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大地牵龙
2512800000036

第36章 开天辟地人自立(36)

像今天就是由于技术人员和运输车紧张,而敷设量大,工程急才不得不决定晚上到315桩进行施工。按照计划一机组现场负责人张民增白天带人开挖,晚上运送硅管上山,然后敷设。可是计划还是没有变化快——由于连日来西气东输工程大量车辆的运行,使这条本来崎岖不平简易的(土路)交通要道更加破烂不堪,浮土可达7、8寸厚。真是祸不单行,走在半路时,还下起了雨。当他们到达山顶时顺着车灯照射的方向在雾蒙蒙的雨里,看到远处好像有个影子在向他们的方向移动。“会不会是张民增。”经理说,随着距离的缩短,影子也越来越清晰。当大家走进时,才发现真的是张民增,只见他衣服已经湿透,前边的头发还不断的往下滴水,脸煞白,牙齿不停的响,和大家说话时都“咬牙切齿”,腮帮由于用力,现出明显的肉棱,手里拿着多半拉苹果。原来收工之后他怕大家上山后找不到他,就一直没有下山找住宿和吃饭的地方。最近的人家好像离这里也差不多20多里远,他早饭后一直到现在还没吃饭,10月份的天气在这里尤其是晚上温度是很低的,在下雨时,衣服被淋湿之后,又冷又饿的他,不得已才摘了老乡一个苹果充饥,没忘了在果树枝上绑上了五毛钱。

大家到达下料处,下完硅管和其他材料后,已经1点25分了。雨,还在下而且好像正在兴头上。大家雨衣也没带,再进行敷设是不可能的了。只好临时决定把张民增送到临近的村子里,明天在当地雇人敷设,可当他们向前走了还没有2公里远的地方,唯一的土路由于管道敷设需要,已被开挖,还没回填。

为了能尽快完成此段工程以及避免在工程进度上与感到造成不协调性,张民增让大家不要再在山上耽搁,赶快趁现在雨不是很大的情况下下山,他呢,步行去老乡家避雨。说着,他在车里拣了条编织袋披在身上,下车朝前走了……我们相信,人能胜天

在西气东输开工几个月以来,本地的特殊地貌,再随着气候不断恶化,冲沟也越来越成为了一项使人头痛的问题。

由于此段管线经过的地理位置属黄土高原和河谷川台地貌,所以标段内的冲沟相对来说比较多。加上这里多雨的气候特征,常常使已经抽完水的冲沟,再度灌满。有时水的深度可达2米以上,这个时候在焊接时就没有焊接平面可寻,给施工人员在钢管敷设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困难。10月12日上午接到133桩50米冲沟,13日下午要进行混凝土浇注的监理通知。考虑到路途和工程量的问题,经理决定首先对冲沟进行抽水和运料等的准备工作,第二天再进行焊接,这样其他人可以到其它地段进行施工。

按着计划,他们把十四根Φ140每根6.2米的钢套管送到现场,然后抽水。他们在焦虑中等待了3个多小时快要抽完水的时候,这时天空中的灰云伴随着凉飕飕的风已悄悄向一块合龙了,接着雨点也落了下来,由小变大和密集了起来,眼看要抽完水的冲沟也只得停工。为了能随时进行抽水,现场负责人吴华山就在就近的村里找了避雨处,可雨却一直下到傍晚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施工人员也只好收工回家。

雨,一直到第二天凌晨5点多才停,早晨经理起床的第一句话就是:赶紧到133桩。

等施工人员到达现场时,再看冲沟,里边的水已经积的满满的,四周还在不停往进流,看着一冲沟的水大家心里都不是滋味,尤其经理张辉,眉头紧缩了一个大疙瘩,“怎么办呢,抽水已经来不及了。……”现场监理也是一个劲的摇头,在岸上踱来踱去。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决定采取在水上焊接的方法——在冲沟里垫沙袋。然后把管子托出水面。然后再进行焊接。

就这样,大家按照这个方法,把一个个装好沙子的纺织袋沿着管线铺放一层,然后打墩,把钢管搭在每两墩之间。

等忙完这一切之后,这一段的现场负责人兼焊工吴华山二话没说拿着焊把踏进冰冷的水里。这时候就是死水坑里的水温都非常低,何况刚刚下完雨的雨水。但他还是咬着牙坚持着。在焊接时,为了把管口对齐吴华山在水里只得用肩把管线拉起来,一手搭在管上保持固定,一手拿着焊把。这样在焊接时防护罩就不能佩带了。为了稳定身子还不能动,只好点一下,闭一下眼睛。随着磁磁的焊接声和一闪一闪的电弧光,一节节的钢管结结实实的连在了一起,像一条黑龙浮在水上。

钢管接在一起了,可吴华山却要散架了。上来时两条腿没有一丝血色,被水泡得成了白色。眼睛也被电弧光刺得红红的。脸被焊烟和弧光又熏又烤,成了黑色。只有被肩膀挡的那半边脸还干净。只是煞白。牙齿嗑的嘎嘎响。

他的大花脸上镶着两颗血红的眼睛,看了都让人害怕。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

在十五标段开工以来,项目经理张辉在没特殊情况下一直是在现场,在现场他也不是只是指导,而是和工人们一起干活,不嫌脏不嫌累。他总说这是锻炼身体。开工以来手上已经磨出了厚厚的茧子。最近的20多天里,他是带着咳嗽和高烧到现场的。有一次干得过于卖力,突然感觉嗓子一阵疼,用手一摸,咽喉的两侧由于多天来的咳嗽、发烧引发了扁桃体发炎,在工人们的劝说下,他上车用军大衣蒙着头睡了一觉。

以后他也没去医院,只是买了些消炎药。

在他的带动下,工作中大家都抢着干,生活中相互照顾,吃饭时大家都抢着为战友盛饭,一个人在锅边“掌铲”,其他人配合着递空碗,等把所有人的饭盛好了,才一个个坐下来吃。有时由于工程问题,有的人在现场不回来。其他人总要三番五次问。大家在一起生活的宛如一家人,不是亲情胜似亲情。

在这里的人们,每个人都把这里当作了家。把周围的每个人都当作亲人一样对待,同时他们也都憋了一股劲,要把西气东输工程建成一流工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这是发表在2003年2月20日《石油管道报》第二版的一篇文稿,“特种兵”的事迹平凡而伟大,可见一斑。说到“特种兵”,我还要说一说刘伟。刘伟,不到40岁,是“特种兵”的举旗人。自从当了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通信电力工程总司的总经理,他这个以“勤学好问肯钻研”而著称的年轻干部,就有了长足的进步。运筹谋划西气东输通信工程,打了一个漂亮仗。刘伟说:“西气东输通信硅管敷设工程,我们一厘米也不能丢,必须全部拿过来!”这牛皮可不是吹的,这么大的工程,又是国际化的投标,谁能有这么大的把握?刘伟是说话算数的男子汉,他率领投标组精心准备,昼夜鏖战,靠“通信工程总承包一级资质”的硬件和曾经从事过“管道与通信光缆、管道与通信硅管同沟敷设”的突出业绩,一举击败竞争对手,拿下了独家参与西气东输通信硅管施工的全部工作量,在我国通信施工领域又创造了一个“全国第一”,抢了个大金娃娃。

刘伟并不满足,他跟“特种兵”们说:参加西气东输工程建设,是我们一生的光荣。我们要牢记我们的责任,干出一流的工程,才能对得起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我们国有企业的责任,就是要当好国家重点工程的主力军,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刘伟很忙,很少在公司办公室里见到他。在西气东输施工前线,他留下的脚印最多,他说西气东输无小事,决不能因为自己粗心大意而留下千古骂名。

王北朔是西气东输通信工程项目部的项目经理,他是刘伟点的将。在漫漫长路的4000公里施工线上,王北朔成了最忙的人。他先是坐镇南京,指挥“特种兵”鏖战江南水网,东部突围后,他又转战郑州,统筹中原大战,挺进太行山后,他又移师武威,筹划西部决战。2003年10月,西气东输东段要把靖边的天然气先期输送到上海。这个目标,又给“特种兵”们增添了新的压力,王北朔他们更忙了。要通气,必须先保证通信畅通、电力供应到位。

于是乎,“特种兵”有了大显身手的舞台。西气东输东段83个卫星通信站、29个站场变电站必须在10月1日前建成并投入使用。“特种兵”们又一次得到业主的信赖,83个卫星通信站、29个站场变电站又独揽到手,并于6月16日在公司总部召开“西气东输卫星通信和站场电力安装工程誓师大会”,“特种兵”们决心大干70天,完成卫星通信站和站场变电站的施工任务,确保西气东输东段“十一”通气目标的实现。

又一批“特种兵”出征了,他们的战旗上分别镶印着:西气东输卫星通信项目分部和西气东输电力安装分部。他们的任务,就是为西气东输这条巨龙点上眼睛。没有通信和电力来保障,西气东输这条巨龙就不会腾飞。“特种兵”画龙点睛的历史责任重于泰山,既艰巨又光荣。

正因为这样,在欢庆西气东输工程东段通气的时候,在庆祝西气东输全线竣工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这些为西气东输工程建设做出特殊贡献的“特种兵”。在我们记住这支“特种兵”钢铁队伍的同时,还要记住刘伟、王北朔、杨朝儒、张跃武、荣殿才、张辉、刘振友等“特种兵”的将帅,还要记住张杰、崔秋艳、于海超、刘俊、朱可、曹振民、小丫等,以及我没有记住名字的所有默默无闻做贡献的人们,他们都是“特种兵”的一员,他们都留有一串闪光的足迹……“西气东输是一条龙,我们就是牵龙的人”。这是参加西气东输工程数万管道建设者共同的心声。现在,西气东输工程建设已进入百日决战,确保东段“十一”进气,管道建设者们手牵巨龙过长江的目标已经为期不远了。这就是我这篇报告文学向全国人民报告的,西气东输工程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这个阶段性的胜利,以靖边天然气输到上海为标志,数万名管道建设者的精神将为之振奋,他们辛勤努力所付出的汗水和智慧将得到人民的认可和赞扬。他们所取得的胜利,也将向世人宣告:中国工人阶级,伟大的石油管道建设者不愧为共和国的脊梁。

在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的关键时期,中国石油集团开展了征集西气东输歌曲的活动,这是弘扬西气东输精神的有效载体。所以,我想用一位石油建设者所创作的一段歌词作为我这篇报告文学的结尾:

沉睡的大漠,今日已清醒。千年的地火,今日要见光明。英雄的石油管道人,西气东输挥一笔,中华舞巨龙。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曲豪歌唱大风。越过茫茫沙海,跨过巍巍太行,穿越滔滔江河,好大的一条龙,地下大动脉,钢铁筑巨龙,东西纵横震华夏,神州飞彩虹。

中华舞巨龙,中华要飞腾,西气东输写辉煌,造福老百姓。中华舞巨龙,中华要飞腾,油气管道连成网,举国庆繁荣。中华舞巨龙,中华要飞腾,团结一心奔小康,共创好光景。

当代“土行孙”

《封神榜》中的“土行孙”,是古代神话故事中的一路神仙。“土行孙”本领高超,能钻入地下行走自如。坐地日行八百里,神通广大。中国石油管道建设,穿越江河也必须靠“土行孙”。所以,我们把能穿越江河的中国石油第一盾的缔造者——高建国以及他们率领的穿越将士们称为当代的“土行孙”。

——作者记

万里长江,浩浩荡荡,飞流直下东向海。当年,伟人毛泽东一语“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便迎来了朝霞满天的新天地。还是伟人毛泽东亲笔圈阅石油管道过江南,却由于当时穿越长江困难重重,而成为伟人一生中的遗憾。是英雄的中国石油管道人在新世纪之初,靠科技实力和敢于拼搏的精神,向江河宣战,当代“土行孙”从长江底下穿越过去,创造了盾构穿越长江的伟大奇迹。高建国和他率领的穿越将士们用穿越长江的实际行动,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梦想成为现实。

2002年10月20日,工程正式开工;

2003年04月29日,竖井施工完毕;

2003年05月08日,完成盾构机吊装下井;

2003年06月05日,盾构机掘进开始;

2003年06月28日,盾构工程开工典礼;

2003年08月06日,完成工程所需环片生产1410环;2004年03月22日,隧道贯通;

2004年04月01日,盾构贯通典礼。

每当看到这张“中国石油第一盾”大事记,高建国总是很激动,他的思绪常常回到2004年3月22日。那天,他带领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第四工程公司盾构项目部全体参战职工经过17个月的攻坚克难、全力拼搏,终于迎来了盾构机出土的日子。然而那天,他没有在现场,他正在忠武输气管线“卡脖子”工程之一的襄樊汉江穿越施工现场指挥穿越。他刚刚从盾构现场过来,此时的长江盾构穿越对他来说,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已是胜券在握。

那天,随着轰隆隆的声音由远而近,盾构机马上掘进到长江北岸的到达井,在到达井里迎接盾构机出洞的项目经理宋华奇等人,心“悬”到了嗓子眼,方向会不会超差?漏水量大不大?虽然经过许多次的研究和复核,理论上已经是万无一失,但到了真正检阅结果的时候,在场的每个人,又担心起来,有人提议先把盾构机停下来,给高建国经理打个电话,让他也看看这昼思、夜想、梦盼的胜利时刻。电话通了,高建国当即告诉宋华奇,不要等我,不要担心,一切后果我来负责,命令弟兄们开足马力让盾构机冲出来!

“啊,看见双轮滚刀了!”

“呵呵,露出一大半刀盘了!”

“啊,刀盘全出来了!方向很正啊!”

在大家兴奋的欢呼声中,盾构机象一位敦实、稳健的汉子,满载着高建国和职工们的希望,满载着他和职工们的辛勤汗水,缓缓的破土而出。

时针指向16时48分,“啪”的一声,高压舱门打开了,操作人员兴奋地钻了出来,宋华奇和在井底迎候的干部职工们紧紧地和操作人员拥抱在一起。此时,现场静极了,没有一句话,大家的眼中流淌着泪水,这其中有激动、有兴奋、也有释然。许久,宋华奇大喊:“我们成功了!快打电话向高经理报告。”顿时,盾构工地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香槟喷洒,鞭炮齐鸣!大家都激动的说不出话来,最好的表达方式就是紧紧的握手、紧紧的拥抱。所有的付出在这一刻都找到了答案!

消息顷刻传到出发井长江南岸。刚才还安静的躺在床上的夜班同志们,纷纷从床上跳了下来,狂呼着跑出来欢庆,原来大家根本就没有睡着,都在焦急而兴奋的等待着。是啊,为这一刻,他们已经等了两年多了,等待的日子虽然漫长,但等待的结果却是这样的让人激动!在这两年中,他们每天工作12个小时,一个月只有两天假期;他们中绝大多数人两年的春节都是在工作中度过的,他们中绝大多数人远离家乡已长达六百多个日日夜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