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金融公司不会告诉你的真相
243700000022

第22章 3为什么在资本市场上资产重组的魅力长盛不衰 (2)

第五章3为什么在资本市场上资产重组的魅力长盛不衰 (2)

然而,这种以短期效应为主的重组必然是好景不长。在连续两年微利之后,1999年上半年公司旋即又陷入亏损。这个时候,地方政府又一次出面,不仅为ST黄河科专门召开了省长办公会议,并采取各种行政措施为ST黄河科增收减负。最能显示地方政府魄力的是:省行政主管部门竟然命令财政厅一次性购买ST黄河科3000多万元媒体产品,美其名曰政府采购。真不知道,省政府买这么多媒体产品干什么?不知底细的人肯定会以为陕西省政府要当多媒体的经销商了。但这一次政府出面重组的目的可就不那么单纯了。在ST黄河科的K线图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2000年4月份当ST黄河科报出1999年度“漂亮”的年报时,其股票价格已经一飞冲天,达到其上市之后的最高价格18元左右。鉴于“5?19”之后,中国权力资本对股票市场的操纵已经在事实上名正言顺,我们完全有理由推断,这是一次策划周密、配合默契的操纵。这个特征也可以从市场主力在建仓拉高的时机上明确地判断出来。

不过,只要权力资本的胃口没有被彻底满足,ST黄河科就还会是一个相当有利用价值的工具,ST黄河科的故事就不会完结。果然,在2000年,ST黄河科又一次让人啼笑皆非地亏损了。但这种亏损对于操纵者来说,则绝对是又一轮操纵的崭新机会——它们可以借此低价吸筹,开始新一轮规模更加宏大的洗钱运动,颇有一点将洗钱进行到底的豪气。

最新一次合谋操纵的结果是:2001年10月,在当地政府的鼎力“扶持”下,ST黄河科变成了证券市场上最有垄断利润因而也最有长期投资价值的传媒股,几乎在同时,ST黄河科的股票价格逆市而动,创造了大熊市中最耀眼的奇迹,从9元左右一直上涨到24元。如果不知内情,庄家又岂能有如此“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涉及如此巨量国有资产置换的知情人又能是哪些人呢?最庸常的头脑也能想到,但却没有任何人有能力阻止。

令人感叹的是,在市场黑幕不断、投资者对庄家一片喊打的背景下,人们曾经一致认为:ST黄河科肯定要退市了,它再也无法创造耸人听闻的市场“奇迹”了。但结果却又一次侮辱了那些对市场规则抱有最后一丝期望的人们。可以肯定,只要躲在庄家背后的制度背景不改变,ST黄河科就还会创造人间奇迹。

从ST黄河科的重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国有经济轰然倒塌的历史噪音中,权力资本也悄然长成一个可以四处出击的庞然大物。ST黄河科最新一次重组的实践表明,中国权力资本的触角已经伸到了国有企业最核心的垄断部门。他们已然有能力将最后这块具有垄断性质的国有资产玩弄于自己的股掌之中。中国经济的“资产重组”运动(远不局限于证券市场)如火如荼,ST黄河科为我们揭示了这一“革命”的最新特征和最新进展。

让人绝望的是,在这个广泛蔓延于中国各领域的“革命性”分赃活动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几乎所有著名高校争先恐后的参与。在利益面前,这些自诩为“良知”与“精英”的斯文人群体,露出了他们一直隶属的那个权力差序体系的本性,现在人们明白了,他们与所有其他的权力分利集团毫无二致。有时候,他们的面目甚至更为可憎。这种面目,我们已经在深安达、ST海洋等一系列的所谓高校或科技概念的重组操纵中,看得清清楚楚。在这一系列让人大倒胃口的操纵中,中国的某些著名高校以一种厚颜无耻的“高贵姿态”展示了他们高明的骗术。我们承认,在一个骗子横行的文化中,我们令人尊敬的高等学府并不比其他骗子更应该受到指责。但所有的人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中国的高校,它们以前是,今天就更加是行政权力体系的一部分,无论是在作为群体的道德上,还是作为企业的赢利能力上,他们丝毫也不比其他人更高。如果说地方权力集团在重组操纵中使用的是不容抗拒的行政命令的话,那么在有名校参与的重组操纵中,则更多地使用了“话语霸权”或知识权力。

到此,我们可以简单总结一下地方行政权力在资产重组游戏中所进行的资源循环和分配过程。这个过程大致是这样的:首先,向已经被掏空的上市公司注入外部公共资源,在二级市场上制造炒作题材。通过对股票的操纵,内幕人士从市场内部的投资者手中吸取资源,与此同时,通过增发或者配股将证券市场内部投资者的资源进一步集中到上市公司,然后通过行政权力再一次将上市公司掏空,开始新一轮循环。只要权力不受到硬约束,这个过程是可以无限循环的。不要以为这个循环是一个无聊的把戏,每一次循环中都有人大获其利。而这个游戏的关键之处在于,地方政府对上市公司的“壳”资源、地方公共财政资源、地方的金融资源拥有不容挑战的垄断权力。没有这一点,地方政府的这套循环游戏就无法玩下去。

有些人经常将地方政府的超乎寻常的重组热情归结为它们对“壳”资源的珍惜,但他们从来不问:在那些重组对地方政府本身的利益来说明显意味着赔本的时候,地方政府为什么还对保护“壳”资源如此上心?答案非常清楚,只有保住了“壳”资源,才能保住继续操纵的工具;而只要有操纵,内部人就会获利。哪怕这种利润与公共资源的投入再不相称,这种操纵对内部人也是值得的。所以,循环次数越多,内部人获利的机会也就越多,证券市场内部和外部的资源就越向操纵者个人手上集中。这也是为什么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对重组乐此不疲的原因。股票二级市场并不创造财富,操纵者个人手中的财富多一点,分配于其他人手中的财富就少一点,地方政府主导的重组对全社会的财富分配格局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或许,股市内部和外部的资源彻底枯竭之时,就是这个再分配游戏完结之时。

[本节点评]

无论重组被人们赋予多么深远的产权革命意义,在当今中国证券市场,它的功能也只能从属于权力阶级的意志。这就是被形式遮蔽的真内容。

[相关链接]

长百集团(600856)资产重组的背后

每一只股票的身上都充满神秘的色彩,每一波股价的变化都有它深刻的动因。自从长百集团(600856)2007年8月底开始讲述无比动人的“资产重组”的故事以来,立刻吸引了几万名中小投资者的目光,因为那意味着又一只乌鸦要变成金凤凰了。每个人都在朝思暮想,期盼一觉醒来自己的账户金额翻了几番,孰料已然误入庄家布局,高位涌进的散户们至今大多仍在深彀中挣扎,抑或割肉斩仓!

仔细研析每一次股价的异动,基本与该公司的重组进展公告配合得天衣无缝。

2007年8月28日,该公司发布公告,三天后,4383万股限售流通股将被解禁,上市流通股价其时不到7元,支付了对价的小非们岂能甘心?

2007年8月31日,公司公布资产重组重大信息。而在前一天,该股即以涨停报收,不

得不让人怀疑是否有人提前获知内幕了。

三个多月后的12月13日,该股复牌后连拉三个涨停,随即不久便是一个多月的高位

平台整理,期间部分小非翻倍获利后出局。

进入2008年2月中旬,该股被几只券基纳入法眼,在他们的推波助澜下,股价于3月12日摸高见顶至16.08元,对比公告重组前已上涨了近130%。而此日大盘已经跌至321日均线,于是小非中的江湖大佬之平安保险旋即选择了分批减持,火候把握得恰到精妙,着

实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2008年3月31日,该公司公告重组申请未获证监会批准,经过短短的4个交易日,

股价迅速下跌35%,部分机构继续减仓。

5月22日,再次公告二次申请仍未能通过,股价也立马回以一个跌停板,再跌-8%(实际上20日通知已下达,股价走势上已经有所反映)。此刻,各路主力大概觉得没什么盼

头了,进而不计血本疯狂出逃(唯恐少长了两只脚),成交量急速放大。股价几近打回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