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国宝拾趣
2461400000007

第7章 南阳汉画像石(2)

伏羲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中两位非常著名的神,也是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伏羲发明渔猎工具,结绳为网,钻木取火,发明八卦;女娲则更为神通广大,抟土造人,炼石补天,是伟大的母神形象。当他们同时出现在画像石中,往往代表着一阴一阳,暗示着人类始祖的身份。

女娲人面蛇身的造型有着非常浓郁的原始气息。在原始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主要来自于生育能力,蛇是卵生动物,生育力特别强,女娲的蛇身正与此有关,寄托了人类繁衍后代、种族延续的愿望。在原始神话中,蛇的生育本领不仅与女娲的造型相联系,而且也被移植于造物的神话里,许多造物的大神都与蛇有一定的关系,比如同为人面蛇身的伏羲。

由于伏羲女娲能够创造生命,所以受到渴望长生不老、信奉灵魂不灭的汉代人的特别尊崇;而龙蛇等交尾的意象往往暗示交媾,伏羲女娲交尾画像出现在墓葬中,传达着希望亡者再生、生命在另一世界延续的强烈愿望。

汉代人以丰富的想象力,把人类生殖繁衍的生命过程以这样一个象征性符号形象地表现出来,反应了汉代对生命与死亡的哲学思考。在这一时期,出现了阴阳的哲学概念,无形说和阴阳说成为人们对生命的共识和对天地万象生存的抽象认识。不仅仅是南阳的汉画像石,在我国各地的汉画像石中都大量出现同样的图画,它是人们对生命繁衍发展过程的想象,是对生命与死亡的原始朴素的解释。

在这凝结在石头中的玄妙神话世界里,既可以看到伏羲女娲、西王母、东王公这样的主神,还可以找到风伯雷公、河伯、门神等神系成员。在神 家族中,他们地位显赫,受命于天,各司其职,各具风采。

在南阳汉画像石中,有门神神荼、郁垒早期形象的记录。说到这两位在民间广受欢迎的门神兄弟,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故事。传说东海里有座风景秀丽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棵盘曲三千里的大桃树,树顶有一只金鸡,每天日出报晓。桃树的东北一端,有一根拱形的枝干,树梢一直弯下来,垂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门。度朔山上居住着各种妖魔鬼怪,要出山就得经过这扇鬼门。每当清晨金鸡啼叫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就必须赶回鬼域。在鬼域的大门两边站着两位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刻将它们捉住,用绳子捆起来送去喂虎,因此所有的鬼魂都对他们十分敬畏。由此在民间开始流传请降鬼大仙神荼、郁垒驱邪和用桃木避灾的风俗。到了汉代,人们为了祈求平安,在每年的春节用桃符刻画神荼和郁垒的形象挂在自家门口,用来驱鬼避邪,保佑全家平安,并称之为“桃符”。后来,这种桃符逐渐演化为一年一度的春联,并成为一种为民众所重视的节日民俗,一直流传至今。

“无字汉书”中的动人故事

秦汉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乐舞艺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地处中原的河南乐舞,成为汉代艺术的一个重要表现内容。舞跃百戏也是南阳汉画像石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中,鼓舞在南阳的出土画像石中就有多种姿态,一般为二人执桴击鼓起舞,画面舒展、奔放,完美地展示了力与美的结合。

在这些画像石中,既有倡优伎人专业化的演出,也有宾客主人的自娱性表演,打击乐、吹奏乐、弹拨乐等五音齐鸣,建鼓舞、长袖舞各展风姿,杂技表演也有所展现。这些乐舞画像形神兼备,场面绚丽,既展现出两汉时代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又反映了汉代南阳文化艺术的空前繁荣。

汉代的南阳经济发达,出现了众多富商大贾和拥有万金的土地所有者,他们凭着雄厚的经济实力步入仕途,建功立业。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使汉代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多彩,这在很多画像石中都有所体现。

在一幅画像中,记录了汉代十分流行的一种宴席间饮酒游戏——投壶。席中放置一壶,左右宾主二人席地而坐,怀中各抱箭杆向壶中投入。这幅画像生动地再现了汉代社会的饮酒文化,也反映了汉代贵族豪华奢侈的日常生活。在画像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一名彪形大汉,两眼呆滞,吃力地耸着肩,一副酒力不支而狼狈退场的形象,与今日的酒徒别无二致。

在南阳汉画馆展厅中,还有一座今人雕塑的栩栩如生的勇士斗牛塑像,令参观者每每大吃一惊:难道在遥远的中国汉代就有了“斗牛士”吗?实际上,这斗牛之举是有史可考的,在汉代的南阳,的确存在着风采卓然的斗牛勇士群体。自西汉中期起,汉代社会角抵之风盛行,人兽相斗成了南阳汉画像艺术的一个重要题材。人们从画像中看到,在兽斗中,勇士们丝毫没有惊慌失措之态,反而有玩耍自如的安闲、滑稽,人和兽似为亲密的伙伴,充满危险性和张力感的角斗似乎是他们生活的常态。角抵可分为人与兽斗、兽与兽斗、人与人相搏等三种形式。这些画像的形态夸张生动,富于感染力,动物野性充沛,人物勇猛矫健。在力量与意志的冲突和抗衡中,充分展示了崇力尚武、勇于挑战的时代精神。

据史书记载,西汉政权刚刚建立时,经历了战乱的中原大地,社会经济凋敝,连皇帝都找不到纯一色的四匹马拉车,将相王侯有时甚至只能乘牛车出行。到汉武帝时期,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国势蒸蒸日上,一般的地主、官吏都可以乘马车出行;而贵族乘坐的一辆辆轺车,高撑华盖,前有导骑,后有护从,耀武扬威,煊赫过市。南阳汉画像石中大量的车骑出行画像正是这种社会现实的反映。

有一幅长将近六米的《出殡奔丧图》,真实地再现了贵族车骑出行的盛大场面。画像石上的第一个人身旁植有柏树,象征墓地;第二个骑马的人手中拿着招魂幡。在艺术表现上,雕刻家们很好地运用了浮雕的层次作用,使奔马具有了肌肉发达的视觉效果;驾车的马昂首奋蹄,又表现出极为强烈的运动感;而被马牵引的车与车上乘坐的人物,以横平竖直的造型达到了平稳安静的效果。动、静两种状态置于一处,对比强烈又相得益彰。最巧妙的是,画像石前面的轺车完全采取了写实手法,而最后一辆车的后半截被虚掩起来,意味着后面车队的绵延不绝,虚实并用,手法巧妙,令观者回味无穷。

一座画像石墓的诞生,要经过石料的采制、运输、雕刻等几个步骤,才能建成墓室,每个环节的要求都很高,费工费时又耗费财力物力,平民百姓根本不具备修建这样的冥宅大墓的能力,因此,在汉画像石墓中,我们能够更为真切地感受到的是千年前的贵族们的情感和精神世界。

东汉建宁三年,也就是公元170年3月18日,在一户贵族人家里,发生了一件令人悲伤的事情:年仅五岁的幼童许阿瞿不幸离开了人世。他年轻的双亲悲痛欲绝,强自振作,为他修建了豪华的墓室,立下了墓志铭画像石。画像石左侧的铭文竖刻6行,满行23字,共136字,记述了不幸的孩子夭折的始末和伤心的家人对他的疼爱和追思,读来令人心酸不已。

墓志上的画像则生动而略带伤感地记录了这个五岁幼童生前的生活场景,画像石的右侧分为上下两组,上组画面左方可见帏幔下有一身着长襦、束发为总角的儿童端坐于榻上,右侧榜题“许阿瞿”三字,身后有一位奴仆为他打扇。榻前置案,案上有酒食具。画面右方描绘一名儿童“牵一木鸠(一种木制儿童玩具),鸠有两轮,后一人执鞭赶鸠”,展现了年幼的许阿瞿观看僮儿表演“鸠车之戏”的情形。下组图画为舞乐百戏,第一人击手鼓。第二人右腿单跪,双手挑两剑四丸,旋转的弹丸与寒光四射的飞剑组成一条弧线,显示出表演者抛接自如的高超技艺。第三人为一女子,在做七盘舞,这种舞蹈要求艺人要在七个盘子上跳跃翻飞,动作轻盈快捷,需要很高的平衡技巧。最后两人分别鼓瑟、吹排萧进行伴奏。这是东汉贵族娱乐生活的真实再现。墓主人许阿瞿的贵族身份让他小小年纪就得享如此荣华,无疑他也属于不劳而获的统治阶层的一员。但他的早逝给家人带来的难以平复的伤痛,却与平民百姓家痛失亲子并无差别。丧子的悲痛凝结在这块古老的画像石中,直到今天还能令观者感同身受。

八百年后,这块珍贵的画像石在南阳东郊的曹魏墓中出土,它已经在三国时代被人挪用作墓室的墓顶石。人们发现了画像石上的墓志铭,全文为四言韵文,语句流畅生动;书法方正整齐自然,端庄厚重中透出率真灵慧之气,既有隶书的纵横端庄,又初露魏碑的端倪,无疑是隶书向魏碑过渡时期的代表作,这对于研究中国书法、书体的发展史以及画像石的断代分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接下来人们看到了画像石上精美的画像,从画面中才得知了石头背后隐藏的那个伤感的故事。

许阿瞿墓志画像石,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墓志铭,被文物专家定为“国宝”。

汉代还是我国天文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那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五大行星在内的星宿的视觉运动规律,对日食、月食和太阳黑子已有很详细的记录,并初步掌握了各种天象出现的原因。据《晋书·天文志》记载:汉代科学家张衡发明制作的“浑天仪”,经测试所显示的天象与实际观察完全相符,从而证实了汉代人天文观测的高超水平。

南阳汉画像石中有许多天文图象,巨大的金乌,肩负日轮而行,日轮内刻有一只象征月亮的蟾蜍,表示日月重叠发生了日食。这些结合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神话传说的汉画像,是传达了汉代人对“天”的哲学性认识的艺术作品。还有些天文图像,本身就是汉代天象观测的真实记录,具有很高的天文学价值。

说到天文与神话相结合的汉画像石,首先应该提到的就是源于南阳的牛郎织女故事,它理所当然地出现在汉代的南阳画像石中。我们看到在一块画像石的右上角刻画有牛郎的形象,一个小牧童回首持鞭,牵引着一头牛;在牛郎上方刻有三星相连的“牵牛星座”;左下角刻有用连线形成房子状的四颗星,就是“织女星座”。这一画像将牛郎织女神话形象与天文星象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充分显示出汉代工匠广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技艺,也使得牛郎织女的故事最终得以进入中国民间四大传说的行列。

南阳汉画像石具有囊括宇宙、融合天人的宏大气魄,对汉代繁荣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界,始终充满坚定的信心;它依托于优越的政治、自然环境,对神话、历史、现实进行归纳概括,以浩大的气势和刚劲的力量来展现人类征服外部世界的壮志雄心。相信这一“东方艺术瑰宝”会在今人的不懈探索中,不断迸发出新的艺术光辉。

行走视点

南阳汉画馆位于南阳车站南路以西,卧龙路以南,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南阳市西郊卧龙岗龙首处,与南阳武候祠南北呼应。

汉画馆始建于1935年,重建于1959年,现馆建于1988年,占地面积100亩,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藏品最多的一个专门收藏、陈列、研究汉代画像石刻的专题艺术博物馆。现馆藏汉画像石两千余块,其中的精品在主楼约6000平方米的展厅内展出,展品采取分厅陈列的方式,为游人和专业研究者全方位地了解汉代的社会生活提供了条件。

从南阳市区去往汉画馆需乘坐16路公交车,在卧龙岗站下,再向前步行5分钟即可到达,汉画馆门票为20元。

来到南阳,感受悠久汉代文化遗风的同时,不要忘记领略享誉全国的豫菜美味。

豫菜是我国的重要菜系之一,其烹调方法共有五十余种,扒、烧、炸、熘、爆、炒、炝各具特色。河南菜既有浓郁地方风味和传统烹调技艺,又兼收各菜系之长,其风味特点是:取料广泛,选料严谨;配菜恰当,刀工精细;讲究制汤,火候得当;五味调和,以咸为主;甜咸适度,酸而不酷;鲜嫩适口,酥烂不浓;色形典雅,纯朴大方。

豫菜中对制汤一味格外讲究,俗话说“唱戏的腔,做菜的汤”,说的正是河南人对汤的重视。豫菜在制汤上,分头汤、白汤、毛汤、清汤,汤清则见底,浓则乳白,味道清醇,浓厚挂唇。到了南阳,有机会一定要尝一尝这令人食指大动的河南纯汤。

南阳的风味小吃众多,唐河火腿、新野板面、镇平烧鸡、博望锅盔、社旗胡辣汤、社旗桥头黄闷鸡、南召白土岗辣子鸡、阎天喜饺子……风味独到的南阳珍肴四处传播。行在南阳,不要忽略了满街的美食。说满街,一点都不为过,因为除了正宗大菜,南阳民间还有许许多多的美食店铺,大都随意开在路边,让人随时随地换换口味,美餐一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