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历史常识
2512700000020

第20章 春秋战国(9)

农家是诸子百家之一,是先秦在经济生活中注重农业生产的学派,代表人物为许行。农家主张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生产问题,探讨和总结农业科学和农业生产技术,代表农民的利益和呼声。《汉书?艺文志》将农家列为九流之一,以为:“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农家的著作有《神农》二十篇,《野老》十七篇,《宰氏》十七篇,《董安国》十六篇,《尹都尉》十四篇,《赵氏》五篇等等,均已佚。《管子?地员》、《吕氏春秋》、《荀子》等书中有农家对农业生产技术经验的总结和辩证法思想。

小说家

小说家大多出身稗官,也就是出自以说故事为生的人。《汉书?艺文志》中介绍小说家是“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可见,小说家都出自民间。因此,小说家的主张足以代表全国各地的民风民俗。然而,却也因为他们终究是小道消息,所以并不被世人所看重,这也导致他们最终走向灭亡的最直接原因。

兵家

兵家是中国古代对战略家和军事家的通称,也用来特指先秦对战略与战争进行研究的流派。兵家的重要著作有《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六韬》、《三略》和《尉缭子》等。在我国古代,各国长期处于战乱之中,为了争夺霸主之位,各国将军事放在了第一位,企图用武力征服天下,这样一来,穷兵黩武就成了当时各国的特色。当然,战争是讲究一定战略的,因此随着战争的不断进行,涌现出来一大批以研究兵法为主的兵家,他们根据实战的经验以及对战争的研究制定了相关的兵法。关于兵法,可以将它看成是国家战略上的指引,也可以将它看成是一部指导如何领兵打仗的兵书。因此,兵家在历史上是颇受关注的。

医家

中国医学理论最早形成于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到公元三世纪中叶,前后经历了七百多年。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中国开始步入封建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到封建制度基本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动荡的时期。社会制度的变革,促进了经济的迅猛发展,意识形态、科学文化领域也随之有了新的突破,其中就包括医学的发展。医家泛指所有从医的人。

黄老学家

黄老学家是道教学派的一个分支,因奉黄帝为始祖,老子为近祖,所以得名黄老学家,主要代表有慎到、田骈、接子等。黄老学家立足于老子天道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同时融合儒家的德治思想、法家的法治思想,形成自己清静无为、爱民惠民、刑名法术的新思想体系,对后世影响较大。

儒家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民族长期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而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得以展开的。儒家学派就是将这些文化要素全盘吸收后,又将它们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从而形成了个性鲜明的流派。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率先打破了封建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改“学在官府”的贵族特权教育,而大力宣扬“有教无类”,从而使得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样一来,儒家思想就有了广泛而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被全社会所接纳并逐渐儒化全社会。

后来,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主张,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口号,这样一来,儒家思想就成为正统思想开始在历史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从此以后,便成了中国绝大多数历史时期的主流价值观。汉朝以后,历朝历代根据政治统治的需要,将儒家著作改得面目全非,儒学也因此随着朝代的演变而被演变成了许多学派,其中就有程朱理学、心学等派别。民国以后,得以保存的就是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在中国人思想中的主流地位。近代以来,中国的落后促使国人重新对文化作出反思,因此就有许多人又对儒家思想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其中,学衡派的学人对孔子和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做出了深刻的阐释,从而产生了新儒家。发展到现在,儒家的地位越来越呈上升的趋势。

儒家的核心思想

儒家最为崇尚的就是《周礼》,他们认为人人安分守己,互相关怀,这样创造一个大同的世界,就是“仁”。“仁”就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其主要内容就是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这些都深受历代统治者以及学术界所尊崇,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儒家的伦理观

“仁”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总纲。所谓“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如果想要实践仁德,就离不开“忠”和“恕”。“忠”就是尽自己的本分;“恕”就是推己及人。提倡用“礼”、“乐”来教化人、约束人的行为,从而陶冶人的性情。儒家的伦理观其实又被称为伦理儒家,它的主旨就是:讲求三纲五常的同时也强调孝道,家庭和睦,社会团结等等。总体来看,儒家的伦理观有功有过,我们现在应当学习的就是它的功的一面。

儒家的政治观

儒家倡导的是民生政治,简单地说,就是以民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孟子说了一句话,对这种民生政治进行了高度的概括: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他认为最主要的是人,其次才是国家、政党、统治者。这样以来,正好契合了儒家的“仁政”思想。儒家主张以礼义治国,回归西周时期的德治。从而让社会各阶层的人士各尽本分,以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谐局面,这就是儒家的正名思想。儒家的政治观又被成为政治儒家,因为其中有些方面是用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所以它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儒家的教育观

儒家首次打破了贵族教育的局面,首倡平民教育,让教育走近千家万户,使得私学得以兴起。儒家的教育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政治、经济与教育统一;个体与社会统一;本体论、任性论、道德论与教育论的统一;道德教育与知识教学的统一。说到儒家的教育观,我们不能不提到孔子,孔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首先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颠覆了“学在官府”的世俗观念,他认为教不应分贵贱贤愚。他认为“因材施教”是最为理想的教学方法。他还提倡“温故知新”以及“举一反三”等学习方法。让古代教育走向宏观,走向一个全新的时代。

儒家的宇宙观

儒家对鬼神之说始终抱着“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这和儒家利用礼乐来达到对人民的教化的初衷是相吻合的。虽然不谈论鬼神和人死后的事情,但是孔子却抱有对鬼神的基本态度,所以在儒家的思想体系里,鬼神不可能取得重要的地位,更不可能取得主导地位。

儒学的影响

我国古代整体文化就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的核心部分,在中国文化领域独领风骚。自从汉武帝遵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后,儒家文化就一直作为正统思想而颇受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提倡,它也因此成了我国先民理论思维的源头,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儒学着实添上了不可磨灭的一笔,它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影响,这种影响在短期内不会也不可能消除。儒家思想一直是我们汉民族以及全中国其他民族的最基本的主流价值观。“礼、义、廉、耻、仁、爱、忠、孝”的儒家思想基本价值观,也一直是指导绝大多数中国人日常行为的基本意识规则。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儒学对国民的教化作用,可以这样说,正因为儒学的影响,才使得中华民族拥有礼貌友善、温良忠厚和认真刻苦的特殊气质,儒学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影响不会因为时空的转变、社会的前进而有丝毫改变,反而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与时俱进,经久不衰。

道家的形成与发展

道家是我国古代的主要哲学派别之一。该派因以道为世界的本原而得名。道家产生于春秋后期,据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指》记载,道家最初被称为道德家,从《汉书?艺文志》里才开始称道家。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关尹、庄子、彭蒙、田骈等。道家以道为世界的本原和普遍法则,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因此提出了无为而治、贵柔守雌、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主张。作为道家的创始人,老子首倡以道为世界本原的思想,并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著名论断。认为万物始于道又终于道,而道是永恒不变的。老子还认为,道是普遍的法则,并由此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作为道家的代表,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使得道家得以发扬光大,逐渐成为可以和儒家、墨家等大家相提并论的派别之一。

道家的核心思想

“道”是老庄学说的核心思想,也是万物的本源。“道”便是循环不息。道家遵从虚无、飘渺的论断,强调凡事均无须强求,应当顺应自然,便可达到“道”的最高境界。道家的精神在于精神上的超脱,不界限于形驱,只追求逍遥以及心灵上的释放。因此,道家大肆张扬自然主义:主张回归自然,不脱离自然,与自然和谐统一。为此,老子提出了人法自然的思想。认为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与自然相一致、相协调,不能违背自然,更不能破坏自然的和谐。保持和发扬人朴素的自然本性:提倡反璞归真、敦厚朴实,反对浮华轻薄。

道家的政治观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战争不断,百姓疾苦,人们只有放弃逞才、逞智、逞强、逞力,回归朴素、无知的境界,以“无为”去治理天下,才能换来天下的和平安定。并希望最终回复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因此,道家的政治观就是清静无为,说无为就是无不为,所以不必求诸于神而应以自我为神。他们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精辟政治主张,他们认为在上的统治者应当实行“无为而治”。“无为”其实就是“顺应自然”。圣人治理天下,就是要顺应民心,不能干扰百姓的天性,要让百姓自然地去发展。

道家的人生观

道家对于人类的本性,以及善恶的认识,着实超过了一般的世俗见解。他们认为善恶的标准,并非人为,而是认为天下的至善,要端在于返璞归真。道家强调人生真正的幸福,在于清净无为,返璞归真,契合自然,回归自然的本性,因此他们认为人类只有归顺天真,才能达到至善。另外,万物都有其对立面,物极必反。如果一味地放纵自己的欲望,必然会达到相反的效果。因此,道家要求人们必须“知足寡欲”、“柔弱不争”、“顺应自然”,抛弃所有礼教上的枷锁,才能避免灾祸。所以,在精神上,道家追求的是宁静与自由。

道家宇宙观

道家的宇宙观是以老子的《道德经》为基础和主要内容的,并附带有阴阳学的五术,组成了一套完整而系统化的字宙学体系。主要将地球分为三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那个三界。第一界就是人、事、物,第二界就是天、地、人,第三界就是时间、空间、宇宙。现代科学往往将时间和空间放在一起,称作时空,也就是宇宙。而在古代,宇宙并非此意。那时所讲的时间,不像现在的时间只有单纯向前的一面,道家文化的宇宙观中所讲的时间同时还承载着负时间,也就是向后倒退的,甚至还有零时间,也就是停止的状态,其次才是正时间,犹如我们现在所讲的向前行进的状态。并在此基础上,逐渐派生出了超前预测的方法。

道家对隐士影响

道家的社会哲学是消极的,因为社会只是天道的过程,并不是目的本身,所以道家认为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合理的,但并不是绝对的,因此基本上不需要提出什么决定性的社会理想,因为天道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本身并不存在绝对的是非善恶,故而道家强调得更多的生存智慧,而且这种智慧必须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生存之道。正因为道家的社会哲学不是以自我发展为主的,更多的是强调应对的智慧,因此有利于人们修养生息的需求,安定了中国千百年来失意于儒家本位的官场中的士大夫,让仕途上不得志的他们有了新的寄托,那就是听从道家的主张,清心寡欲、回归自然,远离世俗纷扰,达到“无为而治”的理想境界。这些正是古代隐士的真实写照,因此,道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隐士。

法家的形成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先进的诸侯国逐步开始进行社会变革。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让自己的国家在争霸中取得霸位。于是,这一时期涌现了大批的社会改革家。如齐国的管仲、郑国的子产等人,他们在不同程度上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新思想、新观念。这些思想和观念,后来便发展成了法家学派的重要思想内容。有了思想的指导,各诸侯国真正进入了变法的高潮时期,法家由此真正产生并走向兴盛,随后便有了较为系统化理论化的法家思想。秦始皇正是用法家的思想完成了全中国的统一,法家是秦王朝的统治思想,这一时期是法家的全盛期。可是好景不长,法家随着秦王朝的颓然崩溃,也从此走向没落,被儒学所替代。尽管法家在历史上仅仅是昙花一现,但它却成了我们研究秦朝历史的重要参考。

法家的核心思想

法家是诸子百家中最为重视法度的一派,它主张“以法治国”,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法家认为法律的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品的所有权;“兴功惧暴”,也就是鼓励人们立战功,从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获胜。法家强烈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积极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车轮是不断向前的,所有的法律和制度都必须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改进,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地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另外,法家还非常重视耕战,即农耕和战争,他们主张严明刑法,赏罚分明。

法家影响

法家思想对春秋战国时期以及后世的封建法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战争纷乱的战国时期,更是起到了整治社会秩序、富国强兵的积极作用。这也是得益于法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注重实际需要,不崇尚空谈。春秋战国历经几百年的战乱,正是因为法家,才得以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帝国;封建制度经过法家之手,在2000多年前就确立了郡县制,使得推行法家主张的秦王朝的政体成了后世历代王朝争相效仿的楷模。可见,法家就像涌动的暗流,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发生着作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进步思想家、政治家。但法家仍存在着它固有的局限,法家为了统一全国,加强中央集权,而在文化教育方面实行的的某些限制措施,对后世造成了不良影响。

墨家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