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大地牵龙
2512800000053

第53章 五湖四海行环宇(1)

爱国志士吴定良

本文主人公吴定良先生毕生致力于《中俄瑷珲条约》的研究,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宣传爱国主义精神,把《瑷珲条约历史陈列馆》办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示范基地,他以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义举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爱戴,被誉为“爱国志士”。——作者题记爱国的方式多种多样,爱国的举动有大有小。但只要是爱国的举动,无论大小,都值得称赞,都值得弘扬,都值得大书特书。本篇报告文学的主人公吴定良先生,虽年逾花甲,可他的拳拳爱国之心却令人起敬,他的爱国义举可谓是英雄行为。我是受到了感动和教育之后,怀着对吴定良先生的崇敬之情才创作这篇报告文学的。

引子

公元2005年1月10日晚上,我在沈阳北站上车返京。我乘坐的火车是从沈阳开往北京的直达快车K54次,是火车提速后的“夕发朝至”的那种快速列车。在11车厢01号下铺的是吴定良先生。

几句寒暄之后,算是相互认识了。吴定良先生很善谈,他说他从黑龙江省的黑河爱辉镇来,进北京去见迟浩田。还问我知道不知道《瑷珲条约》,到没到过黑河。看到他这样实在,我也坦诚相告,我说我2000年曾去过大小兴安岭,也去过黑河市,参观过瑷珲历史陈列馆,很受教育。吴定良先生好像一下子遇到了知音,便像老朋友一样与我攀谈起来。他说他原来是黑河市爱辉镇中学校长,后来筹建瑷珲历史陈列馆,他又当了馆长,十几年接待了数以万计的参观者,其中有胡耀邦、杨尚昆、乔石、田纪云、迟浩田等党和国家及军队领导人。瑷珲历史陈列馆早在1997年6月11日跃升为中宣部命名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吴定良先生为筹建瑷珲历史陈列馆花费了10年心血,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做出了突出的贡献。2003年,吴定良先生退休后,决定在瑷珲历史陈列馆的基础上,自筹资金筹建瑷珲卫国英雄园,让那些长眠地下的卫国英雄重新挺立起来,教育后来者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吴定良先生这次进京,就是为筹建瑷珲卫国英雄园募集资金。

我被吴定良先生的义举感动了。为他竖起了大拇指,很为他的精神感慨了一番。“中国居然还有这样的爱国志士!”感慨之余,我提笔写下了四句话:“中华爱国者,英雄吴定良,瑷珲历史镜,育导后来人。”吴老先生阅后,也为我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文笔不错!我要把这四句话刻在瑷珲卫国英雄园题词墙上。”我说:“不必不必,只是信马由缰,随意之笔,不能登大雅之堂。”

当得知我是报告文学作家后,吴定良先生很郑重地送给我一张名片,又打开密码箱,把一些相关资料拿给我看。我们边看边聊,不知不觉地就到了关灯时间,为了不影响他人休息,我们由小声细语变成了沉默的对坐。是吴定良先生把我的思绪拽到十八世纪的五十年代,中国近代史最耻辱的一幕让人们刻骨铭心永世不忘。

瑷珲城与《中俄瑷珲条约》

巍巍中华,地大物博,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让华夏子孙为之骄傲。但有谁知道,泱泱大国在不断生存与发展中,也曾有过屈辱的历史。《中俄瑷珲条约》,就是中华民族国耻的见证。

瑷珲,是中国黑龙江省的一个普通的边疆小镇,距离黑河市只有二十多公里。这个历史悠久的小镇,仅仅因为一百多年前《中俄瑷珲条约》在这里签订,而使瑷珲一夜成名,家喻户晓。《中俄瑷珲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外国列强强迫腐败无能的中国清朝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字数最少、割地最多的一个卖国条约。《中俄瑷珲条约》既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国耻,也是世界近代史上最大的国耻。

《中俄瑷珲条约》实际内容仅有一百八十个字,当时的沙俄政府却据此不费一枪一弹就抢走我国领土六十多万平方公里;加上随后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又割走我国领土四十多万平方公里。在一八五八年至一八六零年的短短两年多时间里,沙俄入侵者就割占我国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至海包括库页岛在内的一百零三万平方公里的丰腴国土,这个数字相当于两个法国、三个日本、四个英国的面积。

据历史资料记载:《中俄瑷珲条约》是清咸丰八年(1858)沙俄乘英法联军进攻天津、威胁北京时武力强迫清黑龙江将军奕山于瑷珲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外兴安岭以南的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以东(包扩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而且被康熙二十八年(1689)中、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肯定了下来。到了19世纪中叶,沙皇尼古拉一世积极策划重新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于道光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七日(1847年9月6日),任命狂热的扩张主义分子穆拉维约夫(1809-1881)为东西伯利亚总督。并亲自授意他放手侵占中国黑龙江流域。从咸丰四年至七年,穆拉维约夫不顾清政府抗议,多次入侵黑龙江流域,建立“村屯”,派兵驻守。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沙俄除积极支持英、法外,还乘机于七年派莆提雅延出使中国,谈判中俄东段、西段的边境问题。三月(4月)到伊尔库茨克,同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进行多次密谋。穆拉维约夫狂叫:“如果中国不同意我们提出的分界线,依然坚持阿穆尔(黑龙江)是中国的,我们必须以武力强迫他们承认我国的权利。”到时俄国将“派出两支部队:一路攻取库伦,另一路攻取瑷珲”,在瑷珲登陆后“通向南满和北京”,这样俄国就能“立足满洲、蒙古,从而使满蒙脱离中国,成为受俄国庇护的两个公国”。普提雅庭于闰五月二十二日(7月13日),在庙街乘“亚美利加”号轮船南下赴天津。六月十八日,达到天津南口,向清政府提出中、俄两国以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为界的无理要求,清政府严词拒绝。八年四月初八(5月20日)英法联军攻占大沽。初十,穆拉维约夫利用清政府处于内乱外患交迫、正濒于灾难性的困境,率领200多人,在两艘炮艇的护送下直趋瑷珲城(瑷珲县瑷珲乡)。十一日,穆拉维约夫与黑龙江将军奕山谈判时,制造各种借口,企图吞并中国大片领土。奕山开始不允,据理驳斥。狡猾的穆拉维约夫把事前准备好的条约草案交给中国谈判代表之后,就称病不出,派其随员彼得罗夫斯基出面谈判。俄方坚持“以河为界字样,断不能删改”,否则将联合英法联军进攻中国。接着穆拉维约夫又出动军舰在黑龙江上示威,鸣枪施炮,炫耀武力,进行恫吓。奕山被迫于四月十六日(5月28日)与穆拉维约夫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共3条。主要为:一、俄国割去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只在瑷珲对岸精奇里江以南至豁尔莫勒津屯的一小块地区(后称江东六十四屯)仍保留中国方面的永久居住和管辖权,俄国人“不得侵犯”;二、乌苏里江以东至大海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三、黑龙江、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

四月二十一日,穆拉维约夫为“庆祝”《瑷珲条约》签订,在海兰泡集会,悍然宣布将地名改为布拉戈维申斯克(意为“报喜城”)。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八月初一特封他为阿穆尔斯基伯爵,破格提拔为步兵上将。该条约使中国领土完整与主权蒙受重大损失,清政府拒绝批准,至十年订立中俄《北京条约》时始予认可。

《人民日报》主办的人民网在2003年8月8日推出的“历史上的今天”,对《瑷珲条约》是这样记载的:

《瑷珲条约》是沙皇俄国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中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瑷珲系满语“母貂”之意,明末清初,瑷珲一带曾以产貂闻名。建于明朝的瑷珲旧城地处黑龙江东,史称江东瑷珲。由于江东瑷珲隔黑龙江与内地往来多有不便,清政府遂于旧瑷珲下游12公里的江西岸重筑城池,将军衙门也迁移到这里,相对江东瑷珲而称此地为江西瑷珲,也称黑龙江城或瑷珲新城。《瑷珲条约》就是1858年5月28日在瑷珲新城签订的。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沙皇俄国趁火打劫,对清政府实行讹诈,强割中国东北和西北大片领土。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中俄东段国界明确划定后,沙俄侵略势力虽然退出黑龙江以北地区,但是它时刻等待时机卷土重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沙俄认为侵吞中国领土的新时机已到,加紧对我国东北和西北领土的掠夺。1850年,沙俄的所谓“探险队”强占庙街,1856年沙俄政府悍然宣布设立庙街为中心的“滨海省”,囊括黑龙江下游大块地带。与此同时,沙俄侵略军还入侵中国西部边疆的哈拉塔尔河和伊犁河下游北岸,并于1847年建立了拜帕尔要塞。以后又占领伊犁河下游南岸至楚河之间的中国领土,进而把侵略势力扩张到中国的热河(伊塞克湖)。沙俄于1854年非法建立的维尔诺要塞,后来成为侵略中国的一个重要据点,沙俄军队自阿亚古斯河畔南达维尔诺要塞之间,强行筑起一条长达700公里的堡垒线,巴尔咯什湖以东以南的大片中国领土全被占据。

沙俄在强占我国黑龙江大片领土后,企图威逼清政府承认既成事实,于1857年8月8日派海军上将普提雅廷乘兵船到天津向清政府提出以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为界的要求,称之为“外交上的远征”,遭到清政府的拒绝。但沙俄并未死心,又赴南方与英法美相勾结。并于1858年趁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威胁北京之际,用武力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瑷珲条约》。条约规定:(一)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中国领土(60万平方公里),划归俄国;(二)江东六十四屯仍由中国人民“永远居住”,归中国官员管理,俄人“不得侵犯”;(三)乌苏里江以东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之地”。

沙俄的野蛮侵占,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义愤,1900年8月,在卡伦山、瑷珲、匡安岭、大岭等地,爱国军民对来犯者英勇还击,经过坚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收复了失陷的瑷珲,经当时的瑷珲副都统姚福升组织重建,使古城瑷珲又巍然屹立在祖国北疆。1956年,根据国务院规定,“瑷珲”改为“爱辉”。

吴定良与瑷珲历史陈列馆

吴定良先生给我的名片设计风格很独特,中间是一幅瑷珲历史陈列馆的图片,上中下结构由红蓝黑三色组成。依次是:中国《瑷珲条约》签约地瑷珲卫国英雄园筹委会,吴定良(爱新觉罗.树荣)主任,地址: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镇;电话:0456—8201885;手机:13904561929;邮编:164312。在《龙年龙江行——行走日记》中这样介绍吴定良:黑河市政协委员、瑷珲历史陈列馆馆长吴定良先生博闻强记,涉猎甚广。吴先生认为,《瑷珲条约》之所以能够签署,虽然当时国内国际经济政治军事背景是造成中华民族空前灾难的重要因素,但是沙皇俄国远东扩张战略的失败与成功,与作为大国领袖的康熙皇帝、咸丰皇帝的不同军事才能和性格特征有关。不言而喻,这也与沙俄17世纪和19世纪两位性格作为大相径庭的沙皇有关。

关于吴定良先生与瑷珲历史陈列馆的故事很多,但由于我身居京津走廊,没有更多的时间到黑龙江的黑河市进行采访和收集,只在掌握的资料中摘取一些故事向大家报告。上海《劳动报》记者费凡平同志曾在爱辉下过乡,是上海的知识青年。他在《劳动报》2003年1月30日第4版“焦点新闻”整版推出:吴定良不忘国耻,十年磨一馆。费凡平撰文指出,“历史是不该被遗忘的。在黑龙江边的爱辉古诚,有一个热血男儿,为了‘毋忘国耻,振兴中华’,倾注全部精力和心血,筹建‘瑷珲历史陈列馆’。时值他在上海再一次为筹建‘瑷珲卫国英雄园’奔走呼唤时,记者采访了这位可敬的爱国志士——吴定良。”

记者费凡平用“走进吴定良、最小的陈列馆、最动听的解说词、倾情建新馆、真情打动所有人、生命与历史结缘”六个小标题,讲述了吴定良先生与瑷珲历史陈列馆的故事,很值得一阅。现摘录如下:

不忘国耻,吴定良十年磨一馆

走进吴定良

也许当年我曾在爱辉下过乡的缘故,多年来我对那片热土,总怀有一种执著的热情,回城已二十多年了,可这种热情从未减退。这些年来,只要爱辉故乡来人,不管认识与否,只要我知道,都要去陪上一陪,捧一杯清茶,聊一聊爱辉近况,喝一杯烈酒,叙一叙乡情。

日前,吴定良来上海,当年的知青约上我作陪。吴定良的大名我早有耳闻,他曾为警世国耻,十年来奔走全国演讲,听众达三十多万人次;他又曾倾情十年,打造出一个全新的“瑷珲历史陈列馆”。

吴定良虽已年过六旬,但他那股“毋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激情,会令每一位听者深深地感动和钦佩。

记者走进吴定良,为爱辉,更为一段耻辱的历史,以作警世。

最小的陈列馆

在全国,昔日的“瑷珲历史陈列馆”可能是最小的。

1993年,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吴定良出任瑷珲历史陈列馆馆长。当时的主要历史遗址“魁星楼”四周仅靠木柱支撑,被有关部门定为危阁,参观者不得不望而却步。90年代初,记者重返爱辉时,曾去过那里,面对魁星楼,面对苍劲的“见证松”,记者仿佛回到了1858年5月28日。据说,震惊世界的《中俄瑷珲条约》就是在这棵古松下签订的。“见证松”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向后人诉说着一个多世纪中华民族的血泪与伤痛,耻辱与反抗。

当时,记者就想采访刚刚上任当馆长的吴定良,可是他出差去了黑河。

其实,这位土生土长的吴定良上任伊始,心中就有了抢救魁星阁的计划,为记住这段耻辱史,即使资金再困难,他也要使这座名阁重现风采。经多方协力,不到两天,吴定良如愿以偿。紧接着,吴定良又辟建了见证碑,在馆内设置了沙俄强占中国领土的示意图,并修造了部分道路,使“瑷珲历史陈列馆”馆舍的环境得到了初步改善。

尽管如此,“瑷珲历史陈列馆”仍是国内设施最简陋,场地面积最小的历史陈列馆,这成为吴定良心中的痛。上任后,吴定良走访了全国一些同类型的陈列馆,他要找一个可以立竿见影的突破口,以弥补陈列馆的不足。好几天的日思夜想,吴定良决定从解说词开始……最动听的解说词

一个历史陈列馆除了要具备丰富的文物、翔实的史料外,还要有生动感人的解说词。“瑷珲历史陈列馆”虽小,可是“瑷珲历史陈列馆”的解说词是最动情的。

吴馆长为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