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七回爱难爱各有异心恨长恨义照汗青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宋:岳飞)
猎人们从范昭身边走过,有意绕远。范昭苦笑一下,道:“现在好了,我总算知道‘令人侧目’是啥意思了。”吕雁梅笑道:“谁叫你奇怪着呢?”吕雁梅意念一放松,范昭的头脑立即灵光起来,道:“燕姑娘,你要去拜访无名法师吗?”吕雁梅点头。范昭道:“正好,我也想去拜访无名法师呢。燕姑娘熟人熟路,初一那天,带我去拜访无名法师,可好?”吕雁梅摇头道:“不好,我要跟我娘一起去。”范昭道:“那不是正好吗?我也可以拜访令堂。”说话间,两爬上一个小山头,吕雁梅道:“我们这是去那?”范昭如梦方醒,暗忖自己不是在和燕姑娘约会吗?怎么犯起傻来!吕雁梅道:“这里是七星岭,有七个比较大的山头排列状如北斗,是名。再往前去就是天璇岭了,那里有一间小庙,无名法师就在那闭关修行。范公子,我们是去那吗?”
吕雁梅从未接触过情爱,不知“人约黄昏后”为何,以为范昭只是随便走走,看看风景。范昭正愁找不到话题,当即顺着吕雁梅的话说:“是。我想熟悉一下这里的山路。燕姑娘,无名法师万人敬仰,想必有什么神奇之处?”吕雁梅微微一笑,道:“没听说有什么神奇的故事。无名无名,是为无名。以前,这里只有那间小庙,北山上的大悲院,是无名法师化缘,于五年前建成的。大悲院建成之后,住持和和尚们都搬进去了,无名法师和一个小沙弥,依然住在那座小庙。”范昭道:“哦。建大悲院花费不少,无名法师广结善缘,一定是参禅正悟的得道高僧。”吕雁梅道:“嗯。无名法师在此居住已有三十年。三十年来,无名法师弘扬佛法,民风渐纯,乡邻和睦,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范昭心道:“这个无名法师,难不成又是一个白绅,利用佛法宣扬自己?”吕雁梅继续道:“二十年前,新镇还很小,因为地处交通要道,天下太平,四周村镇的乡亲三三俩俩的搬了过去,新镇才兴旺发达起来。乾隆三年,张家边村还很热闹,有一大户赵员外,与无名法师交谊很好,时常捐赠财物给庙里。有一天夜里,一个外地来的盗贼偷了赵员外捐赠给无名法师的物品,被赵员外的张护院和村民发现,张护院与村民一同押盗贼去了庙里。无名法师却说‘这些财物都是贫僧送与他的’。张护院和村民放走了盗贼。众人更是敬仰无名法师。赵大员外将自己的田产全部捐赠给无名法师,全家搬去了新镇,做起大生意。后来,赵大员外联合新镇士绅,修建了大悲院。”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范昭心中一动,马上想到剑绝临死前说的那句话:“当年,我去括苍山找吕四娘,寻雍正人头,为吕四娘所败。我在逃亡时,遇到一个老和尚,他救了我,我却偷了他的财物。后来,我被村民抓住,送去小庙。老和尚却说财物是送我的。这些年来,我时不时就会想起老和尚,却……”范昭心头一跳,暗想这个无名法师九成九就是剑绝遗言中的老和尚了。范昭按捺住兴奋,道:“无名法师行大善事,必得上天厚报,不知今年几多高龄?”吕雁梅一摇螓首,道:“不知。八九十岁,应该有了吧。”范昭心中一阵惶惑,暗思吕四娘九成九隐居在附近。吕四娘武艺高强,和燕姑娘多半有师门关系,没想到上天竟然是这样一种安排。
范昭硬着头皮问道:“燕姑娘一身好武艺,师承何人?”吕雁梅警觉起来,道:“你怎么突然问我师门了?”范昭道:“我……我是想多了解……你的。”吕雁梅记起自己与范昭约会的目的,现在有了话头,遂问道:“我真奇怪,你不会拳脚功夫,却有一身惊世骇俗的高深内功,你的师父是谁呀?”范昭苦笑一下,心想只能撒谎了,遂道:“我认识一个云游道长,他给了我一粒灵丹,我服之后,就有了这身惊人的内力。”吕雁梅诧异道:“当真奇怪呢。这个道长法号是什么,为何又给你一粒灵丹?”既然撒了谎,范昭不再顾虑自己的君子形象,索性撒谎到底,口舌立即灵活起来,道:“道长法号九觉,见我精研针炙治病救人之术,又有些家传武学基础,便给了我一粒灵丹增长内力,是为针炙奇效。”这下吕雁梅相信了,道:“九觉道长,没听说过,师叔祖应该听说过,我回去问问师叔祖。”
范昭见吕雁梅不再追问自己内功的事,松了一口气,暗想:“九觉道长,那个无名老和尚打诳语息事宁人,我一个凡人,不得已打打诳语也没关系吧?”九觉道长没回应。此时,吕雁梅杏眼一眨,道:“你说不见我娘的,要离开七星岭的,什么时候说话算数?”范昭一听,顿时头大了。范昭支支吾吾的,说不上话来。吕雁梅道:“既然你不肯兑现诺言,那我和我娘离开七星岭便是。”范昭见话不投机,忙道:“我不是不想兑现承诺,其实是……”
“是什么?”吕雁梅追问。范昭低头小声道:“是怕离开你。”范昭说的是真心话,不过只说了一半理由。吕雁梅真心当成全部,感动起来。两人默默前行。范昭瞧见前面山坳处有一座小庙,庙前台阶上绿苔重重,院墙的瓦片中长着尺把高的蒿草,果然是一座古刹。范昭遂道:“燕姑娘,那座小庙就是老大悲院吧?历史很久远了?”吕雁梅点头道:“是。老大悲院,是南宋初建成的。那时,为了躲避兵乱,中原的许多高价南下,在深山野林中建庙清修。老大悲院,大概有六百年历史。”两人驻足,远望老大悲院。范昭道:“大悲院取名大悲,大概是有悲苦百姓之意。宋高宗赵构,能忍看宗室亲人受金人欺辱,甚至不惜杀掉岳飞,向金国屈膝称臣求和,也称得上是奇葩了。”
范昭说的是反话,吕雁梅没听懂,当下一蹙眉,道:“范公子是称赞赵构是奇才吗?”范昭大笑一声,道:“能忍非常人之忍,赵构不是‘奇才’是什么?”吕雁梅道:“我娘最瞧不起赵构。我娘说了,如果没有岳飞精忠报国,宋朝早就灭亡了,赵构哪里还能偏安一隅当皇帝?!岳飞第四次北伐,郾城之战,岳家军在平地以步兵和少数骑兵,正面对阵金国精锐轻重装甲骑兵拐子马和铁浮屠,且以少胜多,古今只岳飞一人。金军精锐受此重创,士气低落,金兀术再无力南下灭宋,才接受赵构和谈的请求,且点名要岳飞死。赵构之流还以为岳飞就应该精忠报国,可笑呀可悲呀!一帮肉食者糊涂如斯,难怪南宋就是以耻辱立国的。”
平行地球,由于量子扰动的差异,吕四娘实乃大明建文帝后裔。吕四娘心怀大明亡国之痛,时常在吕雁梅面前评点“两宋”亡国之事,所以,吕雁梅对靖康耻很熟悉。
范昭懂了,原来吕雁梅误会了自己的意思,遂道:“其实我也瞧不起赵构,刚才说的是反话。赵构丧失心志,为求得自己偏安一隅,竟然在‘孝’字上做起文章,说什么与金国和谈是为了迎回其生母韦贤妃,最后利用秦桧杀死岳飞。”吕雁梅道:“我娘也这么说。岳飞冤死,并不是岳飞不懂政治,一心迎还二帝,一雪靖康之耻;而是赵构自私个性与怯金等复杂心态决定的。岳家军军纪严明,威名卓著,岳飞刚正廉洁,心怀中原,金人害怕,赵构更害怕,害怕自己驾驭不了岳飞,尽管岳飞没有一点反意,所以,赵构才不惜利用和谈的机会而自毁长城。”
范昭道:“对。赵佶死于1135年。1137年秋,岳飞收到谍报:金国打算将宋钦宗的儿子赵谌送到京阙(故都汴京或是当时的行朝建康),动摇赵构皇位的合法性。岳飞面奏赵构,建议赵构立储,挫败金人阴谋。此后,岳飞绝口不提‘迎回二圣’,并改称徽钦二帝为“天眷”,即皇亲国戚,以表明自己坚决支持赵构的态度。可见,岳飞颇有政治眼光,丝毫不逊于他的战略战术。1136年3月,岳母姚氏病逝,岳飞悲痛不已,目疾复发。岳飞自行解职,接连上表,乞守三年终丧之制。战事紧迫,朝廷再三催促,岳飞忠孝难以两全,赶回军中,七月正式誓师,开始第二次北伐。岳飞忠孝如斯,赵佶竟然害怕,真不知道赵佶是什么材料制成的人。”
吕雁梅怔怔看着范昭,弄不懂“1135年”是啥意思。范昭意识到失言,立马改换口风,道:“我在想,金人将北宋宗室及大臣几乎一网打尽,那些冤死的梁山好汉地下有知,只怕会拍手叫好。那些深受朝廷腐败官员欺压的百姓,也出了一口恶气。”吕雁梅又怔住了,没想到范昭竟然会从这个角度去评论“靖康耻”。范昭叹息一声,道:“话说回来,金军奸淫掳掠成性,老百姓还是苦啊。”吕雁梅回过神来,道:“你的想法真多。”范昭来了兴致,忆起陈慧殊不喜欢赵佶所创的瘦金体,接着道:“人说宋徽宗赵佶乃是书画艺术天才,但我观其书,瘦骨嶙峋,实乃凉薄之人也。赵佶被金太宗封为‘昏德侯’,这个封号真没辱没他,花石纲害得多少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吕雁梅道:“我娘也不喜欢瘦金体。柳公权说‘心正则笔直’,赵佶书画技术再高,一个浪荡之人,离艺术之道甚远。赵佶到死都认为‘社稷山河都为大臣所误’,并不反省自身,北宋以此人为帝,蔫有不亡之理!”
山风忽起,啸啸中似有高呼:“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注:郾城之战发生在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七月八日。金国都元帅完颜宗弼(兀术)探知岳飞孤军深入并亲驻郾城(今河南郾城)且郾城驻军不多,于是指挥休整的金军主力,并会同由盖天大王完颜宗贤(赛里)等人所率领的援军,倾巢而出,直扑郾城,企图利用岳家军兵力分散之机一举摧毁岳家军的指挥中枢。随岳飞驻郾城的背嵬军和半数的游奕军(骑兵),大约一万几千人,除去守城部队和火头军、辎重兵等非战斗人员外,岳家军实际参战兵力就更少了。然而作为先头部队的金军精锐骑兵就有一万五千多骑,另有十多万后续部队正陆续开来。
郾城之战的另一特点是相当规模的骑兵会战。岳家军主要依靠以往历次战争(尤其是绍兴六年的两次北伐)中缴获的大量战马,组成相当规模的骑兵,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远胜其它各支宋军,故能够与金国女真骑兵进行对抗。郾城之战的次年救援淮西时,岳家军仅背嵬马军即有八千多骑。
金军惯用左、右翼骑兵(即拐子马)迂回侧击。岳飞指挥岳家军骑兵相抗。完颜宗弼(兀术)眼见骑兵会战不能取胜,下令将披挂“重铠全装”的“铁浮图”军投入战斗。“铁浮图”军每三匹马用皮索相连,他们护甲厚重、攻坚能力强,“堵墙而进”,集团冲击,正面强攻,妄图冲垮岳家军阵型。
岳家军步兵将士手持麻扎刀、提刀、大斧等以步击骑的利器,专劈马足。只要一匹马仆地,另外两匹马就无法奔驰,“铁浮图”顿时乱作一团。岳家军步兵与敌骑“手拽厮劈”。双方反复冲杀数十回合,从下午杀至天黑,金军一败涂地、狼狈溃逃。岳家军在此战中“戕其酋领”,还夺得二百多匹战马。战马难捉,据此估计金军骑兵精锐战死至少两千人以上。兀术大恸曰:“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
岳飞报捷朝廷。宋高宗在第二份手诏说:览卿奏,八日之战,虏以精骑冲坚,自谓奇计。卿遣背嵬、游奕迎破贼锋,戕其酋领,实为隽功。然大敌在近,卿以一军,独与决战,忠义所奋,神明助之,再三嘉叹,不忘于怀。
另:《宋史》文献中《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三朝北盟会编》是研究南宋历史的两部重要典籍,但两书关于岳飞的记述,残缺不全、错漏颇多,这是秦桧专权期间大兴文字狱,大肆篡改官史、严禁私史的恶果,也给岳飞之孙岳珂搜集、整理为祖父昭雪的历史资料,造成了巨大障碍。
1161年,荒淫残暴金主完颜亮统水陆大军60万,分兵四路南下。七万金军水师行至胶西陈家岛(又名唐岛,今山东青岛市黄岛区海域),遭到岳家军旧部李宝三千水师的突然袭击,战船烧毁,唯有舰队司令、浙东道水军都统制苏保衡只身逃脱,金舰队全军覆没。完颜亮行军至长江要害采石矶,造船过河,兵败于虞允文(所部为岳飞、韩世忠所练水军),随后死于内乱。金军另外两路大军也战败溃退。金国的毁约使赵构的乞和苟安政策丢尽了脸面,次年,赵构禅位于赵昚。
宋孝宗赵昚即位后,年号隆兴,打着太上皇的旗号,给岳飞进行有限度的平反,由于秦桧遗毒深远,赵构尚健,人们对岳飞冤案众说纷纭。淳熙五年(1178)润六月二十二日,岳飞儿子岳霖由钦州调任将作少监,宋孝宗便殿召见岳霖,岳霖奏请发还岳飞全部奏章、御札、手诏等文件(秦桧为陷害岳飞,曾将其从岳家抄走),宋孝宗应允。岳霖之子岳珂秉承父志,于宋宁宗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搜集、编撰包括“高宗皇帝御笔手诏”和《吁天辨诬》在内的大量证据文献进献朝廷。此时,距岳飞被害已62年。岳飞名篇《满江红·怒发冲冠》未被岳珂收集,并不奇怪。
1178年,宋孝宗确立岳飞谥号为武穆,“折冲御侮曰武,布德执义曰穆”。1204年,宋宁宗追封岳飞为鄂王。与此同时,秦桧被削夺官职,废除原谥,改谥“缪丑”,“缪”即名不符实,“丑”即肆意行威。此是南宋朝廷对巨奸秦桧的一次正式清算。嘉定元年(1208年),奸臣史弥远掌权,积极奉行降金乞和政策,又恢复了秦桧的申王爵位及忠献谥号。史弥远擅权25年,病死后谥忠献,同秦桧。宋理宗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宋廷就岳飞案件颁布《赐谥告词》,告词道出了岳飞的冤情:“夫何权臣,力主和议,未究凌烟之伟绩,先罹偃月之阴谋”,第一次指出当年的和议政策是导致岳飞冤案的重要因素。这份告词,以诸葛亮、郭子仪与岳飞作比,“昔孔明之志兴汉室,子仪之光复唐都,虽计效以或殊,在秉心而弗异……(岳飞)英灵如在,茂渥其承,可依前故太师、追封鄂王,特与赐谥忠武。”
宋孝宗登基27年,赵构做了25年骄奢淫逸的太上皇,一直制肘赵昚主政。隆兴元年(1163年)四月,南宋北伐,失败后,次年十二月宋金签订“隆兴和议”,南宋不再向金称臣,改为叔侄之国;“岁贡”改为“岁币”,银绢各为二十万两匹,较前少五万两匹;双方疆界恢复之前绍兴和议时原状等等,算是有所收获。宋孝韬光养晦,休养生息,念念不忘收复中原。然而,岳飞沉冤不能彻底昭雪,将士心寒;朝廷也无岳飞、韩世忠这样的杰出将领。而此时,金国出现了一代明主金世宗完颜雍。莫非,这就是上天安排给南宋的一个戏耍?
公元1233年,宋蒙联合灭金。1234年正月初十,宋军率先杀入蔡州城,巷战激烈。金哀宗完颜守绪自缢而死,大将完颜仲德率领众军投河自尽。刚刚接受了禅位的完颜承麟在最后时刻举行典礼,给金哀宗上谥号,被涌入的宋蒙联军杀死。金国降臣带着宋将孟珙找到金哀宗烧焦的尸体,孟珙砍掉一只手送给蒙古人,并分了金国皇帝的仪仗器械和玉玺等宝物。金国彻底灭亡。南宋君臣用金哀宗遗骨祭祀太庙,并以俘获的金国宰相张天纲等人行献俘礼,告慰祖宗;随后,将遗骨埋在大理寺的监狱地下,让金哀宗的亡灵永受牢狱之苦。
宋将孟珙出身将门,曾祖孟安、祖父孟林都为岳飞部将。金国灭亡后,孟珙成为南宋抗蒙第一能将,五退蒙古大军,建立南宋战略防御体系“藩篱三层”,后世军事家尊其为“机动防御大师”,迟缓蒙古灭南宋四十余年。
1258年,蒙古帝国兵分三路南下灭宋。1259年初,在四川合州(今重庆合川区)爆发了世界军事史上著名的“钓鱼城之战”,蒙军攻打数月不下,大汗孛儿只斤·蒙哥受炮石重创后死于军中,蒙军被迫撤退。忽必烈的同母弟弟旭烈兀正统帅蒙古军进行第三次西征,闻讯放弃征战埃及的计划,率主力从叙利亚东还。因而,钓鱼城被西方称为“天神折鞭之地”。守城主将王坚、副将张珏,王坚曾是孟珙部下得力将领。1279年,崖山海战(今广东新会海域),南宋君臣军民十万人投海自尽,南宋灭亡。1283年,南宋右丞相文天祥在元大都从容就义。
或许,岳飞、孟珙、王坚、文天祥等人壮怀激烈,使游牧民族认识到以汉制汉的重要性。忽必烈改变过去五胡乱华、金人掳掠的“汉地不治”之国策,逐步推行以汉制治国,中华文化进入元曲时代。但是,元朝汉化并不彻底。满清入关后,开始汉化,加强皇权。康熙亲政后,倡导“以文教治天下”,崇尚理学,宣称“朕惟天生圣贤,作君作师。万世道统之传、即万世治统之所系也”。