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斯换了种看似退让的表达方式,但话的意思没有变,反而更进一步肯定了那首诗是抄来的,嘲讽和揶揄的程度更深了一点。这种方法的好处很多,它可以以假乱真、以虚掩实。它反话正说,虚实不定,的确是令对手难以捉摸、防不胜防的高明策略。
以退为进,并不是要真的退到卑微的位置,永远被尘埃掩埋。退的目的是为了进,因此,一定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制定周密、详尽的战略计划,以守为攻,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打一场漂亮的职场战役。
当然,退也不是意味着一味地消极退让。对力所能及的事,遇到困难就畏缩不前,这种退不可取。面对邪恶,怕引火烧身而设法逃避,这种退有悖正义。因此,退什么,怎么退,何时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面对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暂时的退,是为了再次前行积蓄力量。这种退是保存实力,是明智的退。对个人利益得失的退让,是一种高风亮节。开始的退让不是懦弱,而是为了最终的成功。
眼前亏该吃还是要吃
俗话说,好汉不吃眼前亏。但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吃点儿小亏反而能占大便宜,所以,不妨将这句话改为“好汉要吃眼前亏”。中国人向来提倡“以忍为上”、“吃亏是福”,这是一种玄妙的处世哲学。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所谓俊杰,并非专指那些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冲锋陷阵无坚不摧的英雄,而应当包括那些看准时局,能屈能伸的处世者。
有这样一个故事,明朝的时候,在苏州城里有位尤老翁,他开了一个典当铺。有一年年关,尤老翁正在里间盘账,忽然听见外面有吵闹的声音,于是就匆忙跑了出去。到了柜台处,他才发现,穷邻居赵老头正在与自己的伙计就典当的事争吵。
这个赵老头可是一个蛮不讲理的人。尤老翁没有去探个究竟,而是先将伙计训斥一遍,然后好言向赵老头赔不是。赵老头表情依然像刚才一样,毫不给尤老翁情面,还是板着面孔靠在柜台上不说一句话。
委屈的伙计在一边悄悄地对老板说道:“老爷,他前些日子当了衣服,现在他不还当衣服的钱,却硬要将衣服拿回去。我要向他解释,他竟破口大骂,我真不知怎么办才好。”
尤老翁也知道不是自己伙计的错,于是就吩咐伙计去照料别的生意。尤老翁想着如何对付这个又蛮横又固执的赵老头,终于,他灵机一动,迅即走到赵老头的旁边,语气恳切地对他说:“老人家,不要再对刚才的事情耿耿于怀了,不要跟我的伙计一般见识,你就消消气吧。大家都是熟人,我不会介意这种小事的,衣服你就拿过去穿吧?”
尤老翁不等赵老头开口说话,就又让另一个伙计拿了几件赵老头典当的冬天的衣服,他知道现在是冬天,赵老头应该缺这些东西。可赵老头似乎一点儿也不感激,大大咧咧地拿起衣服就走,连看都不看尤老翁一眼。尤老翁也不介意这些,而是含笑拱手将赵老头送出大门。就在这天夜里,让大家吃惊的是,赵老头竟然死在另一位开店的街坊家中。
原来,赵老头负债累累,家产典当一空,他觉得自己走投无路,就寻了短见。他预先服了毒,先来到尤老翁的当铺吵闹寻事,想以死来敲诈钱财。没想到尤老翁做人一向低调,宁肯自己吃亏也不与他计较,他觉得坑这样的人实在是于心不忍,于是就决定离开尤老翁的典当铺。就这样,当他来到另外一个街坊家里时,他的毒性也发作了。
之后,赵老头的亲属乘机控告是这位街坊逼死了赵老头,与他打了好几年官司。那位街坊到最后被拖得筋疲力尽,花了一大笔银子才将此事摆平。
事后,有人以为尤老翁之前料到赵老头会以死进行讹诈,从而躲过了这次灾难,于是就问了他许多问题。面对人们的疑问,尤老翁说:“我也没有想到赵老头会走到这条绝路上去。我只是想如果有人无理取闹,我不会和他硬碰硬,我会尽量退一步来处理问题的。吃点眼前亏,也没什么大不了。”可以说,正是尤老翁的忍耐让他避开了大的灾祸。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凡是不想吃亏的人,结果却总是吃了大亏。古人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坚韧的忍耐精神是一个人意志坚定的表现,更是为人处世谋略的运用。人生难得事事如意,学会忍耐,婉转退却,可以获得无穷的益处。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我们能舍弃某些蝇头微利,也将有助于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获得他人的好感,为自己赢得友谊和影响力。凡事有所失必有所得,若欲取之,必先予之。记住并做到这一点,必能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相反,一点亏都吃不得的人,是成就不了大事业的。真正的大丈夫,能够用“眼前亏”来换取“日后益”,懂得根据环境扬长避短,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能吃亏,懂得吃亏,能从“亏”中看到自己的弱点和别人的长处。
有人总是把眼前利益看得很重,结果是失去了永远的利益。真正的聪明人是宁吃眼前亏,而换来人生的最大胜利。
在幸福与灾祸这对矛盾关系上,古人早就已经发现了他们的辩证关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最好的例证。
人非圣贤,谁都无法抛开七情六欲,但是,要成就大业,就得分清轻重缓急,该舍的就得忍痛割爱,该忍的就得从长计议。
刘邦与项羽在称雄争霸、建立功业上,就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最终也得到了不同的结果。苏东坡在评判楚汉之争时就说,项羽之所以会败,就因为他不能忍,不愿意吃亏,白白浪费自己百战百胜的勇猛;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胜,就在于他能忍,懂得吃亏,养精蓄锐,等待时机,直攻项羽弊端,最后夺取胜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一定会遇到这样敌我的关系,但无论在怎样的条件下,都要记得,勇气不是一味地冲锋陷阵,而是有勇有谋——忍让、吃亏都是勇气的表现。
表面吃亏,暗中受益
吃什么都成,就是不能吃亏。在如今这个开始正视利益的时代,“我绝不能吃一点亏”成了许多人坚信的理念。于情于理,于公于私,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都无可厚非。但是,绞尽脑汁地多占便宜、避免吃亏,就能找到幸福走向成功吗?恐怕不一定。
其实,聪明的人能在吃亏中学到智慧,悟透人生。有位哲人曾说过,人生的每一次付出,就像在空谷当中的喊话,你没有必要期望要谁听到,但那绵长悠远的回音,就是生活对你的最好回报。
能够做到“吃亏是福”,那是一种非常崇高的境界。这种不在乎一时一刻的吃亏,着眼长远,正是一种大智若愚的表现。表面吃亏,其实却在暗中受益,如此看来,吃亏其实是一种隐形的投资。
公孙修是鲁国的宰相,天生喜欢吃鱼。鲁国人知道后都争先恐后送鱼给他,可是他一概拒收。他弟弟就问:“哥哥,你不是喜欢吃鱼吗?为什么不接受呢?”公孙修回答:“正因为我很喜欢吃鱼,所以才不接受。一旦收了某个人的鱼,那就会感到亏欠于他,如此一来,很可能会因此枉法。一旦枉法,便会失去宰相的职位。到了那种地步,就算我再喜欢吃鱼也没有人会送了,就连我自己也无力购买。而只要我不接受此物,也就不会违法,更不会被免职。爱吃鱼时,随时都可以去买。”
这话,公孙修讲得很实在。他是说,与其仰赖他人给予的好处,不如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受人恩惠同时也要受人约束,既然如此,还不如抛弃眼前这一点点小利、吃这一点点“亏”而求得长久的安逸。一个古代臣相,能有此种认识,这是极其明智并富有远见卓识的。这其中看似有些拙愚,却也着实透着几分人生真正的洒脱。正所谓“吃人嘴短,拿人手软”,能吃亏是做人的一种境界,会吃亏是处世的一种睿智。
在清末民初时期,北京城有个有名的绸缎店。一天,突然一场大火把所有的东西都烧掉了,其中包括来往的账目。店老板贴出一张告示说,因本店的账目已烧毁,凡欠我的钱可以不还,我欠别人的,只要有凭据,照样兑现。这样处理,绸缎店明显是吃了大亏,然而后来,这个绸缎店却因此事而名声大震,许多人都慕名而来与他做生意,其中还包括一些外国人。很快,这个绸缎店又恢复了生机,生意比失火前还要好得多。
老子说,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就是说事物的发展能产生两个极端的转化,世上的任何事情都是有失有得。这个老板在绸缎店失火后的举措如同给自己做了一个活广告,在经济上暂时吃了亏,但却赢得了人们的信任,最终东山再起。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在乎“装傻充愣”的表面性吃亏,而是看重实质性的“福利”。
在人生的历程中,吃亏和受益是一种互为存在、互为结果的东西。一个人不能事事只想着受益,因为有些事情当时即使真的受益了,最终导致的结果仍有可能是吃亏。我们更不能时时怕吃亏,有些事情当时可能是吃亏了,但事后仍有可能会出现一个受益的结果。无论哪一个人,无论哪一件事,没有永远的受益,也没有永远的吃亏。
有人说:一个人的心胸有多大,他能做成的事业就有多大。的确,只要我们留心一下历史和身边的人就不难发现,凡是那些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人,尤其是那些有杰出成就的人,无一不是胸怀宽广、能吃亏的人。
敢于和勇于吃亏的人,才会赢得更多,才会有一份平和、快乐的心境,以后的路才会更顺畅。相反,再看看我们身边那些一生无所作为、无所建树的人,有哪一个不是心胸狭窄、斤斤计较、不肯吃亏之辈?吃亏者,能让人们觉得他有度量而加以敬重。这样,吃亏者的人际关系自然就比别人好。当他遇到困难时,别人也乐于向他伸出援救之手;当他干事业时,别人也肯对他给予支持,给予帮助,他的事业自然就容易获得成功。毋庸置疑,能吃亏者,大都是心胸宽阔者,而这些人就比别人更能为国建功立业。因为“吃亏”就是一种投资,表面上是吃了亏,实际上是受益的。
忍要有度,不要一味去忍
人们常说,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能容人之短,让人之过。忍让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修养与度量,忍让是一种升华个人品性的素质。我们从小也不断接受忍让的教化。像郑板桥所说的“能忍耻者安,能忍辱者存”;古语中的“小不忍则乱大谋”;《圣经》里的“忍耐的人暂时容忍,最后必有喜乐的酬报”等,我们都能朗朗上口,我们也确实体验过忍让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于是,我们对“忍让是成功的基石,可以获得利益上的丰收”的说法深信不疑。
但当我们在为自己的“忍让”风度自慰的时候,我们的耳朵冷不丁又被另一种声音刺痛:一个人的忍让是有限度的。
我们说要学会忍让,但不是说要一味地忍让。否则,很容易让人感觉到这是你软弱的表现。一个软弱的形象很容易被人瞧不起,进而导致在以后的交往中容易被更多的人轻视、欺侮。
不可否认,有的人确实是性格上天生温和、善良,但要注意从维护自己的形象和利益出发。心里要清楚,对什么人可以忍让,对什么人却不能忍让。如果你的忍让带点“讨好”的味道,那就更大错特错了。靠忍让去换得别人的好感,大部分情况下只能是适得其反,除非你遇到一个非常善良的智者或者和你一样喜欢一味忍让的人。
一味地忍让还容易让人没有主见,分不清是非。在忍让的同时,总会在是非问题上作些妥协,久而久之,你会发现有些时候自己也搞不清到底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如果在原则问题上一再忍让,有时会害了自己。犯了错误,甚至以身试法,自己还蒙在鼓里。
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尊意识,逢事就只会一味地忍让,就会在逆来顺受中失去激情,同时还要背负“怯懦”的罪名,那又何得何失呢?
尽管古训里教导我们要“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但这并不是要求我们凡事都要忍到没脾气的地步,而是教导我们在可能要与别人发生争吵时,先退一步,忍一忍,防止双方的正面对垒,发生冲突。但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不二法门。因为有时候,无谓的忍让虽然让对方吃了“宽心丸”,但却使自己背负太多的委屈,给自己增添更多的烦恼,生更多的闷气,还会影响身体的健康。
所以,忍让必须有个度。如果有人无意中冒犯了你的话,为了体现你的大度,当然应该忍让。如果他是有心为之,而且伤害你很深,甚至对你的尊严构成威胁,你当然不能再忍。即使非忍不可,那也不过是一种迂回式的处事计策,一种“小忍而图大谋”的计策,关键还是我们在忍让之后,仍然要找到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略。
人可以忍让,但凡事都忍而让之,那就不叫忍让,该叫怯懦了。
人是应该看重原则的,虽然有时候出于一些不得已的原因,一些小的、非原则的事情可以不放在心上,但当根本原则受到侵犯时,就不能再无动于衷,麻木不仁了。
不能忍无止境。要保持自己的骨气,把自己的刀剑插入刀鞘,但需要自卫时要毫不犹豫地拔出来。既然你已经躲不过了,不如趁早解决得好,千万不要再一味地忍让下去了。
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需要把握好“忍”这个度。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不涉及原则的小事上当忍则忍。但一旦触及我们做人的原则,甚至超过了原则的底线,我们就一定不能再忍下去,否则,不仅助长了某些人的嚣张气焰,更丧失了我们做人的原则,这一点务必希望大家引起高度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