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66个你所不知道的《聊斋志异》之谜:玩·聊斋
2459600000004

第4章 纵横聊斋(3)

现存的《聊斋志异》是全本吗?

我国现存的文言典籍,或多或少都存在「质」的问题。所谓质的问题,就是指现存的文言典籍中,有的篇章并非作者原著,而是又掺入了其它人的作品。简单地说,就是有些书不真或不全真。︿孟子·尽心下﹀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这是说,关于武王伐纣这件事,他以为殷人应该不抵抗,︿武成﹀篇却说战争很激烈,所纪不实。

《聊斋志异》在流传过程中也曾出现一些问题。蒲松龄曾有定稿的手写本,遗憾的是,目前为止我们只发现了半部,但若把它与青柯亭刻本对勘就会发现,手写本的文字与青刻本文字不尽相同。这显然是刻书人在刻书的时候作了改动。

青刻本︿例言﹀中也毫不隐讳地指出:”其中文理不顺者,间为更定一、二字”,”卷中有单章双句,意味平浅者,删之计四十八条,从张本补入者凡二条”。从上面的文字我们也可以看出,赵起杲是以相当严肃负责的态度来刊刻《聊斋志异》,但他在刊刻的过程中有不少地方是凭个人主观而加以取舍。删除的四十八条内容究竟如何,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作者原著一定不止青刻本所包括的四百三十一篇。

邓之诚先生在所著《骨董琐记全编》中曾引述《梦阑琐笔》里的话:”志异未刊者,尚数百篇,藏于家。”这里所提到的”数百篇”,应该是指刻本未收入或被删去的遗文。邓氏所述是否真实不得而知,不过我们可以参考赵起杲在刻本︿例言﹀中的一些话:”济南朱氏家藏志异数十卷,行将访求……尚有别本,幸不吝见遗,当续刻之,以成艺林快事。”从这句话,我们也可以旁证《梦阑琐笔》所言是有根据的。

赵起杲说这些话的时候正是乾隆三十一年(一七六六年),距蒲松龄去世不过五十一年。他当时已经发现自己所刻的青柯亭本四百余篇并没有包括作者的全部原稿,因此特地公开征求”别本”,以方便自己今后的”续刻”。据此可以推测,《聊斋志异》原稿肯定不是四百三十一篇,应该比四百三十一多出很多。

在一九五二年送交文化部、由”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出版的上半部《聊斋志异》原稿中,有很多篇章是刻本没有收入或删除的,其中就包括︿白莲教﹀、︿乱离﹀等短篇小说。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聊斋志异》的后半部原稿,在翻刻时应该也有许多遗文被删去或未加收入。

在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青柯亭本︿弁言﹀和︿例言﹀中,记述了底本的来源和刻者进行的工作。书共十六卷,凡四百三十一篇。篇目虽不完全,但重要的篇章都已经被包括在内了。其文字的更定也有可取之处。所以,在青柯亭本刊印以后,一般通行本都据此翻印。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现行《聊斋志异》的版本和蒲松龄的原稿是有差别的,至于原稿究竟如何,除了上半部以外,下半部《聊斋》恐怕早已湮没在历史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