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教养的教养
2440700000002

第2章 注重教养:有教养的孩子人人夸(1)

金钱可以转账,但教养却不能过户;财富可以一夜暴发,但教养却不会一夜顿悟。教养不是天生的,孩子的教养需要家长有意识地培养,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教导,才能提升孩子的内在品质与外在形象,才能使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的现代人。

教养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人见人爱,是孩子有教养的主要标志,而作为父母,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人见人爱,在与人交往中受到大家的欢迎?可是这种美好的心愿却成为了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究其原因,现代很多父母过于注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忽视了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那就是教养。

什么是教养?教养主要指文化和品德的修养,有教养的人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做一个有教养的现代人,是文明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

当我们接触与一个人之后,常常会说:“这个人谈吐不俗,很有教养”;“这个人温温而雅,举止大方”;“这个人满嘴脏话,素质太差”;“这个人一点不讲文明,不像一个现代人”;“这个人真邋遢,衣服皱皱巴巴的”……这些都是一个人是否有教养的表现。

英国17世纪伟大的哲学家和启示思想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写到:“教养润饰了人的所有其他美德而使用权之光彩夺目,这些美德变得有用,为美德的拥有者赢得了周围人的尊重与善意。没有教养,其次一切成就就会被人看成骄夸、自负、无用或愚蠢”。如何培养一个有教养的孩子,是许多父母关心的问题。孩子长大走向社会,走向世界,那些在一举手一投足间就会说明一个人的修养的东西,是需要孩子在早期教育时候就打下根基的。整个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传承,其实都和每个人从小的教养有关。

200多年前,美国康涅狄格州有一个叫嘉纳塞·爱德华的人,很有学问而且注重自身修养,对子女教育也非常重视。至今他的家族已传8代,其中出了1位副总统、1位大使、13位大学校长、103位大学教授、60位医生、80多位文学家、20位议员。在长达两个世纪中,竟没有一个后代被关、被捕、被判刑的!相反,200多年前纽约州有个名叫马克斯·莱克的人,是一个不务正业的酒鬼、赌徒,对子女不管不教。他的家庭至今也繁衍了8代,在这8代子孙中,有7人因杀人被判刑,有65个盗窃犯、234个乞丐,因狂饮死亡或残废者多达400多人。

这两个家族的反差为何如此巨大,且影响到子孙后代?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教育名言:“父亲和母亲,你们在孩子的身上延续自己!”这说明了父母教育的重要性。品德高尚,博学多才者,其后代也多个个出色;而品德败坏,无所事事者,其后代也多会有其祖先的影子。同时,我们还不难发现,教养在两个家族中的影响至深,直接影响了后代们的成就大小以至道德品质的优劣。可以说,两个家族最大的区别之处就在于教养。

教养是文明规范,是文明社会的道德基石。得体的教养,有助于人们获得社会认可和幸福的生活,有助于人们建立积极和谐的社会关系,也有利于表现良好的公共形象。教养的基础,是理解和尊重他人,并且不妨碍他人。教养是良好的社会规范的表现,不是随心所欲,更不是唯我独尊。教养在善待他人的同时也善待了自己。真正的教养源自一颗热爱自己和热爱他人的心灵,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发自内心的。

某少年从小就是个学习尖子,不仅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北京某名牌高校,而且在大学毕业时顺利地通过了托福考试和GMAT考试。如果签证顺利,他就可以实现他的留学梦了。可是,签证那天,却发生了一件很让人遗憾的事情。

遗憾源自那个少年的一个小小的举动——当他听到签证官念到自己名字的时候,激动地站起来,同时,不自觉地咳了一声,并往墙角吐了一口痰。

就是这个小小的举动打破了他的出国梦。当他走进签证办公室的时候,签证官说:“我只能对您说遗憾了。虽然您的成绩和能力都非常优秀,但是,综合素质方面却有些欠缺。我们认为一个能力强大的人,如果他的综合素质不过关,也是没用的。综合素质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品质。我们非常注重这项考核。”签证结果可想而知。这让少年感到很意外。

孩子因为吐了一口痰而惨遭淘汰,谁之过?扪心自问的话,就会发现症结所在——因为缺失了教养,才致使孩子少了必要的礼仪习惯。从表面看,这种教育的缺失导致的是签证受阻,但从实质来看,受害的其实是孩子本人。一个缺乏教养的人,其未来走向是相当可怕的。

教养并不一定取决于文化高低、出生贵贱,而教养又的确说明人的素质优劣。教养是超越人性本能的一种控制力、约束力。能否约束好自己是有教养的体现,它是一种美德,能锻炼一个人的恒心。有教养的人之所以能得到人们的尊敬,就在于他们不会纵容自己,他们总是不断的反省自己,永远地自律,让约束这把剪刀不断修整着自己不完美的曲线,在世人面前彰显君子风度和树立。

教养在孩子成长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有良好教养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更受欢迎,他们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易于为自己营造良好的成才环境,更容易在职业生涯和私人生活中取得成就;相反,如果缺乏教养,不懂文明礼仪,人们采取不欢迎的态度,又怎么能发展事业,立足社会?

十八世纪末政治家、思想家勃客曾写过这样的话:“教养比法律还重要……它们依着自己的性能,或推动道德,或促成道德,或完全毁灭道德。”一个孩子可以不聪明,可以不可爱,甚至也可以没有远大的理想,但是不能没有教养,教养是一种潜在的品质;没有教养、没有规矩的孩子注定会成为这个社会摈弃的废品。

教养不是天生的。一个小孩子如果没有人教给他良好的习惯和有关的知识,他必定是愚昧和粗浅的。良好的教养是孩子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我们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成长,拥有美好的明天,那么我们就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教养。

孩子没教养,便是家长失职

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一些孩子缺乏教养的行为:有的孩子总是给别人制造麻烦,任意破坏东西,用力捶打门,大喊大叫;有的孩子去别人家里做客,为所欲为、翻箱倒柜;还有的孩子有很强的破坏性、攻击性,稍不顺意,会对别人吐口水、冲人伸舌头,甚至骂一些不堪入耳的脏话。

在这些“没教养的行为”的背后,总有对孩子行为听之任之的父母或祖辈。这些家长对孩子的这些行为,全然不管不顾,不加以批评制止,甚至以赞赏的态度对待孩子,如此一来孩子只会越加放肆。

其实,孩子们年龄小、辨别是非能力低,很难区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哪些事做得对,哪些又不对,往往做了错事还不知道。“没教养”的主要责任,其实在家长。

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到一家化妆品公司谈业务,孩子“满场乱窜”无人管,一会儿打母亲一拳,一会儿又摔坏客户的工作牌,还趁无人的时候将名贵的化妆品撒得到处都是。整个过程中,这位母亲对自己孩子的行为无动于衷。

孩子缺乏教养,家长是罪魁祸首。孩子的教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个孩子如果教养不好,父母不但害了他,也害了父母本人,因为他会给父母添麻烦,也害了周围的人,因为孩子没教养好,他到哪里都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生活中,不少父母看见孩子做出一些无教养的举止,会觉得难受和心烦。可是,当你的孩子做出这些行为时,你制止了吗?纠正了吗?

一个周末,妈妈带儿子去吃肯德基。快到门口的时候,儿子迫不及待地三步并做两步超过妈妈推开门,然后手一松进去了,因为儿子推门的用力比较大,所以弹簧自动门反弹的幅度也比较大,差点撞上紧跟其后的妈妈。点完餐,妈妈与儿子边吃边说:“你刚才手松的时候,门差点撞上我,如果撞上我,你知道是什么后果吗?”儿子恶作剧地回答:“鼻青脸肿。”妈妈变严肃了:“别不当回事,如果是别人,十有八九会找你的事。”儿子说:“他走在我后面,我没看见。”妈妈说:“弹簧门都会反弹,你进出都要看看后面有没有人,如果有人就轻轻松手把门交给后面那位,或者等后面的人进来你再松手,那才叫绅士呢!”儿子点点头:“嗯,没错!”“那一会儿出门看你的表现了?”“没问题!”用完餐后,儿子果然操作正确,在前面开门,等妈妈和后面的两个阿姨都出来才松手,收获了三声“谢谢”,当然也收获了风度和教养。

哪些行为有教养,哪些行为无教养,是人们约定成俗的一系列文化现象,孩子要经过观察、模仿、学习和实践才能认识和掌握,父母有目的、有意识地传授和教育是孩子掌握教养行为的重要途径,所以父母常常要主动指导和提醒孩子。

当孩子做出一些缺乏教养的举止行为时,家长应当及时阻止,并温和、耐心地进行纠正,比如,“不要对着别人打喷嚏,这是很没礼貌的”,“自己造成的垃圾要随手收拾带走”,“碰倒别人的东西要及时拾起来放回原位”等。当孩子做了有教养的行为,家长要用微笑、点头、竖起拇指等方式表示赞赏。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将行为变成习惯,从一开始需要家长的提醒,到后来自己有意识地去做,最后变成自然而然的习惯,孩子的举手投足都透露着教养和文明。

父母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诲会在孩子的一生中产生重大影响。托尔斯泰说:“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的举止。”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家长有没有教养,永远是孩子能不能成人的前提。

有教育更要有教养

现实生活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但缺乏最基本的礼仪规范,表现出没有教养的地方随处可见。

先让我们看看下面三个事例:

事例一:新加坡是一个通用英语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公共场所的各种标语大多是用英语书写。但其中的一些涉及文明礼貌的标语,如“不准随地吐痰”、“禁止吸烟”、“不准进入草坪”等却用中文书写。为什么呢?人家回答:因为有这些不文明行为的大多数是中国大陆的游客。为此,到新加坡考察的一位中学校长语重心长地说:不文明行为也是国耻。

事例二: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国庆节后的天安门广场,随处可见的口香糖残迹,显得格外刺眼,40万平方米的天安门广场上竟有60万块口香糖残渣,有的地方不到一平方米的地面上竟有9块口香糖污渍,密密麻麻的斑痕与天安门广场的神圣和庄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事例三:中国人和外国人一同登喜马拉雅山,到半腰休息,一中国人吸烟,把吸剩下的烟头扔在雪白的地上,并且用脚把烟头深深的踩入雪中;在场的外国人很生气,但没有当场批评中国人,一个外国登山运动员默默地把中国人踩进雪中的烟头用手指抠出来,放进自己随身携带的垃圾袋。

从上面三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缺乏教养的中国人比比皆是。造成如此不堪现状的原因很多,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抓道德教育,但大多都流于空洞、说教。而教养,作为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完全可以成为切入点,但却被忽视了。正如美国首位华裔市长、医学博士黄锦波做客广东药学院时所说,“很多中国人受过教育,但没有教养……有教养比拿到文凭更重要。”

教育不等于教养,有教育不等于有教养,教育和教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教育教给人的是科学文化知识,逻辑分析能力;而教养则教会人如何做一个人,如何尊重别人并且也得到别人的尊重,如何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做一个中规中矩的人。教育和教养的区别是很大的。一个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并不代表他拥有了良好的教养。为什么很多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却不受人欢迎?是因为他们的教养不够,态度不好。受人喜爱和欢迎的人,则是懂得做人的人,有教养的人。

教养是体现一个人自身素质的必要元素,也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保障。过于注重知识的学习,却忽略了比知识重要的教养。这种偏颇的教育方式,会使人们变得“受过教育却没教养”。

有一位日籍教师在中国某学校任教。一天傍晚,他与另一名中国籍教师在教学楼大厅边走边聊。恰逢放学,同学们纷纷从他们身边经过,有的大声聊天,有的吃零食,有的谈恋爱……几乎没有一个学生跟两位老师打招呼。

日籍教师问旁边的老师:“他们怎么回事,面对老师,连‘再见’都不说?”中国籍教师说:“现在的孩子都是这样的,忙他们自己的。”日籍教师很难过。

忽然,有个女学生边跑边向他们摆手,并快速地说:“拜拜!”总算还有一个学生知道同老师打招呼。尽管她用的是英语,他也感到高兴。

可是,旁边的中国籍教师说:“那是马来西亚的留学生。”

这位日籍教师很不解,中国学生为何如此不懂礼貌?他说:“这事如果发生在日本,一次会被警告,两次以上会被认为‘素行不良’并影响学业成绩。多次不改,家长就要被叫到学校,跟班主任、孩子一起‘三者面谈’。依然不改,就有可能被开除了。在日本,学生至少要对老师说‘再见’,基本规则是带着鞠躬,最好的姿势为45度。我当时是体特生,这方面被要求得很严,不仅对老师,对师兄、师姐也要那样,一次都没有错过。师弟师妹也对我这样。”

与国外的孩子相比,中国的孩子缺乏基本的礼貌礼仪,这是没有教养的表现,也是教育上的一种缺失。

教养为教育之本,没有教养的教育是悲哀的。美国的小学教育,把教养列入对小孩的培养目标之一,而学习成绩只作为培养的一部分。而中国的小学教育,却把学习成绩、升学率作为对孩子培养的唯一目标。中国现阶段,在孩子的教育上,重养不重教,重智不重德的现象广泛地存在。从教育部门到学校,从整个社会到所有家庭,只重视孩子的知识教育,不重视孩子的教养素质。社会评价学校好坏,只看升学率,家长评价学校,只看考试成绩;学校评价老师,只看教学成绩,老师评价学生,只看学习成绩;只要学习成绩好,就是好学生,好孩子,只要能考上名牌大学,将来就会有出息。这种偏颇的教育思想让大多数家长只把目光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特长能力培养上。家长们不惜血本花钱进重点学校、请家教、去各种培训班,只想让孩子健康成长,以后能有个幸福的人生,但是,许多父母都忽略了对孩子道德修养的提升。更有不少家长认为,只要在物质上让孩子得到满足,就算尽到了责任,可是在教养方面,却没有尽心尽力。

有人说:“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的确,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教养。离开教养的教育是悲剧,只有重视教养的教育才能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才是完整意义上的教育,才是教养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