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大地牵龙
2512800000005

第5章 开天辟地人自立(5)

安全重于泰山,油气储运设施的安全更是非同小可。震撼潘家华心灵的,也是使他终生难忘的,是储油罐区的两次大火。那是1989年,令管道职工难忘的岁月。8月2日,秦皇岛输油公司管辖的秦皇岛首站一座半地下5万立方米混凝土油库被雷击起火。这是一场特殊的火灾。秦皇岛市负责安全的市长调集了全市的消防官兵,前线指挥部也搬到了秦皇岛首站的火灾现场,一场人与自然的搏斗即将开始。面对熊熊大火,现场人员都锁紧了眉头。在这危急时刻,潘家华作为石油天然气管道局的全权代表赶到了现场。在灭火指挥部,潘家华见到了正在现场指挥灭火工作的秦皇岛市的一位非常开明的市长。当他向市长说明自己的身份后,市长问:“你有把握将火灾的损失降至最低点吗?潘家华毫不犹豫地表示:“有!”市长紧紧握住他的手,激动地说:“这里的一切就交给你了。”潘家华从这位市长手里接过了指挥权。此时的潘家华感到了一股暖流了滋润了自己的心田:这是党和政府对自己的信任,此时接过来的指挥权,是重于泰山的责任啊!

火灾现场浓烟滚滚,火舌卷起的烟雾,迷漫着秦皇岛首站的上空。突然间,潘家华的声音在空中震荡:“现场的工作人员和消防官兵请注意,我是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总工程师潘家华,受秦皇岛市市长的委托,全权指挥现场灭火,请大家听从我的指挥……。”潘家华根据原油燃烧的条件和原理,结合秦皇岛首站起火的储油罐属非金属储油罐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科学果断的指挥。他命令消防队员停止向着火的储油罐喷水,清除现场所有人员,砍伐着火罐与其它罐群中间的树木,防止火烧连营,并冷却两侧的油罐,潘家华心里明白,储油罐一旦起火如无足够的灭火力量,要想就地消灭是很难做到的,只能采取紧急措施,切断起火罐与相邻罐的联系,搭建防火隔离墙,让起火油罐的火自生自灭。在消防官兵和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配合下,潘家华圆满地完成了灭火任务。在整个灭火抢险过程中,没有伤亡一个人,把事故的损失降到了最低点。潘家华指挥得法、成绩显著,因此荣立了一等功。秦皇岛消防队荣立了集体一等功。

8月12日,黄岛油库的一座半地下5万立方米混凝土油罐又遭雷击后爆炸起火,后引爆了相邻4座油罐,大火燃烧了三天三夜。山东省青岛市调集了全市的消防车,在仍感不足的情况下,又紧急调用郊县的消防车辆。火灾牵动了青岛市和山东省的领导,当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亲自乘坐飞机在黄岛上空视察火灾情况。潘家华闻讯后,立即打电话通知黄岛油库,消防车不能直接往着火的油罐上喷水,防止原油沸溢伤人。8月13日零点,潘家华陪同当时的石油部部长王涛连夜赶往青岛。

黄岛油库这场大火有19位消防队员和工作人员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潘家华踩在满目焦土、一片狼藉的黄岛油库废墟上,心里一阵阵地疼痛。作为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总工程师,潘家华痛惜不已。这些痛惜,不仅为因救火死难的烈士,为国家的巨大损失,更为有关部门对原油灭火不熟悉而导致的指挥失误。

黄岛的大火虽然熄灭了,可潘家华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沉甸甸的责任使他茶饭不思,夜不能眠。黄岛油库大火造成的惨剧,使潘家华刻骨铭心。“一定要把事故原因调查清楚,一定要尽快普及原油灭火知识。”潘家华暗下决心,自己给自己加大工作量。历时21天的事故调查,潘家华作为调查组中专家组的组长,率领我国储运与防雷学界的郭光臣教授、张适昌教授、刘继教授等多名专家,昼夜鏖战在黄岛油库的工作现场。专家们认真地调查、取证、研究,对火灾原因进行了全面分析,最后由潘家华主持向国务院写了专题报告。为了传播原油灭火知识,潘家华专门撰写了黄岛油库灭火的论文《全面提高我国油库安全》,此文受到全国油品储运界的重视,公安部也采纳了他的建议,对有关油库火灾的消防规范做了重大修改。潘家华认真分析和总结了秦皇岛首站、黄岛油库两次遭雷击起火的经验教训,并考察和借鉴了国内外的防雷经验,与几位专家一起研究、探讨,研究出了“非金属油罐防雷措施”的科技成果,首先在我国的非金属油罐上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这个项目获得了联合国TIPS中国分部授予的“发明创新技术之星奖”。为了扩大这一成果的应用范围,使“防雷”的概念深入人心,潘家华又撰写了《油罐防雷措施的研究》一文,此文荣获国家1991年度科技二等奖。

潘家华敢于挑战自我,他说只有敢于挑战自我的人才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永远年青。潘家华首先提出了管道可靠性和剩余寿命分析的研究课题,这个课题是他自己向自己发起的新挑战。进入90年代后,我国在第一次管道建设高峰期建设的管道,大都步入了事故的多发期。经过调查研究,潘家华认为:运行10年的管道,每千公里事故的概率为每年1至3次,15年的管道每千公里为每年3至5次。根据这一情况,潘家华组织了《管道风险分析》、《管道残余寿命评估》两项课题的研究和攻关。其中管道剩余寿命的研究在鲁宁管道淮河管桥评价中得到应用,评价结果为国家节约资金4500万元。不仅如此,这两项课题的研究,还对管道安全科学管理提供了使用依据和措施。此后,潘家华又把国外管道风险评估和分析技术引入我国,先后撰写了《管道风险评估》等三篇论文,为实现我国管道运输的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

潘家华的脚步伴随着中国管道一块前进,如果从东北“八三”管道建设会战算起,潘家华有20多年的时间在和管道打交道。他也和数万管道职工一样称自己是管道人,看着一条条管道在祖国的大地上铺设,看着宏伟壮观的钢铁巨龙在自己的脚下沿伸,步入老年的潘家华心潮起伏,感慨万千,他要做中华大地的“牵龙人”,他要让中华大地的钢铁巨龙腾飞,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管道在发展,中国管道工人同样了不起!

子承父业诚心育人

“潘家华热心教育事业,注重培养人才。他曾先后就任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石油大学,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抚顺石油学院等高等院校的兼职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金属所客座研究员,评审博士、硕士论文数十篇,他刻苦钻研,善于总结,先后发表论文百余篇,专著四册,为中国大百科全书交通运输卷及能源卷撰写人,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表彰。他曾多次赴美、加、日等国讲学。他非常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为科技人员创造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条件,用他的才能和智慧培养了一代管道运输专家。”摘自《潘家华教授情况介绍》

潘家华经常说:“人类与其他动物有一个本质的不同,就是能继承和总结上一代的知识,融合进最新的成果,再传给下一代。”他告诫自己,也告诫他的学生,继承和传授知识的接力棒要实实在在的传下去。所以,潘家华特别注重教育。这一点,也是他父亲钟情教育事业影响的结果。

潘家华没有食言。他从学生转变成老师以后,甚感责任重大,无上光荣。即使是在身处逆境时,也没有忘记传授知识教书育人的父训。被迫离开教育岗位之后,他仍然不忘传授知识的神圣信念。教授虽然是兼职的,可他仍然是全身心的投入。时间,将如实地记录下潘家华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贡献。

1952年9月,毕业于天津大学机械系;后分配到清华大学任助教一年;1953年9月至1961年8月在北京石油学院任讲师、系主任助理。后来,他被迫离开了教育工作岗位。

1989年5月,潘家华被天津大学聘为兼职教授。

1990年1月,潘家华被石油大学聘为兼职教授。

1990年10月,潘家华被上海交通大学聘为兼职教授。

1991年5月,潘家华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聘为客座研究员。

1992年10月,潘家华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聘为兼职教授。

1994年6月,潘家华被抚顺石油学院聘为兼职教授。1994年10月,潘家华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聘为石油高等教育咨询专家。

1996年11月,潘家华被石油工业安全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聘为安全标准主审人。

1999年12月,潘家华被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聘为石油管道力学与环境行为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2000年11月,潘家华被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聘为天然气与管道专业标准化委员会顾问。

……

这些兼职教授、顾问的头衔,每一项都代表着潘家华的能力,凝聚着他的心血,同样也蕴含着沉甸甸的责任。潘家华热爱教育事业,真诚育人的赤子之情可见一斑。

1994年10月19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人事教育局给潘家华寄来了《专家咨询书》。这份《专家咨询书》称:鉴于您的深厚造诣和丰富经验,我们聘请您为咨询专家。敬请您在百忙中抽出一点宝贵时间,依据您的学识和经验,对石油工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为石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建议。石油高等教育如何改革与发展,满足二十一世纪石油工业发展的需要是一个紧迫的课题。为此,我们采用专家调整法,广泛征求专家意见,以期获得新思路、新观点、新方法。

《专家咨询书》共提出四个咨询问题。一、请您根据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问题,石油科技的发展水平,石油行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对二十一世纪的石油科技人才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就您熟悉的具体专业,把此问题具体化、目标化。那些主要特征和对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层次、模式提出您的看法。二、石油工业将逐步向以油气为主的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发展,请您预测在未来的多元化产业结构中将会有哪些主要产业,石油高等教育相应地要培养哪些方面的专门人才。三、为了能够培养出符合二十一世纪石油工业和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石油高校当前应采取哪些重大改革措施,以迎接未来的挑战。四、您认为培养跨世纪的石油专门人才,石油高校的教育应特别重视和解决哪些问题。

潘家华接到了《专家咨询书》,也就接到了任务。这一夜,他失眠了。他想了很多很多,也想了很远很远。从父亲远渡重洋到回国任教,从小学老师“我们决不当亡国奴!”的怒吼到自己走上清华大学的讲台,从封闭落后的小山村到今天的兼职教授……潘家华出生在教育世家,对教育有缘有情,面对《专家咨询书》,他要交上一份令自己满意的答卷。

夜深人静,潘家华的书房里,灯一直亮着。他时而沉默思索,时而奋笔疾书,此时此刻的潘家华,心潮激荡,热血沸腾。字里行间是沉甸甸的责任,是真真切切的期望,他从培养目标、知识组成、关于教科书等五个方面对《专家咨询书》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阐述。当他收笔的时候,虽然已是第二天的清晨,可潘家华仍然没有一丝睡意,他的情绪仍然还处在无比的激动之中,他说,这个任务完成好了,也算是没白当过几年教师。

潘家华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他于1994年秋把自己的意见递交到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人事教育局,并附信一封: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人事教育局:

聘书及专家咨询书均收到,谢谢。

根据我最初十年在高校从教的经验及以后三十年在企业从事技术研究工作的经验,深感此时此刻你们所提出的“咨询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及时的。

下面提出几点看法,仅供参考。敬礼!潘家华,94年秋。

一、培养目标——基本指导思想

在高校主要培养学生的智能、即他们的再学能力、研究与探索新知识领域的能力、思维的能力、表达的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等。

我们过去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把学生的大脑当成一个大仓库。尽可能的向里多放东西,以便以后用到哪个拿哪个。今天科技发展快,知识陈旧率高,我们要给予学生的是对新知识的摄取能力和对竞争着的社会的适应能力。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点金术”本领的人才,而不是“仓库保管员”。“再学习能力”是指包括外语水平在内的阅读科技著作、期刊的能力、查找文献和科技情报的能力、以及使用工具书的能力等;当然还包括数、理、化在内的基础知识和金属材料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热力学在内的技术基础知识等等;“研究能力”是指对客观事物和文献资料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试验能力以及设计能力等;“思维能力”是指判断能力、创造能力、想象的能力、综合概括的能力和逻辑推理的能力等;“表达能力”是指语言表达的能力及文字表达的能力、曲线图表达能力、数理统计的表达能力等;“组织能力”指计划能力、决断能力、指导管理的能力等。

二、学生的知识组成

学生的知识组成应当是金字塔形的,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要充实、专业课要改进。

下面仅就机械系课程(教学计划)提以下很不成熟的意见:

大学1—3年级全部开设基础及技术基础课、如数学、物理、化学、弹性力学、材料力学、水力学、热工学、电工学等,数学中要加强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知识、物理学中现代物理要占一定篇幅,经典物理只是低速状态下的近似,这样讲学生的理解可能会比较完整。

建议开设中文课。

断裂力学、逻辑学、结构动力学等可做为选修课。

关于矿场、炼厂、储运方面的专业课,学生可读一个以上的专业,如炼厂专业也可学储运课程。

三、关于教科书

除中文课外,建议逐步地、全面地采用美国教科书。理由有二:

1.前几年我在美国曾阅读过大学物理及材料力学(Strength of Material)两种教材,他们的内容充实,新的知识很快的反映到教科书中来。教科书再版或更换的频度较高,中国多半是“十年一贯制”,多少年不变,内容陈旧;2.大力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我曾和意大利、德国、法国、挪威、新加坡、台湾、香港等非英语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和学者接触过。他们的英语水平比我们的学生高得很多,很多。

我与原苏联学者有过多次接触,我发现他们的英语水平也比较低。我们在教改时受了他们的影响。

中国早期的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比以后培养的要高得多。

我们已走入了信息社会,通用的语言是英语。

以管道为例,就长度而言,我们只占世界管道总长的1%,我们怎么能拒绝99%的经验呢?

没有较高的英语水平的大学生,今后企业无法走向世界,无法与世界沟通。

用英语教科书,用英语作习题、写实验报告、写论文。教师有条件的尽可能用英语讲课。

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希望在信息社会中,心胸开阔、放眼世界、进入世界,参与世界竞争,没有较高的外语水平是做不到的。

四、关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