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个人的旅行(高平作家丛书)
2473500000003

第3章 小说(2)

她敲开那扇陈旧的木质门时,邬素梅全家正在看电视。她未来的嫂子,一个白净面孔的苗条姑娘正坐在沙发上,邬素梅的哥哥殷勤地挨在一侧,苗条女孩幸福得全身上下流光溢彩。葛小玲有些后悔,不该闯进这个幸福的家庭。邬素梅热情地拉着她的手问这么冷的天怎么独自出门。

她含糊地说出门买点东西溜过来看看她。邬素梅说她的手冷得像冰块一样,说完麻利地给她倒了一杯热气腾腾的茶要她喝下去,并埋怨她出门为甚不穿个外套。葛小玲的泪水悄悄在眼眶涌动,她忙站起来说要快些回去,怕志伟在家担心。那一瞬间,她奇怪自己说谎居然说得溜圆。邬素梅羡慕地说小玲,志伟对你真好。

几年以后,当葛小玲对邬素梅说了那次冬夜到她家的真实原因,邬素梅拉着她的手,眼圈儿忽地一红说,小玲,你真不该这样,对我,你还有什么不能说的。

葛小玲走出邬素梅的家,街上已静无一人。电影院门前仍是灯火通明,小吃摊前,只有不多的几个人在埋头吃饭。静寂的街上回响着电影里主人公清晰的对白声。

风飕飕的刮过来,街上的废纸片在脚边打着旋儿,划出哧啦的声音。

她缩了缩脖子,将双手抱在肩头。她觉得自己真不如那鼻子尖尖的小三毛。她下意识地停住脚步,发现自己又走进那条熟悉的小巷。巷子里漆黑一片,她有些害怕,正犹豫间,忽然谁在背后将她猛地抱住,她不由冒出一身的冷汗,待闻到刘志伟熟悉的汗腥味儿,泪水再也忍不住倾巢而出。

刘志伟觉得自己倒霉透了。

三十多年来,他不记得自己干什么顺畅过。闲下来,他总结出一条经验,人生就像乘车,如果你在哪一站搭错了车,那最终的行程就会偏离方向,离你最初想到达的目的地愈来愈远。他自己就是个例子。读高中时,他在班上的学习成绩永远是前五名。他并不是一名用功的学生,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篮球场上。高考时,他考取了邻市的一所中等专科学校。他记得母亲当时为他收拾行李时说:“伟,妈总算不愁你今后的工作啦!”刘志伟心里感到高兴,甚至有一些隐隐的自豪,他们班里总共才考取三名,有两名是省城的一所高校学生。不过,就这他也很满足。

落榜的同学们垂头丧气,看他们几个兴高采烈的样子,眼里流出的全是羡慕。

刘志伟到学校报到后,原来那股兴奋劲儿顿时烟消云散。简陋的校舍和坑坑洼洼的操场离他想象中的美丽校园相差甚远。他给母亲写信说不想在这所学校读书,他要回去复习,明年重考。平日柔弱的母亲在回信中斩钉截铁:“如果你硬要坚持回来复读,那所有的费用你自己解决。”

他十岁时父亲便去世,母亲在县办五金厂上班,一个人的工资要养活他们姐弟三个,在他记忆中,尽管母亲身段苗条,却从未穿过一件漂亮的新衣服。如今他考取学校,毕业后就能分配一份工作,不用在家呆着,母亲怎能允许他信中的决定?话说着容易,明年再考,万一考不上怎么办?

刘志伟理解母亲的难处,此后再没有写过类似的信件。

高中时的老同学“瓦片”倒是经常给他写信,报告他们那些同学的动态。刘志伟知道“瓦片”和“耶利亚”通过招工考试,已被招到县金融系统和保险系统。刘志伟在心里替他们高兴。都是要好的哥们儿嘛!

那时他并没想到,他们已经分别搭上两列驶向不同目的地的列车。

几年以后,刘志伟在工厂实在看不到自己前途的光明时,他才深刻地感到当时进那所学校是个多么大的失误。但他不能埋怨母亲,他不能希望小学文化的母亲对此承担什么。他只是感到心中有一个强烈的渴望,调离这家工厂。很久以来就有一种预感,这里不是他这种没有丝毫背景的人来的地方。这里就像一张大大的丝网,厂里好多人都是这张网上的一根丝,相互缠绕着。而他则站在网的外面。

然而,即使这个很普通的愿望都没法实现。拿现在的话说他可利用的人际关系少得可怜。母亲本人结交的朋友都是工人阶级,没有一个达官显贵。再说,她已准备退休,让大女儿刘志英在厂里顶替。刘志伟的同学朋友都是刚参加工作,每月能拿到一份固定的工资已欣喜若狂,哪敢再奢想其他。

刘志伟这个愿望像烧红的木炭,又慢慢灰暗下去。他上班的工厂在郊外,离县城有两里地。家里原本就挤,他和父母亲几乎没什么话可说,现在正好有借口不回家住。

他和三个青工住了一间宿舍。

那时不像现在可以到练歌房,可以到足疗馆。那时三个小青年每每因为斗地主,鼻子上不是拿唾沫贴着白纸条,就是头上顶着花枕头,嘻嘻哈哈,闹个没完。刘志伟偶尔也加入进去凑凑热闹,时间一长,就觉得没什么意思。他满怀心思,又不知道自己到底忧愁什么。只有拿起书,才会暂时忘掉一切烦恼。然而,那三个好动的小青年不光喜欢玩扑克,还喜欢喝酒。就喝那种五十多度的“二锅头”。这时,宿舍里那张唯一的桌子上便摆起酒壶,还有两碟小菜,无非是油炸花生米和辣辣的菜头。

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哥俩好”、“五魁首”的吆喝声,震天响地。偶尔谁不小心将酒盅碰在地上摔得粉碎,引起不住口的埋怨声。扑鼻的酒气和光着脚的脚臭味呛得人头晕。这种时候,刘志伟无法沉浸在书中那美妙的世界中。在室友们热情的邀请下,刘志伟将书放在枕头上,做出舍命陪君子的样子,要不,显得咱小肚鸡肠,没个男人味。他每每喝得跑到外面宿舍楼的拐角处大吐不止。肚里的东西吐得一干二净,身子感觉轻飘飘的,人像在棉花上行走。刘志伟擦着眼角的泪花,在心里问自己,就这样混到死吗?就这样混到死吗?

宿舍楼靠东边有一间空房。窗玻璃上的灰尘有半寸厚,红色的木质门油漆斑驳,上面有星星点点令人生疑的痕迹。听说厂里一个女职工临近结婚,喜糖都发了,忽然向她男朋友提出分手。没想到在最后的晚餐中,那个小伙子竟然提着菜刀将自己的女朋友连砍数刀,自己喝敌敌畏自尽。

女职工死后,同宿舍的几个姑娘再也不敢到里面住,说晚上睡觉老是做噩梦,醒来冷汗淋淋。厂里的人都知道那是一间“凶宅”,没人争也没人抢,那间房就一直空着。

刘志伟找到后勤科长,提出自己要到那间房里住。后勤科长刚将一卡车的劳动布工作服入库,正坐在木椅上喘粗气。他疑心自己听错了,再看刘志伟一本正经,不像说耍话,便好心好意地说:“小刘,你不会后悔吧?以后别人占了你这个窝,我可再没地方安排你了。”刘志伟很坚决地点点头,在后勤科长疑惑不解的目光中,轻松地接住一把铝质钥匙。

房间里发黄的墙壁上,残留着星星点点的血迹,只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已风干成黑红色。刘志伟找了些涂料,将墙的下半截刷成绿色的墙裙,正好遮盖了那些令人头皮发麻的红色斑点。他洗拖把用了十桶水以后,房间的地板终于显出原来的光泽。窗台上摆着一盆从家里捎带来的仙人球,小木床上铺叠得平平整整,桌子上摆着他平日喜欢看的书籍。刘志伟坐在木椅上一边拿着一本杂志在面前当扇子扇来扇去,一边满意地环顾着四周。独处一室,这待遇也只有厂长的亲戚才会有份儿。如若不是因为这是间“凶宅”,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有这样的好运?

那天夜里,刘志伟一直看书到深夜。他临睡时,忽然想起以前发生的那起凶杀案。可没等再想下去,他就已经进入梦乡。那晚,他第一次睡得那样沉。

独处一室的日子,有书籍的浸润,刘志伟觉得生活渐渐有了起色。

这时,他大多数同学已结婚生子。

母亲也着起急来,三天两头跑到厂里拉他去相亲。都是母亲那帮老姐妹帮的忙。刘志伟去过两三次,便觉得很烦。介绍的那些姑娘总是假装羞答答地坐在那里,半天不说一句话,一副矜持的模样,让刘志伟胸口发闷。厂里的那个留披肩长发的女工倒是对他有点意思,模样也长得还算不错。刘志伟有次和她闲聊,聊起苏辙、苏轼,又聊起苏小妹,那个披肩发忽然笑起来说:“他们是三兄妹吧?”刘志伟心中暗喜,想不到这女子知道的还真不少,不可小瞧。紧接着一句却让他哭笑不得:“你对他们这么熟,他们一定是你家的邻居。”

刘志伟索性静下心来,他知道婚姻的事可遇而不可求,一切随缘吧!

葛小玲是在很意外的情况下,站在他面前的。

母亲被他顶回去几次,便给刘志伟的姐姐刘志英下了死命令,一定留心着帮弟弟找一个。刘志英正好和李大姐住邻居,知道李大姐在丝织厂上班,厂里的女职工多,便托她给自己的弟弟介绍个对象。

这样,那年秋天,那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葛小玲就踏进李大姐那个狭窄的小院儿。刘志伟不知为什么,一见到那个姑娘就觉得很亲切,笑意不知不觉间就浮在脸上。她不知道这个笑帮了他大忙。

姑娘见他笑,自己也笑起来。一笑,脸上便现出两个酒窝。刘志伟愈发觉得她可爱。虽然姑娘梳着一头短发,但那张脸形却很古典。尤其是那两个酒窝。他觉得如果真能盛酒的话,倒出的酒一定让人回味无穷。

那天中午在李大姐家吃饭。西红柿鸡蛋拉面。白的、红的、黄的,色彩搭配得赏心悦目,让食欲像虫子蠢蠢欲动。刘志伟吃得很香,他好长时间没有这么香香甜甜地吃过一顿饭。他鼻尖上冒出一层密密的细汗。

他忽然有些不好意思,自己好像在和人家姑娘抢着吃,让这个比自己小八岁的姑娘怎么看待呢?

更让他惊喜的是闲谈中姑娘没有把苏家三兄妹当作他的邻居,不仅如此,她还知道,苏小妹的夫婿是秦观,他写过一首叫《鹊桥仙》的词,她最喜欢的一句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李大姐系着个大花围裙,跑前跑后。见他俩谈得很好,李大姐不由坐在一边的小凳上,插上话头:“志伟,不是我吹,小玲在我们单位那是没的说,你肯定想不到。小玲的画画得可好了,画甚像甚,画的小鸟就像能飞起来一样,让我三天三夜连只蛤蟆也画不出来。”

刘志伟那一刻总算有种上帝还算公平的想法。不为别的,就为他将葛小玲推到他面前。

隔着窗户,他看到胖乎乎的李大姐乐颠颠地推开院门出去。他想,准是向大姐报喜去了。

婚后第一次的不快很快就过去了。

两人都忙着上班,有时连早饭都顾不上吃,就匆匆而别。只到傍晚碰面,又是卿卿我我,纠缠到深夜。两个人的世界一度让他们陶醉其中。

晚上,葛小玲洗涮完毕,上了床总要看书,刘志伟便会叫她“局部真理”。她又恼又嗔,扔了书去揪他。怎么能将她和那个鲍小姐相提并论。

刘志伟受不了她的蛮缠,只好求饶。

有时,吃过晚饭。他们会手拉着手到外面走一走。

炎热的夏季,街上到处是散步的男女。刘志伟总习惯牵着她的手,不时地捏捏她细细的手指头,葛小玲就会升出一阵又一阵的眩晕感。刘志伟拉着她在西瓜摊前站定,要摊主切两块黑籽红瓤的西瓜。两人面对面吃着,眼睛里全是笑意。摆摊的汉子看着这甜蜜的一对,边笑着边摇头。

邬素梅也忙着谈恋爱,听说正和一个照相的小伙子来来往往。邬素梅多次对葛小玲说,我以后要找一个像刘志伟那样会疼人的,我以后结了婚,比你们还恩爱。

葛小玲已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刘志伟回到家开始变得沉默。

似乎是从儿子五岁那年?

这天下午,刘志伟回到家,葛小玲还没下班。

家里静悄悄的,地板和家具亮得能照出人影,空气中还飘着一股若有若无的清香味。小玲总喜欢收拾完屋子,轻轻洒一点空气清新剂。墙上的大挂钟发出不紧不慢的嚓嚓声,圆桌上铺着雪白的桌布,桌中间咖啡色的花瓶插着一束黄色的野菊花。整个家看上去让人感到舒适,温馨。

刘志伟坐在沙发上,头仰靠在沙发的靠背上,长长呼出一口气。单位这些天正在上一个新项目,事情千头万绪,他已经和科长打过招呼,他每晚可以留下来值班。科长高兴死了,科长正发愁科里那些“少爷们”

都不愿值夜班,怎么办呢?见他主动开口,忙说:“小刘呀,我会给你报值班费的,你真算是解了我的围了。”其实,刘志伟也不愿意值夜班,可……他知道小玲在心里怨恨他,可作为一个男人,有许多话,他只能藏在肚子里,他不能像个女人那样喋喋不休,到处倾诉。这几年,他一年比一年感到压抑,这不怨小玲。在他周围的朋友中间,小玲是让人羡慕的好妻子。谁都说他刘志伟运气好,真是迟饭是好饭呀!

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觉得走到朋友们中间总感到矮人一头?

是那次的同学聚会吧?对,就是那次同学聚会。幸亏当时小玲没去,否则,更让他抬不起头。那一次,他们在“绿芭蕉”歌舞厅聚会,都是几个高中时要好的同学。同学们都带着自己的老婆,孩子。呼机和手机的尖细叫声此起彼伏,喝饮料时,刘志伟见他们的老婆的手指头上都明晃晃的。

“瓦片”非要和他合唱“永远是朋友”。在学校他俩是铁哥们儿,为了省钱,每次都让刘志伟的母亲给他理发,头发理得多一片少一片,让同学们给取个绰号再也改不掉。有一次和其他班级篮球比赛,对方一个戴眼镜的前锋,投篮特准。他们两人在抢球中一个专门将人家眼镜碰掉,另一个飞快地抢球投篮,为自己班赢得了宝贵的一分。尽管下了场受到体育老师好一顿批评,可两人只要一想到对方的前锋失掉眼镜后,在原地打转半步也不敢挪的可怜样,就大笑不止。

九十年代的舞厅,刘志伟很少到这种地方来,虽然他唱歌的嗓门不错。他已经好长时间没唱歌了。冷不丁站在台上(尽管是舞厅的台上)又被刺眼的光照着,他一时有些茫然。尽管电视屏幕上打出要唱的歌词,他却一时找不到感觉,有些心慌气短。

“瓦片”是何等人物?他现在已是一个镇上的营业所主任,每天有饭局在等他,吃谁那是他看得起谁,哪次吃饭能少得了卡拉OK?能少得了男女声二重唱“妹妹你坐船头,哥哥我岸上走”?当年的小排骨身板现在居然挺起了啤酒肚。站在台上,也不管自己是个烟酒嗓子,放声高歌,一点不怯场,还真有点歌星的味道。

好不容易唱完,刘志伟几步就走下台。“耶利亚”又赶过来:“志伟,你和‘瓦片’唱了,也得跟我唱,咱们可是好长时间没碰到一块了,这次非要玩个痛快。”“耶利亚”搂着他的肩膀不让座。“耶利亚,我真唱不好,你是成心让哥们儿出丑?”刘志伟连连推辞。这个人寿保险公司的客户经理,嘴里连连喷着酒气:“不行,那不行,我就要和你唱。”刘志伟无奈地只好重新上台。

这次是电影《戴手铐的旅客》中的插曲《驼铃》。刘志伟当学生时最喜欢的一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