万里行’凯旋”的横幅,我这才想起来,在活动小组出发时,四郎泽仁专程将我们送出甘孜,又在石渠将我们接回甘孜,对于热情的甘孜人民,对于四郎来说,我们算是凯旋了。在帐篷门口我们拉起了21.9米长的哈达,甘孜州政协、色达县委几大班子的领导以及广大牧民群众共同用藏语在哈达上写下了祝福祖国的话语。

四郎泽仁是我一位很好的藏族朋友。20年前,我到色达一所山村小学调查走访,他陪我一起去,我们看到一间铺着枯草、垒着砖头的破房子,还以为是老百姓的羊圈。当地人却告诉他,那是寄宿学生的宿舍,我们都落泪了。当时他身为色达县副县长,但没有分管教育,可是目睹这种情形后,他立即想方设法多方筹资为当地的孩子们建起了校舍,为他们的寄宿生活提供了保障。

还记得1989年的一个星期天,我们到他家去玩,正在说话,一位藏族老阿妈走进门,用藏语和他打招呼。四郎立即站起身,伸出双手热情地把老人请进屋,请老阿妈上坐。他全神贯注地倾听老阿妈说话,好像我们这些人都没在场。老阿妈临走时,他恭敬地送到院子外,用藏族的礼节向老人道别。四郎回到屋里,我们问他:“老人是谁啊?”四郎说:“不认识,她家里闹矛盾,来找我说说。”

四郎不管在哪个县当领导,他的家门永远都向老百姓敞开着。四郎把藏区人民当做自家人,不管是寻常老百姓,还是寺庙里的僧侣们,数年来,他给寺庙通电通水,为他们带来许多生活上的便利。今天当他再次回到五明佛学院时,年长的僧人纷纷握着他的手,非常激动,满心感激他曾经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同时告诉他当5·12汶川大地震时,五明佛学院上千名僧侣自发性地为死难群众彻夜诵经,并在第一时间为受灾群众捐款20多万元。四郎说:“你们做得对,人有困难就是要互相帮助。”我曾经问过他,你一直在高海拔的地方调来调去,当了20年的县长,你就没有想过到条件好一点的地方工作吗?他对我说:“不论我回到过去工作的哪一个县,牧场上都有不认识的老百姓请我到家里做客,他们记得我,认我是兄弟,是儿子,是家里的人,我就非常非常的满足了!”

中午四郎他们在帐篷里用藏餐招待了我们,饭后,我突然想起应该要去看看牧民新村和帐篷新生活的情况。说到牧民新村我想起去年在甘孜维稳时的一些往事,那时我就在色达,牧民新村生活工程还没有开展,有空时我便到县委干部蹲点的乡村里转转。当时的条件远不比现在,一下雨,村里全是烂泥路,一到天晴,路上又满是灰尘,几乎几步开外就看不清人;还有不少群众连土房都住不上,只能搭建简易的帐篷一家老小挤在里面……群众的生活非常艰苦,有一些人家没有牲畜,随行的工作组干部告诉我,这些群众只能依靠每年政府补贴勉强生活,一些人家贫困得我看着都掉眼泪。由于出来也没带什么东西,我就将身上的钱拿出来给他们,一户给几百,不一会儿身上的2000多块钱便掏了个空,但我知道,这些钱对他们来说也不能有多大的帮助……没有想到的是,3个月以后我再次来到这里时,却听说县里的干部们自发地为贫困家庭捐款,3个月时间里捐出了4万多元钱,而且干部进村入户达到90%以上。当地的群众都说,贴心干部又来到了他们身边。昨天县里的干部告诉我说,乡里很多村民都很想我,希望我有时间回去看看。可惜我的行程安排有限,只能下次再去了。

今天在县城周边的一路上,我们看见路边已经建起了不少新房,附近还有一些新房正在修葺。新帐篷如同满天繁星一般比比皆是。以前,他们要到很远的牧场放牧,一年要搬十几次家,而且游牧生活居住的帐篷,漏雨、漏风、防冻效果差,生活设施简陋。现在住进了牧民新村,家家户户不缺水不缺电,从烧羊粪到用电磁炉,有的还用上了牛奶分离机。今后的牧民新村还会盖上楼房,有干净的卫生间和集中供暖设施。现在为他们设计的新帐篷,防风、避雨、防潮、保暖,还配备了适用、便携的生活设施,不但解决了他们生活上的困难,消除了造成病痛的隐患,还让他们在放牧中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群众的脸上都时常露出了笑脸。我想,从游牧生活到现在的集中居住,政府应该要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帮助他们进行新的生活规划,在经济、教育等问题上对他们进行帮带,并要避免由于生活习惯改变而出现的一些问题。

2009年7月17日21∶06写于色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