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66个你所不知道的《聊斋志异》之谜:玩·聊斋
2459600000067

第67章 旁论杂说(19)

从《聊斋志异》看东西方蛇形象的变迁

《聊斋志异》中不乏有关蛇题材的小说。如︿卷一·斫蟒﹀、︿卷一·蛇人﹀、︿卷五·螳螂捕蛇﹀、︿卷六·豢蛇﹀、︿卷十二·青城妇﹀等。

在︿卷二·海公子﹀中,海公子就是一条非常淫乱的蛇,而且后来还差点害死张生。整个故事被蒲松龄写得扑朔迷离,耐人寻味。︿卷五·花姑子﹀中,蛇精变成了花姑子的模样谋害安幼舆,故事同样被写得扑朔迷离。

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出,蒲松龄对蛇是没有什么好印象的,至少比狐狸、香獐等动物要差很多。其实,不仅蒲松龄对蛇的印象不好,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蛇都是毒、恶、丑的集大成者,是来无影、去无踪并且具有很大毒性的可怕”长虫”。

但是蛇的形象并不总是丑恶的。有的时候,它们也被人们视为善与美的象征。在中国,蛇不仅是十二生肖之一,而且还因为它们的形体与龙相似,而被人们认为是与龙相通的神物:小龙。

很多人认为蛇具有灵性,是某种精灵,它的意志就是仙家、神鬼的意志。中国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尊崇蛇的?现在看来已经无迹可考。但是无迹可考,并不代表真的没有一点蛛丝马迹,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我们总是可以找到些微踪迹的。例如开天辟地的盘古,据说就是人首蛇身;人类世界的始祖伏羲与女娲也是人首蛇身,而且这一点已经从地下出土的文物中得到证实。在《山海经》中,很多故事主角如夸父等神祗,都和蛇有着很深的渊源,他们不是蛇身,就是双手操蛇,或由蛇环绕。在︿愚公移山﹀那个故事中,里面的山神就被称之为”操蛇之神”。

到了东汉,随着佛教的传入,在寺庙门口开始出现四大金刚的塑像。而四大金刚手里所拿的法器,分别是剑、琴、伞、蛇,在中国民间信仰中,代表着风调雨顺,而其中的”蛇”,就是”顺”的意思。由此可见,在中国的宗教信仰中,蛇也是一种美好的象征。

其实,不仅仅在宗教中,就是在民间,蛇也是一种吉祥之物。在中国的晋南地区,人们普遍认为蛇是仙,能够护佑人间,如果你碰见牠,就是非常吉利的事情。在当地,蛇的颜色不同,人们对牠们的评价和认识也不同。一般认为黄颜色的蛇是最吉利的,而身上有红点的蛇则是凶神蛇,要退避三舍。但无论是什么样的蛇,当地人都严禁打杀。

在吕梁一带,人们则把蛇视为财神,如果出门碰到蛇,那就意味着你要发财了。还有一个神话故事,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蛇的可爱,那就是《白蛇传》。在这个传说中,白蛇被彻底地理想化,成为追求人生幸福与爱情自由的理想化身。可以说,这是中国整个封建社会中,蛇形象最为辉煌的一次展示。

不只中国人尊崇蛇、喜欢蛇,在大约公元前六千年至公元前一千六百年间,位于地中海的克里特岛上的人们就非常尊崇蛇。当时他们有一种称之为米诺斯宗教的自然宗教,该宗教主要推崇两类神祗:自然女神和家庭女神,而家庭女神的标志就是一条长蛇。在古希腊神话中,蛇也是一种祥瑞之物,所以医药之神阿斯克勒庇俄斯,总是拄着一根长蛇盘绕的拐杖,智慧女神与胜利女神手中都拿着画有蛇图案的盾牌,而复仇女神的头发本身就像一条条的蛇。很显然,在古人的眼里,蛇是一种可以炫耀与威慑敌人的标志。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蛇的形象都曾经出现过反复变化,甚至是两个极端之间的变化。在中国,虽然人们尊崇蛇,但蛇同样还是阴险、毒辣的象征,是丑恶、恐怖的体现,有始无终的代表。例如打草惊蛇、引蛇出洞、牛鬼蛇神等成语,就是很好的说明。

在西方,蛇的形象也好不到哪里去。在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希腊联军出发远征特洛伊的时候,英雄菲罗克忑斯就曾经被蛇咬伤,并因而被遗弃在一座孤岛上。海克力士是古希腊的英雄,做出许多丰功伟业,其中之一就是杀死伤害人畜的九头水蛇,还曾经捏死天后赫拉派来害他的两条毒蛇。在这里,蛇的形象都是反面的。罗马诗人奥维德在所著《变形记》中,也提到毒蛇害人的事情:俄耳浦斯结婚后,他的新娘和仙女们一起到草地上散步,结果被蛇咬伤踝骨,不治而死。在古希腊悲剧《阿伽门农》中,阿伽门农的妻子克吕特美斯特拉对丈夫不忠,而且还伙同情人杀害了他,所以她被人们诅咒为”两头蛇”。在希腊神话中,女妖美杜莎因为和阿西娜比美,被这位智慧女神将她的头发变成一堆丑恶的小蛇。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在其悲剧代表作《哈姆雷特》中,塑造了一个虚伪的人物:克劳狄斯向全国人民撒谎,说是一条毒蛇咬死了在花园睡觉的自己的哥哥∣∣老国王,以此来掩盖自己篡位的真相。随着剧情的发展,老国王的鬼魂出现了,这个时候,他却嘱咐儿子哈姆雷特王子说:”那毒害你父亲的蛇,头上正戴着王冠呢。”作为基督教的经典,《圣经》中的蛇给人的第一印象也是邪恶的。正是因为它的蛊惑,夏娃才会偷吃禁果,最后被赶出伊甸园。到了十七世纪,英国著名诗人弥尔顿在借用这一素材创作《失乐园》的时候,也是对蛇大加挞伐。他在这部作品中写道:”正是那条阴险的蛇,巧施奸计,由于妒嫉和仇恨的激励,欺骗了人类的母亲……”

但不管怎样,蛇仍在宗教信仰中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人类对蛇又恨又怕的心理依然如故。可以说,古代西方人对蛇的崇拜与信仰,就是在这种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态下形成的。

在我们试图对蛇做出恰当评价的时候,往往会发现这是困难的。因为作为文化的载体,蛇在一定的背景下出现是正面的,在另一种背景下出现又是反面的。之所以会这样,就因为蛇不仅仅是自然界中的生物,同时还是文化中的生物,只要牠成为文化的载体,牠就会在具有生物属性(可怕)的同时,还被不同的文化赋予不同的文化属性(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这也正是我们看待《聊斋志异》的一种正确的文化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