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治病的奥秘:辨证论治
2518500000010

第10章 经络施治的针灸辨治

针灸的起源说起来也许很简单,实际上却是经过了几千年,甚至几万年的演变与发展而形成的。在衣不蔽体的原始社会,人们不断地与疾病进行斗争。

当人们感到身体不适或有外伤时,用手或其他工具按压身体的某一部位,疾病或许有所缓解。随着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发现用一种叫做“砭石”的石头按压效果较好,砭石也就成为最原始的针具,按压的部位也就逐渐变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穴位”。后来人们又发现不同的穴位有各自的功效,例如沿手臂内侧有十几个穴位都能治疗肺部的疾病,把这些穴位连成一条线,也就成为现在的“经络”。经络有点像现代医学的神经,错综复杂,但与神经完全是两码事。人体的经络包括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十二正经与中医学的五脏六腑相连,并以五脏六腑命名,环绕周身,首尾相连。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等。十二正经与任、督二脉上有很多穴位,其他经脉上没有穴位,但它们对人体气血正常运行、抵抗外邪均有重要的作用。当脏腑等内在组织的机能发生异常时,在与其相关的腧穴部位上,便会发生相应的征象。如果针刺这些相关的穴位,便会产生酸、麻、胀、热等感觉。而这些感觉便通过经络循行的路线传导至病变部位,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经络到底是什么?即使用现代最先进的仪器也无法检测出来。尽管通过人体解剖根本无法发现它的存在,但它的存在则是不可置疑的事实。这不仅从几千年的医疗实践得到了验证,而且我国学者运用现代生物物理方法所测出的人体经络分布也与古人绘出的人体经络图完全一致。中国古代先哲绘出人体经络图这一事实就是对现代科学的挑战,说明客观存在并不都是肉眼或借助显微镜可见的。而在几千年前能够发现和认识这种肉眼不可见的客观存在,并能建立经得起实践检验和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体系,其超前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灸医学最早见于二千年多前的《黄帝内经》一书。《黄帝内经》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流行,并传遍了全世界。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进行针刺、叩击、放血等操作,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针灸是中国古代常用的治疗各种疾病的手法之一,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从外治内”的治疗方法。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手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哪一类型,进而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千百年来,对保卫健康,繁衍民族,有着卓越的贡献,直到现在,仍然担当着这个任务,为广大群众所信仰。

针灸治病,必须辨证论治,即根据脏腑经络学说及四诊入纲的理论,将临床上各种不同的病候进行分析、归纳,以明确病位(在经、在络、在脏、在腑、在表、在里)、病性(阴、阳、寒、热、虚、实),再依病因病机找出标本、缓急,这个过程就是辨证的过程;然后,根据辨证,进行相应的立法、处方,再依方取穴,依法施术,以通其经脉,调其气血,平其阴阳,和其脏腑,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

狄仁杰爱好医术,特别擅长针灸。据说显庆年间,他应皇帝征召入关,经过华州街市北面时,看到很多人在围观。狄仁杰拉住马远远望去,看到一块高大的牌子,上面写着八个大字:“能疗此儿,酬绢千匹。”狄仁杰下了车,走上前去观看。

原来是个年纪约十四五岁的富家少年躺在招牌下面。孩子的鼻子下面生了个肿瘤,有拳头那么大,根部连着鼻子,像筷子那么细。一旦碰到,病人就感到刺骨的疼痛。因为肿瘤大,两只眼睛也被往下拉拽,病人两眼翻白。孩子的病情十分危急,气息奄奄。狄仁杰看了很心痛,于是说:“我能给他治疗。”孩子的父母立即叩头请求他医治,并叫人拉来车子,把一千匹绢放在狄仁杰旁边。狄仁杰叫人把孩子扶起来,用针在他的脑后扎进去一寸左右,便问孩子:“你的瘤子上有感觉吗?”病孩点点头。狄仁杰马上把针拔出来,刹那间肿瘤竟从鼻上掉落下来,孩子的两眼也顿时恢复了正常,病痛全部消失。孩子的父母边哭边磕头,一定要把一千匹绢送给狄仁杰。狄仁杰笑着说:“我是可怜你儿子性命危在旦夕,这是急病人之急。我不过是为病人解除痛苦罢了,我不是靠行医吃饭的。”说完,狄仁杰径自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