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十四史
2513600000007

第7章 记述隋唐五代时期的史书(1)

杨坚在公元581年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并且经过了一系列政治经济的改革,巩固了国家政权,例如后来被唐朝继承的三省六部制和均田制,改郡州县为州县二级等都是继承隋朝制度。还减轻赋役、普查人口、实行了很有效的经济政策,在589年灭掉南朝最后一个小朝廷陈,至此全国统一。但是和秦二世而亡的历史一样,通过宫廷政变,杨坚的二儿子杨广做了皇帝,实行暴政、骄奢淫逸、还没有稳固的根基就开始在风雨中飘摇,最后为李渊所灭,在公元618年建立了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各个方面都呈现出极度的繁荣状态,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重新铸币,我们现在看到的圆形方孔钱,在唐朝时摆脱了以重量计算的标准,开始把货币看成财富;完善了影响中国政治文化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在军事上经历了由府兵制演变为募兵制的过程,巩固了皇城的军队守卫制度;采取怀柔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唐朝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强盛,影响海内外,直到今天在许多国家中国人聚居的地方被称为唐人街,中国人穿的衣服被称为唐装,可见唐朝影响的深远。在唐朝晚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相争、土地兼并、贪污贿赂成风、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终于在907年,曾经辉煌一时的唐朝为后梁所灭。从907年到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的53年间,在中原地区先后建立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而与这几个朝代同时期建立且统治时期较长的又有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十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代十国时期。从统一到四分五裂再到统一,从隋朝建国(581年)到宋朝建立(960年)这一时期共经历了380年。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神采激扬的时期,虽然有分裂,但是相较于魏晋南北朝几百年的混战,对文化经济的破坏还算小的,魏晋一分将近三百年。赵匡胤在短短时间内结束大分裂,使中国根基稳固,文化统一。

在《二十四史》中,记录隋唐五代时期的史书是《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五部。在这一时期内,史书的编写也完成了由私人编修向官修的转变,上层统治者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以史为鉴,想从历史的兴亡交替中吸取经验教训,建立了史馆和监修制度。

《隋书》,唐人魏徵等人编撰,魏徵在《隋书》成书前就去世了,所以这部书不是他一个人编写的,颜师古、孔颖达等人都参与了编写。《隋书》中还包含《五代史志》(简称隋志)三十卷,记录梁、陈、周、齐、隋五代的典章制度,因为梁、陈、北周、北齐四朝的史书都没有志,为了史书记录全面,长孙无忌和于志宁、李淳风、韦安仁、李延寿、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写了《五代史志》,由于隋朝是唐朝之前的最后一朝,所以把《五代史志》附在《隋书》后面,后人想查阅梁陈周齐各朝的典章制度,可以从隋志中寻找。

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今河北巨鹿)人。唐初著名的大臣。他为人耿直,身逢隋末乱世,后来投于李唐门下,有治世之才,能直言进谏,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忠心为国、这样的直臣也正是遇到了像李世民这样的明主才能显示他的才能。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先世是鲜卑人,后来改姓长孙,是唐太宗长孙皇后的哥哥,很早就追随李世民,后来封侯高升,忠心为主,唐太宗死后他辅佐新主,在废立皇后的问题上与唐高宗李治发生争执,他不赞成李治立武则天为皇后,武则天得势后,长孙无忌被她逼死。

《隋书》记载了从隋文帝(581年)到隋恭帝(618年)一共三个皇帝38年的历史。有本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一共八十五卷。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状态,统一了中国,虽然存在的时间很短,但是它作为承前启后的一朝,在历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隋书》纪传的记载是比较忠于历史事实的,例如对隋炀帝杨广横征暴敛、荒淫残暴、大兴土木等不好的方面都能如实地记录下来,还有对于农民起义的记载也比较翔实,书中还有对流求,也就是今天中国宝岛台湾的记载,可以看出来,在那时台湾已经属于我国的活动区域了,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对我们今天认识历史很有帮助。隋唐交接,好多隋朝官员依旧在唐朝做官,在为这些人立传的时候也能直书其事,没有那么多的遮遮掩掩,可能是因为写书人的身份和地位比较高,忌讳比较少,再有和撰史人的人品有关,魏徵是历史上有名的直臣,敢于和皇帝叫板,唐太宗在朝堂上屡次被魏徵顶撞,曾多次说过一定要让魏徵死;长孙无忌也是不肯屈从于唐高宗,反对废后,不畏皇威,才被逼而死,若都是这样的人去写史,那么流传下来的史书怕是价值更大些。当然,由于时代近,资料不完整以及历史的局限性,《隋书》对于好多事情的记载比较简略。

隋志写得很好,都是出于当时的名家之手。按先后记载有礼仪、音乐、律例、天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十个方面。概括了梁陈齐周隋五朝的典籍制度,一段一段的叙述,是十分珍贵的史料。其中的《经籍志》,记录了从汉到隋六百多年的图书发展状况,首创史书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一直被后世沿用。《汉书·艺文志》是我国图书的第一次总结,《隋书·经籍志》是我国图书的第二次总结,相当于一部非常大的图书目录,可以考察古代图书源流,以及著录流传情况,到今天有好多已经亡佚了,只能看见书录了,但是《经籍志》仍是对中国学术文化上的巨大贡献。现在阅读《经籍志》,可以参考清人姚振宗的《隋书经籍志考证》,用的功夫很深,对隋志贡献很大。

记载唐朝历史的史书《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旧唐书》和《新唐书》。先写成的《唐书》因为《新唐书》的出现而改名为《旧唐书》,是为了区别的方便。

《旧唐书》,署名是五代时期后晋刘昫,为官修史书,由于后晋继承了唐代以宰相监修史书的制度,刘昫是后晋的宰相,署名是他,而《旧唐书》的真正编者是张昭远、贾纬、赵熙、郑受益、李为先等人,可以说《旧唐书》是成于众人之手,而且官修史书基本上都是这种情况,皇帝派人监修史书,然后集合一大批人一起完成,最后署名是监修者。

《旧唐书》有本纪二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志三十卷,没有表,共二百卷。记载始于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终于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共21位皇帝二百九十多年的历史。《旧唐书》本纪的记载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唐代的史官制度和征集材料的能力都很强,因此保存了很多资料,唐代自安史之乱后国家动荡不安,疏于资料的整理,《旧唐书》多根据唐代的史官实录和一些国史资料的记载,所以前半部分就比较详细和条理清晰,后半部分由于资料不全,由后晋史官匆匆整理,所以显得杂乱无序、错误较多。但是整体来讲《旧唐书》史料基本完备,许多记载直接抄录唐朝的旧史,保存了许多原始资料,唐昭宗和唐哀帝二人的纪特别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