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梦回中国古城
2463700000006

第6章 天下之中汝南城

“天中”,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它在史志中出现过,在《诗经》中被吟咏过,关于它的古老传说有很多,盘古开天中、周公定天中、大禹治水于天中……而且自古以来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得天中者得中原”的说法,天中与王权似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天中究竟在哪里?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何以闻名天下?

导读:

《尚书·禹贡》中记载:大禹将天下分为九州,豫州为九州之中,汝南在豫州之中,是为天中。周公在这里测影定天中,稳固了周朝八百年基业;颜真卿在这里怒斥乱臣,最终以身殉国。作为汝南城的代称,“天中”从此名扬天下。

汝南历史悠久,上自秦汉,下至明清,一直是郡、州、军、府衙署所在地,为豫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它不但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拥有灿烂的文化。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03年,汉高祖刘邦置汝南郡,因其大部分地域在汝河南岸而得名,从此汝河以南的这片土地便有了“汝南”这个名字。隋大业三年,在这里置汝阳县。民国二年(1913年),汝宁府废汝阳县,改为汝南市,后又改汝南县。从此,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古代,汝南又名悬瓠城,郦道元《水经注》曾有记载:“汝水东经悬瓠城北,形若垂瓠,故取其名。”从中人们可以对汝南的概貌有个形象的认识。这里地处古豫州之中,既能北进汴洛,又可南下荆楚,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汝南县城古老的北城门如今依旧雄伟,它静静地守卫着古老的汝南城。出城门向北,是一条流淌了千年的河,古河三面抱城,自西向东缓缓流过。千百年来古河一直静静流淌着,默默记录着发生在昨天的故事。每当落日时分,河面泛起的粼粼波光似乎都在向人们倾诉着昨日的美丽与哀愁。这条古河就是汝河。

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汝河向我们讲述的千年古县汝南的故事。

周公定天中

悠久的历史为汝南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这里有秦汉古城安城和宜春城,有刘备招兵买马的点将台,有建于唐朝的开元寺、吉祥寺、悟颖寺等佛教寺院,还有遍布街市的石牌坊,然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还是位于汝南县城北两公里处的天中山。

《尚书·禹贡》中记载:“禹分天下为九州,豫为九州之中,汝又为豫州之中,故为天中。”周朝时又有周公来此测影定天中,于是,天中山和山脚下的这片土地便成了许多人朝拜的圣地。

在汝南县城北,有一处宽敞的院落,久负盛名的“天中山”就坐落于此。走进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一块石碑,上面刻有“天中山”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和“周公营洛,建表测景,豫州为天下之中,汝南又豫州之中。颜真卿书”的字样。而当你举目四望,寻找心目中巍峨的天中山的时候,却遍寻不到,只有一处三四米高的小土包。难道天中山另有所指?然而结果着实让人惊讶,这个土包就是扬名天下的天中山。人们怀着复杂的心情爬上天中山,从山下走上山顶只用了十几秒钟。难道汝南人引以为豪的天中圣山,就是这么一个土包吗?天下的事物,常常遵循这样一个规律,貌似普通的事物,往往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而且,无论是谁,只要登上山顶心中就会油然升起一种敬仰之情。在山顶树立着一块石碑,上面有“周公测景台”的字样,下面刻有《周公测景台记》的碑文。当地人说这是当年周公找到豫州的中心时立下的标记,然而,如果没有山顶上雕刻着《周公测景台记》的石碑, 真的很难让人想到,在这天中山背后还有一个人们传颂了几千年的寻找天中的传奇故事。

据郑州汉文化专家说,历代统治者认为,天上的群星,都是围绕着北极星运转。北极星就是万事万物的动力,非常神圣,由此产生一种崇拜叫北极崇拜。古人还认为,北极是天的中心,与之对应,天下也有一个中心。在这个“天下的中心”建立都城,天上人间形成“天心地胆”的格局是最圆满的。所以说中国人从上古时代起,就非常注重“天下之中”(天中)的选取。专家的话似乎给了我们一个提示,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寻中”的思想都可能来自于北极崇拜。诸如,建筑讲究中轴对称,中间位置为尊,中庸之道,等等。

有一幅“禹贡九州图”,据说出于鲁班之手,它恐怕是中国最古老的地图了。图中明确地划分了当时九州的区域,大禹时期的九州,豫州的位置就居于九州之中。从大禹时期开始,历代君王都曾在这里进行过广泛的地理调查,希望能够找到感通上天的“天中”。寻找“天中”是历代君王的头等大事,君王们希望祈求上天获得神权。同时,寻找“天中”还有更实际的作用,那就是以“天中”为参照,确定疆域建造都城。几千年来,寻找“天中”的故事一直在这片土地上流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周公定天中”。

今天在天中山周围除了一个小村子之外,已经看不到古时候的遗迹,只有山顶的“周公测景台”石碑上还记载着周公旦当年寻找“天下之中”的过程。西周初年,周公旦辅佐成王,营造了东都洛阳。当时的周朝经常发生叛乱,周公旦在反思之后,认定只有找到天中,才能安定天下。

东都洛阳位于豫州,而古时禹制九州,豫州就位于九州之中。为了寻找天下之中,周公旦带着众人在豫州境内用土圭测量,观测天文地理现象。

不知不觉,几年过去了,一年夏至这天,他们来到了汝水河畔。大家发现这天太阳照在地上,人的影子很短。在当时天中山这个地方,日晷的影子投到圭座上正好5寸长,而地上竟没有了影子,没有影子的地方不就是天中吗!于是垒石为台,在上面建立圭表,定这里为天下之中。天中山的名字由此而来。由此可知,天中山其实不是山,而是周公旦带人修筑的一个土台。令人不解的是,这里并不是回归线,即使在农历夏至那天,太阳照射时也应该会形成一定的角度。然而,土台上的圭表外侧四周的确没有影子。没有影子的天中山,对稳固周朝的统治起了极大作用。周天子时常会派人到天中山祭祀,后来历代的皇帝和大臣,也常来这里祭祀,“天中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愈加神圣。在中国历代的史书典籍中,对汝南天中山几乎都有详细记载和描述。

《诗经·小雅·天保》中有这样的诗句:“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意思是说,天中找到了,就如同找到了北极星。国家将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寿。周王朝从此找到了对内鼓舞民心、对外压服敌人反抗的有力武器。周公土圭定天中时,周人“以莫不庶”、“以莫不兴”、“以莫不增”,欢呼“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并由《诗经·小雅·天保》将此传唱下来。

颜真卿让“天中山”名扬天下

据说当年周公旦在测定天中山是天下之中以后,就开始在天中山正南大规模建造城池,到了北宋时期为了传承这里是天下之中的特殊地位,人们又在这里建起了一座26米高的砖塔。这个塔本身就呼应了天中山的来历。因为每到夏至的时候这座塔便没有影子,于是塔便有了无影塔(又名悟颖塔)的名字。

然而真正让天中山名扬天下的并不是“周公定天中”的故事,也不是高高竖起的无影塔,真正让后人铭记天中山的是“天中山”这三个字的作者颜真卿,“天中山”是这位唐代大书法家在生命中写下的最后三个字。颜真卿为了使唐朝的政权免遭分裂,就是在汝南这块土地上牺牲了宝贵的生命。

唐安史之乱以后,全国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动乱局面,其中闹得最凶的就是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德宗年间,驻在蔡州(汝南)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举兵叛唐。奸相卢杞欲乘机借李希烈之手杀害颜真卿,便以国家社稷之名掩盖个人恩怨之实,极力推荐颜真卿前往劝谕。为平息叛乱,唐德宗忽视了其中的阴谋,真的将最有威望的四朝元老颜真卿派往蔡州,劝导李希烈归顺大唐。

忠勇刚直、名振海内的四朝重臣颜真卿已年逾古稀,他怀揣耿耿忠心,只带一名书童到蔡州会见李希烈。刚要宣旨,李希烈的千余亲兵手握钢刀,围着颜真卿便开始高声谩骂。面对杀气腾腾的兵将,颜真卿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脚不移步,面不改色。李希烈喝退众人,对颜真卿以礼相待,许以高官厚禄,欲图共反朝廷。颜真卿誓死不从,李希烈便把他囚禁在蔡州隆兴寺,即天中山这个地方。颜真卿想到自己难免一死,为表忠心,便自作遗表、墓志、祭文,表达誓死不屈的决心。

第二年,李希烈在汴州(今开封)自立为帝,自称大楚皇帝。他又派大将到隆兴寺,逼迫颜真卿投降。颜真卿仍旧不为所动。

后来,李希烈悄悄把颜真卿监押到资福禅寺(现在的北泉寺),颜真卿感到时日有限,就想写一副对联送给当时的方丈。提起笔,颜老百感交集,千言万语,下笔却只有两句:“法界乾坤大,山中天地宽。”刚刚写到“山中天”,行刑官便到了,颜真卿挣扎着要写完“地宽”二字,但行刑官硬是把他拉到白果树下,萧萧落木,三尺白绫,一代忠良就这样惨遭杀害。

三十多年后,淮西叛乱平息,一位和尚把珍藏的颜真卿的遗墨献出来。蔡州人为了纪念高风亮节、为国捐躯的颜真卿,修建了一座颜鲁公祠,并把他生前亲书的“天中山”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刻在石碑上,立在天中山下。从此“天中山”名扬天下。

一千多年过去了,留下颜真卿遗墨的石碑一直静静地立在这里。千百年间,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追寻着颜真卿写下的“天中山”,走进了汝南城。

千年风雨沧桑,颜真卿手书的石碑还保存完好,而当年周公旦在此建造的都城却繁华不再,只剩下了古老的城楼。千年后的今天,从这古老的城楼上是否还能找到一些关于“天中”的印记?

群星拱北极

汝南城古老的城门上写了两个字“拱北”。天中山正好在城楼的正北面。这是有意的设计。当时周公定了天中以后,就建立了一个类似于“群星拱北极”格局的城市,整座都城讲究“天心地胆”的建筑格局,这样就使人们的生活空间更加符合自然哲理,更有益于后世子孙的繁衍。人想长寿需要养生,国家想长治久安也需要“养生”。天时、地利、人和,自古以来就是休养生息需要遵循的规律。顺应自然,方能取万物之精华。古人早已深谙此道,择天中而建都就是例子。

“群星拱北极”的格局也是中国都城建筑布局最初的雏形。史书记载,汝南东南是桐柏山,西南是伏牛山,都城就建在两山环抱之中,外围还有一条汝河环绕。这种建筑格局影响到了中国以后几千年的都城建筑形式。今天的北京城,假如以景山为坐标的话,那么故宫天坛也是在南面,北京城外同样有护城河环抱。中国的大多数城市都采取了外城环水,内城中心对称的建筑模式。慢慢地,这种由“群星拱北极”演化而来的中轴线建筑模式就成了中国建筑的一大特色,因此,汝南城的这座“拱北门”有着很深的文化意蕴。

除了“拱北门”,汝南还寺庙遍地。从唐代开始,汝南城里就建起了规模宏大的寺庙。比如悟颖寺,还有后来的法海寺。人们选择在这里大兴土木,广建寺院,就是考虑到这里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不知是巧合还是寺庙的主人传承了中国古老的建筑形式,汝南寺庙的建筑格局就像是浓缩了的汝南城。尽管史书中并无明确记载,然而,汝南城的建筑格局实实在在地影响到了豫州的宗教和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

追忆了“拱北门”的历史,探究了汝南寺庙的特色,大家不知不觉间来到汝河河畔。古老的汝河已经流淌了几千年,走在汝河的河堤上,专家告诉我们,这条河在流经汝南县城的时候形成了金龙环抱的格局,迎合了人们追求祥和平安富足的心愿。今天站在汝河岸边已经看不到古时的繁荣景象,只有古老的河道还依稀残留着昔日古城的印记。

中路古道

天中山旁有一条连结南北的公路,它贯穿了汝南县全境。在公路旁有一座土包,如果没有当地专家的指点,很难想象这座土包居然就是古道国的遗址。道国,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古代小国。从大禹治水到秦统一六国之前,在豫州这片土地上分布着许多诸侯小国,道国就是其中的一个。在那群雄割据的年代,汝南和这样的一个小国、和这条路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这条路就是处于当时汝南城中轴线上的一条路,后世称它为“中路古道”或“中州古道”。而道国虽然小,却经历了夏、商、周数代,并处于“中路古道”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

“中路古道”由道国向北依次经由房国(今遂平)、柏国(今西平)、胡国(今漯河市)、许国(今许昌)、郑国(今新郑)、虢国(今荥阳),然后过黄河到今天的新乡安阳一带,之后直达燕赵。往南则是经过湖北安陆到汉口(今武昌与汉口合并为汉武)过长江,然后进长沙到广州。可以说是畅通南北。

“中路古道”修建的确切年代已经无从考证,专家对古道国城址下出土的文物进行考证,得出结论:天中确定之后汝南成了中心城市。道国归顺周朝,并且负责管理这条道路,这条贯通南北的要道曾经有过非常繁荣的景象。

从周朝到今天,几千年来,由于交通的便利,不少文人雅士通过“中路古道”来到汝南讲学寻古。文化的兴盛和繁荣让这座城市有着很强的包容性。自古以来,汝南的老百姓最喜欢说的一个字就是“中”,河南人也都爱说“中”,用其来表达肯定和赞赏。这个“中”字就是起源于天中山。今天伴随着河南经济的发展,“中”字带给人们的早已不是一个源于方言的简单概念了,它已经成为汝南天中文化体系中的一种文化元素。

如今,昔日 “中路古道” 的一部分已经被水库淹没了,当年董永和七仙女就是在这段被水淹没的路上相遇,给后人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或许再过千年,在这块土地上还会产生

更多流传千古的故事。

汝南古城如今叫做汝南县,隶属于驻马店市。驻马店人有一个心愿就是将“驻马店”改为“天中市”。许多人对此感到费解。

近代,随着驻马店城市的发展,汝南这座曾经的中心城市渐渐变得默默无闻了。然而,汝南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永远不会退色的。天中山、颜真卿、中路古道还有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这一切构成了庞大的天中文化体系。“天中”的概念在历经千年之后,如今已深深融入百姓的生活。毋庸置疑,“天中”的文化底蕴要比“驻马店”深厚得多,只有“天中”才能承载数千年的文化积淀。这就是驻马店人希望将叫了一百年的“驻马店市”改成“天中市”的根本原因。希望驻马店人的美好心愿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