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先驱(上)
2484000000020

第20章 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中国战国时代赵国人,是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

荀子生逢战国末期,当时中国正处于历史大变动时期。荀子顺应历史潮流,怀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为实现中国统一而作舆论的准备。

荀子年轻时曾游学于齐国。当时齐国的统治者为了扩大政治影响,笼络知识分子,礼招各国贤士学者居于都城临淄的稷下学宫著书、讲学。荀子劝说当时的齐滑王实行王道政治,争取统一天下,否则就有被人吞并的危险。无奈齐滑王居功自傲,根本听不进不同的意见,荀子只得离开齐国。

齐襄王执政时,荀子第二次入齐,此时他已六十多岁了。他曾三次被稷下学者推为“祭酒”,也就是担任学宫的主讲。可见那时,荀子在学术上已有相当的地位,而且在人品上也是深孚众望的。

后来,荀子看到秦国日强,是统一中国的希望,于是到秦国会见了秦昭王和秦相范雎,可惜他的统一天下的大计未被秦昭王采纳。

荀子到了楚国时,楚国春申君黄歇为相,正在招集贤才,于是委派荀子为兰陵令。但因遭到诽谤,荀子一度离开楚国,在赵国担任上卿,后来春申君又恳请荀子回楚。荀子再回楚国后,复任兰陵令。荀子曾教过不少学生,李斯、韩非就是荀子在楚国时所传的弟子。

后来春申君死了,荀子也就做不成兰陵令。但他从此“留在兰陵”,著书数万言,一直到死。今天流传下来的《荀子》一书,充分地体现了荀子的思想体系。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说的杰出代表,他和同为儒家的子思、孟子一派的主张是截然不同的。荀子汲取百家思想之精华,对哲学、政治、经济及教育等都有认真的研究。他的思想理论,批判地吸收了先秦各家学说的成果,明显地带有综合百家的倾向。

荀子是先秦时期有名的无神论者,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不信天命、不信鬼神、不信先王。

荀子认为宇宙存在着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更可贵的是,他认为人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提出了辉煌的“制天命而用之”和“人定胜天”的命题。从这个观点出发,荀子批评了各种对天的迷信。他初步意识到,天人关系就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人类只要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就可以征服自然。他以总结前人的思想成果为基础,在自然观方面达到了先秦唯物主义的最高水平。

荀子在认识论上也是唯物主义的。他肯定精神是物质派生的,精神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他很重视感性在认识中的作用,坚持了从物质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他还把“行”作为人认识的根据和检查认识的标准。荀子把先秦认识论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首倡性恶论。他强调人的道德品质是后天形成的,是环境影响和教育的结果,由此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荀子的教学内容继承儒家传统,以《诗》、《书》、《礼》、《乐》、《春秋》为教科书,这与孔孟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荀子将他的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纳入教学过程,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他用“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来激励学生,并制定了一条“从知到行”的路线。

为了实践自己的教育思想,荀子在兰陵曾广泛教育门徒,传授学术。他的传授对于保存儒家经典起到了重要作用。经他传经的人,后来都成了汉代的经师,为后来汉朝时代的学术思想开展了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