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职工安全教育手册
2499300000009

第9章 安全生产的行动与目标(3)

五、企业的安全生产评价

1.安全性的评价

安全评价是对系统存在的危险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系统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及其程度的评价,以寻求最低事故率、最少的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

此定义包含三层意思:第一指对系统存在的危险性,首先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测定——评价的手段问题;第二是指根据测定和分析的结果与规定的标准相比较,得出系统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及其程度的评价——危险性的量度问题;第三指寻求最低事故率、最少的损失和最佳的安全投资效益——以最佳对策控制事故,达到安全的目的问题。

任何生产系统,在其寿命周期内都有发生事故的可能。区别只在发生的频率和事故的严重程度(即风险大小)不同而已。因为在作业(制造、试验、安装、生产和维修)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危险性。在一定条件下,如果对危险性推动控制或防范不周,就会发生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抑制危险性,使其不发展为事故,或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就必须对它有充分的认识,掌握危险性发展为事故的规律,也就是要充分提示系统存在的所有危险性,及其形成事故的可能性和发生事故的损失大小,从而衡量系统客观存在的风险大小。这就是对系统危险性的辨识过程,发现和测出新的危险性和危险性的变化。计算其事故发生率及严重度(危险的定量化),预示其风险率。

根据系统危险性辨识的判断确定需要整改或改造的技术设施和防范措施,使辨识的危险性得到抑制和消除,在技术上可靠,经费上合理,系统最终达到所要求的安全指标(或国家标准),这就是危险性控制能力的评价。

2.机械企业的风险评价方法

原机械电子部对所属企业制定了机械工厂的安全性评价标准。

该标准包括两方面的评价,其一是企业固有危险性评价,即企业危险程度分级。其二是企业安全管理现状的评价,即企业安全性评价。这种评价目的,主要是为了确认企业在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应的安全措施,以提高企业的整体安全(系统安全)。它实际上是给企业提供了安全工作的具体标准,便于企业自身的微观管理。同时也为监察部门、主管部门和工会系统提供监察、管理、监督的具体依据,以具体指标衡量企业是否安全。

企业危险程度分级根据机械工厂使用的设备(设施)及物品的种类,通过对我国机械行业1986年重点企业35年的事故统计分析,鉴于可能发生事故的概率及发生事故后的危害程度确定了16种设备(设施)及物品的拥有量来衡量企业的危险程度。拥有量,即标准中提出的“危险容量”,其中包括了数量的多少和规模的大小,主要考虑,危险容量不同,危险设施(设备)及物品的危险能量也不同。在衡量企业危险大小时,为便于计算,将拥有同一类设备(设施)或物品的危险容量统一分成一、二、三类。三类危险容量高,二类次之,一类最低。

企业安全管理现状的评价,即安全等级的划分,属于另一个范畴。它实际是对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评价,其中包括一般行政管理、技术管理和环境管理三方面的安全评价。这种评价不涉及企业固有危险性的大小。危险性大的系统,只要管理很好,安全技术措施(设施)先进,危险得到有效控制,职工安全意识好,同样可以认为该系统的安全性符合要求,评价可得满分。

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标准采用了以安全检查表为依据的评价形式。一般行政管理评价(标准称“综合管理评价”)是综合评价整个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组织措施的完善性,以及企业领导者、管理者、操作者的安全素质高低和对不安全行为的控制能力。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涉及企业各部门、各项工作。

各种人员和生产的过程。综合管理评价共有14项内容,满分240分,占总评分(1000)的24%,其中包括安全科学管理、“三同时”、事故处理、安全目标管理、安全教育、规章制度、操作行为、基础管理、安技措施经费支配、安全机构等。技术管理(标准称“危险性评价”)共有40项内容,满分600分,占评价总分的60%。这40项的确定和每项应得分值的给定的主要依据是机电部重点企业35年重大伤亡事故的分析和多年来各工厂对安全技术的系统总结,除了固有危险性评价(危险等级划分)的16项内容,又增加了化学危险品库、油库、液化气站等24项内容。这些项目既不是按区域划分的,也不是按专业划分,而是按危险性划分。只要危险性大的均被列入评价内容,其中包括有害作业、防尘防毒、特种作业人机匹配、安全通道、车间布局等,满分160分,占评价总分的16%。

3.化工企业的风险评价方法

原化工部是由原化工部劳保所接受原劳动部委托从事工厂危险程度分级国家标准制订工作。现在,化工厂危险程度分级标准已产生第二稿,反映较好,正进一步进行修改,但还未进入试点阶段。总的情况看,该标准征求意见第二稿其危险程度分级标准更详细、具体。标准解析所确定的化工厂危险程度分级程序如下:

(1)将工厂分成若干单元。

(2)计算各单元物质指数。

(3)计算各单元物量指数。

(4)计算各单元固有危险指数。

(5)计算各安全管理修正系数。

(6)确定工厂环境系数。

(7)计算工厂危险指数。

(8)确定工厂危险程度等级。

4.航空航天企业的风险评价方法

原航空部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研究应用安全系统工程,目前已有相当基础,1988年颁发了《关于试行危险点控制管理办法的通知》(航空部航调)[1988]1310号文件,通知中指出“对危险点的设备、人员、环境进行特定的控制,通过对人和物的管理,达到良好的安全状态,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保证科研生产的顺利进行”。这是一种企业内部进行的安全评价,并以此加强安全管理的方法。

评价方法程序如下:

(1)危险点的确定。

(2)危险点的管理。

(3)危险点的信息反馈。

(4)相应的奖惩。下面按以上程序予以说明:确定危险点的办法有两种:

第一种是按文件给定的定义的典型危险点确定;

第二种是通过计算危险性数值D来确定。文件规定,危险点分三个等级:

一级危险点指可能造成多人死亡,设备系统造成重大损失的生产场所,如锅炉房、弹(炸)药库、乙炔站等。

二级危险点为可能造成死亡或员工重伤,导致设备造成损失的生产现场,如冲床、木工平刨、带锯等。各单位可按以上定义和典型危险点确定本系统的危险点。

对危险点的管理分一般管理和特殊管理。一般管理包括对规章制度、作业人员、设备设施、环境的管理,日常管理都有明确规定。特殊管理主要是区别危险点的不同等级分别提出了安全检查制和责任制。

5.核工业企业的风险评价方法

1987年10月14日核工业部(现称核工业总公司,以下同)颁发了《核工业部核设施安全分析报告审批管理规定》,这实际上是核工业部对所属单位进行核设施安全评价的指令,其中包括处于设计、新建和营运状态的所有核设施的安全评审。

安全分析报告评审程序为:

(1)按照核设施选址建造、调试运行和最终退役三个阶段进行安全审查,由核设施营运单位提交“核设施安全分析报告”,没有提交能力的单位,可委托有关科研、设计单位进行分析。

(2)部安防局委托技术后援单位对安全分析报告进行审评,并提交审评报告。

(3)部安防局聘请有关专家对评审报告进行审查,提出书面咨询意见和建议。

(4)部安防局编制各阶段“核设施安全分析报告”批准文件,审核选址建造、试运行或最终退役许可证。报主管部长签发。

对安全分析报告内容,核工业部文件提出了十二个大方面的要求。

例如,第一阶段(设施建造前)提出了5条,第二阶段(调试运行前)提出了6条,第三阶段(退役前)提出了4条。

当然,每条都有广泛含义,需要分析定量的数据,并按国家标准衡量是否符合安全要求。

尽管《规定》文字简单,但所涉及的内容繁多,报告评审过程很细,要求很严。整个过程类似于美国原子能委员会提出的《商用核电站风险评价报告》,体现了我国政府对核安全的重视。这种评审不是评价固有危险性的大小,也不是评价安全现状的好坏,而是总体评审核设施是否符合安全要求。任何一点不符合都是不允许的。

六、安全生产的目标及实施

1.制定安全生产目标的内容

制定安全目标包括确定企业安全目标方针和总体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对策措施三方面内容。

企业安全目标方针

企业安全目标方针即用简明扼要、激励人心的文字、数字对企业安全目标所进行的高度概括。它反映了企业安全工作的奋斗方向和行动纲领。企业安全目标方针应根据上级的要求和企业的主客观条件,经过科学分析充分论证后加以确定。譬如某厂某年制定的安全目标方针是:“加强基础抓管理,减少轻伤无死亡,改善条件除隐患,齐心协力展宏图。”再如某公司基于该公司冶金工厂152万职工曾连续近七个月未发生工亡事故,还有若干个厂矿三、五年甚至十几年工亡事故为零的事实,又运用线性回归法预测了事故发生的趋势,提出了“两个零”(即人身死亡和重大设备事故为零)的目标方针。

总体目标(企业总安全目标)

总体目标是目标方针的具体化。它具体地规定了为实现目标方针在各主要方面应达到的要求和水平。只有目标方针而没有总体目标,方针就成了一句空话;也只有根据目标方针确定总目标,总目标才能有正确的方向,才能保证方针的实现。目标方针与总体目标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总体目标由若干目标项目所组成。

这些目标项目应既能全面反映安全工作在各个方面的要求,又能适用于国家和企业的实际情况。每一个目标项目都应规定达到的标准,而且达到标准必须量值化,即一定要有定量的目标值。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职工的行动方向明确具体,在实施过程中便于检查控制,在考核评比时有准确的依据。一般地说,量化目标可以包括下列各个方面:

(1)各类工伤事故指标:

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主要的工伤事故指标有千人死亡率、千人重伤率、伤害频率、伤害严重率。根据行业特点,也可选用按产品。

产量计算的死亡率(百万吨死亡率、万立方米木材死亡率)。

(2)工伤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指标: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GB6721-86),这类指标有千人经济损失率和百万元产值经济损失率。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为了便于统计计算,也可以只考虑直接经济损失,即以直接经济损失率作为控制目标。

(3)尘、毒、噪音等职业危害作业点合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