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中华武术
2514700000009

第9章 备受青睐的文化瑰宝

(一)双子星座耀中华——武术与易经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可以称为精华的很多,在我们博大精深的历史中,武术和《易经》同样精彩万分。中国武术与古典文学,是共生关系,同根同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双璧,堪称双子星座,同样辉煌,同样灿烂。一般来说,人们很少把武术与古典文学拿到一块儿来谈论,尤其是在学术讨论会上;而我们也很少在各种出版物上,看到武术与古典文学两者相互渗透、相得益彰的探讨与论述。尤其在武术与古典文学联手合作,像是配合默契的两个铁匠一样,经过了数千年的锻炼、淬火,共同铸造了中国人的理想人格和完善的民族性格,这一点上,还没有人发现,至少是没有人明确地加以阐释。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中国武术的滥觞,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发轫;文事与武备至少在两三千年以前,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携手而行;舞枪弄棒与吟诗作赋,很早就是被我们先民所看重的文化修养的两个方面。历史中,有无数的武术家本身就是文学家,而许许多多文学作品中也洋溢着武术的风采,这在世界文化史上尚无先例,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现象。

《易经》是诞生最早提及武术观念的。《易经》开篇就有一句鼎鼎有名的格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翻译过来是,“天体的运行刚健不辍,君子也应自强不息。”这句话,就像是一位武术家对一位习武之人说的话。如果一个对中国武术情有独钟的外国人,问什么是中华武术的精神,我们完全可以告诉他《易经》里的这句话。“健”,是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字,它本身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刚强”,另一个是“康强”,前者指性格和精神的坚强,后者指身体和体质的健康,加上个“儿”字——健儿,就成了军卒、壮士和剑客,剑客就是武术家。古乐府中有“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的诗句。《易经》中,明确地谈到武术的,有“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之句,说的是“君子应整治兵器,以防不测”。这和现代人习武为健身、防身的观念非常一致。其中,“利武人之贞”中的“武人”则是武术家在古籍中的直接“亮相”。“刚健中正”说的是做人,也是练武。所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以及对宇宙与人生规律的论述包括八卦概念的确立,都对后世的武术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二)武术文化之核心——武德

在外国,中国的武术被称作“功夫”。长久以来,作为功夫的武术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有很多人因为爱上了功夫,最终爱上了中国。我们都知道,中国功夫并不是电影上华丽的拳脚与精彩的特技,也不是银幕上漫天飞舞的剑仙。真正的中国武术,是清晨老人们打的太极拳,行如流水,意似闲云;是剑舞,如游龙般潇洒自如;是刀术,如猛虎般威风八面。中国的武术,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从来无需证明自己,只是通过刻苦的锻炼,去不断完善自己,以期成就那种接近自然的完美。拥有强大力量却不用来战胜别人,而只是以武会友,互通有无。从不炫耀武力,只是坚守着心中仁义礼智信勇的情操。中国的武者正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中国的文化,传承着中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论述。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德的含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过去,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助人为乐”“戒骄奢淫逸”等作为习武人坚守的信条。

武术的各拳种流派,也都有自己的“门规”“戒律”。种种约束意在习武之人不仅在功夫上高人一等,在品德上也令人尊重。在1987年的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上将武德规范概括为“尚武崇德,修身养性”。继承传统武德中的精华,要把习武同发扬祖国灿烂文化、热爱祖国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有宽广的心胸,对人民要以礼待人,不恃武伤人,不以强凌弱;对危害祖国、人民利益的坏人坏事要敢说敢管,见义勇为,疾恶如仇,协助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持不盗名、不夺利、不保守、乐于助人的美德;尊老爱幼,尊师重道,对前人和长辈的著作和经验要虚心学习,认真钻研,努力学习技术,刻苦练功,磨炼出慈、勇、智、恒的坚强意志,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文武双全,为社会作出最大的贡献。

在中国文化中,个人的品德修养历来被视为重中之重。作为中国人,个人修行的目标也是所谓的德才兼备,这是因为中国文化一直把儒学思想作为金科玉律,并在其各个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儒家人格论蕴涵的“仁爱”思想、经世传统、注重气节和献身精神以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文化心态,已经深深地积淀在整个中华民族的灵魂之中。传统武术在千百年的流传中,虽然其本质上是技击甚至血腥,但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以重视伦理说教的文化思想。

几乎每一个武术流派都对自己的武德范畴作出了详尽的规划,注重习武者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使习武者形成宽仁守礼的心态,遵循“礼”的规范和儒家“仁”的道德标准来约束和限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从而达到“威而不猛”“发于情,止乎礼”的境界。这种武德规范教化归根到底是体现了中国文化“和谐”“和为贵”的思想,除此之外,还强化了习武者胸怀社会、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集中地体现了传统体育思想。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是我们一直提倡的,始终被武林中所信奉。“行侠仗义”“崇德扬善”“事师如父”“谦逊柔和”等一直是武德范畴中的基本要素,能够终生恪守这些要素的习武者常常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拥戴,而那些见利忘义之人历来为武林所不齿,甚至遭到惩罚。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对中华武术德行最好的描述,使中国文化有了持久而坚韧的生命力,也使得中国文化能在人类文化的演绎中兼收并蓄,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从而使中国文化具有了广博的蕴涵和丰富的积淀。作为受到中国文化浸染的传统武术,成为了中华民族一朵美丽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