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成语与歇后语
2514200000005

第5章 成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

(一)成语的变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随着人们实践领域的不断扩展,语言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作为语言的一种建筑材料——成语,也必然是在继承中不断变化发展的。有的成语,它们的意义和形式至今是没有变化的。例如“见异思迁、响遏行云、所向无敌”等等;有的成语则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成语的变迁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成语词义的扩大,即成语所概括的对象范围的扩大。如“照本宣科”,原来是指道士照样子念经,旧时道士诵经谓之宣科。现在使用这个成语时,已经不限这个特定的含义了,而是指讲课、发言只是拘守课文、讲稿死板地照念,不能结合实际,缺乏创造发挥的精神,含义扩大了。又如“万紫千红”这个成语,本来指百花齐放、春色艳丽,现在用以比喻事物丰富多彩。意义扩大的成语还有“爱屋及乌、阳春白雪、师出有名、五谷不分”等。

2.成语词义的缩小,即成语所概括的对象范围的缩小。此类成语较少。例如“臭味相投”即气味相投,指思想情趣相同的人彼此合得来。而现在只指有坏思想、坏作风的人在志趣、习惯等各方面都相同,彼此合得来,比原来的意义缩小了。又如“自怨自艾”,原来是说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在只指悔恨自己的错误,不包括改正的意思了。

3.成语词义的转移。例如.:“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原来形容宫室建筑的结构错综精密;现在比喻各用心机,明争暗斗。“肝脑涂地”出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与项羽战荥阳……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原来形容惨死;后来表示竭尽忠诚,不惜牺牲。此类成语还有“闭门造车、一丘之貉、死心塌地、标新立异”等。

4.感情色彩的转移。例如“心腹爪牙”出自《魏书》:“尚自少侍从,尽诚竭节,虽云异姓,其犹骨肉,是以入为腹心,出当爪牙。”古义表示得力的帮手和武士,含褒义;而现在指亲信羽翼,含贬义。再如“断章取义”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原指不管原诗的意思,借用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为中性;后来比喻征引别人的文章、言论时,只取与自己意见相合的部分,含贬义。此类成语还有“明哲保身、按部就班、明目张胆、水落石出”等。

5.有的成语的意义虽然没有变化,但是字面结构却变了,也有的成语意义和字面结构都发生了变化。例如“揠苗助长”,现在多用“拔苗助长”,意义都是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每况愈下”原为“每下愈况”,原来的意思是说,越从低微的事物上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后来变为“每况愈下”意思也随之逐渐转变为表示情况越来越糟糕。此类成语还有“一发千钧、捕风捉影、厉兵秣马、刻骨铭心”等等。

掌握了成语的这些发展演变,既能使我们全面地、深刻地理解一个成语,又能帮助我们正确地运用成语。

(二)成语的活用与滥用

成语言简意赅,具有很好的表现力,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财富。如果使用得当,能够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使我们的讲话和文章精练有力、形象生动。否则,就会收到相反的效果。我们先看下面这个例子。

刚上二年级的小明在爸爸出差的时候给爸爸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如下:我最亲密无间的爸爸:

你好!

最近身体是否健壮如牛,工作是否蒸蒸日上?我现在正在奋不顾身地学习,前天,老师表扬了我的丰功伟绩,我听了沾沾自喜。您批评我爱滥用成语,我以后一定前功尽弃,卷土重来。祝爸爸万古长存!

您独一无二的儿子小明

这个例子犯了滥用成语的毛病,让人啼笑皆非。由此可见,能否恰当地运用成语,举足轻重。

所以运用成语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弄清成语的实际意义,不能“不求甚解”。如果对某一个成语的意思还没有理解透彻,或者对成语中某个字的音义还说不准确,就随便拿来使用,那就难免用得不恰当,甚至闹出笑话。

成语的来源不一,结构紧凑。有的成语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它的意思来,如“千言万语、心直口快”等等,都很容易懂,自然不用多说。

而像“洛阳纸贵、入木三分、鸡鸣狗盗、胸有成竹”之类的成语,就不能只看字面上的意思了。如“洛阳纸贵”就不能简单地据字面意思理解为洛阳的纸卖得格外贵。这个成语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讲的是晋代文学家左思的故事,左思是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用了整整十年,撰写了文学巨著《三都赋》。《三都赋》受到大家的好评,人们认为它可以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媲美。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后世便取“洛阳纸贵”为成语,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时,流传甚广。

至于像“一发千钧、啼饥号寒、不速之客”等就要先将成语里面的个别生字如“钧、啼、号、速”的意思弄懂后,才能理解整个成语的意思。如“钧”是我国古时的重量单位,一钧大约等于三十斤。所以“一发千钧”意思是一根头发负担着千钧的重量,形容情势非常危险。知道了“啼”是哭,“号”是叫喊的意思,就不难明白“啼饥号寒”的意思是饿得哭泣,冻得叫喊,是形容挨饿受冻的悲惨景象。“不速之客”中的“速”当“邀请”讲,意思是没有邀请就突然来到的客人。

有些成语则要弄清它的出处,才能理解。如“瓜田李下”这个成语,先要知道古乐府诗《君子行》里有“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两句话。这是告诉人们处在嫌疑的地位要注意。在古书里,也把这个意思写作“瓜李之嫌”(见《唐书·柳公权传》)。无论是“瓜田李下”还是“瓜李之嫌”,如果不知道它的出处,只从字面上作解释,那就很难懂得它的意思。又如“管窥蠡测”这个成语,如果仅仅知道管是“竹管”,窥是“从孔隙里看”,蠡是“瓠瓢”,测是“测量”,也不容易懂得整个成语的意思。如果知道这四个字是从“以管窥天,以蠡测海”八个字里截取下来的,那就不难知道这个成语比喻的是:所见甚小,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对于那些由历史故事演变而来的成语,如“卧薪尝胆;四面楚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之类,从寓言传说演变而来的成语如“叶公好龙、亡羊补牢”之类,就要知道整个故事情节,这有助于更深入准确地理解它们的含义。

有些成语,懂得了字面的意思,还要特别注意它的习惯上的用法。例如“一个巴掌拍不响”和“孤掌难鸣”这两个成语,只从字面上看,好像一个是白话,一个是文言,意思没有什么两样。可是仔细想想,“一个巴掌拍不响”,是说事情的发生不是由于单方面引起来的,使用这个成语,有各打五十板的意味。“孤掌难鸣”是说只有一个人的力量很难成事。对如此处境的人,有同情的意味。两个成语的意思实无共同之处。所谓彻底理解,即连这些地方都要加以辨析,彻底弄清楚。

2.注意成语的使用场合,应当力求用得恰当。郭沫若曾经举过一个例子,现在不妨引在这里。“现在有些文章有个毛病,就是爱堆砌形容词……如‘六万万人正以排山倒海、乘风破浪之势……’这样的句子就有点不恰当。把山移开、海翻过来,那是多么大的形势,同乘风破浪不能相比。所以既然已有‘排山倒海’,就不应再用‘乘风破浪’了。”

这个错误,就是由于不顾场合,硬把“乘风破浪”这个成语塞进句子里造成的。

对于在某一场合看起来好像都可以使用的几个成语,更要仔细地辨别它们的不同之处,体味文章所需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选用哪个最恰当。例如“千头万绪”和“千变万化”这两个成语,有时候在一个句子里好像都可以用,可是如果说“这本小说的情节真是千头万绪,我越看越觉得有意思”,那就不如不用“千头万绪”,而用“千变万化”了。

3.分清成语里面的感情色彩,有的除了表示本身的意义之外,还表示人们的喜爱或者憎恶的感情。表示喜爱的,通常说它含有褒义;表示憎恶的,通常说它含有贬义。这两类成语千万不可误用。如“深思熟虑”与“处心积虑”,“再接再厉”与“变本加厉”,“自食其力”与“自食其果”,“侃侃而谈”与“夸夸其谈”等,前者有褒义,后者有贬义,使用时要仔细辨别它们之间的差异。

例如,我们不能说“敌军的先头部队,勇往直前地冲上来”,因为“勇往直前”是形容勇敢地向前进,含有褒义。而这里说的是敌人的情形,所以应当用含有贬义的词语,把“勇往直前”改为“不顾死活”,那就比较合适些。

又如“无微不至”跟“无所不至”两个成语的意思有些相近,但是“无微不至”多指关怀,含有褒义;“无所不至”多为斥责,含有贬义。

再如成语“擢发难数”,就是含有贬义的。一般是指某人所犯的罪恶之多,不能单纯地把它当做“不胜枚举”之类的意思来讲。比如“今年市场繁荣,百货品种多得真是擢发难数”,把“擢发难数”用在这里,就觉得可笑,把它改为“不胜枚举”就行了。

4.要注意成语的规范化,成语一般必须沿用原型,不能随意变换和增减其中的成分。如将“螳臂当车”改为“螳螂挡车”是不妥的。不过有少数成语,很早就有两三种不同的说法。如“一发千钧”也作“千钧一发”,“含沙射影”也作“含沙射人”,“鹬蚌相持,渔人得利”,“持”也作“争”,“人”也作“翁”,等等。这是多年来形成的差异,我们只能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承认几种说法都可以。又如“捕风捉影”这个成语,原是“系风捕影”,见《汉书·郊祀志》。成语“每况愈下”,原作“每下愈况”,见《庄子·知北游》。可是由于误用已久,现在我们也不必恢复它的原来面目。

当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增强语势、加强表达效果,成语也是可以灵活运用的,例如:“天下太平”可活用为“天下何曾太平”,“光明磊落”可活用为“既光明又磊落”,“理直气壮”可活用为“理直而后气壮”。

我们使用成语,主要是为了取得修辞的效果,对某一成语确有改变的必要时,也应该注意成语的规范化,就是说要尽量地照原来的文字使用,保持文字的纯洁和健康。

5.成语有其确定的字形和读音,须分辨清楚,不能写错或读错。有人把“病入膏肓”写成“病入膏盲”;把“变本加厉”写成“变本加利”;把“奋不顾身”写成“愤不顾生”;把“焕然一新”写成“换然一新”;把“好逸恶劳”的“恶(wù)”读为è;把“面面相觑”的“觑(qù)”读为xū,都是错误的。

成语有一定的固定性。可是,我们不能就认为它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运用方面,它有极大的灵活性。成语活用的手法有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换序法。即调换成语语素的位置。如:“下午两点多钟,两人回来,头垂气丧,精疲力竭。”(钱钟书《围城》)

此例句中作者为了与后面的“精疲力竭”保持结构上的对称性,而将成语“垂头丧气”改变语序。又如《红楼梦》第八十六回的回目是:“人亡物在公子填词,蛇影杯弓颦卿绝粒。”成语原为“杯弓蛇影”,出于《晋书·乐广传》。《红楼梦》的回目把“杯弓蛇影”改为“蛇影杯弓”,这是为了使回目的平仄协调。而有的成语在变换语序后意义会发生变化,如“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含有自不量力的贬义。将它变换语序为“弄斧班门”,其语意则变为主动向名家挑战,表现了锐意进取的可贵精神。

2.改字法。改变成语中的一两个字,以表达新的意思,并与语境意义取得一致。如:“广开才路,不拘一格选人才”和“是就是是,非就是非,表里不二”。“广开才路”“表里不二”分别是对成语“广开言路”“表里不一”的换字。

3.曲解法。置某一成语的实际含义于不顾,却故意“望文生义”,即用其字面意思,歪曲理解,以收到幽默诙谐的表达效果。如:“他得穿那刷刷作响的竹布衫。乍一穿起这有声有色的竹布衫,连家犬带野狗都一致汪汪地向他抗议。”(老舍《正红旗下》)其中的“有声有色”的实际含义是形容说话或表演精彩生动,这里用其字面义,表示既有声音又有颜色。再如:“爱作弄人的小恶魔一般在室内飞舞的花絮,‘无孔不入’地向着她们的五官钻进……”(夏衍《包身工》)其中的“无孔不入”常用来比喻利用一切机会干坏事,这里也是用其字面意义,突出了飞絮无处不在的特点。

4.扩展法。即在成语中间嵌入别的语素。如“事因难能,所以可贵”中“事因”“所以”插入成语“难能可贵”中,使成语变为复句,增强气势。其他的如“理直而后气壮”“混水焉能摸鱼”等等都是这种用法。

5.节缩法。为了表达的需要,在使用时对成语进行简化,以达到精练含蓄的目的,常见的是把四字成语节缩为两字。如“人民英雄就揭竿而起,把反对强权,救民于水火之中作为自己的理想”中的“水火”是“水深火热”的节缩。再如“几个朋友代为设法,主张暂集千元的钱,以救‘眉急’”中的“眉急”是“燃眉之急”的节缩。其他常见的可节缩的成语还有“滥竽”“冠冕”“蛇足”“卧薪”等。

6.拆分法。就是将成语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使用。如“我们两个人的‘开源’的途径不广,只得极力‘节流’”中把成语“开源节流”拆开来用,逐一突出,以示强调。

7.双关法。既利用成语的引申义,又利用成语的比喻义。如:“以工代赈的项目是疏浚苏州城里的小河浜,这个工作很辛苦,但也很有意义。旧社会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污泥浊水,我们要把浊水变清流,使这个东方的威尼斯变得名副其实……”这里的“污泥浊水”一语双关,既指河浜中的污泥、浊水,又比喻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一切落后、腐朽、反动的东西。

8.翻新法。抽去成语的一部分原意,依照具体语境,赋予成语新的意义。如:“‘对牛弹琴’这句话,含有讥笑对象的意思。如果我们除去这个意思,放进尊重对方的意思,那就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个意思了。为什么不看对象乱弹一顿呢?”作者抽去“讥笑对象”之意,赋予“讥笑弹琴者”这一新意,被讥笑者由听琴者变为弹琴者,深刻而又风趣地阐明了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要看读者的道理。

成语的活用都是因旧出新,以进一步增强成语的表现力,让人感到新鲜精辟、意味深远,但必须用得恰到好处,因为成语的活用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不能一味盲目地追求形式的变化而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