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学生珍藏一生的美文
2454400000004

第4章 思想回声(4)

“大家都要下去的!”然而在乘“社会”或“世界”的大火车的“人生”的长期的旅客中,就少有这样的明达之人。所以我觉得百年的寿命,定得太长。像现在的世界上的人,倘定他们搭船乘车的期间的寿命,也许在人类社会上可减少许多凶险残惨的争斗,而与火车中一样的谦让,和平,也未可知。

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那是“大人格”,“大人生”。他们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故佛家能纳须弥于芥子。中国古诗人(白居易)说:“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英国诗人(Blake)也说:“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

恰如其分地生活

蒙田

皇帝的心灵和补鞋匠的心灵是在同一个模子里铸成的……使我们与邻人争吵的同一原因,在君王之间就引起一场战争……他们像我们一样轻率而冲动行事,但却能够造成更多的灾祸。

——蒙田

人类伟大而光荣的杰作就是知道如何恰如其分地生活。所有其他东西,君临天下、腰缠万贯、大兴土木等等,至多也只是微不足道的附属品与支撑物而已。

确切的人生是,保持一种适宜状态的与世无争的生活。

谁若问亚历山大他能做什么,他谅必回答:“征服世界。”若问苏格拉底,则他将会答道:“活得像一个人。”后者的认识是更具普遍意义、富有影响并合情合理的。

人类精神之可贵,不在于好高骛远,而在于平实的进步。

我认为,人类之幸福在快乐的生存中而不在快乐的死亡中。

一个知道如何正当地享受生存之乐的人,是绝对的,而且几乎是神圣的完人。我们由于不懂得利用自己的境遇,故而去追求别的境遇;因为不了解自己的内涵,所以去追求身外之物。踩高跷很能说明问题,因为在高跷上,我们仍须用自己的双腿行走;同样,坐上这个世界至高的王位时,我们必得以自己的屁股坐下去。我以为,最为美妙的生活,用是那些正常适应一般人类规范的生活,没有奇迹怪事,也不放肆无度。如今,我衰老的年纪需要一点稍微温柔的待遇。让我们将此交托给上帝,那健康与智慧的保护者,不过,愿它快乐友善:

将它赐予我吧,阿波罗,

让我享受我所拥有的健康,

让我身心健康;

让我年老时也体面地生活,

问时,别让音乐离开我。(贺拉斯)

其他人感到满足与成功的愉快,我也像他们一样感觉到这种愉快,但并非当它消逝与过去之时。一个人应当对愉悦进行研究、品尝与反省,将应得的谢忱献给那将愉悦赐予我们的上帝。他们还享受到其他乐趣,就像享受睡觉的乐趣一样,但他们认识不到这一点。

我自己有一种特别的术语表,当我患病不自在时,我“消磨时间”,但在健全时就不是消磨时间:“我反复地品尝时间,守住它。”一个人应该匆匆掠过不幸日子,逗留于美好时光。那种寻常的娱乐和消磨时光的短语,代表了那些聪明人的态度,他们认为除了让生命流逝,忽视它们,错过它们,尽他们所能不去理睬它们,并将它们当作一样讨厌和卑鄙的东西规避之,除此而外,他们无法更好地对待生命。然而我却以为生命是另一回事,我发现生命既有价值又很适宜,甚至在它最后衰微时亦是如此,我就正在这衰老期中享受生命。自然在这种如此有利的环境中将生命交付我们手中,如果它对于我们竟显得累赘或无益地流逝而去,那么我们只有责怪自己:“一个傻瓜的生命是不自在的,畏怯的,全部寄托于未来的。”(塞涅卡)然而,对于生命的逝去,我安心无憾,不过那是由于生命本身状况,它不是永生的,决不是因为我的生命折磨或打搅我……我享受到两倍于别人享受到的生命,因为享受生命的程度取决于我们向它请求的多少。尤其最近,我领悟到我的生命已如此短暂,便努力从分量上来延伸我的生命。我努力通过迅速地把握住生命来阻止生命的飞逝,通过运用生命的活力来补偿生命的仓促潜逃。我对生命的占有越是短暂,我必须使它更深沉更充分。

要是有人让我比较两种生活,一种是一个普通罗马人的生活,他勇敢、英俊、博学、健康、聪明,拥有种种适意和乐趣,过着一种宁静的生活,并作好充分的精神准备应付死亡、迷信、痛苦和人类必经的其他牵累,最后,为保卫祖国,手持战剑,捐躯疆场,这是一种生活;另一种是像麦·雷古拉斯的生活,如此伟大与高高在上,为众人所周知,他的结局也令人钦佩。一方是无名气无高位,另一方是让人惊叹的模范与光荣的形象。假如我能像西塞罗一样说话,我无疑会像他那样去说。但如果要将他们来比较我自己,那么我也会说,前者更适应我的能力,也符合我的愿望,第二种生活则与我能力相去甚远,对于后者,我只有敬而远之,而前者是我能够欣然努力去达到的。

我们都是大傻瓜。“他碌碌无为地度过了一生”,我们说,“我今天无所事事”。什么?你没有生活吗?这不仅是你所有职业中最基本的职业,而且是最卓越的职业。“要是让我经管伟大事务,我就要让人们看看我能干出什么名堂”。要是你懂得如何思考和安排你的生活,你就是完成了一项最伟大的工作。对于一个吹牛皮说大话,虚饰自己的人,自然决不需要给他运气……要是你知道如何调理自己的行为,你就是做了大量工作,远甚于著书立说的人。要是你懂得如何静休,你所干的就有甚于占领城市与帝国的人。

真不公平,原谅青年人寻欢作乐,却禁止青年人追求享受。我年轻时谨慎克俭而隐藏起爱玩的激情,现在我老了,我用纵情享乐来驱赶忧郁。所以,柏拉图派的法律禁止人们在四五十岁以前旅行,以便旅行在这种成熟的年纪里可以更富教益,更富启发性。我不久还会赞同这部法律中的第二条款,即禁止人们在六十岁以后旅行。

甚至那些因年老而丧失性能力的人,仍然会为了爱情而哆嗦、唏嘘和颤抖。我们看到,他们在行为前充满希望与炽热,而当肉体享受之后,对过去欢愉的甜蜜回忆依然使他们感到快乐;一些人在交欢之后十分骄傲,另一些人疲惫厌腻,但仍叫喊着表达一种成功的喜悦。那仅仅为了发泄肉体原欲的人,没有必要以这些奇特的行为去麻烦他人:这不是充填鄙下粗俗胃口的肉食。

假若你没能享受过,假若你不知享乐为何物,不能说察享乐的优雅、魅力和销人魂魄的美妙之处,就不能够夸口你藐视并反抗享乐。我既了解享乐也懂得节制,所以我大概有资格发言。然而,我以为,我们的心灵在老年时比在青年时更易招致讨厌的疾病和缺陷。年轻时我说过同样的话,但当时我因嘴上无毛而遭非难,现在我这样说,则我灰白的头发就给我一定的权威。

至于我,我热爱生命,栽培生命,因为上帝乐意将它赐与我们。我并不期望生命应该只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精神组成。

没有任何事情比适当地扮演人这一角色那样美好与合理,也没有任何学问比懂得如何度此一生那样艰巨和自然。在我们所具有的一切弱点中,最为粗鲁的用是轻视我们的存在。

享受

张晓风

我不是一个享乐主义者,但对我而言,我仍坚持:活着,即是为享受生命。像“享受”这样至善至美的字眼有时候也会被污染,真是令人气愤。享受是安息,享受是感谢,像一条自足的小溪满意地沿它曲折多石的河道,于是一路唱着歌蜿蜒前行——这是享受。我深信,真正的园艺家既非自炫,也不为卖花赚钱,他只为看到一园生命的欣欣向荣,他只为看到小芽初碧时惊动泥土大地的那一个跃姿,他只为看到经霜的松枝可以老得多么迷人,他只为看到每一朵花开代表了一个生命的必然胜利!他要的是每一朵他所植下的花,享受它自己的花色、花形和花期。“如果那朵花凋零了呢?”你问,“难道让他享受自己的萎败吗?”不是的,那朵花仍有很多可以享受的。它可以享受自己丰盈的记忆,累累垂垂的记忆;它可以享受“化作春泥更护花”

的尊严;它可以享受花朵一旦变成一粒种子的惊讶;它可以享受在泥土下温暖潮湿的黑暗里,怎样把自己舒展,打开,逐渐舞成一株新我的喜悦。因此,客许我深信,上帝造人,是为了让我们享受。中世纪的苦修教士,甚至穿着粗毛扎人的内衣以求自虐,我不认为他们得到了上帝的喜悦。正如我认为“割股养亲”不是真正的孝,没有一个正常的父母能咽得下儿女的肉,那是一种愚蠢的道德。我也这样解释母亲之缔造生命,不是为巩固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不是为证明自己的生育能力,不是为养儿防老。一个好母亲不为那些理由生孩子。她要一个孩子,是因为她信仰生命的本身。她要一个孩子,是因为她欣悦于自己的四肢百体,有如风中的花享受着自己的每一瓣洁白,相信从那里面可以缔造另一个完整。她要一个孩子,是因为“活着是如此美好”,而她愿意另一个新生命来分享这份美好。

英文里“share”一词是一个好听得像音乐一样的字眼,它代表的意思是“分享、共享”。但不管是分、是共,我们自己必须先有饱饮的、满足的心灵。孙中山先生把林肯的“民享”看做是神来之笔,一字之间,每见胸襟,“民享”真是大政治家的口吻——但不要忘记,在这一切之前,我们先肯定了人世的种种美好,那个“享”字才有其意义。

上帝造人,是于茫茫大化中唤醒一握沉睡的春泥,赋之以形象,赋之以气息,赋之以与上帝同尊同荣的“天子”的地位。他给了我们什么?他给了我们全宇宙,再加上他自己。

稚小的婴儿怎样表示感谢?他只要大口地享受乳汁,愉快地将小头贴在温暖的被褥上欣悦地睡着,便能给父母极大的满足。

而当一个成人在晨起的时候,大口呼吸着朝露;深夜赶路的时候,偶然抬眼,虔诚地为每颗星加一个惊叹号,当他坐下沉思——我正在认真地享有这一切——他便已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上体天心的境界。

去享有生命的一切吧,并且心存感谢。

去享有生命的一切吧,并且与别人分享。

钱钟书

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做衬托。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同时,我们悟到,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当然,门是造了让人出进的。但是,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私约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所以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若据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需再到外面去找。古代诗人像陶渊明对于窗子的这种精神,颇有会心。《归去来辞》有两句道:“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不等于说,只要有窗可以凭眺,就是小屋子也住得么?他又说:“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意思是只要窗子透风,小屋子可成极乐世界;他虽然是柴桑人,就近有庐山,也用不着上去避暑。所以,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这个分别,不但是住在屋里的人的看法,有时也适用于屋外的来人。一个外来者,打门请进,有所要求,有所询问,他至多是个客人,一切要等主人来决定。反过来说,一个钻窗子进来的人,不管是偷东西还是偷情,早已决心来替你做个暂时的主人,顾不到你的欢迎和拒绝了。缪塞(Musset)在《少女做的是什么梦》那首诗剧里,有句妙语,略谓父亲开了门,请进了物质上的丈夫(matériel épouх),但是理想的爱人(idéɑl),总是从窗子出进的。换句话说,从前门进来的,只是形式上的女婿,虽然经丈人看中,还待博取小姐自己的欢心;要是从后窗进来的,才是女郎们把灵魂肉体完全交托的真正情人。你进前门,先要经门房通知,再要等主人出现,还得寒喧几句,方能说明来意,既费心思,又费时间,哪像从后富进来的直捷痛快?好像学问的捷径,在乎书背后的引得,若从前面正文看起,反见得迂远了。这当然只是在社会常态下的分别,到了战争等变态时期,屋子本身就保不住,还讲什么门和窗!

世界上的屋子全有门,而不开窗的屋子我们还看得到。

这指示出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屋子的本意,只像鸟窠兽窟,准备人回来过夜的,把门关上,算是保护。但是墙上开了窗子,收入光明和空气,使我们白天不必到户外去。关了门也可生活。屋子在人生里因此增添了意义,不只是避风雨、过夜的地方,并且有了陈设,挂着书画,是我们从早到晚思想、工作、娱乐、演出人生悲喜剧的场子。门是人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屋子本是人造了为躲避自然的胁害,而向四垛墙、一个屋顶里,窗引诱了一角天进来,驯服了它,给人利用,好比我们笼络野马,变为家畜一样。从此我们在屋子里就能和自然接触,不必去找光明,换空气,光明和空气会来找到我们。所以,人对于自然的胜利,窗也是一个。不过,这种胜利,有如女子对于男子的胜利,表面上看来好像是让步——人开了窗让风和日光进来占领,谁知道来占领这个地方的就给这个地方占领去了!我们刚说门是需要,需要是不由人做得主的。譬如饿了就要吃,渴了就得喝。所以,有人敲门,你总得去开,也许是易卜生所说比你下一代的青年想冲进来,也许像德昆西论谋杀后闻打门声所说,光天化日的世界想攻进黑暗罪恶的世界,也许是浪子回家,也许是有人借债(更许是讨债),你愈不知道,怕去开,你愈想知道究竟,愈要去开。甚至每天邮差打门的声音,也使你起了带疑惧的希冀,因为你不知道而又愿知道他带来的是什么消息。门的开关是由不得你的。但是窗呢?你清早起来,只要把窗幕拉过一边,你就知道窗外有什么东西在招呼着你,是雪,是雾,是雨,还是好太阳,决定要不要开窗子。上面说过窗子算得奢侈品,奢侈品原是在人看情形斟酌增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