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梦回中国古城
2463700000004

第4章 轵国古城揭秘(1)

轵城,一座坐落在历史悠久的古轵国遗址上的小镇。据古代史书和《济源县志》记载:轵城的前身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轵国。战国时期,轵城先是成为韩国的首都,后来又成为魏国的重要城市,是“天下名都”之一。秦朝时期,在轵城设立魏县。西汉到南北朝时代,它曾四次被封为诸侯国。唐朝初年,由于种种原因,轵城被降为镇。到了清代,它又分属乐安乡和玉川乡。轵城境内至今还保留着两千多年前的古轵国城墙遗址和

导读:

“轵”,一个表示车轴的文字,为何成了古老王国的名字?轵国,一个曾经英雄辈出的地方,为何在历史上突然销声匿迹?汉代公主的美丽庄园到何处寻找?让我们走进古老的小城,去解读那些年代久远的动人故事。

轵城,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却走出了一位感天动地的英雄;轵城,一个非常普通的小镇,竟曾经建有一座公主的花园。是什么让这座小小的城市变得绚烂多彩?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发生过多少千古传颂的故事?循着历史的车辙,让我们一同回到昨天去看个究竟。

“轵城”源起

轵城小镇位于河南省济源市的南部。在济源的众多乡镇中,它是以农业为主的村镇。但和别的村镇不同的是,它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从古到今,在这个神奇的地方曾经发生过许多令人震惊的大事件。

陈彦堂,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的副研究员,一位对轵城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的考古学家。他在济源建立了自己的考古工作站,在这里发掘着古老的宝贝。陈教授说,轵城虽小,但它的地下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在这片土地下面埋藏着太多的宝贝,它们足以向世人证明轵城辉煌的过去。

陈教授介绍说,当地的施工队在无意间发现轵城地下是空的。经过他的考证,地下竟然隐藏着千年汉墓!其中一个汉墓有十几米长,里面出土了许多珍贵的、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在这里,陈教授他们找到了许多汉代文物:有平常百姓的生活用具,有达官显贵的奢侈品,还有反映文化生活的艺术品……其中有一件普通的陶罐,在它背后隐藏着一个不同寻常的故事。

这个陶罐是汉代的盘盖罐,它上面有一个明显的戳记——“轵”字。这个“轵”字也就是古城的名字。 “轵”是一个非常冷僻的汉字,为什么它会出现在汉代人常用的器具上呢?它代表了什么意思,又有着怎样的文化内涵呢?

说到轵城二字中“轵”的含义,还得从轵城的来源讲起。它的名称是在两千多年前的一场保卫战之后开始使用的——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连年的战乱和灾荒,周王朝的统治者已经没有能力再管理各个诸侯国了。就在周襄王五十七年(公元前635年),王朝内部发生了叛乱。为了避难,当时的周天子襄王逃到了他的诸侯国郑国。随后,晋文公出兵帮助襄王铲除了叛党,并风风光光地把他送回了国都。为了答谢晋文公,感谢他护主保驾的功劳,周襄王把阳樊、温、原、攒茅四邑,也就是现在河南的济源、武陟一带赐给了晋文公。然而,出乎晋文公意料的是,在他接收城池的时候,竟然发生了一场骚乱。

当晋文公率领他的军队到达阳樊城下的时候,性格刚烈的阳樊百姓不愿意被诸侯统治。所以他们将城门紧闭,不许晋文公和他的军队进城。

阳樊百姓的行为最终激怒了晋文公。他调兵遣将,把整个阳樊城团团围住,准备强攻。阳樊百姓则是全体出动,坚守家园,誓死抵抗。

长久的僵持,使双方元气大伤。最后,他们派出代表,在城门口进行了一次谈判。阳樊人认为,周王封给晋文公的只是城池,这其中并不包括城中的百姓,所以晋文公可以进入阳樊城,但前提是他要让所有的阳樊百姓离开这里。在那个得到土地就能得到一切的时代,晋文公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准许他们离开。

阳樊人撤离了自己的城池,一直退到二十里以外的地方才安顿下来。可是,他们担心晋文公会改变主意,追来攻打他们。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防御晋文公的好办法,用战车围成一个圈,车车相接,轵轵相扣,人守在里面,用战车筑起的临时屏障来防御晋文公的偷袭。

这个办法很有效,虽然人们现在无法知晓当时晋文公有没有对他们赶尽杀绝,这个车阵有没有在战斗中起作用,但是这种阵法的确起到了防御的作用。此后,逃出城的阳樊人在这片土地上又建立了自己的城市,他们把新的家园叫做“轵城”。

轵城这一带,北依太行山,南连王屋山和黄河,地势险要。凭借在军事和经济方面的战略地位,轵城逐渐发展壮大。

轵国古城是从东周开始修建的,有九门九关,是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史书上记载说,轵城是春秋时的“天下名都”之一。到了战国时期,轵城先被封为韩国的都城,后来又成为魏国重要的军事、经济中心。可以说在整个东周时期,轵城的地位都十分显赫。

现代的考古发掘结果证明,古轵国的经济是相当发达的。在轵国古城的王村中发现了大量战国时期的布币,它们形制不一,来自当时的各个诸侯国,说明这里曾经是当时的商品交易中心。

到了公元前221年,轵城又被秦始皇设为轵县,直接由朝廷管理。这更加

突出了轵城的重要性。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了汉代,轵城已经成为很有规模的城市,人口众多,富甲一方。据说,现在轵城小镇的大明寺,就是当初汉代轵侯刘昭祭祖的地方。

往昔繁盛一时的古轵城,如今只剩下田野里长满蒿草的土埂了。现在,人们只能看到古老城市的一段坍塌的城墙。虽然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雨,但人们还是能从这里感受到轵城人的刚毅不屈和豪迈之情。因为这片土地上的祖先那股刚烈豪侠之气依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轵城人,侠义尚武的风气一直在轵城的民间留存着。从这里曾经走出过一位名垂千古的侠客,他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广为流传。他就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刺客——聂政。

轵城英雄聂政的传奇

轵城泗涧村是聂政的故乡。村西的道路旁有一个巨大的土包,这就是传说中的聂政冢。它是轵城人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大刺客”之一的聂政而设置的衣冠冢,乡亲们又叫它“刺客墓”。墓冢原来很小,后来因为附近一带的人们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来这里祭祀时,都要带土填冢,所以这个衣冠冢就渐渐地增大了。如今,聂政冢已经成了椭圆形,占地三百余平方米。冢上又栽满了树木,棵棵挺拔向上,苍劲有力。

聂政冢旁边有一个小土屋,相传是宋代时候为了方便祭祀,人们在聂政冢前盖的一座小房子。后来这里就成了供奉聂政的祠堂,还有了一个庄严的名字——将军庙。

轵城人对聂政有着特殊的感情,特别是在泗涧村,祖祖辈辈都有专人维护这座祠堂。走进祠堂大门,人们会看到一位端坐在祠堂正中的红面大汉,他就是聂政。传说中聂政身高两丈有余,膀

宽三尺,相貌非凡,不同常人。他常常抱打不平,是一位勇士。乡亲们之所以把他塑成红脸人,是因为他们相信聂政和红面关公一样都是侠肝义胆的忠义之士。聂政像旁边有一尊慈祥的老妇人塑像,她是聂政的母亲。传说聂政非常孝顺,自幼就开始当学徒挣钱贴补家用,并一直陪伴在母亲身边。聂政像的另一侧是一位年轻姑娘的塑像,她是聂政的姐姐聂嫈。自从这座祠堂建成以后,聂家三口人才终于团聚,再不会分离。当地的老人说,祠堂里同时供奉三个人,是有原因的,这背后有一个悲壮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