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京剧四大名旦
2462600000009

第9章 钢喉铁嗓之尚小云(2)

“荣春社”在京剧史上堪称著名,该社是由尚小云创办的戏曲科班。1942年前后,为坚持办好他主持的科班“荣春社”,同时也为维持难以为继的“富连成”,他先后卖掉七所宅院的房产。尚小云的“典房办学”,传为一时佳话。荣春社最初是请来老师到家里教儿子尚长春练戏,后又找来几个年龄相仿的孩子陪儿子一起学戏。起先有十八个人学戏,称为“十八子”,之后又多了十八人,便称为“三十六友”。众人慕名而来,都想加入,于是尚小云萌生自家办个科班的念头,由此便开始筹办,不到一年时间学生已有两百余人。为培育“荣春社”的学生,尚小云花尽心思,不知疲倦,白天察看学生上课,晚上到舞台为学生们演出把场。他教学严格,对学生十分严厉,由于脾气很大,严到不可出一点差池,凡有失误定会责罚,对尚长春的要求更是严厉,惩罚也比别的学生重很多。学生们都很害怕这位严厉的老师,通过一年的培训,“荣春社”的孩子们取得不小进步,并可以四处演出,拿出的剧目达一二百之多,这令尚小云深感欣慰。

4.白皮鞋 “尚五块”

成名后的尚小云喜好西装革履,更喜好白色的鹿皮皮鞋,老年人认为穿白鞋不吉利,因此母亲反对他穿白皮鞋。尚小云为不惹老母亲不悦,常常出门时都穿一双母亲通得过的鞋,待到了门外再换上预先藏好的白皮鞋,回家进门时也会提前换下喜欢的白皮鞋。那时候他已经是京城名人,别看出门有自己的车,先头一辆“别克”,后又换了一辆“雪佛莱”,但穿什么鞋还得听老母亲的,可见孝心至深,他是有名的孝子,对母亲向来是绝对服从。老太太个子矮,要打他又够不着。尚小云就跪下让她打。尚小云仗义疏财,这在梨园界享有盛名,有朋友找上门来寻求帮助,他从不过问缘由,出手就是五块大洋,那年代五块大洋可不是小数目,因此他有“尚五块”的称呼。有时候正与人说着戏,听到门外有小贩卖食物的吆喝声,他就慷慨解囊,全包下来请学生们吃个够,大家高兴了,尚小云也就高兴了。慈善方面,尚小云当称楷模,这与母亲的教诲密不可分,小时候家里穷苦无依,这让他深知穷人的日子不好过,现在发达了理应多多帮助穷人。

5.摩登伽女

20世纪20年代,尚小云别出心裁地演出过一些时装剧,其中《摩登伽女》可谓使其备受追捧,业内外都掀起了一股热潮。这部戏讲述的是一个有关佛教的故事,他在剧中扮演摩登伽女,烫上卷发,身着印度风格的服装,穿丝袜和高跟鞋。在剧情的最后需要跳英格兰舞,为此他特意跟一位英国舞蹈教师学舞,剧中音乐用钢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加以伴奏。时下多才多艺的杨宝忠每次自己演出完毕就会立马卸妆,换上西装手拿小提琴,上场为尚小云的英格兰舞进行伴奏。这种西式的时装表演在当时观众看来也正属新鲜奇特之品,虽然后来对于《摩登伽女》一剧的点评不一,但只要上演这出时下流行的时装剧,就会将其票价上涨一块钱。因而在一些募捐赈灾义演中,或者当他办的荣春社资金运转不周的时候,尚小云就会拿出这部剧来上演,这样钱就能募集到,资金也能补充上。直到如今,《摩登伽女》始终是尚小云极具代表性、个性的佳作之一,它成为尚小云艺术表演上一个新的开端和转折。

6. 热情传艺

张君秋是受到尚小云的赏识和栽培的,这是梨园界众所周知的。回想当年张君秋年方十六之时,正在王又宸的班社搭班,某日尚小云在华乐学院看他演出《二进宫》一剧,尚小云尤为欣赏眼前这个年轻人的表演才华,认定其定是可塑之才,戏剧艺术上将来必有一番成就。演出完毕便让戏院老板去叫张君秋,说是尚先生想见见他并在前台柜房等他。二人相见,尚小云给张君秋的第一印象便是豪爽,见面后尚小云表示要言传身教,并邀请他去尚家学戏。旧社会艺不轻传,而尚先生作为梨园界名伶却如此主动热情提拔后辈,着实令张君秋感动。虽然因为张君秋与另一艺人的师徒合作期尚未圆满,所以不能向尚小云行拜师之礼,尚小云却不予计较,一如既往地热情教授他戏剧技艺,二人在台上也曾合作演出尚派经典之作《福寿镜》,那时候尚小云正逢艺术兴旺之时,要是换作他人估计正是四处演出、大笔捞金之时。至今回忆往事,张君秋都心存感激之情。在他心中,尚小云既是他的老师,更是他艺术生涯之中最重要的伯乐。

7.一怒而去

1949年,尚小云参加完政府为艺人办的讲习班后,回到家中与家人商议“荣春社”散了日后怎么办。于是尚小云决定成立北京市尚小云剧团,尚家仍要继续演戏。为迎合新中国成立,尚小云自掏腰包,置办行头,排演一出名为《洪宣桥》的新戏,讲的是太平军的故事。由于演出未得到上级批准,虽最终上演了,但这出戏并未取得成功。最令尚小云不满的并非戏演得不好,而是一些管理戏班干部的态度,并不拿尚小云当角儿,戏里戏外都不与其商量,更不听分说。相比获得更多尊重的梅兰芳和程砚秋,个性较强的尚小云体味更多的是粗暴、草率和冷落。尚小云十分不服,自己也是四大名旦,论功夫、讲人品,哪里逊色于人?所谓“志高如鲁连,德高如闵骞,依本分只落的人轻贱”。尚小云咽不下这口气,一怒而去,离开北京三年。之后他回到北京,住在一处并不起眼的中等之下的院落里,与尚家从前的椿树十二条院所无法相比。这一挪动,仿佛是对他未来命运的预示,好在尚小云安之若素。后来北京文化机关意识到此问题,并在汇报文件中反省其对尚小云尊重不够,态度粗率,没有协助他把当年的《洪宣桥》演出做好。

1966年“文革”开始,十年蒙难使尚小云心力交瘁。1976年春天,尚小云一如往常居于家中,突感身体不适,家人立即将其送往西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因心脏病猝发未能抢救,于4月19日与世长辞,临终时长叹一声“惜天不假年,遗恨多多”,一代艺术大师的生命戛然而止。1980年中央批准为尚小云平反昭雪,魂归故里,将其骨灰移入八宝山革命公墓。为表达对这位京剧名伶的怀念之情,北京各界人士纷纷前往八宝山为其举行隆重的追悼仪式。他生前创办的“尚派”艺术后继有人,仍为菊坛瑰宝,流芳百世。

(四)尚小云生平成就

1914年在北京童伶竞选大会上,尚小云与孙菊仙配《三娘教子》《战蒲关》,被评为“第一童伶”,从此享有“童伶大王”的美誉。1924年已被广大观众誉为京剧“四大名旦”之一。1914年冬天,世人称尚小云、白牡丹(荀慧生)、芙蓉草(赵桐珊)为“正乐三杰”。16岁出科后,与京剧前辈王瑶卿合演《乾坤福寿镜》,与杨小楼合演《湘江会》《楚汉争》等戏,深受好评。1918年尚小云自组“重庆社”,不断排演新剧目,塑造了许多忧国忧民、刚正善良的古代妇女及少数民族的妇女英雄形象,如《卓文君》《林四娘》《秦良玉》《墨黛》《双阳公主》《摩登伽女》《相思寨》《红绡》《峨嵋剑》等诸多精品剧目都是出自他首创,也成了他的独有代表剧。1927年在北京《顺天时报》发起的名伶评选中,尚小云凭借新剧《摩登伽女》当选为“四大名旦”之一。

1937年,他不惜家产创办了荣春社科班,培养出“荣”“春”“长”“喜”两科学生和许多优秀戏剧人才,如:中国戏曲学院的谢瑞青、鲍绮瑜,北京市戏曲学校的李翔等都曾身受他的亲传。他培育后辈不遗余力,既专又博。他艺术态度严谨,于人于己都严格要求,生活中为人热情,仗义慷慨。“荣春社”培养了两百余名戏剧表演人才,遍布全国各地,桃李满天下。解放后组建尚小云剧院并担任团长。1959年应邀到西安任陕西省京剧院院长兼陕西省戏曲学校艺术总指导。历任北京市文联常务委员、南京戏曲改进处副主任,中国剧协理事,陕西剧协常务理事,中国戏曲学校顾问,陕西省京剧院院长等职。1962年西安电影制片厂为他拍摄了彩色艺术影片《尚小云的舞台艺术》,录制影片《失子惊疯》《昭君出塞》。尚小云一生在京剧演出和京剧教育事业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五)尚小云故居

尚小云故居位于北京市山西街北面的椿树下二条1号,离荀慧生故居不远,这里也是荣春社旧址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尚小云将这处宅院卖给了国家,全家迁往西单附近定居。后来这里归宣武区椿树派出所管辖,多年后因城市建设需要,此处胡同故居全被废弃,当年的尚小云故居地如今已是一片高楼林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