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美的传奇
244000000061

第61章 1从北人到世界人 (1)

下篇 时人莫小池中水,静水流深有卧龙

美的的经营管理,不仅从“术”的层面给了我们做事的方法,奉献了经营、管理企业的精华,而且还在“道”的层面给了我们做人的启示,用通俗实用的哲理和智慧,告诉我们基业常青的秘诀。

何老总是一个不张扬的人,很少面对媒体;美的企业文化也是如此,低调务实。许多人只知道美的是一家强大、优秀的企业,却难以探究其中的道理。究竟何老总是个什么样的企业家,美的又有怎样浓郁的企业文化,人才战略又是如何?这些内在的精华,才是美的之所以在经营、管理、营销等领域成功的原因所在。

看完之后,你定会恍然大悟,由衷感叹:“时人莫小池中水,静水流深有卧龙。”

第十一章 伯乐总爱千里马,心有人才万事成——美的人才之道 

第十一章1从北人到世界人 (1)

美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靠北滘人,70年代靠顺德人,80年代靠广东人,90年代靠全国人,现在要靠全世界的人才。宁愿放弃100万元销售收入,绝不放过一个有用之才。

——何享健

从北滘人出发

2004年9月11日,温家宝总理视察美的,在谈到美的的用人特色时,美的董事局主席何享健介绍说:“美的(20世纪)60年代用北滘人,70年代用顺德人,80年代用广东人,90年代用中国人,21世纪用全世界的人才!”

陈序强回忆说:“70年代的时候,何老总通过镇公交办找到我,第一次见我就请我到他家吃饭,诚意相邀,还强调为确保工作与生活的方便,替我落实住房、交通工具,当时就是单车了,这也是相当级别的待遇。”

说到此处,早已退休的陈总爽朗地笑起来。他说:“何老总相当真诚,因为70年代我是另一家工厂的技术工人,专门做发电机的,我自学机电,曾经做过发电机,获得镇上的表扬。何老总就在现场,此后主动联系我,邀我加入美的。我刚进厂时,负责做发电机,但没多久就停了,开始转做风扇。”

这应该类似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只是陈序强不像诸葛亮,因为彼此相识,非常了解何老总的人品,便毫不犹豫地加盟美的,共图大业。

其实,更多的人才是后来挤破脑袋进入美的的年轻人,黄妙姬便是其中之一。

“2000千禧年发的‘美的’牌手表我还一直戴着,现在还走得挺准的。”黄妙姬微笑着抬了抬左手,然后长时间地凝视着这块至今还走时很准的“美的”牌手表。看得出,这位在美的生产一线工作了23年的老员工对美的充满了深厚的感情。黄妙姬是北滘人,19岁进入美的风扇厂工作,现任微波炉公司运营部五金组组长。

“我1985年高中毕业就进入美的工作。”黄妙姬介绍她在美的的经历,“当时还是何老总亲自面试的”。据她介绍,1984年美的的销售已突破了1000万元,在当地影响力很大。她说:“当时本地很多人都想进美的。”美的的招聘信息是她从在美的工作的哥哥那里了解到的。得知美的招聘的消息,她就去报了名,两天后她被通知去面试。

“当知道是一把手面试我时,我心跳都加快了。”黄妙姬回忆道,当时大家都称呼何老总为“何厂”。她没想到的是,面试的内容很简单,“何厂”当时就问了她一些基本的情况,随后笑着问她:“你想做什么样的工作?”“我当时是很想进美的的,想都没想,就回答了一句:我干什么都行。没想到一说完,‘何厂’就让行政科的人去安排了。”事隔多年回想起来,黄妙姬觉得自己真是太幸运了。

后来经过文化测试,黄妙姬被分配到了美的风扇厂注塑车间工作。

“1985年风扇厂厂房还在美的新村,当时大概有700多名员工。”黄妙姬介绍说,那个时候美的就开始采取计件制了,工作一天,下班就能知道自己赚了多少钱。待遇非常好,一个月发25张餐票,吃饭不要钱;她妹妹在其他企业工作一个月才120元时,她就已经拿到了300元一个月。当时风扇厂外面就是美的托儿所,1990年她女儿出生,就在那里上学,“一个月才21块钱,每天还可以在上午10点半和下午3点半去喂奶。”“可惜当时妹妹考试不及格,没能进入美的。”

“为了赶时间生产,我们那个时候中午吃饭都跟打仗一样,通常半个小时吃饭,然后马上投入生产。”梁燕霞说。她和黄妙姬一样,也是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美的的北滘人,她说:“我们每天在8个小时内就能完成任务。”当时美的是很难进的,本地人对它梦寐以求工厂。“那个时候不光看文凭,还要进行文化考试。”据了解,黄妙姬、梁燕霞等老员工进来的时候都进行了初中文化考试,在当时文化程度算是比较高的了。

如今,美的早已打破“人缘、亲缘、地缘”的枷锁,从“北滘人”出发,采用多种创新形式来实行人才战略。2007年7月10日,540名新毕业生正式到美的集团报到,这只是1000多名新毕业生中首批到总部报到的新鲜血液。在未来三年,美的总部将引进管理人员5000人,其中外籍员工300人,科技创新人才3000人。在这些人当中,就有不少是何老总所说的“全世界的人才”。

在现在企业竞争中,谁拥有人才,谁就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强者。美的总是将人才放在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通过这一系列“做”人措施使得美的集团在家电行业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越走越沉稳。

冯静梅的眼泪

为了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广东卫视曾做过一期节目,叫做《改变》,其中就谈到美的四十年的发展历程和变迁。该栏目对何老总等美的高层进行了采访,他们回忆了创业的艰辛和未来的发展。访谈中,除了美的的变化让人欣喜印象深刻之外,原美的董事、创业元老冯静梅的眼泪也让我久久难以忘怀。

我与冯静梅非常熟悉,常称呼她为静姐。谈到动情处静姐潸然泪下,她说:“那天我根本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集团负责主管媒体宣传的领导,突然来电话,说何老总让我速去公司一趟,说有些以前发展历史的事,我比较清楚,给他们讲讲当时的情况。”

谁知道到了现场,当几台摄像机对着静姐的时候,她才明白这是广东台在拍片子,主要问的情况是当年美的资金最困难的时候,美的是怎样的一个状况。

说到那段艰难的岁月,静姐感慨:“真是一言难尽啊!”她说:“美的最初向内部员工募集资金,那是1989年左右,募集120万元,现在这个金额不算大,但这在当时却可以让一家企业生存下去,个别员工就几千元、一万元的借,当时按银行利率1分息给他们计算回报,这是第一次通过募集渡过资金难关的,然后企业赚钱了就都连本带息还给他们了,后来我们在1992年开始进行股改,改造成股份制企业。”

在那个时候,乡镇企业要发展,困难重重,事事受制,最困难的就是资金问题。财务部门工作相当难做,工作量非常巨大。静姐回忆说:“那时几乎常常工作10几个小时,根本没怎么休息,忙到凌晨3点后才可以回家。”

半夜三点休息,早上起来还要正常上班。三天两天这样许多人就吃不消了,长期如此,有几个人受得了?但是,这些困难静姐都挺过来了,在她印象中,有两次危机让她记忆深刻。

第一次是在1985年、1986年期间,美的由于做贸易生意不慎亏损,导致资金极为困难,财务人员压力非常大。当时,该部门五个财务人员除了静姐,走得一个不剩。偌大的办公室空空荡荡,成堆的账单等待处理,催款的电话响个不停。这个往日充满欢歌笑语的地方,只剩下她一个女人了。

面对此情此景,静姐流泪了,百感交集的她无法不流泪。但是,擦干泪水之后,她咬着牙说:“这个担子我挑起来。既然公司已经困难到这个地步了,我如果走掉就太没义气了,先把这些账单、电话处理好再说,坚决不能走。”

面对庞大的工作量,特别是一切都乱糟糟的,静姐看到很多是白头单(指无签名审批的借条、收据及报销单),也有很多是各种不符合财务流程的单据。后来,美的重建财务队伍,花费大量时间在财务基础管理建设上,严格制度和审批流程,重新核算成本,特别是用比较原始的办法。那段时间公司要求财务人员每天下午,不得坐在办公室,必须下到生产车间去,根据生产流程逐一对零配件和成品称重,计算水电耗费,核算出单价,计算出成本,开始实施责任制考核方式,讲求效益最大化,为后来我们能顺利上市打下了良好基础。

就这样,美的解决了危机,熬过了困难,静姐也守候到了喜悦。

十年之后,第二次危机出现了。1996年、1997年期间,是美的最困难的时候,当时空调业绩大幅下滑,库存严重,资金周转不灵,情势非常危急。这时候,何老总冥思苦想,终于找到化解危机的妙招——推行事业部制。

当时有个别董事不理解,以为权力下放太大,担心造成失控局面。静姐坦诚地说,其实这些何老总都心中有数,他早在1996年年初就跟她说,要有系统(指部门)把全公司的资金管理好,所以美的在1996年10月3日正式运行“资金结算中心”,也就是在1997年实施事业部制之前,就做好了这个准备。

早在1996年年初,何老总嘱咐静姐做好资金结算等财务工作后,她就陆续到深圳华为、华强等企业参观学习,因为当时这些优秀的企业也实行了“资金结算中心”的管理方式。静姐跑去取经,学习招商银行的模拟资金结算管理系统,将资金使用为企业服务达到最大化。这样做之后效益就体现出来了,后来更进一步,实行企业内部银行,为下属各大事业部统筹管理资金,充分盘活资金作用,效果更是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