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历史名人之九
2485600000027

第27章 郑板桥

郑燮(xiè,1693—1765),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自幼丧母,早年家贫,刻苦读书。后中举,担任知县。因助农民胜讼及办理赈济,得罪豪绅而被清政府罢官。作官前即开始作画。辞官后则以卖画为生。能诗,亦擅长书法。其诗、画、书皆有成就,号称“三绝”。他的事迹正史记载不多,倒是民间流传的故事很广。

郑板桥为人洒脱,天性纯厚。下面就是他任潍(wéi)县县令时的故事。

郑板桥出任山东潍县县令时,正遇上潍县连年遭灾,农产歉收,粮价飞涨,一斗粮食竟价值千钱。郑板桥于是大兴工役,招募远近饥民来修城凿池,以工代赈,用这个办法,救济灾民。又劝说县里的富户人家,开粥厂来拯济饥民。并且将积存了大量粮食的人家一律予以查封,责令他们以平价出售,不许囤积居奇囤积居奇:大量储存短缺商品,等待高价卖出,牟取暴利。,抬高粮价。郑板桥平日处理诉讼时,也总是向着穷人而抑制富豪。许多贫苦百姓就是这样生存下来的。对郑板桥不胜感激。

还有一次,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当县令时,帮助百姓胜讼。事情是这样的:有位穷苦的读书人状告富人家赖婚。郑板桥便收留这位读书人在县衙内,再发公文传召那位富人家前来,很从容地对他说:“你的女儿的确不能下嫁给贫穷人家做媳妇,可是你能不考虑你的女婿的境况吗?如果你肯拿出一千两银子来变换婚约,那有我作主,事情没有办不成的。”富户人家一听非常高兴,立即很爽快地如数交纳了一千两银子。郑板桥又很从容地对他说:“你的女儿总不可能一辈子不出嫁,坐在家里当老姑娘的道理吧。我替你再找一个好女婿,怎么样?这一千两银子就拿去用作置办嫁妆好了。”富户人家正在万般感谢不已时,郑板桥已令人去叫那位穷苦书生赶快出来,借用县衙大堂作为举行婚礼的场所,让贫苦书生领着富户人家的女儿,并带上那一千两银子回去了。这件事就这样办得大快人心。人们暗暗为一对小情人感到高兴。

还有一则关于郑板桥练习书法的题闻:郑板桥学习钻研书法时,经常用手指在空中比比划划的,就像是着了魔的样子。有一次,他在睡梦中还挥动手指写字,手指触碰着了他夫人身体,夫人叫喊起来,说:“人各有体,你怎么乱划到我的身体上来了!”郑板桥一惊,醒来后便默默地琢磨着夫人的这句话,明白了一味摹仿古人是不会有所成就的。于是,此后他攻研书法便不再摹仿古人,而是立足于独创,终于,自成一体,他名之“乱石铺街”。他也因此名噪—时。

古人有一个规矩,就是给人写字画画,索取报酬。郑板桥曾经亲自写了一个公开的告示,张贴在门口的墙上,公布出了别人向他索要书画应付酬金的价目表。上面写道:“大幅的六两银子,中幅的四两银子,小幅的二两银子,条幅或对联一两银子,扇面或一、二尺见方的小件五钱银子。”又说:“凡是送礼品和食品的,不如送银子为好。送银子实在。原因是你送来的东西,不一定是我喜欢的东西。如果你送银子,那是我特别高兴,特别满意的。我为你写的字、画的画,都会十分的好。送别的礼物已属于给我添麻烦,赊欠,我更怕你赖账,还是送现银为好。”最后,他还声明:“本人年纪大了,精神不好,不能奉陪诸位先生说些没有意思的话。我的态度是清楚明白的了。画竹你要花的钱比你买竹所要花的钱当然要多,超过六尺的特大画幅要三千两银子。”他用了四句诗来概括和表述:“价钱就这么定了,任凭诸位跟我拉什么新朋旧友关系,我也只会当作是秋风打从耳边吹过,不加理会的。”

《碑传记》又记载了另一件极能显示其为人、其性格的趣事是:郑板桥擅长书画,篆(zhuàn)体字和隶体字都写得非常好,尤其是画兰竹更是精妙,他的书画人们都非常珍重,相互争着想得到它们。郑板桥为人性格奇怪,特别喜欢吃狗肉,说这狗肉味道特别鲜美。那些小商小贩和放牧的普通百姓要是煮好狗肉请他吃,他就常常画个小幅来送给他们。而他的一个小幅价值二两银了,这当然要高出狗肉的价值的十数倍,但他十分乐意。而有钱的大商人即使拿出上千两银子来诱惑他,请他专门为自己题款作画,他连看都不看一眼,尽管他穷得以卖画谋生。郑板桥就是这样一位令人“费解”的人,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那人格高尚的形象。

在郑板桥身上还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郑板桥在扬州卖字画时,有一位大盐商极想得到他的字画,但总不能到手。后来虽然是几经辗转才算是购买得几幅郑板桥的字画,却到底因为上面没有郑板桥的题款而感到不光彩。因为大盐商考虑到没有题款便说明郑板桥与自己不是亲戚朋友。他反复地想,终于想到一个计策。有一天,郑板桥出去游玩,去了一个比较偏远的地方。忽然听到一阵优美悦耳的琴声,便顺着琴声传来的方向走过去寻找,走不多一会,便看到在一片大竹林中隐隐坐落着一个很大的院子。走近前一看,里面很是雅致净洁。他走进门去。便看见有一位老人。眉眼和胡须都不一般,很像古人,气度非凡。老人正襟危坐,专心致志地弹着琴,旁边一个书僮在烹煮狗肉,恰好这时狗肉煮熟了。郑板桥一见非常高兴,连忙过去与老人搭话。他对老人说道:“你也喜欢吃狗肉吗?”老人回答说:“各种各样的美味当中,唯独只有狗肉的味道最好。你也是知道它的美味的吧,请来尝一块!”

于是,两个人连姓名也没有直相通报,便坐在一起大嚼起狗肉来了。郑板桥看见屋子的墙壁上光光的没挂什么,就问他为什么没有悬挂些名人字画。老人回答说:“没有好的,在我们扬州这里郑板桥虽然很有名气,然而我老夫从来没有见过他的字画,也不知道他的字画是不是真的很好。”郑板桥听了,笑了起来,说道:“郑板桥就是本人。请让我为你写几个字,画两幅画,好吗?”老人回答说:“好吧。”

于是取出一些纸来,郑板桥一张一张地为他写好了字,画好了画。老人告诉他说:“我的名字叫某某,你可以替我写上,再落个款。”郑板桥一听,觉得有些奇怪,便问道:“这是某盐商的名字,你怎么也叫这个名字呢?”老人回答说:“老夫我取这个名字时,那个盐商还没出生呢。再说,同名字又有什么妨碍?清白的自然清白,混浊的自然混浊,二者是互不搭界的事啊!”郑板桥一听,觉得也是这个道理。当即照老人报的姓名题款署名,然后告别走了。第二天,盐商便大宴宾客,又拜访好朋友帮忙,务必请到郑板桥来赴宴。郑板桥来了一看,宴会厅堂四壁墙上挂上了自己写的字和画的画。再仔细一看,原来都是自己昨天替那个老人作的。他这才明白那个老人是盐商所安排指使的,自己却是受了那个老人的骗。郑板桥被弄得哭笑不得,可是事已至此,也不好怎么办了。由此可见郑板桥及其字画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何其之高!

郑板桥在任潍县县令时因当地连年遇灾害,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挺身而出为民清赈,但同时也得罪了不少富豪,终于被上司罢官。虽然在仕途上遭遇坎坷,然而其为人疏宕洒脱,而天性纯厚,被免职后,以靠卖画为生,但仍深受老百姓爱戴。

一次,郑板桥到济南述职。那时候,官场风气极坏,山东官场的应酬都在妓院进行,当地最流行的一句话是:“一个官儿一个瓜。”瓜是指妓女。这句话的意思是每个官员都玩弄妓女。官场这么乌烟瘴气,正直的郑板桥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有一天,一些大官在趵突泉举行宴会,因为郑板桥是当时的名士,也被请了去。郑板桥看着那些开怀痛饮的官员和浓装艳抹的妓女,心中十分厌恶。一会儿,有人起哄让郑板桥当场写诗助兴。郑板桥不假思索,拿过笔来一挥而就,写了一首七言律诗。写完,他出了一口长气,仿佛把这些天郁积在心头的龌龊(wòchuò)之气,都吐出来了。那些官员兴冲冲地过来看诗,只见诗中写道:

原原本本岂徒然,静里观澜感逝川,流到海边浑是卤,更谁人辨识清泉。

谁都能看懂,这诗的意思是说这里的水流到海边就像卤水一样混浊了,谁还知道它是从清泉里流出来的呢?那些官员看了诗,都气得脸色铁青,拂袖而去,一场宴会就这样不欢而散了。几天之后,郑板桥离开济南,回到县里去了。可是,那些大官却不肯这样善罢干休,他们无中生有,硬说板桥贪赃枉法,下令免了他的官职。

郑板桥听到免官的消息,毫不在意。他准备下三头毛驴,一头铺上垫子,准备自己骑坐,一头驮着平日心爱的书和琴,一头让一个小伙计骑着在前面带路。临行时,他戴着风帽,穿着毡衣,骑在驴上向来接任的新县令说:“我郑燮因‘贪赃’被免官。今天我走了,行装是轻便简单的。诸位君子是清官,情操高尚,被上司器重,来此任职。将来诸位离职的时候,带的行装恐怕不会比我少吧?”说罢,扬鞭上路,回扬州去了。

从此,郑板桥便又在家乡卖起字画来。当时,在扬州地区形成了一个新画派,主要代表人物除了郑板桥以外,还有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shàn)、李方膺、罗聘等七人。他们八个人的绘画,突破了当时画坛墨守成规、一味地模仿抄袭古画的正统派的旧框框,创造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新画法。他们着重从意境上表现花鸟、人物、山水,画出的画生意盎然,妙趣横生,有很高的成就。而正统画派认为他们“怪”、“偏”,称他们为“扬州八怪”。他们不满现实,傲视官府,所以在思想上也被认为是“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