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历史常识
2512700000015

第15章 春秋战国(4)

最早的垂帘听政是赵国时期的赵太后。当时的风气是老皇帝去世后,新继位皇帝如果年纪太小,则小皇帝的母亲可以辅政。但因朝中官员不得直接观看和接触太后,辅助的皇太后就坐在皇帝理政厅堂侧面的房间里,在房间和厅堂之间挂一帘子,坐论朝中大事。这就是垂帘听政的由来。赵国赵惠文王死后,孝成王年幼,就由母亲赵太后垂帘听政。秦国趁机攻赵。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答应帮助的条件就是,让赵太后宠爱的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作人质,太后不让去,群臣劝谏无效。老臣触龙以讽谏的方式说服赵太后,终于为国家解围。

触龙说赵太后

公元前265年,秦国进攻战国,夺取了赵国三座城池,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国答应援救的条件是,以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赵太后不答应,齐国也不派兵救助。赵国大臣纷纷劝说太后答应齐国要求,以获得赵国的安宁。赵太后大怒,扬言:“谁再提以长安君为质,我就唾他一脸。”群臣不敢再言。左师触龙去见赵太后,慢步向前。到了太后面前谢罪道:“老臣脚有毛病,很久没能来看您。又担心您老人家的身体,所以来晋见。”赵太后说:“我也老得快不能动了。”触龙问候了赵太后的饮食等家常话题,赵太后态度缓和了很多。二人聊到子女时,触龙认为赵太后疼爱女儿燕后比长安君更甚,因为她希望燕后的子孙后代都继承侯位,为国家作出贡献。赵太后也认可子孙只有多做贡献才能在赵国站住脚。触龙趁机提到长安君位高却无作为,要想今后在赵国被人敬仰就要趁此机会为赵国做贡献。听到这些,赵太后答应了将长安君作为人质的提议。齐国立刻派遣大军前来救援,秦军很快撤退。

“廉颇老矣”

战国末期,秦国屡屡侵犯其他诸侯国,楚、韩、魏等国先后失去大片的领土。秦国也曾多次进犯赵国,但赵国有良将廉颇等驻守,秦国妄图占领赵国的计划屡屡得空。为了驱除霸业的障碍,秦国发誓一定要攻下赵国。秦王知道如果不除去赵国大将廉颇,赵国很难被拿下。因此秦王派人以离间计使赵王撤掉廉颇,好纸上谈兵的赵括被任为赵国大将,结果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大败。赵王想重新启用廉颇,派人去请他出山。不料这位使者却是廉颇得罪过的人,即使看到廉颇威武如初,他禀报赵王时却说廉颇老矣,一顿饭功夫竟然三次上厕所。廉颇因此错失为国效力的良机。后来楚国请廉颇为将,但廉颇一心装着赵国,期待他日仍能驰骋于赵国的疆场。廉颇的愿望最终没有实现,怀着满腔的忧国之愤死在楚国。

屈原投江

战国末期,楚秦交战,楚国屡战屡败。秦国为了早日灭楚,便约楚怀王带武官会盟,并说,只要同意两国联姻就可言归于好。楚国包括太子子兰在内的亲秦派,就礼劝说楚怀王答应秦国的要求。唯独屈原看出了秦国的阴谋,他极力劝阻说:“秦国如虎狼一般,这次邀请大王,一定不坏好心,大王不可前去。”楚王不听,离开楚国赶往秦国,谁知刚一到武关,秦国立刻捉住楚怀王,以他为人质,要求出国割地。楚怀王到这时后悔莫及,他拒绝秦国的要求,又冒险逃走,后被捉住,病死在秦国。楚怀王之子顷襄王继位后,受奸人蒙蔽,将屈原革职流放出去。屈原在流放的日子里,始终牵挂着自己的国家,他不断写诗歌颂自己的祖国,揭露统治集团的污浊与黑暗,时时担忧自己的国家的命运。后来他来到汨罗江,抱着一块大石头,最后一次望向楚国的都城郢都,然后跳进了汨罗江。

宋玉曲高和寡

楚襄王问宋玉:“你最近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吗?为什么有人对你有所议论呢?”宋玉回答说:“是,请大王先听我讲个故事。有客人到我们郢都唱歌,他开始唱比较流行的《下里》和《巴人》,城里能跟着他唱的有好几千人。后来客人又唱通俗的《阳阿》和《薤露》,城里能跟着他唱的少了一些,但也有几百人。再后来客人唱起格调高雅的《阳春》和《白雪》,城里跟他唱的只有几十个人了。最后客人唱出难度更大的商音、羽音,又杂以流利的徵音,城里跟着唱的只有几个人了。因此,”宋玉总结道:“唱的曲子格调越是高雅,能跟着唱的也就越少。圣人有奇伟的思想,一般人怎么理解我的作为呢?”楚王甚是信服。

李悝变法

战国初期,魏国国君魏文侯任用李悝为宰相,实行变法。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废除官爵世袭制。对于那些国家没有贡献,完全依靠父祖辈的爵禄享有特权的人,剥夺其官职和俸禄,把这些官职和俸禄授予那些对国家作出贡献的人。第二,编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法经》,分为盗、贼、囚、捕、杂、具六篇,以此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第三,革除旧有的阡陌封疆,鼓励自由开垦土地,提倡在一块土地上杂种各种粮食作物,要求农户在住宅周围栽树种桑,充分利用空闲地扩大农户农副业生产。增产者赏,减产者罚。第四,实行“平籴法”。在年成好的时候,政府以平价收购余粮食作为储备,使粮食价不至于暴跌;荒年时再以平价出售,保证粮价不至于暴涨。用这种方法限止商人的投机活动,保护农民利益。第五,改革军制,精选武士。中选者免除全家徭役,并奖给田宅。李悝变法使魏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国力日益强大,成为战国初期的一个强盛的国家。

吴起变法

政治家吴起来到楚国后,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住持变法。吴起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均爵平禄,取消世袭的封君、世袭的爵禄,用从封君那里得到的爵禄去奉养经过挑选的有功将士;废除无用、无能的官职,剥夺王室贵族的威权,使他们不能徇私情,因私废公。吴起责令楚国一些与王室关系疏远的贵族到僻远的地方去开发,这也是一种新的拓土殖民形式。吴起变法,旨在富国强兵。变法的内容是消灭世卿世禄制,任用贤能,因此这又是一次打击世袭贵族政治经济特权的运动。吴起变法打击了楚国大贵族既得的政治经济利益,遭到大贵族的激烈反对。楚悼王死后,吴起遭到贵族射杀,变法也因为楚悼王和吴起的死而受到挫折。吴起的变法使楚国国力强盛,虽然失败,但在楚国贵族政治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在楚国的政治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促进了楚国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化。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商鞅于前361年在秦国实施的改革,对战国末年秦国的崛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后来秦灭六国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9年,第二次开始于公元前350年。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中唯一用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的事例。主要内容有: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商鞅对政治的改革是以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重点。主要内容有: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推行县制;定秦律。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商鞅在孝公的支持下,加强思想统治,新法得到推行。可是,公元前338年,孝公死后,公子虔等乘机发动反攻,以“谋反”的罪名将商鞅车裂。

商鞅立杆

商鞅变法初期,虽拟好新法,却不知如何才能使人民相信。经过一番考虑,他让手下人把一根三丈长的木杆竖立在国都的南门,悬赏有能把它搬到北门的,赏给十金。人们觉得奇怪,不敢搬动。他却接着又悬赏说:“有能搬去的,赏给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杆搬到北门,商鞅立刻赏给五十金,以示信用。接着,公布了新法。这时候,在朝廷内部新旧两种势力斗争更激烈了。当时有人议论新法不便执行的多至千数。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在幕后唆使太子触犯新法。他们企图用这个办法破坏变法。商鞅说:“太子犯法,是老师没有教育好,应该给老师处罚。”于是下令将他俩一个割掉鼻子,一个脸上刺字。从此再没有人敢议论新法了。为了保证新法顺利实行,商鞅还杀了贵族祝欢,把捕获的700多个违法乱纪的坏分子押到渭水边上镇压。

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是战国时代魏国的策士,他有胆有识,忠于使命,并敢于为国献身。秦王想与安陵君交换土地,安陵君不乐意但又不敢得罪秦王,就派唐雎出使秦国。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安陵君不听我的好意,是轻视我吗?”唐雎根据安陵君的意思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被拒绝的秦王发怒了,对唐雎说:“天子发怒,死人百万,血流千里。”唐雎对到:“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白光直冲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击到宫殿上。这三个平民还没发怒上天就降示征兆。再加上我。”说着拔出宝剑站起来。秦王吓得变了脸色,长跪着向唐雎道歉。唐雎就这样冒死粉碎了秦王吞并安陵的阴谋。

颜触安步当车

战国时期,齐国贤士颜触奉齐宣王之命入宫见驾。颜触来到殿前的阶梯处却驻步不前,任凭齐宣王怎么呼唤,就是不过去。颜触说:“如果我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大王走过来,就说明他礼贤下士。我宁可大王礼贤下士。”齐宣王与颜触就此关于仰慕权势与礼贤下士、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展开了辩论。争辩以宣王理亏认输而终,他想留用颜触。颜触拒绝说:“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意思是我想要自由,每天晚点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像乘车那样快乐。

河图洛书之谜

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河图上排列成数阵的黑点和白点,蕴藏着无穷的奥秘;洛书上纵、横、斜三条线上的三个数字,其和皆等于15,十分奇妙。河图洛书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中华文明的源头。关于他的起源和内涵,几千年来一直是学者争论的话题。关于河图洛书起源有多种说法。一是伏羲受河图,画八卦。依据是《尚书?顾命》中说道:“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以画八卦,谓之河图。”二是黄帝受河图,作《归藏易》。依据是《竹书纪年》说到“龙图出河,龟书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轩辕。”三是尧帝得龙马图,依据是《宋书?符瑞志》:“帝在位七十年,修坛于河、洛,新闻社舜等升首山遵河渚,乃省龙马衔甲赤文,绿龟临坛而止,吐甲图而去。甲似龟,背广九尺,其图以白玉为检,赤玉为字,泥以黄金,约以专绳。”此外还有帝舜得黄龙负河图说,大禹受洛书说,成汤至洛得赤文说,文王受洛书、应河图说,成王观河、洛,得龙图、龟书说等等。

至于河图洛书究竟为何物,宋以前古籍文献一直没有记载,后人认为对此也有集中说法,一来源于道家炼丹养生术;二来源于对天河即银河星象的观测;三来源于对古气候、方位的观测;四来源于北斗斗柄指向及由此而产生的古代历法;五洛书起源彗星的气体尾巴轨迹,河图数导源于《周易?系辞》“天地之数”。

老子出关之谜

《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因而人称老聃,曾做过周王室管理藏书的史官。后来隐居不仕,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关令尹喜发现他是圣人,要他把自己的智慧留下来才放他出关,中国思想史上的巨著《道德经》因此而诞生。而后老子就骑着一头大青牛,继续西行,后“莫知其所终”。这引起很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兴趣,则至今没有确凿的说法。

有说法认为老子出散关,经流沙到印度,就是释迦摩尼的老师。历代不少认为这一说法只是道教为了抬高自己贬低其他宗教而捏造出来的。还有人说老子晚年在甘肃临洮落脚,为归隐老者教炼内丹,养生修道,得道后在临洮超然台飞升。又有人说是西行时遇半路打劫之人遇害。也有人说老子回乡归隐了,老子的家乡就在今天河南省鹿邑县,离孔子所在的曲阜不远,这才有了传说中的“孔子问礼”。最近又有说法,老子出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东北),过散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入甘肃,经游天水、陇西、临洮、兰州、酒泉等地后,又回到陇西邑,落户临洮,最终在临洮东山“飞升”。

西施生死之谜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最终归宿问题一直是史学界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墨子?亲士》篇说:“西施之沈(“沉”,古作“沈”),其美也。”《太平御览》引东汉赵晔所撰《吴越春秋》中有关西施的记载说:“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随鸱夷以终。”浮:沉也;鸱夷:皮袋。唐诗中多次提到西施沉水的事。“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李商隐《景阳井》)“不知水葬归何处,溪月湾湾欲效颦。”(皮日休《馆娃宫怀古》)民间的说法是西施最终被越国大夫范蠡暗暗接走。“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越绝书》)当然,这也是大家所希望看到的才子佳人最好的结局。然而在《史记》这样权威的史书里,虽然有范蠡的详尽记载,却没有西施的只言片语。西施最终去向真是难解之谜。

秦始皇身世之谜

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嬴政生于赵国。其母亲是赵国大将的女儿,送给子楚之前是吕不韦的姬妾。吕不韦出于政治目的将已怀孕的赵姬献给庄襄王,后来赵姬怀胎十二月产子生下嬴政。由此看来,嬴政实际上为吕不韦与赵姬的私生子。班固在《汉书》中直接称呼嬴政为吕政,认定了嬴政为吕不韦之子。明代王世贞《读书后记》却指出这段历史的伪劣性:一是吕不韦为使自己长保富贵,故意编造自己是秦始皇的父亲的故事;二是吕不韦的门客骂秦始皇是私生子以泄愤,而编造此说。郭沫若的《十批判书》也提出吕不韦为秦王政生父之事的可疑性。学者郭志坤在《秦始皇大传》对郭沫若的质疑又作出针锋相对的批评,肯定了二者的父子关系。秦始皇身世的问题可能还会争论下去。

和氏璧下落

赵国的和氏璧最终被秦王嬴政获取,他将和氏璧制成御玺,成为国家权利的象征。至西汉,和氏璧成为传国玺。汉哀帝刘欣病死后,新帝年幼,和氏璧由皇太后代管。王莽篡位自立前,逼皇太后交出和氏璧。王莽政权垮台后,和氏璧一度挂在赤眉义军首领的头颈上。东汉初年,和氏璧重回汉宫。汉献帝时,孙坚率军攻入洛阳,得传国玺。孙坚将玺秘藏于妻吴氏处。后来袁术拘孙坚妻,夺玺。袁术死后,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汉献帝在此,至此,传国玺又归汉室。后曹丕篡权,得传国玺。司马炎又篡权,传国玺归晋。十六国时期,前赵刘聪虏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后来再传冉魏,晋将领,历经了宋,齐,梁,陈,隋,漠北突厥,李唐,后梁,后唐。石敬瑭攻陷洛阳时,和氏璧神秘失踪,无人再知其下落。

节气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