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国宝拾趣
2461400000011

第11章 棠溪宝剑(2)

在我国,有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叫做“千锤百炼”,其实说的就是冶铁铸剑的过程。过一次火就是一炼,而加工这一火则需要上百次的锻打。古时候造一把剑更是需要上百炼。今天,在高庆民的棠溪剑厂,工人们始终坚持:要打造一把好剑,“千锤百炼”就绝不能偷工减料。

要想打造一把好剑,钢材的选择至关重要。然而钢材有很多种,低碳钢和中碳钢韧性很好,但强度、硬度较低;高碳钢虽然硬度和强度很高,但是韧性和弹性较差。一把剑要想真正做到“刚柔并济”绝非易事。铸剑的奥秘究竟在哪里?高庆民曾经遍访名匠,求诸典籍,终于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找到了这样一句话:

汝南西平有龙泉水,可以淬刀剑,特坚利。

《晋太康记》这段记载就是“龙泉之水”的铸剑秘密。

在西平有一条小河,叫做棠溪河。2 500年前,棠溪河两岸长满了棠棣树,棠溪河因此得名,而著名的“棠棣之木”也成为后世铸剑的剑鞘用料,沿用至今。据史书记载,棠溪河水特别适合淬刀剑。提起用棠溪之水淬刀剑,这里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很久以前,棠溪河岸边住着一位青年,他靠打卖农具为生。有一天,他在卖农具的路上救了一条小蛇,这条小蛇其实是龙王的女儿。为了报答铁匠的救命之恩,美丽的龙女就把一颗龙珠放到了棠溪河水里,棠溪河水从此淬刀剑特别锋利、坚韧,青年也因此成了当地的冶铁名匠,从此衣食无忧。

棠溪河是西平县境内的一条主要河流,它发源于伏牛山脉,源头一段也被称为“龙泉”。高庆民看到的“西平有龙泉水”实际上指的就是棠溪河。现在当地人都喝上了自来水,这条河也就慢慢成了野生动物的乐园。然而,古人为什么说用这河水淬火,可以使刀剑更为坚利呢?古老的棠溪河水中究竟藏着什么秘密?

为了一探究竟,人们沿着棠溪河溯流而上,到达了接近源头的一段水域。因为这里远离人烟,几乎没有污染,人们决定在这里取一些水样。

当地人说很少有人到这棠溪河源头来,也没听说过这水里会有什么秘密,不知道这次尝试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在西平县环境保护局,工作人员对棠溪河里取来的水样进行了化学成分的分析,人们都急于知道这河水究竟有什么神奇的力量?民间流传的龙女送龙珠的故事只是从传说角度对棠溪水的秘密进行了一次解读,而古人究竟是如何发现了水中的奥秘,也许终究是个无法揭晓的秘密。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结果终于被揭晓,检验报告显示:首先,棠溪河水水质比较好,几乎无人为污染;其次,河水中矿物质成分比较丰富,比如锌、锶、锂等,而且比别处的水矿物质含量高出很多。

从现代科学角度看,原来正是水中含有的钨、钼、镍等化学元素,对于提高钢材的弹性、韧性和屈服度有很大的帮助,就是这样的“龙泉之水”淬就了千古名剑。

但是,对于铸剑这种水与火交融的艺术来说,今日能够续写辉煌,并不仅仅简单地在于龙泉之水。

身为棠溪剑厂厂长的高庆民告诉我们,铸剑过程中有一种至关重要的热处理方法,叫做双液淬火。所谓“双液淬火”,是指下面是棠溪水,上面是特别配制的化工原料。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钢材是高碳钢,含碳量很高,如果直接与水接触的话,那么在淬火过程中它就可能断裂。

经过淬火以后的剑条,颜色会发生明显的变化,铸剑师就是凭借颜色来判断剑条的内应力是否完全消退,并以此来决定一把剑是否到了火候。

为了保证剑条既有硬度又有韧性,往往要多次淬火。据说把握火候的眼力可是独门绝技,难以言传身授,需要多年实际经验的积累,所以非常难掌握,很少外传。

高庆民说一把剑虽小,可是热处理加工的讲究却一点也不少,完全能写成一本厚厚的书。经过热处理之后的剑条再被送去抛光、打磨、开刃,最终才是一把无愧祖先的好剑。

化剑为犁

武侠电影《卧虎藏龙》讲述了一个围绕绝世宝剑“青冥剑”展开的江湖故事。没有人去深究历史上是不是真有这样一把传奇的宝剑,更没有人在意这把剑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大的威力,大家只是被主人公们的超凡武功和动人故事所深深吸引。实际上,真正的剑术高手在较量武功时,不会让剑相撞发出丁丁当当的碰击声,反而会小心翼翼地避免与对方的剑磕碰。因为剑刃特别薄,一旦碰坏了,就很难再成形。较量时会顺着对方的剑锋滑过去,然后直刺对方要害,整个过程只是眨眼工夫,根本不用几百回合的争斗。

根据电影中对于青冥剑的描述,棠溪剑厂也别出心裁地设计铸造了一把青冥宝剑。当然,这把剑就如同以往的棠溪宝剑一样,融合了“冥山之石”、“龙泉之水”和“棠棣之木”,剑条上还特别雕有精致的九龙九虎图案。没有人去比较它和电影中的那把剑是不是一样,正像高庆民所说的,即使有这么好的剑,恐怕现实生活中也没人会那种飞檐走壁的功夫。毕竟它只是艺术的创作和想象,仅仅是传承千年的中国武侠文化里一个特有的精神符号。

历史上的名剑有很多,而真正留存到今天的却少之又少。越王勾践剑正是其中之一。传说,当初吴国打败了越国,就是凭借所用的剑中含有锰,增加了剑的硬度,致使越国的剑在双方交战时纷纷折断,这才有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后话。这把王者之剑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出土时却丝毫不见锈蚀,到现在依然青光闪烁,寒气逼人,异常锋利。2004年9月在广东展出时,曾当场试验,以剑刃轻划,轻而易举就划破了二十多层复印纸,不愧为我国目前收藏的“国宝”里的剑中极品。

中国古代有一个典故,叫做“化剑为犁”。说的是古代统治阶层在经历了长久的战争之后,建立了政权,为了让国家尽快安定富强,为了让经历战乱的百姓安居乐业,也为了显示开创太平盛世的决心,就把战时所用的兵器统统熔掉,用于浇铸成农耕使用的农具。于是,昔日叱咤疆场的“百刃之君”收敛了杀气,熔去了锋芒,化身为和平年代的使者,默默躬耕于民间,因此有了“化剑为犁”的典故,传达着世世代代的人们“化干戈为玉帛”的梦想和决心。

今日的棠溪,铸剑师也设计出了一把特殊的宝剑,他只是巧妙地把传统的宝剑剑鞘和剑条的位置稍作变化,从而造成了“犁”的总体造型,再次表达出了“化剑为犁”的主题。

一把传统的宝剑,稍加变化,它的使命便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为了在战争中生存,人类发明了剑;为了在战争后生活,人们放弃了剑。今天的铸剑师又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来讲述了一个关于和平的故事。

随着历史的发展,剑慢慢被其他兵器所取代,渐渐退出了战场,但是它的象征意义却从未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退色。人们不再孜孜以求剑的锋芒毕露、削铁如泥、刚柔并济,而是赋予了它更深的文化内涵。

棠溪剑厂的又一把大型宝剑即将完工,工人们小心翼翼地把它抬出来,进行最后的组装试验。他们说,司马迁曾经把棠溪剑列为九大名剑之首,所以设计师特意将这把宝剑高悬在屏风之上,而屏风上刻画的正是反映战国时西平昌盛景象的“冶铁铸剑图”。这把剑还没有取名字,他们想了又想,最后决定还是叫它“棠溪宝剑”。

这把大型剑的总体造型中隐藏了三个字——“天下平”,依旧是对和平的赞颂,依旧是对天下太平的企盼,依旧是沿用着古代的铸剑绝技,而棠溪,却正在创造着中华剑文化新的辉煌。

1997年和1999年,棠溪宝剑厂先后精心铸就“香港回归剑”和“澳门回归剑”,促成了棠溪宝剑质的飞跃。

2001年10月,棠溪宝剑被国家权威部门鉴定为“中华第一剑”。

2007年6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专家赴西平县实地考察论证,命名西平县为“中国冶铁铸剑文化之乡”。

行走视点

西平棠溪源风景区,位于驻马店西平县西南隅40公里处,总面积60平方公里,有大小山峰十余座,景区内层峦叠嶂,苍翠欲滴,曲径通幽,怪石嶙峋,有的如蛟龙腾空,有的似群龟竞攀,召之即来,呼之欲出。天梯、老君洞、天然城堡、唐代仕女石像、千层瀑、蝴蝶泉、飞天石、鹰嘴崖、神仙铺和素有“中原漓江”之称的棠溪湖等自然景观遍布其中。

西平是轩辕黄帝之妻蚕神嫘祖的故乡,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故里,古代政治家、军事家鬼谷子王栩、宋朝大将军狄青都曾在此留下遗迹。这里更有春秋战国时期第一大兵工厂——冶铁城,至今仍有全国唯一保存的战国时期冶铁遗址、国家级保护文物冶铁炉,称雄七国的棠溪宝剑由此孕育而出。

西平的旅游资源中最有价值的当推冶铁遗址和棠溪宝剑。棠溪宝剑的铸造起源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鼎盛。自唐代末期战乱沉寂了一千多年,直到今天,西平棠溪宝剑厂厂长高庆民终将这一瑰宝重现天日,重铸中华剑魂。棠溪宝剑先后荣获四十多项大奖、金奖。1997年和1999年,棠溪宝剑厂分别铸就大型回归剑,送抵香港、澳门,受到两地人民的欢迎。2001年,棠溪宝剑厂又铸造“中华第一剑”,此剑已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永久收藏。

驻马店自古以盛产芝麻著称,有“芝麻王国”的美誉,更因其地方特产优质小磨香油而驰名海内外。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汝南志》载:“小磨香油以芝麻为之,香腻有味。” 早在明初,榨油作坊已遍布村集,而以传统方法制作小磨香油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小磨香油枣红透明,清澈莹亮,香味浓郁,油质醇正,看去“似荤非荤,非荤实素”,是颇具代表性的驻马店地方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