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纵横家与“合纵连横”
2518200000003

第3章 纵横家代表人物(1)

(一)鬼谷子

鬼谷子,生卒年不详,姓王名诩,战国时代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人。常入山采药修道,因隐居鬼谷,故自号鬼谷先生。然鬼谷何地,记载颇多,众说纷纭。一说扶风池阳(关内云阳,今陕西泾阳县和三原县之间);一说雒州城北(今四川广汉县北);一说颍川阳城,即唐代的告城(今河南登封县东南白沙水库附近)。鬼谷子长于持身养性和纵横术,精通兵法、武术、奇门八卦,为纵横家之鼻祖,杰出的军事家,游说理论的奠基者和传播者。而在中国民间传说中,鬼谷子被描绘成能撒豆成兵、呼风唤雨、预知吉凶、妙手回春的神仙。

史载鬼谷子曾任楚国宰相,后归隐卫国授徒,苏秦、张仪、孙膑、庞涓为其弟子。鬼谷子既有政治家的六韬三略,又擅长于谋略家的纵横之术;既有仙家的神秘、隐者的逸气,又有学者的理智、智者的辩术,更兼有阴阳家的祖宗衣钵、预言家的江湖神算,所以世人称鬼谷子是一位奇才、全才。鬼谷子系统总结了战国时代游说之士从事纵横外交、出谋划策的理论、策略和方法,集纵横术(即外交游说学说)之大成,编著写成《鬼谷子》一书,又称《捭阖策》,成为纵横家经典著作。经由苏秦、张仪等用之实践,建功立业,终使鬼谷子纵横学说名显当世。

人们对鬼谷子褒贬不一,贬之者如汉扬雄在《法言·渊》中称他是“诈人也,圣人恶诸”,唐柳宗元谓其“妄言乱世”,“学者宜其不道”,宋王应麟称其为“妾妇之道,是皆五经之弃也”,明朝的宋濂斥之为“蛇鼠之智”。而褒之者亦大有人在。如高似孙誉他为“一代之雄”,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称赞他说:“《纵横》骋其巧辞,《成事》伏其精术。一人之辞,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二)公孙衍

公孙衍,战国时魏国阴晋(今陕西华阴市东北)人。曾仕魏,任犀首,人因以“犀首”称之,《史记集解》引司马彪曰:“犀首,魏官名,今虎牙将军。”犀首当是武职。公孙衍和张仪齐名,在秦国为官,是张仪连横策略的主要对手,但传下来的事迹不多,《史记》有公孙衍传,系附于张仪传,《战国策》也只有零星记载。

公孙衍早年生平不详,于秦惠文王五年(前333年)在秦为大良造。大良造在战国初期时,是秦国的最高官职,掌握军政大权。公孙衍不负重托,次年,受秦王之命,赴齐国和魏国,劝两国联合攻赵而大败赵国,使诸侯不至于合纵而抗秦。两年之后,又亲率秦军攻魏于雕阴(今陕西甘泉县南),大败魏将魏军,魏将龙贾被俘,此后,魏不得不尽割河西之地于秦。

公孙衍在秦四年后,张仪由赵国西入秦国,凭借出众的才智不久被秦惠王任为客卿,筹划谋略攻伐之事。次年,秦国仿效三晋的官僚机构开始设置相位,称相邦或相国,张仪出任此职。公孙衍受到冷落,就离开秦国投向魏国。魏惠王任用公孙衍为犀首。这时恰逢楚国攻打魏国,魏惠王派公孙衍领兵迎战。公孙衍率兵迎战楚军,虽然打败了楚威王的军队,但魏军也伤亡惨重,疲惫不堪。秦国趁势又迫使魏国将西河之外上郡十五县割让给秦国。因魏国国力衰退,公孙衍就图谋拉拢其他国,联合出击取胜,在公元前 325年与齐国大将田朌合手打败赵国大将韩举、赵护于平邑(今河南省南乐县西北)、新城。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在张仪的怂恿下正式称王。秦王还派张仪游说齐国和楚国,并于两年后约齐、楚大臣会于啮桑(今江苏沛县西南)。公孙衍看清了张仪的连横策略,就游说魏、韩、赵、燕、中山五国,鼓动“五国相王”,行合纵之策以联合抗秦,后赵、燕、中山相继称王。秦连横之策未能奏效,张仪也被免去相国。但不久,楚国就派兵伐魏,公孙衍的策略受到挫折,魏相惠施因联合齐、楚失败而被驱逐。

公元前322年,张仪相魏。公孙衍设法取得韩国当权者的支持,破坏了张仪联合秦魏的政策。公元前319年,魏国驱逐张仪回秦,并争取各国合纵对付秦国,公孙衍由魏将升任魏相邦,同时惠施也回国,合纵形势又形成。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合纵攻秦,公孙衍佩五国相印,为约长。西戎义渠君曾朝魏,公孙衍就趁机劝告义渠君加强对秦的警惕。他说,如中原无事,秦就要对你们烧杀掠夺;如果中原有事,秦将使重币去同你们交好。恰巧这个时候,秦以文绣千纯、美女百人,遗义渠君。义渠君集合群臣议论这件事。义渠君说,这就是公孙衍当年所说的那话了。于是也起兵袭秦,大败秦人。五国联军进军顺利,但在函谷关一战受挫,五国纷纷退兵。虽然失败,但声势烜赫一时。司马光引用《孟子·滕文公》说:“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可见公孙衍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三)张仪

张仪(?—前309年),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政治家。《战国策》记载张仪与苏秦是相对立的一纵一横,互相著文攻击对方,这和史实不符。后来司马迁受此影响,在《史记·张仪列传》中将张仪和苏秦列为同时之人。据考证,张仪在前,苏秦在后,和张仪同时的是公孙衍、惠施、陈轸等人。苏秦是张仪死后才在政坛上崭露头角的。《史记》记张仪的年代基本正确,而把苏秦的经历提早了约三十年。《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有《张子》十篇,汇集了张仪的作品或和他有关的材料,今已亡佚。

张仪本是魏国贵族后裔,曾师从鬼谷子学纵横之术。公元前329年,张仪来到秦国,被秦惠文王拜为客卿,直接参予谋划讨伐诸侯的大事。这时公孙衍担任秦国的大良造。公元前328年,张仪与公子华带兵攻打魏国,一举拿下魏国的蒲阳城。张仪乘机推出连横战略,建议秦王把蒲阳归还魏国,并且派公子繇到魏国去做人质,而他利用护送公子繇入魏的机会与魏王接近,游说魏王投靠秦国。张仪向魏王指出,魏国处于各国包围之中,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只有依靠秦国,才能保证安全。在张仪软硬兼施威逼利诱之下,魏王终于背弃合纵之约,秦魏和好,张仪的连横政策首战告捷。

张仪回到秦国,立即被秦王提拔为相,公孙衍因得不到重用遂离秦奔魏。公元前326年,惠文王任命张仪为将,率兵攻取魏国的陕,并将魏人赶走,同时在上郡筑关塞。这一事件引起魏国的极大惶恐,于是接连两次与齐威王相会,企图依靠齐国对抗秦国。由于张仪从中挑拨离间,又极力为秦国拉拢齐国和楚国,齐国不仅不帮助魏国,反而与楚国共同打击魏国。由秦归魏的公孙衍趁机发动“五国相王”,使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尊重,同时称王,结成联盟,借以增强魏国的防御力量。楚国却迎头给魏国浇了一盆冷水,就在“五国相王”的当年,发兵攻魏,在襄陵大败魏军,占领了八个城邑。由于齐、楚的破坏,五国相王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因而魏惠王更加憎恨齐、楚二国。张仪代表秦国却又采取了更为狡猾的手段:公元前323年,张仪约集齐、楚、魏三国执政大臣在啮桑相会,试图为魏国调停,以讨好和拉拢魏国。魏惠王在此后果然放弃公孙衍的合纵政策,接受了张仪的联合秦、韩以对付齐、楚的政策。次年,魏太子和韩太子入秦朝见。

为了使魏国进一步臣服于秦国,张仪于公元前322年辞掉秦国相位,前往魏国。魏王因闻其名,立即用他为相。张仪寻机为秦国拉拢魏王,向魏王献策:魏国地势平坦,南临楚国,西接韩国,北依赵国,东靠齐国,属于四战之地。魏国如果不事秦国,秦国出兵攻打黄河以南,夺取阳晋,那么赵国不能向南支援魏国,魏国也不能向北联系赵国,这样合纵联盟的通路就断了,魏国就危险了。如果秦国说服韩国一致对付魏国,魏国可能会倾覆。而如果魏国归顺秦国,楚国、韩国一定不敢乱动,魏国就一定没有忧患了。魏王思量再三,最终向秦表示归顺。

张仪在魏国担任了四年相国,于公元前318年又回到秦国,秦惠文王仍然起用他为相。公元前313年,张仪出使楚国。当时,齐是东方的强国,楚则虎视于南方,齐楚联盟成了秦国的心腹之患,离间齐楚联盟也就成了张仪的出使目的。晋见楚怀王时,张仪说道,当今七雄之中,以秦、楚、齐最为强大,如果楚国与秦国联盟,则楚国就比齐国强大;反之,如果齐国先与秦国联盟,则齐国就比楚国强大。所以,楚国最好的出路就是与秦联盟。他又许诺在楚国与齐国断交,同秦国结盟之后,秦国会把商於六百余里土地归还楚国。楚怀王果然中招,不顾陈轸等人的反对,授张仪相印,与齐国断交。

随张仪到秦国商讨接受赠地的特使到秦国后,张仪称病三月不上朝,楚怀王得不到土地,以为秦嫌楚与齐断绝关系不够坚决,因此特派人去辱骂齐王。齐王大怒,一面与楚彻底断交,一面派人入秦与秦王商议共同伐楚。目的达到,张仪出见楚国使者,告诉他“从某至某,广袤六里”送给楚国。楚怀王大骂张仪出尔反尔,盛怒之下,派大将军屈匄与稗将军逢侯丑等率军十万进攻秦国。

公元前312年,楚国与秦齐大战于丹阳,却被齐秦联军击败,折兵八万,汉中郡也被秦夺走。楚怀王不甘失败,又倾全国之兵攻秦,由于孤军深入,楚继败于蓝田,只好再割两座城池与秦国讲和。公元前311年,楚秦谈判,秦王提出用商於之地换取楚国黔中之地,楚怀王对张仪耿耿于怀,竟然答复,只要得到张仪并亲自诛之,愿将黔中之地奉送。张仪不顾个人安危,欣然赴楚。他买通宠臣靳尚和楚怀王夫人郑袖,使楚怀王改变了对自己的态度。之后,他向楚怀王提出,他可以向秦王建议不要黔中之地,两国太子互为人质,长久作为兄弟邻邦,永世互不攻伐。楚怀王连连点头称是,马上同意与秦和好。就这样,齐楚两国背离了合纵与秦国结盟。

张仪接着又出使韩国,游说韩王道,秦军数倍于韩国军队,战车千辆,战马万匹,士兵不戴头盔,赤膊上阵,作战勇猛。秦国的士兵跟山东各国士兵相比,就如大力士对战婴儿,不可相提并论。韩国如不归顺秦国,秦国将出兵占据宜阳,隔断韩国的上地,东进夺取成皋、荥阳,那么鸿台的宫殿、桑林的苑囿将会丧失,国土也会被分割,所以韩国应该归顺秦国。韩王听后表示与秦通好。

张仪返秦后,秦惠文王念其功劳卓著,遂封其为武信君,并赐封给他五座城邑。张仪又依次到齐国、赵国、燕国,奔走游说,破纵联横,终于实现了他最初的连横蓝图。其后不久,秦惠王死亡,其子荡即位,称武王。武王自幼厌恶张仪,张仪怕大祸迟早降临,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公元前310年,张仪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