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学生珍藏一生的美文
2454400000023

第23章 流金岁月(1)

春愁

庄因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王观:“卜算子”

机场送罢游子还乡,归得家来,略感恹倦。遂沏清茶一杯,径入后园。猛抬头,见满园碧翠,桃李早谢,蓦觉春分已过,春深矣!但仍不愿置信,赶返屋内。细览挂历,方知春分果然已过,而阳历方始立春,不免气苦。

世间有好些事,原是不厌其重叠反复的,也有好些事,期盼其再来,而终一去不返。一年过两个春天,大概是如此的要。这虽不是合于逻辑的说法,于清则似乎并非不可,终究是无伤大雅的韵事。不像过生比如果利用阴(历)错阳(历)差,硬庆祝两次,若非有撒赖之嫌,即难辞糊涂之讥了。洋人过生日要吃蛋糕,糕上犹插小蜡烛。我对操刀支解蛋糕一事,已很不爽然,仿佛有死后不得善终的兆头。而小蜡烛明看乃“生命之光”,烛与年俱增,寿则随岁递减,一烛一华年,这种反讽未免残酷强烈。而到了众人准备鼓掌欢呼,高唱生辰快乐之歌,寿星待吹熄蜡烛之际,眼见光消热退,前景惨淡凄凉,去日无多,就非得“鼓足勇气”不可了。相形之下,终觉还是中国办法比较开明适性,言为祝“寿”,足有年年看好之意,而无瞬息明暗之感。一碗寿面,热热火火,皆大欢喜。

我家后院常有好鸟暂栖乱鸣,独不见燕子。其实,细雨斜风,剪空掠影的画面并不应只有江南才有,台湾乡下就仍然看得着的。加州的天气,一似江南,但也鲜有桃红柳绿宜人春景,即便有了,气氛尚觉不对。看来江南也只得一处,在九州。四时递增,虽云异国亦然,却无情如是,也罢!

前些天春雨连绵,浙沥晨昏。入夜之后,也不闻檐前滴漏,是因洋铁皮的排水管毫不留情,全数截走,把你一点怀念的凭藉意象都夺去了。但这却也减不了我对春的敏感度,惜春之人,总是不会寂寞的。虽说没有“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诗心,一地李花,飘零似雪,也为我翌日晨晓推窗时牵起家国之思来,这种思念,经由春光烘托,益其温暖烂漫,浩浩荡荡,明媚千万里,天涯便也近在咫尺了。

今年报春最早的是杏花。那株老树,每年繁华枝头,自抽芽、含苞、怒绽、到新叶扶疏,不过短短十数日罢,竟是那般殷勤缱绻,将春留住,使得我在营营匆匆之中,尚有几许欣慰,免却了负春之疚。然则,去年春夏之交,不知何故,招来妒春绿色小虫,把满树枝叶噬败摧害。春残如是,很是令人在伤感之余,不能忍受的,遂将枝叶悉数斫斩,独剩老干萧条。心想,今年是定然看不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了。孰知其仍属后院中首先抽芽,喜报春消息的呢!不服老的精神,原也系予人如春之感的一种表现,我简直在讶佩之余,更肃然起敬了。

其实,报春应是迎春花的事。可惜清雅如此的名字,竟被英文Dogwood把美感破坏一尽,气愤之下,我本在园中栽植。洋人总是在该讲求“名”的时候而不讲求,不懂以名饰美治悦之趣。

大众食品的“热狗(HOtdog),便是一例(中国某名中有“蚂蚁上树”一味,焚琴煮鹤以至如此,始作涌者,真该掘墓鞭尸才是)。

而名姓中竟有以“木匠”(Carpenter)、“铁匠”(Blacksmith)、“鞋匠”(Shoemaker)、“沉溺爱河”(Lovejoy)等为之的,真可谓“匠气十足”、“贻笑大方”。

桃与李,虽说向素在春前争妍妒媚的,招蜂引蝶,终不脱佻薄欠庄,自家园中是不种的。后院隔墙就有桃李各一株,盛开的时候,分享一点颜色也就够了。我们没墙种的是茶花,共得八株。大红、水红及白色各两株,花开直径如柑大小;粉红色一株,绛红一株,花较小,长蕊吐金。晨起赏花,真有“一枝红艳露凝香”之致。美国佬酷爱玫瑰,制出各种化肥助其早熟,于是乎弄得技粗叶肥,花团巨硕,且高可过人。其冶艳缭乱,搔首弄姿,就跟美国大妞丰胴健脯而失娉婷娟秀一样,是不禁看的。茶花冷赧矜丽,婉约蕴讷,堪值“为伊消得人憔悴”。春色恼人是实,但止于“眠不得”的境界最好,收敛并不是示弱,过于外放进取,易导自伤的。

园中还有剑兰一种,约十数枝。花淡而雅,自是我喜爱原因。但犹有甚者,其茎叶劲拔,极富豪气,也可将园中浓柔气氛稍加抖擞。警刺之,惕策之,纵不一定要闻鸡起舞,惜春莫负流光,总可使自己一颗远悬的中国心,生生沥沥,永保青春不老。

花色已多,应该再有一棵园柳,那就会使得古园春色,随柳浪而荡漾无边了。来美后,游玩过的地方不算多,却也见到几处有柳树的。最好的一处是在距此南下约百里的茂地莱(Monterey)。市区中有一公园,小桥跨池,直通柳荫深处。池中有鸭,踏乱柳影,很有江南早春风景。当然,“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想要在小小后院里求之,未免过奢了。然则,欲占尽春色,又有什么大不该呢?也罢,反正后园有椒树(PepperTree)一棵,枝繁叶茂,也弯垂似柳,只不过没有柳条的细密柔长罢了。那么,一心把它视成柳树,我这有心人也算是煞费一番苦心的。

站立园中,手攀极枝而环顾四周,所得印象是春色满园。然则,仍是我心怏怏。身在异国,乡关遥远,徒有“杏园”之名。倘若易地移身,不必回到唐代长安,就是人在台北的话,似乎也可以长安曲江下苑,年年有新科进士游宴赏春之处的“杏园”自比,得与炎黄士子论学畅言,岂非十全之美!

归去!归去!“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洁白的祝福

舒婷

只有那支火炬继续燃烧,

把夜空照得更暗了。

——苏联小说《动荡的九月》

我和姐姐插队的村庄隔河相望。我们一天见几次面,每次见面总觉色隔很久很久。

姐姐拿着针线,经过那边村口的小亭子,亭边秀竹摆动清风如水;走过颤悠悠的小木桥,桥下溪瀑在嶙峋的怪石上雕出千百簇水晶花;穿过这边村口的晒谷坪,我在坪上手摆着杨谷机(当地人叫做小风车):

阳光的金色稻芒和稻芒的芳郁阳光,在我和姐姐的含笑相视中,飞舞如金尘。

姐姐来帮我绗被。她有一双巧手,和18岁姑娘体贴入微的温柔心肠。

我捏着手电筒,穿过这边村口的晒谷坪,四周狗吠汹汹,织成一张绿莹莹的网;踢踢踏踏走过小木桥,溪边长长的菅草里,远处月光蒙蒙的梯田中,蛙声一片清凉;那边村口的小亭子里黑糊糊一片,据说亭子里自缢过一位受虐待的童养媳。姐姐住的小竹楼在半山腰上,焦灼的灯光时时掀动素花窗帘,催我加快步子拾级而上。

我来伴姐姐度过寂寞的夜晚。我除了有一颗朝光亮与温暖飞奔的心,还有16岁那种年纪特有的莽撞和书呆气。

我曾经是一个怯弱的小女孩。

每一朵小花都给这个孩子带来莫名的冲动,一阵狂喜或者悲哀。她把小小心弦上这些尚不能理解的颤音真诚地填写在学生作文上,却被“资产阶级情调”的利剪粗暴地粉碎。于是,她不再信任文字,拂去这一条小路上的足迹,以免被跟踪。

16岁的我,外表是自食其力的知识青年,内心还是那个受到伤害的小女孩。

是什么时候你猜透了我的秘密,高举一支因纯洁而格外明亮的花炬走进我的情感里永不退去呢,姐姐?

是不是那个寒冬,我摘下柴担望着半山一树老梅出神,你从我无言的忧伤中看到你自己忧伤的无言了吗,亲爱的姐姐?

我直起腰,压在背上的群峰无声滑落,浑身一阵轻松。

该收工了。

搓搓手上的泥巴,脚伸到田水里掏了淘,踏上山坡。晒蔫了草尖尖不知几时又悄悄复苏,钻着、拱着,顶着赤足痒酥酥的。

浑圆的落日像一枚巨大的火种,它砰然投掷的地方,溅起一片火海。霞晖成束地、均匀地,无声呼啸着横越天空,庄严、深邃、孤注一掷似地美得叫人五脏俱焚。

“霞光万道,霞光万道……”我着魔似的反复念叨。这几个普普通通的字瞬间甩去一切虚饰,从作坊与标语中脱颖而出,在几千年历史为背景的广阔天空中,灿如星辰。古朴久远的魅力与自然和谐一体,并且一点一滴深入骨髓。我的灵魂铺伏于地,请求宽恕。

只有重新认识自己的母语,我们才能重新认识自己呀。

我心旌摇摇的目光刚从渐渐敛彩的远天收回,便看见溪岸那边,在竹林和梯田之间弯弯绕绕的田埂上,轻盈地走着你。你一定比我先收工回来,换了一件浅色衣裳,刚洗过的乌发散披肩上。

双手捧着一朵云,你窈窕颀长的身姿在竹影、水光中移动,飘近。哦,你就是我那一度背过脸去而今又无限渴望亲近的缪斯女神吗?

一枝野百合!

刚下过那场暴雨,在黄潭边割稻的你,突然看见雨后的潭中,娉娉婷婷开着一枝雪白的花。你毫不犹豫涉过齐胸的潭水,向它伸过手去。

你不会游泳呀,姐姐!是的,我知道了,当你的希求仅仅是出自对于他人一种纯真的祝愿时,所有善良的神们,环绕在你周围。

“等等,让我洗洗手。”我躲开你,跪着滑溜溜蒙着青苔的卵石下到溪底。回头我看见你微笑地伫立在高高的岸上,柔发丝丝缕缕都是淡淡的夕晖,一身芬芳。

姐姐,你不就是一枝纤尘不染的百合花吗?

今天,夕阳巡视我的窗台,寻找当年枯萎的花瓣,引起我的迷惘。

我记起那天暮色里,往声此起彼落,牛哞哞地被牵着,甩打尾巴,剪影般贴在小桥上。

姐姐容光焕发地陪着我,沿着渐渐宽展的溪边,向炊烟缭绕的村庄走去。我还高高挽着裤管,衣服满是汗渍,辫子沾着稻草,但却幸福地捧着你的礼物。几个顽皮的村童前前后后地追逐着,唱歌一般叫嚷着:

花的新娘,花的新娘!

我是多么美丽。

我们是多么美丽。

最美的不仅仅是那如花的年纪。我在这里写下的也不只是对你的思念,姐姐。我在记忆中保存这一枝永不凋谢的花——洁白的祝福,献给一切追求真与善的眼睛,愿心灵美丽。

水乡茶居

杨羽仪

在广东水乡,茶居是一大特色。

每个村庄,百步之内,必有一茶居。这些茶居,不像广州的大茶楼,可容数百人;每一小“居”,约莫只容七八张四方桌、二十来个茶客。倘若人来多了,茶居主人也不心慌,临河水榭处,湾泊着三两画舫,每舫四椅一茶几,舫中品茶,也颇有兴味。

茶居的建筑古朴雅致,小巧玲珑,多是一大半临河,一小半倚着岸边。地板和河面留着一个涨落潮的落差位。近年的茶居在建筑上有较大的变化,多用混凝土水榭式结构,也有砖木结构的,而我却偏好竹寮茶居。它用竹子做骨架,金字屋顶上,覆盖着蓑衣或松树皮,临河四周也是松树皮编成的女墙,可凭栏品茗,八面来风,即使三伏天,这茶居也是一片清凉的世界。

茶居的名字,旧时多用“发记茶居”、“昌源茶室”的宝号。现在,水乡人也讲斯文,常常可见“望江楼”、“临江茶室”、“清心茶座”等雅号。

旧时的水乡茶居,多备“一盅两件”。所谓“一盅”,便是一只铁嘴茶壶配一个瓦茶盅,壶里多放粗枝大叶,茶叶味涩而没有香气,仅可冲洗肠胃而已。所谓“两件”,多是粗糙的大件菘糕、芋头糕、萝卜糕之类,虽然不怎样好吃,却也可以填肚子,干粗活的水乡人颇觉实惠。现时,水乡人品茗,是越来越讲究了。茶居里再也不见粗枝大叶了,铁嘴壶也被淘汰了,换上白雪雪的瓷壶。柜台上陈列着十多种名茶,洞庭君山、云南普洱、西湖龙井、英德红茶……偶有一两种大众化的,也至少是茉莉花茶和荔枝红了。至于那“两件”,也绝非粗品,而是时兴的“干蒸烧卖”、“透明鲜虾饺”、“蛋黄鱼饼”、“牛肉精丸”之类,倘要填肚子,也很少吃糕,而多取荷叶糯米鸡了。在“史无前例”的年月,糯米鸡也被什么“化”掉了,原先渗着清气的荷叶,因为《爱莲说》的作者是士大夫,这块荷叶也应该被“清队”了,“糯米鸡”变成了“裸裸鸡”。倘糯米饭中真的裹着鸡肉,虽是“赤膊上阵”,也还不失真趣。可是,不知哪个发明家,来个偷梁换柱,把鸡肉变成一块肥猪肉,这只“糯米鸡”变成了“裸裸糯米猪”。唉,那个时代酿造的虚伪,竟也渗入了“糯米鸡”的馅里!现在,水乡茶居的糯米鸡,不但恢复了传统的荷叶包裹,而且糯米饭里头的确裹着鸡肉,还拌以虾米、冬菇、云耳等珍品,色香味均属上乘,百啖不厌。

水乡人饮茶,又叫“叹”茶。那个“叹”字,是很有学问的。

我想,“吃酒图醉”,而且“一醉方休”,大概不是吃酒的宗旨,“醉翁之意不在酒”么。会吃酒的人,邀三几个情投意合者,促膝谈心,手中举着酒杯儿,美美倾谈,酒中吐真情,意真情挚,便渐渐进入古时所谓“酒三味”的境界。“叹”茶的“叹”字,我以为是享受的意思。不论“叹”早茶或晚茶,水乡人都把它作为一种享受。他们一天辛勤劳作,各自在为新生活奔忙,带着一天的劳累和溽热,有暇“叹”一盅茶,去去心火,便是紧张生活的一种缓冲。我认为“叹”茶的兴味,未必比酒淡些,它也可以达到“醺醺而不醉”的境界。

“叹”茶的特点是慢饮。倘在早晨,茶客半传栏杆欣赏着小河如何揭去雾纱露出俏美的真容,两岸的番石榴、木瓜、杨桃果实,或浓喊淡的香气,渗进小河里,迷蒙、淡远的小河,便如倾翻了满河的香脂。或者,看大小船只在半醒半睡的小河中摇橹扬帆来去,看榕荫、朝日和小鸟的飞鸣。倘在傍晚,日光落尽,云影无光,两岸渐渐消失在温柔的暮色里,船上人的吆喝声渐渐远去了,河面被一片紫雾笼罩。不知不觉皎月悄悄浸在小河里……晨昏的小河,倘遇幽人雅士,固然为之倾倒。

然而,茶客当中多是农民,未必为之动情。不过,水乡人“叹”茶,却辄也一两个小时。他们细细地品味,不仅品味着食物,而且也品味着生活。

一座水乡小茶居,便是一幅“浮世绘”。茶被“冲”进壶里,不论同桌的是知己还是陌路人,话闸子就打开了。村里的新闻,世事的变迁,人间的悲欢,正史的还是野史的,电台播的大道新闻还是乡间小道消息,全都在“叹”茶中互相交换“版本”。说着,听着,有轻轻的叹息,有嗬嗬的笑声,也有愤世嫉俗的慨叹。无怪乎古时的柳泉居士蒲松龄先生也是在泉边开一小茶座,招呼过往客人,一边“叹”茶,一边收集可写《聊斋志异》的故事了。

在茶居里,有独自埋下头,静静地读完一张报纸的;也有读着、读者,突然拍案而起,惊动四邻的。如今农村经济政策不断放宽,水乡人的两道浓眉也越来越舒展。茶客们“叹”着茶,便心碰心儿,谁个养了多少头奶牛,年产量多少;谁个治木瓜害虫有特效药;谁个万元户联合起来给穷队投资,帮助穷队改变落后面貌……茶越“冲”越淡了,话却越说越浓。有的茶客在“斟盘”商谈合资联营,把“死了火”的大队砖窑复活过来,合资购买一辆大卡车,经营长途贩运……一桩桩雄心勃勃的事儿,就在“叹”茶中经过“斟盘”而“拍板”了。这时,茶客们的兴致更浓了,他们举起茶杯“碰”起杯来,始觉浓茶已“冲”成白开水,便嗬嗬大笑,吩咐茶居主人再沏一壶香茶……

这样的“草草杯盘共一欢”,便是水乡生活中的诗。

月已阑珊,上下莹澈,茶居灯火的微芒,小河月影的皴皱,水汽的飘拂,夜潮的拍岸,一座座小小茶居在醉意中。一切都和心象相融合。

我始觉这个“叹”字的功夫,颇如艺术的魅力,竟使人“渐醉”……

拣麦穗

张洁

在农村长大的姑娘,谁不熟悉拣麦穗的事呢?

我要说的,却是几十年前拣麦穗的那段往事。

月残星疏的清晨,挎着一个空荡荡的篮子,顺着田埂上的小路走去拣麦穗的时候,她想的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