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富豪(上)
2484200000030

第30章 邵逸夫

邵逸夫1907年出生在上海。17岁进入大哥的天一影片公司打工,随三哥闯荡东南亚;1932年,在香港拍出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1959年在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建立邵氏电影城,拍摄的影片在历届亚洲电影节中共得大小奖项46项,创下了中国电影史上的最高纪录;1980年,成为香港电视(无线)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无线电视台获得长足发展;1973年,邵逸夫创立了香港“邵氏基金”,用于提高社会福利;1985年以来,邵逸夫又多次捐款支援中国大陆兴办教育事业,到1992年初,他捐资兴办的教育项目已达84个,总额达5亿多港元。

影视皇帝邵逸夫的祖籍是浙江镇海。他1907年出生在上海,是家里的第六个孩子。

邵逸夫兄弟后来纷纷投身电影事业,无疑是受父亲的影响。

邵逸夫的大哥邵醉翁,本来就十分喜爱戏剧艺术,常常自己写个剧本,让家里养着的演员排演。接触到电影之后,他就开始筹拍电影。几个小弟弟邵屯人、邵仁枚和邵逸夫更是高兴地整天围着他转。后来邵醉翁创立“天一影片公司”,几个弟弟也都加入进去。

天一影片公司所拍的第一部影片,就是邵醉翁自己编排的戏剧。这部影片花了邵家2000块大洋,但就是这白花花的2000块大洋,像雪球一样,滚出了邵家不可一世的电影事业!

天一影片公司属于小影片公司,这类公司当年过于追求商业利润,拍起影片来粗制滥造,弄得整个电影业的名声都不好,生意一落千丈,引起了其他影片公司的不满。1927年,领导中国影业的“明星公司”老板周剑灵联合“大中华”、“百合”、“民新”、“友联”、“上海”和“华剧”6家大公司,联手组成“六合影业公司”,与南洋影片商集团订合同,一致不买天一影片公司的影片。这就使邵家的天一公司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困境之中。

这时,邵逸夫的三哥邵仁枚接管了天一公司的营业经理职务。他比大哥更多些经营头脑,首先想到的是为公司的产品找到销路。他对着地图苦苦思索,究竟该向什么地方去谋求发展呢?邵逸夫在一边笑话他说:“你的手已经划到外国去了!”这句话反而提醒了邵仁枚。他说:“外国怎么啦?外国人也要看电影的么!”

他认真分析说,东南亚一带华人多,中华文化影响也大,久离祖国的华侨思念家乡,也许那里正是国产影片的好市场呢!大哥邵醉翁也动心了,当即一拍桌子,说:“去!我们就是要打到国外去!”

邵仁枚带上几部天一公司的影片,乘船去了新加坡。可是,新加坡的各个电影院却像约好了一样,都不接受他的影片,理由是从来没听说过这家公司。邵仁枚焦头烂额地回到旅馆,一筹莫展。幸亏后来有热心人把原因告诉了他,原来新加坡的华侨多数是广东、福建人,排斥其他地方的人。邵仁枚一听有了办法,他发现新加坡华英戏院老板孔先生是宁波口音,便与孔先生攀乡亲。孔先生终于答应把戏院租给邵仁枚放电影。为了打响第一炮,邵仁枚煞费苦心,在影片上映之前大造舆论,使当地华侨都知道要放中国电影了;同时票价特别低廉,这果然吸引了大量观众,电影院所有座位爆满,还有人买“站票”进去。散场之后,这些人回去一宣传,使更多的观众蜂拥而来,情况比邵仁枚预想的还要好!

邵仁枚忙得不可开交,只得拍电报回国,要六弟邵逸夫来当帮手。

当时,西方已经有了有声电影,但中国和东南亚还停留在“哑巴电影”的时代。他说:“现在大家都困难,舍不得拍有声电影,我们正好乘虚而人,捷足先登!”三哥邵仁枚沉吟了片刻,鼓励弟弟说:“那你就动手干吧,我们会支持你的尸然而真正动手干,事情却不是那么简单。有声电影究竟是怎么回事,邵逸夫头脑中也是一片空白,他要的演员没有,机器没有,音响设备没有,连资料都没有,他所知道的只有一点,就是这些东西在欧洲有、美国有。

后来,邵逸夫回到祖国,与粤剧表演艺术家薛觉生合作,终于拍出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1932年)。有声电影放映出来,声情并茂,轰动一方;同时又能使许多买不起戏票的人能领略粤剧表演艺术家的风采,更是大受欢迎!观众对电影中的人说话都十分惊奇,只要一有声音出来,就大声欢呼!据说有一次在泰国(时称暹罗)放映时,观众硬是把留声机砸开,要看看是不是有人藏在里面。

害得邵逸夫每次放电影都要派专人保护留声机。这部影片让邵逸夫赚了大钱,仅在广州放映的票房收入就是它全部拍摄成本的60倍。这一成功不仅使邵氏机构转危为安,而且也开创了中国电影史上有声电影的新纪元。

1959年,邵逸夫在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为了打好基础,扎扎实实地推进他的事业,他决定先在香港建立自己的电影王国。他乘着汽车在香港转了一整天,看中了清水湾附近一座半荒的山岗,于是投入巨资,将整个山岗买下来。紧接着,成队的机械开到了山下,将整座山岗削成平地,在这平地上筑起厂一座电影城——邵氏兄弟电影制片厂。

就在这座电影城中,邵氏兄弟先后拍摄了1000多部电影,其中不少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打响邵氏影城的第一炮,邵逸夫亲自挑选剧本,从几十部剧本中,最后选中了描写貂蝉故事的《江山美人》,因为他预测古装片会受观众欢迎。然而财务人员一做预算,便劝邵逸夫放弃这部片子,因为至少要花100万港币!财务人员想的是,万一这部片子拍得不成功,邵氏公司就有瘫痪的可能。但邵逸夫想的却是,大胆起用年仅30岁的李翰祥担任导演。李翰祥果然没有辜负邵逸夫的厚爱,《江山美人》一炮打响,创当时香港电影票房最高纪录,并且囊括了第五届亚洲电影节五项大奖。这部电影不但使邵氏公司站稳了脚跟,也使李翰祥一举成名。

到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泰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00多家邵氏影片的发行网点,专门放映邵氏公司拍摄的中国影片。用邵逸夫的话说,邵氏公司挂起了“太平洋银幕”!

20世纪60年代,是邵逸夫开创电影王国的黄金时代,邵氏公司网罗了大量编、导、演人才,每年都能拍40多部故事片。从1958年到1973年,邵氏公司拍摄的影片,在历届亚洲电影节中共得大小奖项46项,创下了中国电影史上的最高纪录。

司马迁的《史记》中有句名言,叫“物极则反”。老祖宗总结的道理,邵逸夫当然也懂。20世纪60—70年代,邵氏公司经历了全盛时期,也是整个世界电影业的黄金时代。进入80年代,与整个世界影业一起,邵氏公司也开始向下坡滑行了。

邵逸夫比谁都清楚,力挽影业颓势的最好招法,是将业务多元化发展。他把目光投向了当时电影的最大敌人——电视。当20世纪60年代中期香港政府公开招标竞投无线电视广播经营权时,他毅然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投资者合作,一举夺标,闯进了电视广播领域。1967年底,无线电视正式开播,邵逸夫从此成为“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无线电视台)的董事。1980年,邵逸夫出任董事局主席以后,把“邵氏影城”的明星和香港演艺界的精英都网罗到了门下,一时无线制作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电视剧集纷纷出笼(如83版《射雕英雄传》),每晚黄金时间播出的《欢乐今宵》,更以其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内容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于是收视率急剧上升。此后十多年,一直以8∶2或7∶3的比例压倒“亚洲电视”亚视,雄视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