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飞翔的高度
2511800000049

第49章 尴尬襄樊

今年,襄樊举办“诸葛亮文化节”,这虽不是第一届,但却是比较隆重的一届,襄樊人为此准备了很长一段时间,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城市的一些街区为此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硕大的诸葛亮铜像屹立在宽阔的广场上,并请来了《三国演义》中扮演诸葛亮的唐国强,还有央视台的周涛作主持,郭富城、毛阿敏等等歌星们登台助兴,委实热闹了一番,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这个时期的一种时尚,功利自不可一时评说。第一届诸葛亮文化节,当时襄樊就复建了昭明台、仲宣楼、古襄樊一条街等等名建筑。只是,这届文化节的主题词是“襄樊好风日”,显然是引用王维诗中的句子,其实王维诗中写的是“襄阳好风日”,让人看了摇头,说柔和点,是个缺憾,说刻薄点,是个尴尬。

这个尴尬,姑且说是幽默吧。襄阳,作为历史名城,本身包容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终能留下来的东西,不就是文化么?襄阳作为一个地名词组,是襄樊无论如何也不能替代的。听听周涛的主持,总把襄樊说成襄阳,为什么?襄樊人大恭敬地请来她,她却连襄樊都记不住,要知道襄阳现在是襄樊下属的一个县呢?问问全中国,问问全世界,用问卷的办法来测试,是知道襄樊的人多呢还是知道襄阳的人多呢?我们要打造品牌,为什么还要丢掉品牌效应呢?那说书的,说三国故事,肯定会说到许多次襄阳,要试图把襄阳说成襄樊,必须要加注脚才成。那符坚的故事也罢,韩夫人的故事也罢,还有羊祜、山简、杜武库、堕泪碑、习家池、鹿门山以及米襄阳的书画和李白的《襄阳歌》,哪里找得到一个“樊”字呢?

世上许多的事情就是这样,绕来绕去走了老远,蓦然回首,觉得竟是遗憾。古荆州不也是这样么?当时与沙市合并,图一时简单,干脆取荆州一个荆字,取沙市一个沙字,名曰荆沙,不伦不类,不久不还是改过来了么?荆州在中国在世界多有名气呀!襄樊却始终没有改过来。改来改去也是一种浪费也是一种负担,可是从长远看,还是不如早改为好。当然,持不同意见的人,也会有不少理由,甚至敢用“时代在前进呀”“不要固步自封呀”“时过境迁呀”等时髦的话作武器,抵制改派。其实,凡是事物更名,都得慎重。街道更了名,会给人带来诸多不便;村庄更了名,譬如那时叫跃进××大队、前进××大队,十月××大队的,弄得周边的人搞不清东南西北,要弄清楚,还是得在这些名字后加注上什么什么村什么什么庄才行。我们要给马改个名叫猪,给虎改个名叫羊,那混乱就可有意思了。要给神农架改个名,那我们祖宗寻药的神话传说,就会淡漠了。我们作为一个自然人,从上户口上学那时候起,更名就不容易,身份证换名,要费许多周折呢,为什么?不好进行社会管理也。想一想,当时这些城市为什么会更名为所谓新颖的名字,一是人们对历史名城的名牌效应认识还不够,二是图简单省事,而第三,我不好说。我们只是希望,希望襄樊早点儿改名为襄阳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