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带队伍的第一课
2438800000036

第36章 .建立企业的内部信心和信任(1)

不容置疑,一个企业要有战斗力和竞争力,企业成员必须认可企业,对企业有信心,对企业心存信任。只有对你或企业有了很强的信任感,员工才可能产生归属感、荣誉感、责任感和团队精神。

举贤应该避亲

我们有句古语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句话是说一个人有了大的发展,他的亲戚朋友可以跟着“沾光”。但自古以来,对这种行为的看法就没有一个统一意见。有的认为任人唯贤,举才要避亲,有的认为举贤不应该避亲,这样可以避免信任危机的产生。

目前,大多数企业已经越来越多大,经济实力也越来越强,而在这些企业里使用自己亲属的现象都比较普遍。这应了中国那句老话:“打架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其实,在企业中使用自己的亲属本来是无可厚非,因为亲属就是自己人。与许多企业的老板一样,家族企业的维护者――国内某着名集团的董事长说:“任人唯亲是为了稳定,任人唯贤是为了发展。为了企业的发展,力帆必须由我本人或我的家人来管理。”

万科与上面的集团公司在管理上走着绝对不同的路线,中国传统强调“举贤要内不避亲、外不避仇”,但万科自初创时开始就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亲属不共事、举贤要避亲”。但有些企业往往只是“不避亲”,并在举荐后,形成“亲上加亲”的裙带关系。万科虽然在亲属里可能也不乏人才,但难以两全时,公司做出了杜绝信任危机产生的选择,看重因此而建立的更加单纯的和谐关系。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有些企业已经开始限制夫妻同在一个单位工作。如深圳华为就不提倡夫妻同在公司工作,尚未入职的禁止聘用;已经在公司工作的,一般会有一人离职。

万科的制度是非常明确的:企业要求员工入职时要如实申报在公司内是否有亲朋好友,如有,必须声明。万科下属公司曾有一个职员申报时说在万科没有亲朋好友,但后来公司发现,其兄长是万科一家分公司的部门经理,发现后立即辞退。

这条制度来源于一个故事。王石作为万科的创始人首先不用自己的亲戚、朋友、同学。1989年,王石离开公司去外地学习一年。回来后发现他的一位表妹在公司上班。虽说这位表妹毕业于吉林大学国际金融专业,是公司需要的人才,但王石硬是劝说表妹离开了万科。王石说服她的道理很简单:如果你有本事,去哪里都能施展;如果你没本事,凭什么在我这儿混?表妹走了,后来在其他公司取得了很好的发展。王石的率先垂范和严格的规范制度,保证了万科内部决不出现信任危机。

王石的观点非常鲜明:有机会要力荐有能力的人上,不要担心他们和自己平起平坐或超过自己。他说,有能力的人对老板自身来说是利大于弊,在一定程度上讲是有利而无害,而且对企业来说还可以培养更多的能人,大家看到有才华的人能得到提拔,会争先恐后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战斗力。反之如果老板故意压制能人,甚至让庸人或小人上,就很可以产生信任危机,不仅会打击能人的积极性,使能人对企业彻底失望,而且企业中的其他成员也会有看法,严重者会造成整个企业的分崩离析。

其实,如果能真正做到举贤不避亲,那也还好说,关键就怕有些老板的亲属是“亲”却不是“贤”。如果企业用的都是这样的人,除了会产生严重的内部信任危机外,不会有别的结果。其他员工在与这些员工共事时,往往会有很多的顾虑,既担心自己的能力得不到认可,同时害怕得罪这些员工而导致上司的批评等,这会严重打击其他员工的积极性。这给企业带来信任危机的后果,在短期内或许不是很明显,但是从长期来看是不利于企业发展的。

更重要的是,由于是“亲”,当他们违反了企业的规章制度的时候,往往碍于情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可能导致制度的失效和让一大批员工对企业失去信任。公司的管理掺进很多非经济的因素,最终将不能正常运转。

如果存在以上情况,那就是典型的家族式企业了。家族化经营带有一定的封闭性,家族观念根深蒂固,使得引入优秀人才比较困难。而企业又要发展壮大,急需人才加盟,此时只有从家族内部挖掘,结果家族中一些资质平平、能力一般的人进入高层。尽管这些人不比其他员工的贡献大,甚至还要小,他也会因自己的特殊关系而争权夺利、不干实事、颐指气使、自封“元老”、养尊处优并要获得超额利益,这对执行企业的管理与激励机制打击很大,会严重影响到非家族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员工产生对企业的信任危机,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壮大。

虽然“举贤避亲”可能会让你错过一些人才,但权衡利弊,企业若真想做大做强,领导者就一定要“避亲”。有时候,灵活处理也是必要的。方太集团在这方面就比较灵活,他们最彻底地执行两个原则:一是口袋理论。只有自己与儿子的口袋是同一个口袋。也就是说,除了亲生儿子外(只适用一个儿子,不适用多个儿子)别的任何亲戚都不能进入这个企业。要么,就单独给他另外一个企业,让他自己去折腾去。二是家族制而非家族化。允许家族的人进入自己的企业,但不是家族的每个人都可以进入自己的企业,符合口袋理论的才可以进入。这就严格控制了信任危机的产生。

有好多企业,都是从夫妻店、兄弟店发展起来的,夫妻倒还好说,大不了让妻子退居二线。但兄弟却不好办,大家都要干事业,即使想分开发展,由于产权的模糊,也很难分开。

唯才是举

企业老总“开疆拓土”,不断壮大发展自己的事业。事业愈来愈大,不可能事必躬亲,当然也不应事必躬亲,他不可能样样亲自去管。管理者这时需要委托自己信得过的人来协助或代为自己去处理。然而,怎样的人才算是靠得住、信得过。

这里靠得住包含两个内容:一是他是否胜任,是否有能力承担这项工作,是否有能力代为管理者处理这样的事;二是这个人是否品德有保障,是否对企业忠心耿耿,是否愿意为企业出力、卖命,为企业排忧解难。这里涉及到一个对人才选择的标准,到底是品德优先,还是能力优先。当然,所有的企业老板都希望自己选择的人能够是德才兼备之人,毕竟谁都想“鱼和熊掌”都能要,但万一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时,管理者该如何做决断?

三国时,曹操首先提出了选才标准:唯才是举。曹操曾经多次下令,公开向全国求贤。他针对东汉选官的积弊,以无畏的胆略,提出了唯才是举的选人标准。他要求各级官吏要不拘微贱,不拘品行,勿废偏短,把那些具有真才实学的人统统推荐上来。曹操实践了他对人才的信任和爱惜,把人无完人、慎无苛求的思想,把才重一技、用其所长的思想,把只用人才、不用庸才的思想推向顶峰。

应该说,曹操更注重“才”。而我们现在一般把人分为四等,依次为:有德有才、有德无才、无德有才、无德无才。这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德本才末”的观点。换句话说:“可靠比有能力更要紧。”这两种观点侧重点截然不同,企业老板一般更重视“德”,尤其是其选择心腹时,更加注意重视“德”,即看他是否忠诚,若是不忠,不管他有无能力,他也不能给你帮什么忙,甚至会给企业造成信任危机。因此企业老板应更注重“德”方面的因素。实际上,这与曹操的唯才是举并无多大矛盾,因为曹操按他的标准看来,有严重“品质”问题的,比如坚决反对他的弥衡、孔融等人,他是决不姑息。

要培养得力助手,就必须坚守三大原则。大凡企业老板选择助手,喜欢在“同乡”、“同学”、“同宗”、“同门”、“过去老同事”等“同”字辈选择,结果多半为“同”所害,不能不谨慎处理。选择心腹知己不应拘泥于“同”字辈。如果非要有个“同”字,则应该以“同心”为首要条件。而“同心”则是应在工作中自然培养的。而企业老板培养助手必须坚守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坚决贯彻“所爱者,有罪必罚”。企业老板平日和亲信在一起,要把握自己的主张。在向他们解释自己的见解时,态度要诚恳,语气要婉转,要充分向他们说明、同他们讨论,使他们了解自己的意图。老板在与亲信相处中告诉他们自己不会姑息纵容他们,表达自己信赏必罚的决心。可以向他们叙述“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

马谡是孔明好友马良的弟弟,孔明派他守街亭,一再指示他要固守。年轻气盛的马谡则在山上设阵,企图击败魏军。结果,反遭魏军包围,以致街亭失守,牵动全局,使蜀军不得不退到汉中。孔明追究战败责任,把马谡依军法判处死罪。将领们纷纷求情,孔明固然于心不忍,却毅然挥泪斩马谡。

历史上为守法度“大义灭亲”的何止诸葛亮一个。连汉武帝也“大义杀婿”。女婿乃是自己的半个儿子,何况他又是汉武帝的亲外甥,但汉武帝聪明决断,善于用人,执法严厉,毫不容情,决不姑息骄纵肆横,以杀一儆百,使其他亲信不敢骄纵。老板们也应该清楚即使是亲信,也要有罪必罚。一方面大家信服,一方面对亲信也是一种约束。据以自律,彼此都有好处。

第二,坚决“严守上下分寸”。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一个企业来说,上下之间总有尊卑之分,有命令或服从的关系。企业老板一定要和亲信间把握好这个界限,不可越此一步。比如三国时,曹操以勇猛过人的典韦、许褚为贴身的保镖。有一次曹操酒醉卧床。许褚仗剑守卫门外,曹仁欲入,被许褚挡住。曹仁自恃曹氏宗族,大发脾气,许褚毫不相让,驳斥道:“将军虽亲,乃外藩镇守之官,许褚虽疏,现充内侍。主公醉卧营上,不敢放入。”许褚说的没错,不管你是什么亲信,总有自己应该坚守的本分,有自己必须遵循的规矩,“不以规矩,不成方圆”。难怪曹操事后知道,大大赞扬了许褚一番。

企业老板应该清楚,亲信倘若不能安守本分,就会滥用职权,以至于失去员工的信任,到了目无法纪的地步,再来挽救,往往已经太迟了。严守上下分寸,保留重大事项的最后裁决权,乃是维护亲信在既定范围内不失责亦不越轨的根本办法。

第三,以心换心,真诚相待。企业老板对亲信应该以诚相待,真心相通。管理者和亲信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愿打愿挨,毫不勉强,正如俗话所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且“强拧出来的瓜不甜”。论语说:“君子和而不同。”老板和亲信要“和”却未必皆“同”。“和”是指“真情”而“同”为“利害”。凡事以“情”出发,拿“真心”换亲信的“真心”,他们将会与你同心同德,不会心怀杂念,不做逾越本分的事情。总之,老板若能与其员工同甘共苦,则亲信自然也以“公天下”为重。

把员工当成真正意义上的人

第十六届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出身于一个鞋匠家庭,而当时的美国社会非常看重门第。

林肯竞选总统前夕,在参议院演讲时,遭到一个参议员的羞辱。这位参议员说:“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那位参议员的目的就是要打击林肯的自尊心,好让他退出竞选。此刻,人们都沉默了,静静地看着林肯,听他会说些什么话来反击那位议员。

“我非常感谢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林肯说,“他已经去世了。但我一定会记住你的忠告,我知道我做总统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众人不约而同地为林肯鼓起了掌。林肯转过头,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说:“据我所知,我的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过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它。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技术。”

接着,林肯又对所有的议员说:“对参议院的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而它们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尽可能帮忙。但是,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我无法像他那么伟大,他的手艺是无人能及的。”说到这里,林肯流下了眼泪,所有的嘲笑都化为真诚的掌声。

后来,林肯如愿以偿,当上了美国总统。作为一个出身卑微的人,林肯没有任何贵族社会的硬件,他唯一可以倚仗的只是自己出类拔萃的、扭转不利局面的才华。正是关键时刻的一次心灵燃烧使他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包括那位傲慢的参议员,成就了他生命的辉煌。

在你的下属当中,会有少数人出身“高贵”,他们或有亲朋好友手握大权,或家庭背景显赫。同样,也会有些人出身寒门,是凭着自己的执着和才干一步步地走到今天。作为管理者,你是不是戴着有色眼镜看这些人呢?如果你对待前一种人,客客气气、态度温和,甚至他们工作中犯了错误,也要想尽办法说服自己网开一面,宽恕他们;而对待另一种人,从来没正眼瞧过人家,只要犯了错误,哪怕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失误,也要严加斥责,大抖领导的威风。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造成团队内部的分裂。因为你不尊敬别人,也别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同时,因为你截然不同的态度使一种人难免傲气十足,另一种人心怀不满,如此下去,要不了多久,你的团队恐怕就该分崩离析了,或者你走人为先。

人生而平等,无高低贵贱之分,在全国着名的弘扬集团,每个员工都享有平等的生存权、发展权、发言权、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和规定的其他权利以及股东同股同权。弘扬员工不因财富多而高贵,也不因职务高而高贵,更不因资格老和岗位“优越”而高贵。中高层员工、老员工没有特殊化的权利,只有更多提供服务的责任,只有完全洁身自爱和更多以身作则的义务。要求新员工做到的,老员工首先要做到,要求普通员工做到的,中高层员工必须首先做到。创业时总经理带进来的员工,也没有特殊的资本与权利。弘扬创造平等的发展平台,让每位员工都有脱颖而出的机会。唯才是举,因客户满意而奖,只有为客户、为公司、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的员工才能受到更多的尊重,才能得到更多的回报,才能得到更多的升迁机会。杜绝以上司的个人偏好为升迁尺度,杜绝小集团。

松下幸之助当初提拔山下俊彦时,山下俊彦只是一个普通的雇员,没有一点领导经验。但松下却坚持让只有39岁,毫无“资格”的山下担任分公司部长,而后又历任要职,成了公司的董事。到了1927年,他又从名列第25位的董事,超越前面所有“老资格”董事,直接升任总经理。面对其他董事和员工“他没有任何担当要职的经验”的质疑,松下却固执地认为,山下有出众的才能,而且有锐意创新的精神,是整个公司的最优秀的“将才”。

山下俊彦在担任总经理期间,也非常重视有才能的“少壮派”,当然,这些“少壮派”也都是缺乏经验的新人。他破格提拔了22名非常优秀的年轻董事,使得松下公司的领导层,在短短的几年里就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公司的经营模式也从保守型转为积极进攻型。到1983年,松下公司的利润总额就比1977年增加了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