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公务员心理健康与科学调适
2457500000010

第10章 公务员心理调适的技巧(6)

曲式是音乐作品整体的结构。这如同一篇文章,有开始、有高潮、有结尾。曲式是音乐的结构规范。常见的曲式有重复、对比、再现、层进、变奏、回旋等。这是基于对称、和谐、对比、均衡等原则,对音高和节奏进行安排。随着音乐的发展,曲式出现了段分式、层化式、展开式、内嵌式、开放式等等。人们不再仅从音高和节奏来辨认曲式,而只能从音乐的整体特征中辨认曲式了。

四、音乐心理调整的曲目和选择原则

根据国内外音乐心理治疗的实际,笔者整理出以下的音乐心理调整曲目:

1.解除疲乏的乐曲

中国部分:民族管弦乐《彩云追月》、小提琴独奏《海滨音诗》、钢琴曲《牧童短笛》。舞剧音乐《虞美人》中的“珊瑚舞”和“水草舞”。《假目的海滩》、《锦上花》、《矫健的步伐》等等。外国部分:德彪西的交响管弦乐《大海》、亨德尔的管弦组曲《水上音乐》、法雅的《西班牙花园之夜》等。

2.催眠的乐曲

中国部分:《二泉映月》、《烛影摇红》、《平湖秋月》、《春思》、《银河会》、贺绿汀的《摇篮曲》等等。外国部分:莫扎特的《摇篮曲》、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德彪西的《梦》等。

3.增进食欲的乐曲

中国部分:黄贻钧的管弦乐曲《花好月圆》、彭修文的管弦乐曲《欢乐舞曲》等。

外国部分:莫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莫扎特的管弦乐曲《嬉游曲》、泰勒曼的《餐桌音乐》等。

4.克服忧郁的乐曲

中国部分:刘天华的二胡独奏曲《光明行》、《雨打芭蕉》、京胡独奏《夜深沉》、笛子独奏《喜相逢》、《姑苏行》、《春天来了》等。

外国部分:莫扎特的《第40交响曲》、西贝柳斯的《忧郁圆舞曲》、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卡门序曲》、《西班牙狂想曲》等。

5.克服紧张、焦虑、不安的乐曲

中国部分: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琴曲《梅花兰弄》、《雁落平沙》、《塞上曲》、《仙女牧羊》、琵琶独奏《月儿高》等。外国部分:巴赫《幻想曲和赋曲》、门德尔松的《第四交响乐》、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等。

6.放松、轻快、调整心情的乐曲

中国部分:《寒鸭戏水》、《春风得意》、《流水》、《阳关兰叠》等。

外国部分:柴可夫斯基《天鹅湖组曲》、圆舞曲《蓝色多瑙河》、门德尔松《苏格兰》(C小调)、勃拉斯姆的《摇篮曲》、德彪西的管弦乐曲《夜曲》、贝多芬《A小调抒情小夜曲》等。

7.取得振奋、进取心情的乐曲

中国部分:《十面埋伏》、《苏武牧羊》、《梁祝》、《汉宫秋月》等。

外国部分:韩德尔《焰火音乐》、罗西尼《威廉·退尔》中的《风暴》、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等。

虽然有这么多音乐能够对人的心理进行调整,但并不是不加分析地用一首音乐就能够起到调整作用,恰恰相反,选择不当,音乐不仅没有好作用,反而有不良的影响。那么,面对这么多曲目,如何选择音乐进行心理调整呢?

在选择音乐进行心理调整时,有两个原则要注意:一是掌握同质和异质规律,有针对性地选择曲目。一般来讲,有两种方式来选择音乐:一是同质选择,即选用与个体心理问题类似的曲目进行调整,例如一个抑郁的人,用伤感的音乐来激发他的情感,使其对生命的感悟有更深的体会,从而带来认识的变化,激发振奋的情绪。二是异质选择,即以对立的曲目来调整心理,例如一个悲伤的人,用亢奋的音乐来消除他的悲伤的心理。一般来讲,异质选择方式比较常用,效果也明显一些。当然有时也交差运用两种选择方式。三是要针对使用者的文化、性格、心理内容特征等来选择有针对性的曲目。人的心理是千差万别的,同样一个曲目,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不一定喜欢,因而根据心理调整者的自身特点选择曲目,才能有的放矢。

五节读书疗法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是英国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一段名言,说明读书对人的性格塑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实,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读书除了能“医愚”外,读书还具有心理治疗的作用,尤其是针对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疾病,如抑郁、焦虑、恐慌、烦恼等效果更好一些。

一、什么是读书疗法

读书疗法,是指通过阅读书籍来达到调节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心理疗法的形式。文学作品中的精神思想交流可以使读者发现理想的自我,并起到安定情绪的作用;心理自助的书籍同样可以帮助人们获得正确的认知、掌握有效的技术和方法。读书不但可以使人增长知识,充实自我,而且还是一种治病方法。在国外的心理咨询理论中,读书疗法是一种既古老又新颖的人格治疗理论和疗法。

读书疗法,作为治病的一种疗法或辅助疗法,几乎对各种慢性病、心理疾病患者,都布一定的解闷、排忧、疏导、怡情作用。科学研究证明,读优美典雅的诗篇,有利于胃溃疡的愈合;读笑话、喜剧和小品之类的书,有利于神经衰弱的医治;读情节曲折、引人入胜的古典名著,可治心烦意乱。读故事生动、幽默风趣的小说,可治精神抑郁等。现代医学研究也指出,好的书籍、文章、诗歌,宛如心理疏导的医生,高尚情操的导师。人们常读之,显然是一种精神食粮,可防止空虚,助人消除烦闷,解开忧郁,忘却痛苦。

按说“读书疗法”发明权本应属中国,汉朝刘向就提出:“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就是启蒙心智,增知广识。知识多了,境界高了,凡事看得开,想得开,心胸宽阔,不患得患失,就能化解各种忧思愁绪,保持健康乐观的心境,从而达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韩诗外传》记载一个名叫闵子骞的人,他名利心重,忧恼成疾,以致面黄肌瘦,后来通过读孔夫子的书才开了心窍,能正确对待名利,于是病也好了,肤色红润,满面春风。《三国演义》中有一个脍炙人口的“读书祛头风”的故事,说的是曹操读了陈琳写的《讨曹檄文》,惊出一身冷汗,竟因此使久久折磨困扰他几至不堪的“头风病”一下子就好了。《唐诗纪事》甚至记有某人读杜甫诗而治愈症疾的趣事。这些其实都有一定道理。因为读书是一种启智增知的活动,其最明显、最直接的效果是解忧、制怒、戒躁,当忧愁袭来时,愤怒生起时,烦躁困扰时,你通过读书,可以转移注意力,稳定思想,化解消释抑郁、烦恼和躁怒的情绪,使你得以保持或恢复恬静乐观的心境,心平气和,波澜不惊,则有利于舒经活络,体内各部器官功能正常,运作畅通,从而达到弃疾怯病的目的。

近年来,“读书疗法”在国外被广泛运用。如德国、英国的不少医院都设置了“患者图书室”,鼓励病人阅读,加速健康步伐。意大利则成立了“诗药有限公司”,出版具有不同主治功能的诗集,供病人对症选读。在国外,以读书作为辅助治疗的方法也有悠远的历史。据文献记载,中世纪开罗的曼苏尔医院在为病人治病时,一方面由医生用药物或手术治疗,另一方面由阿旬为病人诵读《古兰经》。19世纪,图书辅助治疗逐渐推广,英、法、德等国家的内科医生在为病人开出的处方中常包括阅读图书的书目。1810年,美国内科医生本杰明·拉什呼吁精神病院不仅应提供医疗设备,还应提供有益精神健康的读物,通过阅读减轻病人的压力,矫正病理性情绪状态。1848年,高尔特在美国精神病学年会上宣读论文《论精神病患者的阅读、娱乐和消遣》,提出了阅读治疗的功能,并提出除宗教类书外,应增加历史、传记、旅游、小说等类书籍。这被认为是有关读书治疗研究的第一篇论文。进入20世纪,相关的研究开始活跃起来。美国首先创造出新词“阅读疗法”,并首次将其收入1961年第三版《韦氏新国际英语词典》中。此后,应用图书辅助治病不再仅仅针对精神疾病患者,也不再局限在医院范围,而是进入社会,为一切需要帮助的人,包括儿童、老人、残疾人甚至服刑犯人服务,如组织盲人读书会、为老人和闲居家中的人送书上门等。有学者通过分析试验报告,得出阅读疗法是有效的结论,特别在增进自信、改变行为和人际关系方面。国际图书馆联合会在《图书馆为医院病人和残疾人服务纲要》中强调了阅读治疗在患者康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关于读书疗法的治疗机制

关于阅读疗法的治疗机制,学者们较多的是从弗洛伊德学派认同、净化、领悟的角度加以阐述,认为患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有意或无意地获得情感上的支持、认同,并通过体验作者设定情境中的恐惧悲伤,使内心的焦虑得以释放,使情感净化。同时,阅读过程还有助于读者通过心理活动和作品内容之间的整合产生领悟。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有关阅读疗法的基础研究仍较薄弱,缺乏高质量的实验数据和具体的应用研究。但是,阅读疗法与音乐疗法、等作为辅助疗法,具有其特定的疗效,这正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共识。

读书疗法有益心身健康的机理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用进废退”。多读书、勤动脑,可使脑细胞老化减慢,可保持头部血液流畅,能使人的脑细胞新陈代谢加快。故有关专家告诫说,脑细胞的特征是“用进废退”。因此,人们应该多读书,不仅要读那些浅显易懂的书,而且应该多读些需要动脑筋的书。不读书动脑,缺少信息刺激,大脑功能得不到发挥,脑内特殊生物活性物质的水平就会降低。若长期如此,则大脑的功能就会逐渐退化,分析判断能力下降。而勤读书、勤动脑,能促进脑神经及感官信息运动中枢神经活跃,能积极地改善和增强脑功能。

其次,调节情感。晋朝大诗人陶渊明曾说,他读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前苏联作家高尔基则说:“书,它会使你的生活轻松;它会友爱地帮助你了解纷繁复杂的思想、情感和事件:它会教导你尊重别人和自己;它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的情感来鼓舞智慧和心灵。”这说明,读书具有调节情感,解除烦恼、抑郁的功能,可使思想得到陶冶,智慧得以开掘;可使心灵得到净化,排除各种私心杂念,胸襟更加开阔。再次,有利于配合和辅助医疗。身体、心理健康方面有些不适的人读一些书一定会有益处的,因为即便是健康人,坚持经常读书,养成读书习惯,也是积极而有效的防病健身之道。据报载,国外现今就将“读书疗法”,正式应用到医疗保健上来。这是有它的道理的。因为一般说来,人体疾病无非两类:

一类是生理性疾病,主要是人体的各种器官发生故障引起病变,这类生理性疾病当然必须采取“生物医学模式”,即通过直接吃药、打针、手术等方法来医治。而另一类疾病则属于心理性或心身性疾病,即由心理状态失衡而导致的疾病。如精神病、抑郁症、高血压、动脉硬化乃至恶性肿瘤等,都是和心理因素有较大关系的心身性疾病。现代人为什么患高血压、动脉硬化及恶性肿瘤的越来越多?据医学研究分析证明,很重要的原因是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高频率、重压力,利益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价值取向多元化,容易造成人们心理紧张,精神压抑,产生沮丧、苦闷、焦躁、不安等情绪,这些低调情绪得不到及时排释,中气郁结,必然影响身体各部功能正常发挥,继而发生各种病变。对于这类由心理导致的心身疾病,就不能单纯靠“生物医学模式”来治疗,而需要采取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才能奏效。“心病还需心药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提出了“心理医疗”,其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读书疗法”。

我们都知道,有病就医,人之常情;然而有病请到图书馆,你听说过吗?据报载,英国西约克郡的哈得兹菲尔特地区的医生除了给病人开具药物处方外,还根据患有中轻度精神分裂症、焦虑及抑郁等病症的病人的实际情况,将其送到当地一家图书馆,由专职的“图书治疗医师”与病人面谈,然后依据不同“病情”开列适合他阅读的特别书单。还有一位朋友患病住院,有人去看望他时,一没买营养补品,二没送现钞,而是精心为他选购了两本好书。人们相信这比送什么都强,朋友也最喜欢。

三、读书疗法的疗效

“读书疗法”灵不灵?我们以为在读书的基础上再辅之以药物治疗肯定有效。因为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生活中意想不到的事难免会给人带来焦虑、忧愁、烦恼与压抑,于是首先由精神上的不堪重负带来心理病变,再由心理病变转化为生理病变,造成健康状况的日益恶化。好书就是“心药”之一。因为它有其他药物无法替代的治疗心理康复的作用。读书能养德。一个人可以通过读书,也需要通过读书怡情益德。古语道:“不读圣人书,难有圣人德。”美国发明家爱迪生说:向读书对于思想犹如运动之于身体,运动使人健壮,读书使人贤达。“读书使人品行端正,精神富有,从而能自觉地遵组守法,消灾灭祸,书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读诸子百家这类富含哲理的书,可以使我们明白人生的价值;读蕴藏着先进思想、优秀品质、浩然正气的先进人物传记,可以激励、充实自己的人生:读理论著作,可以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读书使人心地思善、为善,以德作为心灵的岗哨,不断清除内心不良的欲望,使自己不越轨,不信邪,永远保持一颗火热、思进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