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红顶商人:胡雪岩
2464300000004

第4章 事业巅峰(1)

(一)结交左宗棠

杭州城被攻陷的消息很快传到上海。胡雪岩听后喜形于色,立即收拾行李赶往杭州。

时值左宗棠督军余杭,全面负责南京以东战事。初到浙江,左宗棠就曾听人说过,杭州有一名商人,叫胡雪岩,家财万贯,富比王侯。左宗棠身为封疆大臣,战功显赫,因此就瞧不上以投机经营而发家的商人,加之又听说胡雪岩和巡抚王有龄的关系非同一般,但杭州城被围之时,胡雪岩竟然弃城而去,置“誓共生死”的誓言于不顾,就对之更加鄙夷。所以当胡雪岩去拜访他时,左宗棠对之根本是不屑一顾,见面时连凳子也没给一个,并准备上折子参革胡雪岩。

面对这样的荣辱沉浮,胡雪岩仍是处变不惊,坦然地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左宗棠,说到王有龄以身殉国,自己却无力相救之处,不禁失声痛哭起来。左宗棠这才明白自己是误信了谣言,胡雪岩潜逃出杭州城并非是贪生怕死,而是为了千万浙江灾民。这时,左宗棠又获悉胡雪岩已经有一万石米运到军营,同时奉上的还有当年采购粮食所剩的两万两藩库银票。两万两银票对于每月军费开支十余万两的左军来说虽是杯水车薪,但毕竟能解燃眉之急。这使左宗棠怒气全消,因为此时左宗棠正忧心忡忡,杭州连年战争,饿死百姓无数,无人耕作,许多地方真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自己带数万人马同太平军征战,粮饷已经成了难以解决的问题。胡雪岩此举无疑是雪中送炭。左宗棠大喜过望,并决定“凡善后诸事,悉以委之”,左宗棠入驻杭州之后,有很多事要处理,于是胡雪岩成了他处理善后事宜的得力帮手。

我们举胡雪岩为左宗棠解决军饷问题为例。由于连年战争,国库早已空虚。两次鸦片战争的巨额赔偿犹如雪上加霜,使征战的清军军费自筹更为困难。胡雪岩为此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收缴太平军将士的钱财。现在太平军起义失败已成定局,很多人都要被治罪。可人数会很多,这样就会引起治安混乱。太平军的将士们一般都积累了些钱财,这些钱财他们无法带走,又不敢公开活动,害怕被逮捕杀头。所以胡雪岩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以左宗棠的名义发布通告,只要太平军士兵们主动自首,愿打愿罚各由其便,就可以给其出路,以后不予追究。

这个办法得到了左宗棠的赞成。一方面收缴了钱财,凑齐了军饷;另一方面又能笼络人心,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告示贴出后不多久,逃匿的太平军便纷纷到官府自首。清廷也很惊喜,胡雪岩的阜康钱庄借助这一机会,也得到了很多的利润。

通过这件事,左宗棠真正了解了胡雪岩的为人处事方式。再加之两人都对“只会做事,不会做官”有着强烈的共鸣,所以很快就结为知己,双方持续交往二十年。从此以后,胡雪岩成了左宗棠的得力助手。由于有了左宗棠这个大靠山,胡雪岩的生意也发展迅速。

(二)助筹粮饷

胡雪岩一向认为:无论为官还是经商,都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感,既要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也要为天下的黎民着想。要急天下黎民之所急,才是义的本意。所以他在结识左宗棠之后,尽心尽力地帮助清廷办了很多大事。

上文我们曾经提过,1862年1月,左宗棠率湘军的一支从江西入浙江与太平军作战,继王有龄(其时已因城破自杀)为浙江巡抚时,胡雪岩曾积极帮助左宗棠筹措军饷军需。

1866年,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让胡雪岩主管上海采运局。左宗棠所需军用物资,胡雪岩都尽力筹措,物资虽“转运艰险”,而“络绎转运无不应期而至”“毫无缺误”,左宗棠“卒得其力”。上海采运局的业务范围很广,要同洋人打交道,因为第一是要筹借洋款。第二是购买各色最新的西式弹药和炮械。

此处不得不提胡雪岩替清廷向洋人借款之事。左宗棠的军队需要大量的军饷,但是清廷财政早已是入不敷出。唯一的办法就是向洋人贷款。1867年4月,胡雪岩成功地从英国汇丰银行借款一百二十万两,这成为中国借外债的开始。1868年,左宗棠粮饷再度告急,胡雪岩又向洋人借了一百万两,这是第二笔。

1872年,左宗棠进到甘肃,粮饷更是困难,尤其是西北的冬天来得早去得迟,很多时候都是零下二十几度,左宗棠的部队缺少过冬的棉衣。8月,胡雪岩捐制了两万件加厚棉衣运到左宗棠军队驻地。这年冬天,甘肃连降大雪,这些棉衣,无疑是雪中送炭!

1875年,清廷又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胡雪岩继续承担购运西洋军火,筹借洋款的事务。12月12日,左宗棠致信胡雪岩,要求迅速供应来御敌,同时叫他帮助借洋债五百万两。第二年6月,胡雪岩从汇丰银行借到五百万两银子,解了左宗棠粮饷之困。据统计,胡雪岩前后替清廷借洋款达一千六百万两之多。

左宗棠历经十多年的时间,最终完成了平定陕甘、收复新疆的伟业,这是左宗棠一生最大的功业,胡雪岩在这其中所作的贡献也让后人永远铭记,他也因此走上了红顶商人的事业顶峰。

1878年(光绪四年)新疆平乱成功结束,左宗棠胜利回京。朝廷论功行赏,他上奏皇上,赞扬胡雪岩的功绩“实与前敌将领无殊”。左宗棠称道胡雪岩的功绩说:“实有不可没者。”又就筹饷问题说:“不能得于各省方面者,仅得之于雪岩,平心而论,设无此君,前敌诸公亦将何所措手。”这不仅是为胡宣扬,也是为替胡雪岩请功预作张本。

(三)协办洋务

胡雪岩除了为清军办后勤,对洋务事业也曾经做出过贡献。

1866年(同治五年),胡雪岩建议左宗棠在福州设立船政局,得到了左宗棠的赞同。左宗棠在给朝廷的奏折上说:“欲防海之害而收共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大轮船不可。”他同时提出造船的五年计划,预算三百万两。左宗棠的奏议获得清政府的批准。这年8月,左宗棠亲至福州购买马尾山下二百多亩农田作为厂址,由于厂址在马尾,所以福州船政局又叫马尾船政局。7月14日,清政府发布“上谕”调左宗棠担任陕甘总督,为了不使草创阶段的福州船政局半途而废,左宗棠向朝廷推荐了沈葆桢接任福建船政大臣。同时,他用“密奏”的形式保举了胡雪岩,恳请朝廷授给胡雪岩“布政使”的官衔,和沈葆桢共同筹建船政局。加了布政使衔,就可以改换顶戴。胡雪岩的原官衔是按察使,是正三品,戴的是亮蓝顶子,布政使是从二品,便可以戴红顶子了。捐班出身的官,一般很难戴到红顶子,商人更是不可能。

左宗棠赴任西北,船政局由沈葆桢和胡雪岩续办。左宗棠责令“凡局务及出入款项,责胡光墉一手经理”。胡雪岩出面与法国人德克碑、日意格谈判,达成《船政事宜十条》。留在福建的胡雪岩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自然不敢有所懈怠。他辅佐沈葆桢,承担了筹措工料、聘请匠师、雇工、开艺局(技术学校)等具体而又重要的事务性工作。在他的辛勤奔走和筹划下,船政局聘请了法国人日意格、德克碑为正副监督,向国外定购了机器、大铁船槽,引进法国工程技术人员,还设立了“求是堂艺局”,招十余岁的聪明少年,延聘洋师讲授外语、图书、算学,培养督造、管驾等方面的技能。随着转锯厂 、大机器厂 、水缸厂 、木模厂 、铸铁厂 、钟表厂 、铜厂以及储材厂的相继 建成,1868年1月,福州船政局正式开工。1869年(同治八年),福州船政局建造的第一艘轮船“万年青”号下水成功,这是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艘轮船。到1874年,福州船政局共造出十五艘船,而且能够不用外国师匠的帮助,自行制造。

福州船政局比1867年(同治六年)李鸿章在上海办的江南造船所还早一年,是中国第一家新式造船企业,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船舶修造厂。虽然与外国相比,在造船技术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但它具有开风气之先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