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帷幄奇谋:刘基
2514600000005

第5章 应天谋士(1)

与刘基同时接受朱元璋聘请的还有宋濂、章溢、叶琛三人,此三人加上刘基号称“浙东四贤”。其他三人已经先行抵达金华,专候刘基到来相聚,然后再北上赴应天。四人会齐后,由朱元璋的部将胡大海亲自护送去应天。四人到达应天后,受到最隆重的接待。随后,朱元璋便亲自登门求教天下大势。相见之后,朱元璋提出自己的意图,以天下事相问,宋濂等三人依次谈了自己的看法。刘基最后陈述了他的时务十八策,朱元璋听罢大喜,赞叹不已,认为自己是汉高祖得到张良,刘备遇到诸葛亮。此后,朱元璋便把刘基当做自己的第一谋士,而刘基也倾心辅佐。

刘基来到应天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为朱元璋规划他夺取天下的征伐大计。据说有一天,刘基去见朱元璋,正赶上他在吃饭,朱元璋便要刘基以吃饭的筷子为题赋诗一首。刘基才思敏捷,随即口占两句“一对湘江玉并春,二妃曾洒泪斑痕”。朱元璋听罢,面露不屑之意,认为此诗秀才气太重,紧接着刘基又吟两句“汉家四百年天下,尽在留侯一借间”。朱元璋听罢大喜,留侯就是汉朝开国第一谋士张良,而朱元璋与汉高祖刘邦一样,都是起自布衣的农民起义者,朱元璋又处处与汉高祖相比,如今他得到了自己的张良,怎么能不高兴?从此他对刘基大加信用,而刘基也确实起到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军师的作用。

成为朱元璋的谋士之后,刘基为他规划了以后发展的蓝图。刘基认为,要夺取天下,必须先剪灭江南群雄,方可北上灭元。元朝各路官军个个心怀鬼胎,只知道保存自己的实力,不会南下进攻。而江南群雄中,他主张先灭势力最强的陈友谅,后取张士诚,再次是方国珍,福建和广东的割据势力可以传檄而定。他劝说朱元璋,陈友谅野心勃勃,且地广兵强,然而此人挟持君上,专权欺主,而且国内民心不附,将士离心,虽然外表强盛,但实际很虚弱。这就好比要擒获猛兽,就要先擒住最凶猛的,其他的就会胆战心惊,也就很容易擒获了。而且灭掉陈友谅可以得到大片土地,又可以壮大自己的实力,为北上攻元打下基础。等到攻灭陈友谅之后,再取张士诚就易如反掌。张士诚这个人没有远大的志向,在进攻陈友谅的过程中,他只会据地自保,而不会发兵与陈友谅夹攻,这样就可以很轻松地灭掉张士诚。陈友谅和张士诚既平,其余之人不过数月就可以拿下。南方平定后,再挥师北上,攻取大都,席卷中原,此后出兵川蜀,则天下平定,帝业可成。刘基的一番论述确实高瞻远瞩,高屋建瓴,令朱元璋茅塞顿开。他决定采纳刘基的计策,先攻灭陈友谅,再取张士诚。这样,朱元璋在全面胜利的道路上迈出了举足轻重的一步。

而此时的陈友谅,势力也正迅速壮大。他既有问鼎天下的实力,也有逐鹿中原的野心。至正十八年,陈友谅连续占领安庆、洪都、抚州、吉安、建昌、赣州,并且分兵出福建,取得邵武等地,声势大振。至正十九年,陈友谅挟其主天完皇帝徐寿辉至江州,骄横无比,自称汉王,置官署,封群臣,诛赏任自为之,丝毫不把自己的皇帝放在眼里。朱元璋要想吞并天下,就必然与他发生冲突。两雄相争,难免一战,且彼此必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至正二十年五月,陈友谅因池州战败,亲率大军进攻朱元璋。汉军进攻应天门户——太平。因寡不敌众,守将花云力战不屈而死。著名的京剧曲目《战太平》便由此而来。陈友谅占领太平,前锋直抵采石矶,此时他认为取应天如探囊取物,便想自立为帝,完成他的皇帝梦。有此想法,他便欲弑主。经过一番准备后,陈友谅以奏事为名面见天完皇帝徐寿辉,暗命卫士以铁锤猛击徐寿辉头部,然后以皇帝暴疾而崩布告军中。杀掉皇帝后,陈友谅消除了称帝的最后障碍,便于采石矶的五通庙称帝自立,行即位礼,国号汉,以邹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张定边为太尉,并屯重兵于采石,遣使约张士诚夹攻朱元璋,一时应天大震。

应天城内的朱元璋闻听此信,确实大出意外,陈友谅大兵已至采石,兵锋直指应天。朱元璋问计于文武,文官武将各执一词,有人主张投降以保全实力,有人主张退保钟山等待寻求有利战机,有人提出决一死战。这时只有刚刚出山的刘基默不作声,静静地听着诸将的议论。朱元璋听了诸将的意见,一时也拿不定主意,见刘基一直沉默不语,便请刘基入内室问计。刘基来到内室后,斩钉截铁地对朱元璋说:“先斩杀主张投降和退保钟山的人,才可以破敌。”朱元璋立即向他询问破敌之策。刘基徐徐说道:“陈友谅杀害他的君主,自己篡权称帝,骄横无比,他内心一直没有忘记吞并我们。如今他气势汹汹,率大军占领太平,顺江东下,这是在向我们示威,逼迫我们退让。我们坚决不能让他得逞,只有抵抗到底这一条路。”然后刘基接着说:“陈友谅虽然兵将强悍,但是他们千里行军来进犯我们,将士必然疲惫不堪,这是他的一个不利条件;陈友谅杀害自己的皇帝来进犯我们,这是不义之举,不得民心,这又是一个不利条件。而我们后发制人,以逸待劳,等他的大军深入后,我们布置伏兵进攻,必胜无疑。这一场战役对我们意义重大,不可轻视啊。”朱元璋本来就不满诸将的意见,听了刘基的话,正中下怀,更坚定了他抗击的决心。于是他采纳刘基的计策调兵遣将,做好了迎战准备。他急调徐达和常遇春立即自池州返回应天听候调遣;驰谕胡大海率军进攻信州,以此来牵制陈友谅的后路;又授计康茂才,以诈降引诱陈友谅向应天进攻;冯国胜等率五翼军埋伏于石灰山(即幕府山)一侧;徐达回来后伏兵于南门外;杨璟驻兵于大胜港;张德胜与朱虎率水师出龙江关外,策应诸路;朱元璋本人亲自在卢龙山督战。并约定信号,发现敌军举红旗,举黄旗时则伏兵齐出,四面进攻。一切准备就绪,单等陈友谅进攻了。

果然,陈友谅在称帝之后便迫不及待地要夺下应天,一统江南。此时他的旧相识康茂才约定作内应攻破应天,陈友谅闻听大喜,相信了康茂才的话。他亲率大军自采石矶来取应天。他的大军来到应天城外时,没有发现自己的内应,心里怀疑中计,但自恃兵力强盛,便继续前进,慢慢地进入了朱元璋的埋伏圈。此时,朱元璋军中已经举起红旗,单等陈友谅完全进入埋伏圈。陈友谅大军果然进入伏兵之处,朱元璋军中黄旗举起,伏兵四出。此时,大江之中,朱元璋的水师也出来助战,陈友谅顾此失彼,面对朱元璋的埋伏束手无策。此时,原约定来援的陈友谅的五弟也败于龙江。无奈之下,陈友谅只得弃大军,自己乘小船逃回江州老巢。采石一战,朱元璋大获全胜,稳定了应天根据地。采石大战,可以说是刘基归顺朱元璋之后的第一次亮相,无论是战前力主迎敌,还是战中为朱元璋出谋划策,都显示了刘基的非凡魄力和智慧以及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这次战役的大获全胜巩固了朱元璋的应天根据地,这对朱元璋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刘基日益受到朱元璋的赏识和信任,在军中的威望也日益提高。战斗结束后,朱元璋要用克敌之赏来奖赏刘基,刘基却坚辞不受,这更赢得了诸将的尊敬与信任。

采石之战后,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执行刘基的征伐策略,亲自率领徐达和常遇春等大将,在刘基的陪同下,进攻陈友谅。在刘基的谋划下,大军一路夺安庆,取江州,直逼洪都。就在攻取洪都的关键时刻,刘基的老母病故。依照封建礼法,父母身故,做儿子的应该回家守孝三年,以尽人子之道。此时的刘基听到这个消息,可以说是悲痛万分,老母身故,抱恨终天,恨不得立即回家为母亲守制。但是,洪都城旦夕可下,朱元璋又离不开他。刚刚出山,便要离去,他的心中确实矛盾万分,去还是留是个很难的抉择。朱元璋似乎明白刘基的心思,在这进攻洪都的关键时刻,他的确不愿刘基离开,一旦刘基离去,这战争如何进行,战争的胜负也难以预料。朱元璋决定亲自写慰书给刘基,文章写得恳切动人,刘基阅罢,深为感动,他决定留在军中。终于,在刘基的帮助下,大军夺得汉国的门户洪都。夺下洪都后,朱元璋在著名的滕王阁大摆庆功宴,诸将皆开怀畅饮,以庆祝胜利。只有刘基一人内心悲痛万分,老母归天,自己却无法回家为母守孝,实在是不孝之极。在这种情况下,刘基提出要回家葬母。此时洪都城已经攻下,形势有利于朱元璋,他提出这个要求,朱元璋便答应了他,批准他回家葬母。

大军凯旋之日,刘基回家为母奔丧。葬母之后,刘基依例守制三年。此时他虽然身在青田,却心在应天,时时不忘他为朱元璋设计的征伐大计。而朱元璋在刘基走后,就好像没了主心骨一样,凡事都不敢果断地做出决定,深怕自己的决策不妥,以致坏了大事。由此不难看出,刘基对于朱元璋是多么重要。刘基也的确称得上是朱元璋军中运筹帷幄、举足轻重的人物,是朱元璋的股肱重臣。在刘基守制的一年多里,朱元璋一再写信向刘基询问军国大计,刘基则逐条分析,给出答复,总使朱元璋感到满意。刘基确实是一位杰出的战术家,他运筹帷幄,几乎每谋必中,难怪诸将对他倍加叹服,朱元璋更是倚如腹心,几乎是言听计从。此时朱元璋更感到刘基不在的空虚,虽然可以用书信求教军国大事,但是毕竟路途遥远,缓不济急,对一些重要军情不能够及时拿出对策,这给朱元璋带来很大不便,因此他派人敦请刘基早回应天。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朱元璋又一次派人送信给刘基,信中表达了朱元璋对刘基的期盼,希望他早日返回应天。信中每一个字、每句话,都反映了朱元璋对刘基的信任与依赖,反映了朱元璋因为刘基不在身边,对军政大事拿不定主意的那种焦急心情。刘基终于被朱元璋的诚意所打动,为了不辜负朱元璋的一片盛情,刘基提前结束守制,返回应天。刘基回到应天以后,朱元璋更加信任他,继续他征伐四方、一统海内的大业。

朱元璋在此时虽然占据应天,但是名义上仍然是龙凤政权的属臣。此时龙凤皇帝韩林儿已经在元军的进攻下失去东都汴梁(今开封),退保安丰,形势岌岌可危。而这个时候龙凤朝廷的丞相、农民起义军领袖刘福通也已遇害,元朝大军包围安丰。小明王韩林儿无计可施,日夜啼哭,只得派人赴应天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作为小明王所封的江南行省平章事、吴国公,有义不容辞的救护责任,再说这样也可以获得救主的美名。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朱元璋拒绝了刘基的建议,亲率大军迎小明王于滁州,供奉甚厚。而此时陈友谅一刻也没有忘记采石之战的耻辱。为了一雪前耻,夺回洪都,陈友谅趁朱元璋救韩林儿之际,亲率大军来攻洪都。这就引发了吴汉双方决定性的战役——鄱阳湖大战。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陈友谅起倾国之兵来取洪都。陈友谅的水师,有巨舰百余艘,号称“楼船”,大的可容三千人,小的也可容两千人。陈友谅自以为必胜,载着百官家小,空国而来,大军号称六十万,于当年的四月二十三日直抵洪都城下,拉开了这场大战的序幕。洪都守将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亲侄子,一面率军奋力抵抗,一面派人赴应天求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