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古墓往事
2461900000005

第5章 君王之梦(2)

在春秋时期,今天河南淮阳地区有一条河流叫做妫水,从文字的意思来看,妫应该是一个人的姓氏。也许,这个姓氏和妫水有着某些联系。

春秋时期不少地方习惯以地名为姓,俗称为“地姓”。春秋时期的陈国因为生活在妫水流域,所以在陈国人中有一个姓氏,就是地姓“妫”。从这个角度进行考证,这件青铜器盂应该是陈国的宫廷重器。

出土文物中还有一件叫旅 的青铜器,这件器物内部在铸造时加上了四行铭文,这些字是:“陈乐君乍其旅用祈眉寿无疆永用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姓陈的大夫,做了旅 这样一件器物,作为陈氏传家宝,供世世代代永远使用。春秋时期,文字还没有得到统一,各个诸侯国还各自保留着自己的文字书写特点。在这条的铭文中,“陈”字在“耳”“东”的右面又加了一个“歺”字。“陈”字的这种写法只在河南的陈国存在,因此从铭文上分析,这件旅 制作于河南陈国,确是中原陈国的宫廷重器。

看来,这两件青铜器均来自陈国。陈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淮阳一带,与此地相隔千山万水。新的问题又摆在了考古队员的面前:陈国的宫廷重器怎么会出现在齐国的墓葬之中,墓主人与陈国宫廷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记载,齐桓公时期,陈国的太子陈完,因为宫廷政变被迫逃亡到了齐国,当时陈国的青铜铸造技术先进,陈完又是贵族,于是齐桓公封他为齐国的工正,掌管齐国的工业制造。在得到了齐桓公给他的封邑后,陈完改为田姓。田氏家族从此在齐国发展,并一直把夺取齐国领土作为家族的奋斗目标,终于到第八代田禾的时候,将齐国国君姜氏赶出了齐国,自己做了齐国的国君,作为封建地主代表的田氏家族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田氏代齐,这一事件和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故事共同标志着中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

难道这里竟然是田氏家族的墓地?如果真的是田氏家族的墓葬,前面七鼎九钟的陪葬倒正好可以说明墓主人夺取齐国天下的野心。

田氏家族从陈完逃到齐国再到夺取齐国天下一共经历了九代人的努力,那么,4号大墓埋葬的是田家的哪位主人呢?

九世之愿

陈完逃到齐国后,与一位齐国大夫的女儿结婚,按照礼仪作了一次占卜,司马迁在《史记》中记下了这段占辞的内容:“是谓凤凰于蜚,和鸣锵锵,有妫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于京。”

这段卜辞的意思是:“这叫做凤凰飞翔,和谐的鸣声锵锵。有妫氏的后代,将在姜氏那里成长。五代之后就要昌盛,和正卿的地位一样。八代之后,地位之高没人比得上。”

从占辞的内容看,田氏家族野心勃勃,从一开始就定下了夺取齐国天下的目标。

占卜的故事,当然是后人在田家夺取政权后的杜撰,但是这正好精炼地总结了田氏家族在齐国发展的历史,到第五代田乞时,田家成为齐国的名门贵族。田乞从此在齐国偷偷地实行仁义之政,以争取老百姓的拥护。

史记对于田乞这个人物有很多记载,其中很著名的一个故事就是“田乞散家财以买齐国”。田乞对百姓非常仁爱,百姓对他也非常拥护,以至于当他和其他上卿发生争斗的时候,只要决定出兵征伐,百姓就会自发地拿着铁锨、叉耙等农具做武器前来帮忙。

终于,田乞在齐国贵族之间的政治博弈中获得了胜利,拥有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成为了齐国宰相。田乞的儿子田常更是励精图治,彻底灭掉了齐国王室中其他强大的名门望族,并把自己的封邑扩大到了都城临淄以东的半个山东,今天的胶东一带全部成为了田氏家族的疆土。

但是田常并没有满足,他从此广招门客,同时在境内选身高七尺以上的美女数以百计。等到田常的儿子田盘当宰相时,竟有兄弟七十多人,并全部担任齐国重要城邑的行政长官,实际已经完全掌握了齐国的政权。

根据嘴子前4号大墓出土的七鼎九钟来看,墓主人没有将自己安排在都城临淄,而是跑到了天高皇帝远的千里之外偷偷下葬,说明田家虽然已经成为宰相,但还没有完全掌握齐国的政权,墓的主人极有可能就是田乞和田常中的一位,那么,出土的文物中究竟还蕴含着哪些没有被发现的信息,墓主人的准确身份又能否从这些信息中获得答案呢?

在4号大墓出土的文物中,除了青铜和大盂明显来自陈国之外,其他的几件青铜器也引起了专家的特别关注,包括一个青铜盘,一个带盖的青铜盆、铸有兽头的 ,这些器物制作精细,工艺水平极高,尤其以一个青铜 为最。顶盖上十条长蛇弯曲盘绕,蛇纹为平面浮雕,蛇首高高昂起,十分传神。 身腹部阴刻着精细的三角形花纹图案,繁密而不失规整。而另外几件青铜器,如方壶,制作则相对粗糙,工艺水平远在前面几个青铜器之下。根据器物的这些特征,专家认为,制作水平相对较低的青身腹部阴刻的三角形花纹图案,繁密不失规整铜器是当地的作品,而几件制作水平极高的文物应该都是来自中原地区。

田乞在去世之前的四年时间里,已经成为了齐国的宰相,而就在这个时候,他的故国陈国却因为一场宫廷内乱而被楚国乘机消灭。在很多史书上都记载着陈国的公子圣携带了一部分宫廷重器连夜逃亡,但是逃到了哪里,所有的史书上都没有记载。而大盂铭文中的圣字指的正是这位逃亡的陈国公子,那么这些青铜器是否就是当年他出逃时携带的那些宫廷重器呢?

春秋时期,青铜器上的文字一般都包括庆贺性的语言,表达当时铸造这件器物是如何让人们愉快,希望可以永世使用这件器物,家族也可以永远繁衍下去,例如旅 上的铭文。至于那件盂上为什么没有这样的文字,据专家推测,公子圣的时代恰好是陈国灭亡的时代,圣的国家灭亡了,家族也随之灭亡了,这件事情让圣十分悲痛,所以工匠在献上这件器物的时候没有铸上任何庆贺性的语言。另外,盂的口沿上的七个字是刻上去的,而并非铸造时跟器物同时形铸成,也就是说,这七个字是公子圣把盂从陈国带过来后再献给田乞的时候才刻上去的。

通过不断的探索和仔细的考证,墓主人的身份之谜似乎找到了最合理的答案。可以想象,当年田乞不惜冒着被诛杀的危险,违反规定,用七鼎九钟的规格下葬,也许是对自己未能实现君王之梦的心理补偿。

海阳嘴子前墓群的发现印证了这段历史,也把深埋了两千五百多年的一场君王之梦暴露在了世人的眼前。

行走视点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廷批准裁大嵩卫设海阳县,县城建于今凤城。因地处黄海之北,故名“海阳”。

丛麻禅院景区位于海阳市东北端20公里处,海拔400米的七峰山怀抱之中。素称“佛教圣地”、“风水宝地”、“世外桃源”。始建于隋末唐初,历经唐、宋、元、明、清,迄今千余年,声名远扬,成为胶东著名的佛教圣地。唐朝开国大将尉迟敬德曾经出征经过此地,闻听丛麻禅院圣名,特来上香,出征大获全胜。尉迟敬德深感丛麻禅院地灵人杰,圣僧神明,遂出资扩建丛麻禅院,并在七峰山内屯兵遣将。现在尉迟敬德将军用过的“点将台”“饮马沟”“拴马桩”仍然保存完好。

海阳剪纸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很早以前,妇女用金银箔片、彩色绫绢,剪成“方胜”、花鸟等图案贴于鬓角,作为装饰,其剪制技巧和艺术效果,可以说开剪纸艺术之先河。宋朝时期发明造纸术,海阳民间就出现了剪纸。由于长期生产劳动以及环境的影响,广大农家妇女对自然物象的认识,加上自身主观情感的因素,形成了独特的民俗艺术形式——海阳剪纸,历千百年而盛传不衰。

海阳大蟹、海珍蛎子天下闻名,海阳海鲜可谓一绝。《周书·王会》已将“海阳大蟹”列为贡品。海珍蛎子为海阳市沿海所产牡蛎,是海产珍品,素负盛名,尤以“清汆蛎子”“黄金蛎子”“烤蛎黄”著称。烤蛎黄是一道历史悠久的名菜。远在1500年前,齐鲁滨海居民即采用此法制作蛎肴。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载:“似炙蚶,汁出,去半壳,三肉共奠,如蚶。别奠酢随之。”此法经海阳人民不断改进,成为独具特色的海珍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