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历史名人之五
2486000000022

第22章 王昌龄

在群星灿烂的唐代诗坛上,有一位“位卑而名著”的杰出诗人,对后来诗歌,特别是绝句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就是赢得“诗家天子”称号的王昌龄。

王昌龄(?—约756),唐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授校书郎,改汜(sì)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今湖南洪江西)尉。开元、天宝间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尤擅长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皆有名。其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为世所称。原有集,已散失。后人辑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出生在一个穷苦的平民家庭里,他一生贫困,生活在社会的下层。后来虽然中了进士,当了个小官,但因为自己的行为不合世俗,被一贬再贬。即使如此,流言蜚语还是铺天盖地的向他袭来,使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

面对这无情的现实,他决定辞官归隐,但就在他辞官返回故乡,路过亳州时,被刺史闾(lǘ)丘晓无辜杀害。

王昌龄一生虽屡遭贬谪,但他也有得意的时候,他在边塞时,豪情万丈,想在疆场立功,寻求出路,其《从军行》就表明了他当时的志向: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中的“不破楼兰终不还”抒发了诗人的爱国豪情和冲天壮志。

结束了边塞生活,王昌龄到了长安,任校书郎,这也是他很得意的时期。在这里,他与李白、高适、王之涣、王维等人,交往密切,经常在一起吟诗作画。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与高适、王之涣“旗亭画壁”的故事,就是文坛的一段佳话。

有一天,外面还下着小雪,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相约到旗亭交流诗体,同时在那里聚餐。正当他们酒兴正浓之际,忽然有梨园伶官(即乐官)十几个人上楼来搞聚会。

他们三位诗人见此情况,就退到一边围着炉火观看。刚过一会儿,有四个歌女上楼来了,他们穿着十分华丽。当时乐声渐起,四个歌女则闻乐起舞,顿时安静的旗亭一下子热闹起来了。

这时,王昌龄提议说,我们都是以诗出名,今晚不妨多写几首,以诗助兴。每人的诗稿上不留姓名,送给她们吟唱。谁的诗人选为她们所唱,谁就胜。于是他们快速的写诗送给伶官,等着她们吟唱。

过了一会儿,有一伶官打着拍子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新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听完后,在墙上作一记号。

接着又一伶官唱道:“开箧(qiè)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听完也在墙上作一记号。

又有一伶官唱道;“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又作一记号。

唱了半天,没有王之涣的。他认为未必自己的诗不如他们?便起身说:“这些伶官都是潦倒乐官,听唱的都是一些俗辞,至于阳春白雪,这些俗人会唱吗?你不信,我挑出歌女中最佳的让她唱,她唱的如果不是我的诗,我当面认输,终身不与你们比高下。如果她唱的是我的诗,你们就要奉我为师。”大家听罢,一阵欢笑之后,等待看结果。一会儿,王之涣挑选的人出来了,她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果真唱的是王之涣的诗,他听后高兴地说:“你们看,我没有吹牛吧!”大家听后,欢笑不已。

当然,王昌龄之所以被称为“诗家天子”,主要还是他绝句贡献大。他的诗现存180余首,其中绝句约占一半,艺术造诣也最高。

他的诗在人物心理刻画上,善于捕捉一刹那的感情变化,并能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如《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中从“不知”到“悔教”,中间用柳色带动,把少妇的劝夫封侯到后悔的心理活动,刻画得尤为深刻,充分表现了王昌龄在表现人物心理上的高超艺术手段。

王昌龄的诗能够广为流传,还在于能深入浅出,如《出塞》之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整首诗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急切的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充满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又曲折地讽刺了昏庸无能的统治者。既有对历史的总结,又有对现实的批判,和对将来的憧憬憧憬(chōnɡjǐnɡ):向往。

王昌龄的诗作长于心理刻画,注意虚实结合,深入浅出,达到了一个很高的艺术境界,从而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