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金钟儿是一种非常受人们喜爱的鸣虫,它们在漫漫长夜振翅高唱,声音清越,风雅独特,别有一番“虫鸣夜愈静”的意境。
鸣虫——古老的物候指示标
中国人对鸣虫的认识可以从甲骨文中得到证明。甲骨文中的“夏”字形似蝉,“秋”字形似蟋蟀。这说明,远古时代的人们对自然界季节的变化是通过某些指示生物来感知的,这也是现代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因为昆虫的鸣声较其他生物行为更易于察觉,鸣虫便成了最敏感的物候指示生物之一。蝉声噪噪,指示着夏天的来到;蟋蟀声声,则表明秋日已至。“惊蛰”就是昆虫觉醒的意思。如果冬眠的昆虫蠢蠢欲动,人们便知道该是春耕时节了。
油葫芦
老牌歌者
科目直翅目蟋蟀科
食性植食性
分布世界性
特点雄虫之间有互相残杀的习性
在自然界的众多鸣虫中,油葫芦的叫声算不上是天籁,但却也悠长而悦耳,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过去的人们常以油葫芦叫声的长短来判断它们的优劣,叫得时间越长,价值也就越高,比较有名的有“十三悠”、“十五悠”乃至“十九悠”。
油葫芦又名结缕黄,是蟋蟀中最大的一种。体长20~30毫米,宽6~8毫米;体色有黑褐色、黄褐色等;触角褐色,长20~30毫米。
油葫芦头部黑色,呈圆球形,颜面黄褐色,从背后看,两条触角呈“八”字形,触角窝四周黑色。前胸背板黑褐色,有左右对称的淡色斑纹,侧板下半部淡色。前翅背面褐色,有光泽,侧面黄色。
尾须颜色较浅,长度超过后足股节。
至于油葫芦这个名字的由来,原因离不开一个“油”字。一是它全身油光锃亮,就像刚从油瓶中捞出来一样;二是它的鸣声好像油从葫芦里倾注出来的声音;三是它的成虫爱吃各种油脂植物,如花生、大豆、芝麻等。
油葫芦是中国三大鸣虫之一,畜养历史最长,畜养的人也最多。
经考证,在古代最早提到鸣虫畜养的《开元天宝遗事》中,就首先提到了油葫芦。说天宝宫女“皆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其实这里所说的蟋蟀就是油葫芦。所以,油葫芦作为鸣虫畜养玩赏,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是货真价实的“老资格的鸣虫”。
油葫芦的品种比较多,鸣虫爱好者总结了一个顺口溜:“飞翅贵,玻璃脆,琵琶脆,长翼亮”,说的就是几种鸣声不同的油葫芦。翅膀长的称“琵琶翅”,鸣声洪亮;翅膀薄而透明的称“玻璃翅”或“薄翅”,鸣声低而发飘;翅膀长而端部不宽的称为“长翼”,一般是中音。
中国人玩鸣虫不仅历史悠久,还玩出了文化,玩出了境界。虽然如今玩虫不如古代那么盛行,但在外国人眼里,中国的鸣虫文化和京剧一样都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国粹。
如果你也对油葫芦感兴趣,那就要注意从“体、色、翅、声”四个方面来挑选了。
体形方面,个体大,头大,咬钳宽广的油葫芦健壮,寿命长,鸣声洪亮;颜色方面,不管是什么颜色的,只要鲜亮就好;油葫芦的鸣声跟翅膀长短也有关系,一般是翅膀越长,鸣声也就越响亮。声音是最重要的一方面,声音要选洪亮婉转,颤音拖长如“-呦、呦、呦”的,这个“呦”音可重复五六次,长的话可以达到九次,这种虫美其名曰“九转油蛉”。
关于油葫芦,其实还有很多内容,它的历史恐怕也不是一两篇文章就能说清楚的。不过,我们一定会记住这个声如串串银铃,又如山泉叮咚,喜欢在夜间长鸣不已,催人入梦的油葫芦了吧。
蟋蟀宰相
南宋权臣贾似道是闻名中外的“蟋蟀宰相”,他编着了一部集哲学、文学和科学为一体的《促织经》。在此书中,他不仅从形态上剔除了一批非斗蟋类的昆虫,阐述了从不同生态环境中得来的具有不同形态特点的蟋蟀在斗性上的差异,而且详细记述了蟋蟀喂养调理的要点,如何合理运用雌虫来争强其斗性,各种外伤内疾的治疗,以及选盆用器的要领,甚至还记述了体外寄生的螨类对蟋蟀斗性的影响。
金蛉子
高音歌手
科目直翅目蟋蟀科
食性植食性
分布山东河南四川湖北安徽江西江苏
特点短促鸣叫常鸣叫六秒稍息两秒
每当夏末的夜晚来临,昆虫音乐家们的演唱会也就开始了。蝉的歌声嘹亮动听,蟋蟀的琴音清脆悦耳,而“铃、铃、铃”这一连串悦耳的高音则来自中国的三大鸣蛉之首——金蛉子。另外的两大鸣蛉分别是黄蛉和墨蛉。
金蛉子又叫唧蛉子、金蛉、蛣蛉,产于江浙一带。它长相美丽可爱,体形娇小玲珑,身体闪亮如金,鸣叫声犹如金属铃铛的响声一样清脆动听,可算是才貌双全的小鸣虫,所以鸣虫爱好者都昵称它为“金蛉子”。
金蛉子像一只袖珍型的小蟋蟀,全身呈金黄色,有一对绿色的复眼,金色的前翅下略显黑色。触须又细又长,长度可超过它身长的一倍,从基部到须端有三种颜色:基部褐色,中间白色,尖端黑色,有趣而奇特。前翅发达而宽长,直达尾部顶端;前后翅较硬厚,具有金属的光泽;前左翅薄而透明,折叠于右翅下面。体后有一对呈八字形分开的尾须。雌虫比雄虫肥大,尾端有褐色产卵器,略向上弯。
金蛉子喜欢生活在灌木丛、草丛、芦苇丛和绿篱之中,有时也栖息在园林、田野或庭院,常在树干、竹竿或栀子、桂花等各种灌木或杂草的茎秆上爬行与鸣叫。当然,能鸣叫的都是雄虫,而雌虫是不叫的。它们以植物的茎、叶和果为食,喜欢群居,所以人们只要发现一只,就常常能在同一株植物上找出很多只。金蛉子的鸣叫声好似一串金铃在连续摇动,声音十分清脆悦耳,音色美妙。它在鸣叫时常常停立不动,后肢略曲,这种鸣叫的姿态也说明了它体格强壮,而侧身鸣叫的金蛉子则说明它们体弱或是衰老。
金蛉子是一种不完全变态昆虫,一生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雌虫将卵产在树皮裂缝处或植物的嫩茎上,以卵越冬,到来年六七月份自然孵出若虫,八月间羽化为成虫。所以,夏末秋初正是它们叫得欢叫得起劲的时候。
当秋季气温下降时,金蛉子便不那么爱叫了,有的干脆不鸣叫,躲藏在卷起的大片枯叶内,有时一片枯卷叶片内能躲藏好几只。如果你实在怀念它那动听的歌声,可以把一只雌虫放入雄虫饲养盒中,过半小时后取出,就能引得雄虫好一阵鸣叫。以雌虫刺激雄虫鸣叫,玩虫界把这种做法称之为“下雌”。早年间,就有老北京的玩虫大家带着自己的宠虫聚于茶楼,屋外飘着鹅毛大雪,屋里泡一壶热茶,葫芦里的虫儿叫出盛夏的气息,那种美滋滋乐陶陶的休闲情趣令人艳羡。
“家养鸣虫,小儿不惊”,鸣虫自古就是闲暇舒适生活的标签。据一些文献说,金蛉子等一些鸣虫的叫声,能带给人一种身临大自然般的轻松感受,可以缓解工作上带来的精神压力,有助于睡眠。
黄金搭档——黄蛉与墨蛉
黄蛉全身纯黄色,仅颈部有一段颜色较浅。它的鸣叫积极性很高,白天黑夜都鸣叫,傍晚和清晨鸣叫更欢更响亮,节奏又急又快,声如“铃-铃-铃-”连续不断。它几乎长鸣不息,长鸣不哑。如果想要使它长鸣不已,并尽其所能叫出最悦耳的声音来,就需用墨蛉来激发它与对手一比高低的好胜心来。而把墨蛉与它共养一处,可以相互刺激,以激发双方全力鸣唱,又不会互相干扰。
石蝇
击鼓高手
科目翅目
食性杂食性
分布世界性
特点雄性通过腹部敲击地面或抖动吸引雌性
提起昆虫王国里的音乐家,几乎没有人会想起石蝇。的确,它们没有清亮悦耳的嗓音,难免会成为被遗忘的角落。然而,这个低调的小昆虫却是一个顶级的击鼓高手,即使是蚱蜢和许多甲壳虫都不是它的对手。
石蝇不是蝇,它的身体比较柔软细长,略呈扁平状。头比较宽阔,复眼发达,有丝状的触角、咀嚼式口器和强健的足,在长腹的末端还有一对尾须。虽然石蝇也长有两对宽阔的翅膀,但是它们的飞行能力却不强,只是在离水较近的地方活动。休息时,翅膀折叠成扇状,平叠在胸腹部背面。
就是这个看起来柔弱无力的小昆虫,却有着强大的音乐细胞。只可惜昆虫王国里没有乐队,昆虫歌唱家们一般都是独自献唱,否则石蝇一定是个非常抢手的鼓手。不过,只要有才华,就不怕无用武之地,石蝇就把它的绝技用在谈恋爱上了。
雄石蝇在求偶时,会先通过腹部敲击地面或是抖动来吸引雌性,如果雌石蝇感兴趣的话就会敲起相对安静的回音,上演“二重奏”,彼此用声音传达“爱意”。石蝇击鼓非常讲究,不但鼓声的次数不同,击打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些种类的节律为每秒钟两拍,有些则可以达到每秒钟二十拍,而且不同种类的石蝇发出的声音也不相同,所以不必担心搞错对象。石蝇专家在研究过一百五十种石蝇之后,发现每种都有不同的“乐谱”和“音质”。
跟其他会唱歌的昆虫比起来,石蝇的恋爱谈得异常辛苦,因为它们在恋爱的时候,只有用自己的身体敲击外物才能发出声响,甜蜜里渗透着痛。也正因如此,它们非常珍惜彼此的感情,表现出绝对的忠诚。未涉爱河的雌石蝇接受异性的爱情做出回应后,就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拥抱在一块,绝不中途变卦或转移目标。
雌性的回应越热烈,雄性就越快地找到对方。
雄性寻找自己意中人的过程通常是这样的:它先敲一两声鼓,听到对方“到这边来”的回应,再边敲鼓边确定对方的位置。科学家认为,雄石蝇会利用天生的“三角学”知识进行定位。在雄性靠近的过程中,雌性在回应时站在原地不动,过了一会儿,它又换一个位置,以防在暗中监视它们的敌人将它与它的意中人一网打尽。
两情相悦的石蝇在植物或地面上完成交尾后,雌虫在水中产卵。
石蝇属于完全变态类型,多数水生稚虫有束状气管鳃,在腹部末端有两根尾须。石蝇稚虫在羽化为成虫前至少要蜕皮三十次,需要相当大的耐心。
石蝇与鱼饵
虽然很多人对石蝇都有点陌生,但是它可是曾经出现在大银幕上的角色呢!如果看过《大河恋》这部电影的话,细细回想就记起里面父子三人最后一次钓鱼的时候,哥哥想到用正在羽化的石蝇做诱饵的情节。石蝇因为飞行能力弱,在水面产卵时容易被鱼类捕食,所以不管是成虫或稚虫,都是非常受欢迎的鱼饵。
纺织娘
千转百回
科目直翅目螽斯科
食性植食性
分布东南亚南太平洋岛屿中国华南和华东地区
特点开叫之前有短促的前奏曲
每当夏末秋初的黄昏或是夜晚,人们就能听到一阵“轧织、轧织、轧织……”的前奏曲,接着是“织织织……”的主旋律。如果你静心地倾听而不去打搅的话,它能弹奏二十多节拍。这时重时轻,音韵悠扬如织女纺车的转动声就来自纺织娘。
纺织娘在鸣虫中属大型种类,体大,从头到翅端可达50~70毫米,单翅长39~44毫米。头相对较短,头顶很宽。前胸背板前窄后宽,背面三条横沟明显。前翅宽阔,看起来像一片扁豆荚,前翅侧缘通常具有数条深褐色斑纹,长度超过腹端,甚至超过后足股节端。纺织娘有紫红、淡绿、深绿、枯黄等多种体色。紫红的俗称“红娘”
或“红纱娘”比较少见,属珍贵品种;淡绿色的称“翠纱娘”;深绿色的称“绿纱娘”或“绿娘”;枯黄色的称“黄纱婆”
或“黄婆”。
纺织娘白天不发声,以保护色静伏于藤蔓茎叶草丛之间;天色一暗下来,草丛里、豆架下及青绿绿的南瓜叶子上就热闹起来了,纺织娘伸腿振翅,“轧织轧织”地拉着小提琴。一旦遇上雌虫,雄虫更是拉得欢畅,不停转动身子,以吸引雌纺织娘来赴约。
纺织娘虽然品种较多,但作为鸣虫玩赏的一般只有两种,即宽翅纺织娘和窄翅纺织娘。宽翅纺织娘因为翅较宽而得名,它的鸣声抑扬顿挫,高低交错,每次可连续反复鸣叫几十分钟,鸣声高亢而洪亮。宽翅纺织娘又因被日本人最先着录而称作“日本纺织娘”。这种纺织娘有绿翅和褐翅两种,都喜欢生活在阴凉的灌木丛中和的草丛中,怕强光。窄翅纺织娘的学名为“长翅纺织娘”,江浙一带又称其为“纺绢娘”。它鸣声较为短促,音量较低,其鸣叫声先是“啧啧啧”,后又转为“沙沙沙”,每次鸣叫五六分钟就停止。因为它鸣声不够响亮,也不悦耳,所以地位远远低于宽翅纺织娘。
纺织娘在清人所着的《花镜》中就被称为四大鸣虫之一,从古至今,它有很多名字,比如梭鸡、铜管娘、络纱婆、络丝娘等等。古人叫得最多的还是“沙鸡”,《诗经·七月》篇中有“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另外,还有人把它叫做“叫鸡游子”,大概是因为它像公鸡一样,既会叫,声音又大,又因为它居所飘忽不定,“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像个游子一样的缘故吧。
除了声音优美之外,纺织娘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美丽。虽然乍看上去,它与蚂蚱有些相似,但实际上却比蚂蚱柔弱许多,漂亮许多。美人更兼美声,难怪男女老少都对它着迷了。总之,它是听起来顺耳,叫起来顺口,看上去顺眼,感觉上也温柔。
陈淏子是清代园艺学家,字扶摇,自号西湖花隐翁。籍贯不详,身世朦胧。他一生喜欢读书,爱好栽花。据说,陈淏子是在明亡以后不愿做清朝官吏的高士,专心从事花草果木的栽培和研究,并兼授徒为业。陈淏子为使人们了解花卉种植的方法,通过向花农花友调查访问,并结合对历代花谱的研究,于清康熙二十七年写成园艺学古籍《花镜》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