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六年级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期
2472500000001

第1章 六年级,孩子学习成绩的动摇期(1)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学习动机

六年级是孩子在小学学习生活中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孩子终生学习的一个中转站——小学与初中的接轨点。孩子六年级成绩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其中学的生活,对孩子的一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就是在这么重要的时期,孩子的成绩却总是会出现“动摇”,忽高忽低,这是因为孩子进入六年级,学习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知识广泛了,内容增加了,难度加大了,作业量相对多了,所以让孩子有些“应接不暇”。在孩子六年级这一重要的学习阶段,家长如何才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想得深些,做得实些”呢?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是首要关键。

孩子对学习没兴趣的原因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孩子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推动孩子求知的强大内在动力,是孩子学习的先导,特别是六年级的孩子,学习压力大,学习内容也日益加深,如果没有兴趣作为强有力的“后盾”,孩子很容易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和厌倦心理。

现在,许多家长面临的难题是,孩子对学习总也提不起兴趣来,他们爱唱歌、爱跳舞、爱上网,就是不爱学习!

小华小时候,家人都说她非常机灵、可爱。自从她懂事起,父亲就把满腔的希望都寄予在了她的身上,他要求小华将来应比他更有所作为。可是,小华上了六年级后的表现令父亲很担忧。

三四年级时小华便开始喜欢唱歌跳舞,并参加了“苦舞训练班”,她声称这是她的最爱。可能上五年级时的内容较简单吧,尽管她花在唱歌跳舞上的时间不少,但成绩还过得去。同时父亲也认为在现代这个社会,能有一项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是挺好的,所以也就没有过多地干涉她。

但六年级之后,学校的功课越来越紧,可小华对文艺的热爱丝毫不减,仍然花大把的时间在这方面,甚至半夜还偷偷起来上网看超级女声的比赛,结果成绩一落千丈。

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经常批评小华:“学生学生,学习最重要,不要把精力放在唱歌跳舞上!”

“要是考试考唱歌就好了……”小华嘟囔着嘴说。

父亲听后叹了口气,为什么女儿爱唱歌,爱跳舞,却不爱学习呢?

孩子的兴趣不在学习上,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目标问题。目标决定行为,比如小华称唱歌跳舞是自己的最爱,而父亲并没有过多干涉,从某个角度上来说也是默认了小华的这种价值取向,强化了她的选择。上六年级后,虽然学业难度加大了,功课更紧了,可小华的价值取向并没有变,依然把唱歌跳舞当作生活的主要目标,这也是小华进入六年级了依然花大把的时间唱歌跳舞的原因所在。

第二,意志力问题。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具有引发行为的动机作用,但比一般动机更具有选择性和坚持性,故它可以看作人类特有的高层次动机。构成人的意志较稳定的方面即意志品质,它包含四个方面,分别是独立性、果断性、坚定性和自制力。其中自制力指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与它相对立的意志品质是任性,即不能约束自己的行动。六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或个性的关系,在心理上还并未完全成熟,所以不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当面临诱惑,不由得把学习置之脑后。

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策略

要想让孩子爱上学习,就要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入手,只有对学习有了兴趣,孩子的学习才有动力。

第一,教给孩子积极的自我暗示。积极的自我暗示就是从改善孩子自身的心理状态入手,让孩子对自己不喜欢的学科充满信心,相信该学科是非常有趣的,自己一定会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一位学生对学习地理毫无兴趣,怀着一种焦急的心情等待下课铃声,为了培养对地理的兴趣,他作了这样的练习:“我喜欢你,地理!”重复几遍之后,他觉得地理不像从前那样枯燥无味了。第二天他在图书馆借了一本有关地理的书,回家后,收拾一下房间,高高兴兴地读了起来,再上地理课时也开始听老师讲解了,后来很喜欢地理,总是急不可待地盼着上地理课。想象中的“兴趣”会推动孩子认真学习该学科,从而导致对此学科真正感兴趣。

第二,了解学习目的,间接建立兴趣。学习目的是指某学科的学习结果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该学科。当孩子认为学习没有太强的吸引力时,对最终目标的了解是很重要的。学习过程多半都是要经过长期艰苦努力的,这种艰巨性往往让人望而却步,而学习又是学生的天职,不能不学,所以家长要帮助孩子认真了解每门学科的学习目的,间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看书上的绪言部分,对孩子介绍学科发展的趋势,或从国家、社会的发展前景的高度去看待各门学科。例如,记外语单词和语法规则,常常是枯躁无味的。但记住以后,会给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培养带来很大的帮助,而且考试中也会得高分。如果孩子对学习的个人意义及社会意义有较深刻的理解,就会认真学习各门功课,从而对各科的学习发生浓厚的兴趣。

第三,嫁接原有兴趣。所谓“嫁接原有兴趣”就是指把原有的其他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以培养新的学习兴趣。每个六年级的孩子在小时候都有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事,如爱玩汽车、爱搭积木等。到了六年级后,家长就应该鼓励孩子去发现、了解与爱好有关的知识,如怎样当个好驾驶员?汽车是如何发动的?汽车的构造原理是什么?所学的知识中哪些和它们有关系?这样就把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爱因斯坦当初只对物理感兴趣,不喜欢数学,后来他在向纵深研究物理时发现数学是其基础,便又产生了对数学的兴趣。又如孩子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而对写作非常感兴趣。这样家长可以让孩子通过写作练习,体会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对写作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对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培养孩子的自我成功感。培养孩子的自我成功感,可以直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每取得一个小的成功,就要对孩子进行鼓励、奖赏,达到甚么目标,就给什么样的奖励。有小进步,实现小目标则小奖赏,如让孩子去玩一次自己想玩的东西;有中进步、实现中目标则中奖励,如买一本孩子喜欢的书画或乐器等;有大进步、实现大目标则大奖励,如周末旅游等。这样通过渐次奖励来巩固孩子的行为,有助于让孩子产生自我成功感,不知不觉就会建立起直接兴趣。

第五,用计划来巩固意志。孩子之所以控制不了自己外在的行为,是因为意志力不够强,这一点家长可以用计划来帮助他们。如果孩子爱好唱歌跳舞,又有学习任务,那就订个计划,给孩子规定好唱歌跳舞的时间。最初,唱歌跳舞和学习时间可以对半开。比如,星期一、三、五是唱歌跳舞时间;二、四、六是学习时间,坚决不唱歌跳舞。必须先坚持两周。然后,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可以再减少唱歌跳舞的时间。比如,每周二和周五唱歌跳舞,其余时间学习。孩子要是达到这样的目标后,再变成每周一次。对一个文艺爱好者同时又是一个要考中学的学生来说,一周做一次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是合理的。

用兴趣的“甜”代替学习的“苦”

家长经常有意无意就能听到孩子抱怨学习“苦”,学习“累”,似乎对学习提不起一点兴趣来,着急之于,却找不到解决办法。

三四年级的时候,汪涵虽然顽皮好动,学习不太用功,但是成绩在班上还是处于前列。那时候作业少,玩的时间多,他生活得非常快乐。自从升入六年级之后,汪涵玩的时间少了,爸爸妈妈的管教突然间好像也“紧”了好多,他每天手忙脚乱,又苦又累,很不适应。

这天,汪涵从学校放学回来,耷拉着脑袋走进了书房。

“涵涵,今天学得怎么样?”爸爸紧跟着汪涵走进了书房。

“不怎么样,累死了!”汪涵有气无力地回答。

“你啊,别身在福中不知福了,我们那时候有学上哪还觉得累啊,都要开心死了。”爸爸不以为然地说。

“那是你们那时候!”汪涵顶嘴说。

“无论什么时候,学习总比爸爸妈妈工作轻松,我们起早贪黑的多累啊,你难道没看见?”爸爸加重了语气。

“你累?我每天学习更累!你们只要每天按时开门摆摊,然后加减乘除算算账,我在学校一会儿这个考试,一会儿那个达标,好像永远有应付不完的事情!”汪涵大吐苦水。

爸爸听了这话心里也来了气:“就你娇气,所有孩子不都一样在学习嘛,你别给我找借口,认真学习!”

父亲说完后拂袖离去,书房里剩下了委屈的汪涵,和那堆他看见了就觉得乏味的书本。

像故事中的汪涵这样对学习感到苦和累的六年级学生不在少数,家长如何引导他们呢?

找到孩子“苦”、“累”的原因

六年级的孩子感到学习苦和累,是一种心理适应障碍,来源于环境的变化,心理的不适,影响学习和成长,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因为六年级正是青少年发育成长的旺盛时期,也是学习知识、能力训练、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所以,在这一时期里学习科目增多,知识面加宽了。再加上从小学低中年级到高年级,有一个学习环境和学习心理的适应过程。例如,对学习时间长、内容多、作业多等的适应。因此,有的孩子感到学习紧张,又苦又累。

第二,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追求升学率。孩子要承担多方面的压力,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加重,因此也会感觉学习的苦和累。

第三,进入毕业班以后,有的孩子学习方法不当,不会安排时间,缺乏学习指导而引起苦和累的感觉。例如,有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虽然他们也下工夫复习、背诵等,但由于在课前不会自学,课堂上不爱发言,遇到一些难题又不好意思问,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紧张、乏味,并且感觉到又苦又累。

用兴趣的“甜”来代替孩子学习的“苦”

在孩子的学习生活中,怎样才能避免孩子“学习苦”、“学习累”的感觉,让孩子学得轻松愉快呢?家长不妨用兴趣的“甜”来代替学习的“苦”吧!

第一,帮助孩子调整学习心态。家长要帮助孩子调整好学习心态,不要把学习当作负担。如果把学习看得太“死板”、“僵化”,就会成为孩子心中的负担,要让孩子明白,完成学习任务,一方面是为自己将来更好地生存打基础,不辜负父母的殷切期望;另一方面,要从乐观、积极的方面来看待学习,学习也可以很有意思,很有趣味性。家长可以让孩子把学习看成一些具有不同文字符号的“游戏”,比如理科运算过程中的解题、证明就好像摆积木一样,头脑中掌握的图样(公式、定理)越熟练,摆出的积木形状就越新颖、多样,让孩子慢慢找到学习的兴趣。

第二,摆正孩子的学习动机与生活追求。在生活中,人们对苦和累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作为父母来说,面对社会上激烈的竞争要起早贪黑,辛辛苦苦地工作。面对生活中的苦和累,为什么无怨无悔呢?因为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为了生活,为了孩子们的成长,再苦再累心里也是甜的。生活中的苦和累只是一种现象,关键是要有一种追求,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在学习生活中,如果能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和信念,就会不觉得苦和累了。对于一个贪图享乐、没有明确学习目的、没有学习热情的人,生活中无所追求,他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感觉到又苦又累,一点意思也没有。相反,对于一个有明确学习目的,在生活中追求完善、高尚,并且有高度责任感、荣誉感的人,他一定会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地学习。那么,对学习过程中又苦又累的感觉,自然而然地就不存在了。

所以,家长要引导孩子摆正自己的学习动机和生活追求,带着孩子一起去发现学习的意义,做到了这些,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对学习充满兴趣,再也不会觉得苦和累了。

第三,不要让孩子超负荷学习。六年级的孩子处于小升初的关键时期,父母对孩子学习的关心或重视并不意味着要孩子加班加点地超负荷学习。长时期负担过重的学习,同样也会使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感到“苦”和“累”。活泼、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父母不能过多地限制孩子玩耍的时间。对孩子来说,玩耍与学习同等重要。父母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帮助孩子合理地安排玩耍与学习的时间。正像大容量的电流会熔断保险丝一样,超负荷的学习也会给孩子造成沉重的负担,首先就是使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带给孩子精神痛苦。超负荷的学习带来的痛苦往往会进一步导致孩子的情绪与情感问题,而情绪和情感问题亦往往会反过来影响和阻碍孩子的学习。

为孩子选择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每个孩子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开发每个孩子的这种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如果学校教育是一种统一的教育,不能提供个性化因素的话,作为家长,就一定要在这方面给孩子一些补偿,尽可能为他提供个性化成长的空间——只有家长最爱孩子,最了解孩子。

小兵今年13岁,上小学六年级,家长为了他的学习是伤透了脑筋。小兵在中年级的时候,学习成绩还勉强可以,可自从进入高年级后,他的学习成绩就每况愈下,家长甚是着急:为小兵请来家教,但是效果甚微;家长只好找到老师,请老师给孩子开“小灶”,但是小兵的学习成绩并没见起色;到了六年级,小兵的学习成绩已滑落到班级倒数五名之内,家长急坏了!从此,更加紧锣密鼓地监督小兵学习。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小兵的学习成绩才能会提高,可是,结果呢?事与愿违!小兵不仅学习成绩没提高,反而更加厌烦、恐惧学习。

生活中,类似小兵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有的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想尽了一切办法,但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仅没提高,反而把孩子“折磨”得越来越不爱学习,甚至对家长产生逆反心理。尤其是处于六年级的孩子,本来升学压力就很大,在加上家长的“紧迫盯人”,孩子积极、自信、健康的心态很有可能将会被扭曲!对于这些,家长该如何面对呢?答案是: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发挥孩子的个性优势,进行个性化教育。

何为个性化学习方式

“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是针对当前学校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划一化、标准化的传统教育倾向而提出的以适应孩子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孩子个性发展的学习方式,其内涵是按每个孩子不同的兴趣、能力、素质和性格特点,因人制定,因材施教,使每个孩子的个性心理品质和意识倾向在原有的基础上和可能的发展水平上,获得长足的进步,使孩子在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劳动习惯和身心素质等方面得到生动活泼地发展,并形成自己的个性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