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最得力的员工
2436900000032

第32章 提升自我:在工作中成长(3)

另一部分熊到了盆地之后才发现:这里的肉食动物太多了,自己身体笨重,根本无法和别的肉食动物竞争,便决定不吃肉了,改为吃草。没想到这里的食草的动物更多,竞争更激烈。草也吃不成了,只好改吃别的动物都不吃的东西——竹子,这才得以生存下来。渐渐地它们把竹子作为自己唯一的食物来源。由于没有其他动物来和它们争抢食物,它们变得好吃懒动,体态臃肿不堪,就演化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大熊猫。后来竹林越来越少,大熊猫的数量也越来越少,几乎濒临灭绝,只能被关在动物园里,靠人类的帮助才能生存。

熊的遭遇如此,每个人的职业发展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在机遇面前人人平等。如果自己不主动地去竞争,迟早也会和大熊猫的遭遇一样,被别人排挤,甚至被别人吃掉。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职场拼杀的白领们不敢有一丝的懈怠,唯恐“砸”了手中的饭碗。已被划入“老员工”行列的三四十岁的白领们,眼见着学弟学妹们揣着硕士、博士学历,意气风发地加入到自己的行列中,不自觉地就会心跳加速、血压上升。然而,这个年龄的人已不像新手们那样了无牵挂,他们上有老下有小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公事、家事早已压得他们进入了亚健康状态。可看着后来者们“虎视眈眈”的样子,原地踏步只能是死路一条。

毕业于哈佛大学的美国哲学家詹姆斯说:“你应该每一两天做一些你不想做的事。”这是一个永恒不灭的真理,是人生进步的基础和上进的阶梯。有一句名言与这个观点相同:“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辩证法里量变质变定律也讲,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

所以不要奢望个人的进步能够立竿见影,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就行了。让自己进步的方法很多,“每天做点困难的事”,就是“逼”自己进步的办法之一。如果你是一位营销人员,但是当众演讲又是你最发怵的事情,那你就每天“逼”自己对着镜子练习讲话;如果你是一位公关人员,但是你恰巧又是一个内向的人,那你就每天“逼”自己主动与主要的业务伙伴联系,或是打电话,或是发E-mail,或是相约见面;如果你从中学就讨厌学外语,可是你要想获得在职硕士学位,就不得不硬着头皮,每天“逼”自己练习听力、复习语法,再一口气做完一套模拟试题……

“每天淘汰你自己”,这是我们应告诫自己的一句话。事实上,我们所处的生存空间正在被无限压缩。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欧美一些未来学家曾经预言:“当人类跨入21世纪时,每周的工作时间将压缩到36小时,人们将会有更多的时间提升自我,休闲娱乐。”但历史的脚步真的迈入21世纪时,人们却惊讶地发现,相当多的人每周工作时间在无限延伸,甚至超过了72小时,还有不少人竟被市场无情地淘汰,而那些每周工作时间在不断延伸的人却是愈加发奋苦苦地“提升”自我。

未来学家们的美好预言被残酷的事实无情地击了个粉碎!假如你不淘汰自己,可能就会被别人淘汰。3年前在某中外合资企业担任网络通讯设备销售经理的一位人才,3年来一直忙于日常事务,在“干杯”声中翻过了日历。今天,他的下属学历比他高,能力比他强,经验也在数年的商海中获得了积累,羽翼日渐丰满,销售业绩惊人,在公司最近的绩效考评中名列第一,迅速淘汰了他这位上司,留给他的是岁月的蹉跎和时光的惋惜。

因此,不是自己淘汰自己,就是被别人淘汰自己,这就是职场“进化论”。

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自我感觉太好,尤其是社会竞争愈益激烈的今天,人才流动频繁,新人辈出,高手如云,任何单位随时都有理由轻易地解雇一个拿高薪的资深雇员,而另觅一个不那么“值钱”的新手取而代之。所以对于那些曾经为单位建设立过汗马功劳的人来说,千万不要认为,打拼一段时间之后,就有了“老本”,在竞争激烈的当下是没有老本可吃的,你必须居危思安,未雨绸缪,时刻保持一种竞争的态势,以适应职场永远的变化。资历与职位安稳程度在今天并不成正比。

就职于某外资保险公司的关怡最近从报上看到一则消息:中国未来10年需要5000名精算师。这是英国鹰星保险有限公司与上海财经大学联合举办的精算实务研讨会“精算”出来的结果。关怡很快打电话托上海一位同学,咨询上海财经大学精算学专业研究生招生事宜。她说:“随着外资保险机构的逐渐登陆,精算师必将是未来的热门职业,当我毕业的时候,正是市场最抢手的时候。”关怡上大学时学的专业是商业统计。她说:“我原来学的专业是大路货,现在能干这份工作的人太多了。我必须尽快更新知识,为将来谋划一份吃香的职业。”

就职于某律师事务所的孙小姐刚参加完全国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谈起报考的初衷,孙小姐说:“在西方发达国家,专利代理人是收入最高的职业之一。所谓知识经济,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专利经济。因此,专利代理人的前景十分广阔。”孙小姐的打算是:“将来开一家私人专利代理行。”

瞄准未来的潜力行业,提前做好知识储备,那意味着你已经稳操明天的胜券。反之,如果一味追捧眼前的热门职业,弄不好就会落入热门职业陷阱。而热门职业成陷阱,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在美国,会计与律师和医生一样,是各种职业中收入水平最高的职业,但我们也许有所不知,在美国失业率最高的专业排名中,也是这三个专业的毕业生。在我国,目前这种热门职业高失业率现象也已出现。如前几年,会计专业人才紧缺,于是,高校、中等专业技术学校、职校纷纷开设会计专业,学生也把报考这一专业作为首选,以为一旦考上,以后就业就不会成问题。可谁知,近年来形势急转直下,对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财会专业毕业生来说,要想谋求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已成了一大难题。

做事追求尽善尽美

我们常常认为只要准时上班,按点下班,不迟到、不早退就是完成工作了,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去领工资了。其实,工作首先是一个态度问题,工作需要热情和行动,工作需要努力和勤奋,工作需要一种积极主动、自动自发的精神。自动自发工作的员工,将获得工作所给予的更多的奖赏。

工作的任务、范围是有限的,但工作的内容是无限的。你可以无穷尽地扩展工作的内涵,将工作内容细分、细分、再细分,任务完成得精美、精美、再精美。久而久之,你就会显出与众不同的品质和价值。

司特莱底·瓦留斯先生是一位着名的小提琴制造家,他制作一把小提琴,往往要经过不少岁月。但是你可不要以为他太痴了,他所制造的成品现在已成稀有宝贵的珍物,每件能值万金。可知世上任何宝贵的东西,你如果不付出全部精力、不畏千辛万苦地去做是不能成功的。

能否成就一番事业,工作激情尤其重要。人活着需要激情,工作着更需要激情。激情是活力的源泉,是生命价值的体现,更是发展自我、展现自我的催化剂。没有激情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不可能全心全意投入工作,不可能创造性地解决工作中的难题,更不可能有创业的力量和勇气,也就不知道工作的快乐,而指望他成为团队的领袖,更是妄想。

没有激情的人,永远不会有真正切实的行动。如果一个人整天无精打采、心神恍惚;他总是按部就班,很难出大错,也绝不会做到最好……这样的人,你能想象他会敢于冒风险、顶压力、克服种种困难领导一个团队迈向成功吗?没有激情的人容易志短,并且往往受制于人。迫于生计,很多时候只能妥协,这一妥协又于无形中埋没了自己的才华,错过了发展的良机,最后只好随波逐流。

“工作着、快乐着、功成名就着”,对于没有激情的人,那只能是一种奢望,因为他根本体会不到工作中的乐趣,不会为了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职业前景去努力挖掘潜力,他只把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

要把工作做到位,必须要有认真负责的工作责任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追求完美的工作作风、勤奋努力的工作观念,并养成注重细节的良好工作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工作效率,认真对待每一项看似简单而又平凡的工作,把每一项工作做细、做实、做好。

有一个管理上千名员工的经理,以前他不过是一家家具店的学徒工。“不要在这件事上浪费时间了,它是毫无价值和意义的,查理!”他的老板常常对他说。而这个学徒一有空闲,就琢磨修理家具,很快地他就熟练地掌握了修理家具的精湛技术。他如此认真仔细,甚至连店主都觉得有些过分。不满足于良好状态,坚持做每一件事都精益求精——成为他的工作习惯,也正是这种良好的习惯将这位年轻人推上一个又一个重要的位置。

我有一位着名的雕塑家朋友,每次去看他时,都发现他在忙于同一件雕塑作品。“我一直在给它修改润色。”他指着雕塑对我说:“你看,现在是不是更有光彩了?面部表情也柔和了许多,还有……这里的肌肉也显得更加强健有力了。”

“这些细小的地方,别人不注意看,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吧!”我心存疑惑地对他说。

这位雕塑家回答说:“也许你说得很对。但是,艺术的完美就在于精益求精。”

当你工作时,应该这样要求自己:能做到最好就不要做到差不多;可以努力达到艺术家的水平,就不要甘心沦为一个平庸的工匠。

中国人信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讲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我们决不能因为“无完人”而不去追求接近“完人”,因为“有过”就不去减少自己的过失。往往反而是我们怀了错误难免的心情,做起事来已先没了严格要求自己的态度,总认为,要干事就难免做错事。这种错误难免的思想先入为主,占据了我们的脑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习惯,一种不好的习惯。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一种追求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许多员工做事不精益求精,只求差不多。尽管从表现上看,他们也很努力、敬业,但结果却总是无法令人满意。他们不懂得这一道理:工作需要的就是一丝不苟的态度,如果你敷衍了它,它就会报复你:说不定什么时候,它突然出其不意地伸脚绊你一下,让你摔个嘴啃泥。

精益求精,顾名思义,是指在某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仍需不断努力,以求做得更好。精益求精重在一个“求”字,就是不满足现有的成绩,而追求更高、更强、更大的层次。精益求精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更是一条道路,通向创造完美品质的道路。精益求精是创新,是持续改善,是关注细节。

如何做到精益求精呢?办法也只有一个: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做起。老人们经常讲“小洞不补,大洞叫苦”,往往是一点点小事情的疏忽而造成事故,只因那么一点点细节没有注意到而带来不良的后果。

在荣事达集团公司生产线上的工人每人都有一只皮带扣护套,它是为了防止皮带金属扣划伤产品外观而特意设计装备的,这也是该企业推行“零缺陷”管理的一个小细节。“零缺陷”管理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实行产品达标的质量保证体系。荣事达在开始推行时,曾有许多职工想不通,认为每天在生产线上忙碌,出一两个次品在所难免,何况“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于是产生了一种抵触情绪。后来企业在郑州亚细亚商场举办一次促销活动,连开三箱洗衣机都因一个小划痕无法让顾客满意,尴尬的场面让全体职工幡然醒悟。他们终于明白,市场不相信眼泪,更不接受次品。此次活动让职工们认识到,人不可能不犯错误,但通过自身的努力是可以避免犯错误的。只要每个职工在自己负责的生产环节和质量控制点上尽心尽责地按生产规范、质量规范、安全规范工作,那许多缺陷就可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