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五四运动
2519600000013

第13章 主要领导人及支持者(1)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场运动在中国的历史上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而这场运动的领导人及支持者的作用则是非同小可的,正因为有了他们,学生们才能接受更多的新思想,逐步觉醒为拥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识的新青年,进而发动起这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这场运动的主要领导人有陈独秀、***、蔡元培、胡适、鲁迅。与之相应的,也涌现出如罗家伦、邓中夏、傅斯年、张太雷、周恩来等杰出的学生领袖。

(一)主要领导人及支持者

毛泽东曾在中共“七大”预备会的报告中将陈独秀称之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由此可见陈独秀在这场运动中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陈独秀揭露和批判了三纲五常的罪恶,他十分向往18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也很赞同著名的《人权宣言》。对于《人权宣言》所提倡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他认为,要真正实现民主、人权和自由,就必须彻底铲除“三纲五常”之类的封建思想和与之相应的制度。二者的调和、共处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必须废除一个才能让另一个得到生存。学术界一致认为,陈独秀既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的领导人物,又是“思想界的明星”、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之所以把这些至高无上的荣誉赋予陈独秀,是因为他在如下几方面对五四运动做出的贡献:

首先,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拉开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新青年》自从创刊之日就高举爱国、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号召用民主与科学来拯救中国于危难。《新青年》的创办过程大概有七年的时间,而这段时间恰恰是中国的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探寻真理,要求进步的关键阶段。所以《新青年》的文章教育了整整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参加过五四运动和受到运动影响振奋起来的人,无一例外地都曾受到过《新青年》的启迪和鼓舞。如果说没有陈独秀的《新青年》对中国青年学生的影响,那么当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时候,这些年轻的学生会主动站出来为民族的危亡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吗?他们会意识到自己背负强国富民的重任吗?他们会写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吗?当然,历史是没有假如的,事实证明了正是因为有了《新青年》的创办及其思想的广泛传播,五四运动才得以发生、发展,以及取得胜利。于是,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并以此观点来分析世界形势和中国社会。陈独秀的功绩,就是把这一新的思潮,直接引导到推动五四运动的爆发和发展。其次,陈独秀一直坚持站在五四运动的前沿。他认真分析了中国的现状,看清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于是他就直接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和统治中国的北洋政府。五四运动爆发时,陈独秀已经是一个40岁的中年人了,然而他还像那些年轻的学生一样,甚至比年轻的学生还要有活力,他坚持直接参加到运动的第一线,亲自组织带领青年学生与军阀们展开了殊死的斗争,从不摆主要领导人与思想先驱的架子。再次,陈独秀为中国人民指出了前进的方向。中国人民经过五四运动的熏陶有了新的觉悟,特别在一批有志的青年知识分子中表现得比较明显,他们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积极探寻中国的出路。而在此时,西方各种新思想和新流派接踵而来,让热切盼望救国救民的中国人不知所措了,不知道中国到底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而在当时影响比较大的是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和苏俄“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道路。陈独秀和***等人坚决地站在捍卫马列主义的立场上,并且在中国积极宣传马列主义,为青年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后,陈独秀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批先进的干部。“五四”运动的发生使马列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在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酝酿成立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南陈北李”在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功绩中将永垂青史。经过将近一年的筹备工作,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会议终于在上海召开,中国的历史开辟了新的篇章。毛泽东、董必武、蔡和森、周恩来、瞿秋白、吴玉章、李立三、李达、陈望道等在谈到自己参加共产党时,均称受到了陈独秀的影响和教诲。毛泽东回忆说:“陈独秀谈他自己的信仰那些话,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关键性的这个时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位支持者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那就是后来牺牲在敌人绞架下的共产主义战士***,他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杰出代表。1918年2月章士钊推荐他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五四运动爆发时,他积极参加革命。据高一涵回忆:“五四游行,***和学生一道参加。有一次,为了救援被捕的学生,大家集队前往政府请愿。队伍走到国务院门前,只见铁门紧闭,门内架着机关枪。他愤怒异常,一个人跑出队伍冲上去,大家赶忙把被他拖住,真是又英勇、又危险。”陈独秀被捕后,他积极设法营救。***在五四运动中的主要贡献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知识。他发表了许多充满斗志而又积极向上的文章,给人们巨大的启示和鼓励。他对封建主义深恶痛绝,他曾大声疾呼号召青年们要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他认为希望寄予未来,要想拯救中国,必须唤醒当代青年的思想,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身上所背负的振兴中国的重担,从而勇敢地打碎封建枷锁的桎梏,用革命的精神去奋斗。与当时的许多革命志士相比,***较早地理解并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前后,***相继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使中国人开始逐渐了解俄国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进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于是从根本上扭转了五四运动的发展方向,使中国革命开始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向发展。他写了一些带有马克思主义思想因素的文艺论文,他倡导为社会写实的观点,为五四新文学指明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他把文学作为启发人民觉醒、发动劳苦大众参加革命的思想武器。此外,他还写下了许多革命诗文。这些文章思路开阔,观点鲜明,具有战斗的抒情色彩,歌颂了革命精神的伟大,文章也对未来寄予了美好的希望,充满乐观主义精神,给当时的人民群众带来极大的鼓励,成为五四运动中锋利的思想武器。在对青年学生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在五四运动中还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如邓中夏、恽代英、张闻天等人,他们在五四运动中都发挥了重要的骨干作用。***还认识到了工人阶级力量的伟大,他积极号召知识分子要与工农相结合,来扩大革命的阵营,同时促进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从而为五四运动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坚强的后盾,也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人员条件。这些伟大的功绩,是五四运动取得胜利的必备条件。

五四运动中还涌现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那就是著名的蔡元培先生。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是中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和思想家。蔡元培早年苦读经书,崇尚宋儒,并且取得功名,连中举人、进士,他的仕途一直很顺利。甲午战争后他开始积极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提倡新学。蔡元培是中国文化熏陶出来的著名学者,但是却充满了古希腊文化的自由研究精神。他的名言“为学问而学问”就是根植于对古希腊文化的透彻了解。他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的爱国主义教育家。1902年他在上海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女子学堂爱国女子学校,并且担任校长职务。同年,与章炳麟等人一同创立中国教育会,并且出任会长。1904年与龚宝铨等人在上海成立光复会并任会长。1905年在上海经何海樵介绍,加入了同盟会,并参加了反清活动的暗杀团。1907年留学德国。辛亥革命后,他由德国回南京担任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张采用西方的教育制度。1912年蔡元培因不满袁世凯的擅权,辞职下野。1917年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进行了一系列废旧革新的改革。他聘请《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并聘请***、胡适、钱玄同等“新派”人物在北大任教,采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实行“教授治校”的制度,提倡学术民主,支持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子,忠于帝王政权的老夫子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坐在一起讨论,教室里、座谈会上、社交场合到处讨论着知识、文化、家庭、社会关系和政治制度等问题。学生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的思想与文化。而且北京大学还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为五四运动培养了大批的爱国知识青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蔡元培就没有新北大;没有新北大就没有五四运动,即使有也不知要推迟多少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积极支持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前夕,蔡元培把巴黎和会进展的消息频繁地传达给学生,可以说是引导了学生的爱国运动。巴黎和会决定要把德国强占山东的“权利”交给日本,并且拒绝取消关于二十一条卖国条约的提议,这个重大的消息也是蔡元培传达给北大学生的。随后,5月3日,他们在北大召开全体学生大会,并约了北京十三所中等以上学校的学生代表参加。而这次会议起草的宣言也是蔡元培亲自批准的,5月4日的天安门游行示威,蔡先生也是支持的,所以说,蔡元培是支持学生反对帝国主义示威活动的。

此外,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对中国文学近代化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胡适的文章中,他对白话文学必将取得正宗地位,是持坚定不移的态度的。他甚至断言道:“白话文学必将成为中国的正宗文学,而且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的。”胡适的这一“断言”本身,就是对封建文学的挑战,就是革命。因为,延续了数千年的以文言文为工具的封建文学还在当时的社会占着统治地位。胡适勇敢的“断言”白话文学必将取而代之,这在当时是被视为大逆不道的。由于白话文学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一旦成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封建文学就大势已去,只能作垂死挣扎了。因此,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标志着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开始。

鲁迅是在晚些时候投入新文化运动的战斗的,他的短篇小说和杂文语言犀利,无异于刺向旧社会的锐利的匕首和投枪。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鲁迅看到了一条新的救国救民的道路,并且把十月革命看作是“新世纪的曙光”和人民革命的希望。从1918年起,鲁迅开始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1918年4月,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深刻、形象地揭示了封建制度、封建观念的丑陋和黑暗的一面,并将其本质归结为血淋淋的两个大字吃人。《狂人日记》极其鲜明地抨击了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思想。在随后的日子里,他又写出了另一篇深刻揭露封建陋习的文章《药》。这篇小说写于1919年4月25日,正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前夕,小说以1907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他在文章中通过描写革命党人夏瑜被反动阶级残酷杀戮后,小茶馆的主人华老栓夫妇倾其一生所有向刽子手购买沾满了革命党人鲜血的馒头,希望能治疗儿子疾病的情节,这既揭露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残酷,也展示了罪恶的社会制度在人们中间所造成的愚昧和迷信。除此之外,他还在其他杂文中以犀利的笔锋剖析了封建主义“文明”的虚伪、凶残和腐朽,阐明了它的根深蒂固和流毒深远,呼唤人们要顺应时代的潮流接受新的事物、新的思想。与此同时,鲁迅深信未来必定是光明的,人民的生活也将会是幸福的。在那个政治黑暗、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年代里,鲁迅的文章无疑像一抹阳光照进了黑暗的现实,让处在失望中的青年学子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同时也增加了对未来的向往。在他的文章中,经常鼓励年轻的学生们要再接再厉,勇于探索,不要被眼前的挫折所吓倒,要坚强起来,为未来的美好生活而奋斗。鲁迅的著作发人深省,既让人们看到了社会的黑暗面,又给人们以坚定的信念,因此鲁迅的著作带给青年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而且还有生活的信念与信仰。

(二)知名的学生代表

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学生们在这场运动中发挥着重要的先锋作用。他们首先在5月4日这天组织了游行示威运动,火烧了赵家楼,率先在全国掀起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进而带动全国学生的示威运动。在学生们的爱国运动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学生领袖,他们承担起组织、宣传等领导重任,并且冲在运动的最前端,保证了每次运动的顺利进行。下面我们列举了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一些优秀学生代表,来讲述一些他们在五四运动中所做出的贡献。

下面列举的北京的学生代表有罗家伦、邓中夏、傅斯年、张国焘、王自治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