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66个你所不知道的《聊斋志异》之谜:玩·聊斋
2459600000021

第21章 文本探微(8)

《聊斋志异》受到哪些佛教思想的影响?

自从佛教在东汉传入我国,其影响就越来越大,用现在的眼光来衡量,它在历史上的影响力仅次于由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

到清朝以后,佛教思想不仅已经在中国传播久远,而且其思想影响也早已遍及社会的不同阶层。随着清军的南下,他们不仅大败李自成,而且还成为整个中原大地的统治者。虽然当时清朝统治已经在中原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但是因为南明小朝廷还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所以反清复明的斗争一直没有绝迹,清朝政府镇压反叛的军事行动也接连不断,因此,当时的整个社会都是动荡不安的。为了更好地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清政府虽然一如既往推行儒家学说,并且采纳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但同时还认为,要想更有效地教化”下愚”(也就是所谓的老百姓),只有儒、释并用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因此,在清朝统治的几百年间,统治者对佛教一直非常推崇,甚至大肆宣扬,最终形成了一股风气。

在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作为当地一个颇有名气的饱学之士,经常参加各式各样的佛教活动也就成为蒲松龄生活中的一部分。虽然这一部分所占的比重不大,但对蒲松龄产生的影响却是不容置疑。只要打开蒲松龄的文集就可以发现,其中有三十多篇他为修庙建碑、塑像请神所写的序、疏、碑记等文字。在蒲松龄所写的︿募请水陆神像序﹀中曾经这样说:”神无所托则不灵,人无所感则不动。是以专门良匠,游艺文人,方幅以肖尊威,金碧以开生面。宝幢璎珞,凛凛庄严,剑树刀山,种种现示。因而大众瞻仰,动菩提之灵心,小乘禅宗,发因果之妙义,奸邪惊其毛发,儿女惕其梦魂,圣人神道设教之意义,遂得以行乎其间矣。”从这段话中可见蒲松龄对佛教要义的深入理解。与此相类似的一段文字还出现在︿王村募修地藏王殿序﹀中,蒲松龄是这样写的:”盖以斋熏讽叹,是谓善根;建剎修桥,厥名福业。三生种福,沾逮儿孙;一佛升天,拔及父母;所谓无有际岸功德,具慧性者所不疑也。”就因为蒲松龄对佛教的教义有着比较深入的理解,所以他才会在《聊斋志异》中一再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善恶或报于现世,或报于来世,或报于数世,或报于自身,或报于父母子孙的佛教思想。

在︿卷三·毛狐﹀中,蒲松龄就曾经以异史氏的口吻说:”余每谓:非祖宗数世之修行,不可以博高官;非本身数世之修行,不可以得佳人。信因果者,必不以我言为河汉也。”

在︿卷六·菱角﹀中,也鲜明地体现了蒲松龄的因果报应思想,而这一思想恰好又是透过佛教来得到体现。在小说中,因为主角胡大成的母亲”素奉佛”,而且胡大成”从塾师读,道由菱角观音祠,母嘱过必入叩。”随着情节的发展,当主角身陷离乱的时候,蒲松龄巧妙地安排了一个非常像胡大成母亲的菩萨出现。在这篇小说中,胡大成之所以能够在离乱之中和妻子菱角相聚,并且最终一家团圆,都要仰仗这位法力无边的菩萨。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胡大成的母亲不是终日信佛,恐怕也不会出现如此幸福的结尾。为了更加突出因果报应这一点,蒲松龄还在文末写了如下文字:”疑媪是观音大士现身,由此持观音经咒益虔。”更进一步强调了佛教思想。

蒲松龄也可算是出生于书香世家,他本人就是在父亲的启蒙教育下,走上了读圣贤书、做八股文、应试求官的人生道路,应该说,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是很深的,甚至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在这样的背景下,蒲松龄为什么又会受佛教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影响呢?

蒲松龄自己的人生遭际充满了无奈与落魄,在大环境与人生际遇的双重影响、挤压下,他根本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也看不到自己的出路,所以,只能从佛教思想中寻求对现存世界的解释和精神寄托。任何活着的人,都是需要精神寄托的!对蒲松龄来说,写作《聊斋志异》是他的寄托之一,再有就是在受到磨难打击的时候,因为看不到出路而在佛教思想中寻求解释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