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飞翔的高度
2511800000045

第45章 风情万种忆旧年

我的故乡枣阳,是块人杰地灵的地方。这片热土上,诞生了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敢上九天揽月的聂海胜、出类拔萃的国画大师王霞宙,艺术类还有许多令我提起来便难以忘怀的记忆,譬如星夜露水闪下看皮影戏,年节里看踩高跷、走旱船,元宵节赏花灯、看扭秧歌等等。而且一当提及这些,我必然想起童年,想起童年时度过的一个个新年。因为这些民俗艺术,我只在小时候,而且多是在年节中看得到。

我生于五十年代中后期,有几年饱览乡里民俗的福气。文化大革命以后,许多民俗便开始销声匿迹了。那时候过年,物资百分之百没现在丰富,眼福肯定比现在浅。那时节家家都不富足,但是穷得却蛮快乐(这并不是说穷好)。夏夜里老老少少聚在一起讲故事,说笑话;冬日里围着一盆火疙瘩打扑克下城三,连吃饭,一人端一个大碗也聚在一起。现在人们住上单元房了,舒适是舒适,人之间的交往却少了;资讯发达是很发达,人常常只与电视、DVD、因特网人机对话。我们小时候没有这些东西,娱乐道具不过跳田方踢毽子捉迷藏打啪纸推铁圈摸瞎驴扯羊尾巴而已,或者用纸片做成军棋子,嚷嚷叫叫地战上几个回合,简单朴拙,可都是群体活动,这给过我们许多乐趣。

就说踩高跷这玩艺儿(我们当地称踩高跷、走旱船、扭秧歌之类活动叫玩玩艺儿),快到春节,各村便紧锣密鼓准备起来,除了在本村表演,还要根据相互邀请到外村表演,然后汇演,看哪个村的节目演得最棒,所以各村都很当回事。大年初一,我们会早早起床,换上各自所能拥有的新衣,出门一看,村里镇上到处披红挂绿,张灯结彩,气氛亲和而热烈。孩子们滚群子地约在一起,走罢东家到西家,喝米花茶,吃花吉台,还能在每户得一毛压岁钱,买来甩炮,在村头一边玩耍一边等“玩玩艺儿”的队伍到来。

“玩玩艺儿”的队伍离村子不远时,便先敲一通响锣,向村里人们报告“玩玩艺儿”的来了。于是长长一队红男绿女,脸上涂得五颜六色,手里拿着各自的道具,后面还跟着一群其他村子赶过来看看热闹的人们(当然主要是孩子)。演出队伍进村边走边演,一声声响锣开道,然后咚锵锵咚锵锵阵阵碎鼓,玩龙头的走在前面,滚动的巨龙回环往复;跟着是扭秧歌的,人人手里拿着红飘带,走着扭着秧歌步;接着的是走旱船,唱着呀乎呀乎哟嗨,呀乎呀乎呀呼嗨;接着是踩高跷的,一群巨人大摇大摆地走过来;后面,跟着一对对玩狮子滚绣球的。各节目各唱各的调子,各走各的套子,各叫各的号子,还各敲各的锣鼓,加上不定时的鞭炮声,村子里震天价地好生热闹!这些文艺活动是姊妹节目,总是联袂登场,演出时对场地没过高要求,村子里宽阔的道路,房舍前的空地,还有阔大的打谷场,都可以。演员们也都是附近村子里的村民,见到熟悉的人化妆滑稽像,见到表演时他们夸张的动作,我们都会笑得前仰后合。

玩龙头,也即舞龙,是需要协调一致的玩艺儿。龙可以做得有长有短,长的一二十丈,得百把几十人来舞,舞龙头的领班,喊着号子,其他人手里的“龙爪”高低起落左伸右举地展开,龙便波浪起伏曲折回荡地游动起来。特别是玩火龙,喷着火,气势夺人,极富刺激。玩狮子,虽然一个狮子一般只有两个人扮演,甚至一个人演小狮子也行,但可以凑好多对。一对狮子中间有个手拿绣球的人,在狮子中间来回穿梭,狮子便跟着“导演”的暗示,做出滚跳扑打各种动作。特别那锣,打得紧响,便蹦跳得欢;打得舒缓,狮子便漫不经心地用爪子在自己身上抓抓挠挠,做出小巧的滑稽动作。撑旱船,是最简单的一种艺儿,多是由女的扮演,主要是走着唱着,前后都有小丑,脸上画得奇丑,手里拿把蒲扇,虽然冰天雪地,还不住地做样子忽闪忽闪地扇着。

踩高跷,是这些玩艺中最要技术的一种。演员的双脚要踩在高高的木桩上,脸上戴着碍视的道具,走路还要做着姿态,没功夫甭想玩这玩艺儿。这玩艺总是被安排在一系列玩艺的中间,并把演出活动推向高潮。一是阵容大,少说一二十人,多的可达几十人,多多益善;二是视点高,一个个人突然长出好几尺,在小孩看来,越发是巨人再现;三是姿态丰富,脸谱显现各种人物,戴着各式面具,有关公包公、有钟馗小鬼、有小生花旦,有太白金星美猴王,有豹子头林冲花和尚鲁智深,有梁山伯与祝英台,有水漫金山打鱼杀家八仙过海;有的人白髯垂胸,有的人青丝云髻;有的面目狰狞,有的慈祥和蔼。四是穿戴诡谲,有戴高帽子的,有穿长袍短褂的,有赤膊露胸包头裹脸的,不一而足,都根据所扮演角色的需要而定。高跷板大都裹在长长的裤筒里,突出的两条腿夸张得有点像奥特曼。行进时因为要直着迈腿,多是走三寸金莲碎步,显得滑稽可笑。高跷队伍前后都有音乐相伴,吹着欢快的调子。演技最好、技术最过硬的领队,踩的高跷桩也最高,扮演着最突出的人物,并在适当时候与几个演员演出一节精彩的片断。我们小,弄不明白,便不时扯着大人的衣角问东问西,倒也不求甚解地学到了一些知识。只是到了晚上,常常梦到看踩高跷,便会惊生一身冷汗。

这类玩艺儿,七○后的孩子恐怕就没见过了。要见过,也是在电视上或者图片上。时尚是五彩缤纷的云,变幻着让人眼花缭乱的万象。七十年代,谁要是推辆永久牌自选车,戴块上海手表,就令人羡慕;八十年代,骑着辆摩托,手里提台小三洋,播放着邓丽君,就让人眼热,也让人觉得俏。一支钢笔,会揣在兜里几年舍不得用。可就这三十几年,生活和物质的世界有了多大的变化哟?我们这代人,算是见识了人间物象魔方般的演变。时代不断地刷新,现代化将生活推向新平台,也一次次把许多文化遗存挤向遥远的回忆。可是,加速度的生活频率反倒使我们觉得时间紧巴巴的。当现代媒体,如电视、网络强势走来,古典传统慢节奏生活方式与我们渐行渐远,直至隐藏到时尚的大幕后面。这既值得庆贺,但又让人若有所失,毕竟我们还需要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万物就是矛盾的统一,世界就是矛盾的所在。我们既想要品质渐高的生活,便难免在科技面前走向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